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案
展开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水系和流域
2.水资源协作开发
(1)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2)协作开发的必要性
3.流域统筹管理的措施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读调水调沙过程图,完成知识梳理。
1.黄河的泥沙与水害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说明黄河流域进行水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提示:①黄河流域的用水矛盾突出:黄河径流量较小,黄河流域人口多、城市密集,耕地数量多,人水矛盾突出。②黄河断流现象对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提示:根据节约用水、统筹安排的原则,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作为实施黄河水量调度的基本依据。
3.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提示:①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②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建立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黄河下游在严重枯水年份不会断流。
命题视角(一) 流域内部水资源的协作开发
演绎法学习
1.流域内部水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1)水能资源丰歉的分析思路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2)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思路
2.流域内的协调发展措施
(1)流域内部水资源开发的共性
(2)流域内协调发展措施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流域与流域水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沃尔特河是西非第二大河,其流域范围广,水量大,年平均流量可达1 200米3/秒,但大部分在洪水期排入海洋,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14米3/秒。为了开发沃尔特河,人们在其下游修建大坝拦水,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水库——沃尔特水库。如图为沃尔特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沃尔特河流域( )
A.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属大西洋水系
B.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是流域内主要水汽来源
C.多为热带沙漠地区,河水大量下渗
D.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季节变化小
2.水库建成后会导致( )
A.沃尔特河的流域面积增大
B.水库上游河段含沙量减小
C.河流入海年径流总量增加
D.大坝下游河段枯水期缩短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沃尔特河流域地势北高南低,河流流入几内亚湾,属大西洋水系,A对。第2题,水库建成后,调节下游径流,可导致大坝下游河段枯水期缩短,D对。
题点(二) 流域内的协调发展措施
H水库三面环山,为小型水库,其汇水流域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覆盖率近80%,最大高差不足200米。H水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汇水流域的土壤侵蚀。沉积物中的炭屑为山火产物,C/P值(总炭屑浓度与总花粉孢子浓度的比值)可客观反映汇水流域山火情况。下图示意H水库1960—2009年沉积物平均粒径C/P值和汇水流域降水统计数据。读图,完成3~5题。
3.当地政府修建H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洪 B.灌溉
C.供水 D.发电
4.1963年观测数据可佐证当年H水库汇水流域( )
A.破坏山体,开采石料 B.地表水下渗量增加
C.破坏植被,种植果树 D.放火烧荒,开垦耕地
5.H水库汇水流域砍伐乔木最严重的时段是( )
A.2000—2005年 B.1985—2000年
C.1977—1985年 D.1972—1977年
解析:3.B 4.D 5.A 第3题,汇水流域内的植被类型地势起伏小和年降水量推导,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季节变化较大,且H水库为小型水库,可推导修建H水库的主要目的是灌溉,B正确。第4题,由材料“H水库沉积物主要……山火情况”,再结合图示中显示1963年的C/P值是前后几年中的高值,说明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山火,或发生了多次山火,四个选项中,最可能是村民放火烧荒开垦耕地,D正确。第5题,四个选项中,2000—2005年,H水库汇水流域年降水量明显较往年少,C/P值非常低,但沉积物粒径很大;其原因是大面积砍伐了涵养水源功能最强的乔木,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沉积物粒径增大。
命题视角(二)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实践性学习
尼罗河流域的“恩恩怨怨”
2021年7月5日,埃塞俄比亚宣布复兴大坝水库的二期蓄水实际上已经开始。埃及于2021年7月8日将大坝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反对大坝的第二阶段蓄水,并指责埃塞俄比亚单方面采取行动,忽视了埃及对尼罗河中断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担忧。“同一条尼罗河,同一盆地,同一未来”,是尼罗河流域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尼穆莱以上为上游,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流域内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由于历史原因,尼罗河水资源并未得到平等利用。近年来,尼罗河上游国家积极谋求平等利用尼罗河水的权利,与下游国家产生分歧,各国间矛盾时有发生。如图为尼罗河流域图。
[思考探究]
1.指出尼罗河下游开发利用的重点,并说明理由。
提示:重点:兴修水利工程。理由:可防治洪涝,保障灌溉,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2.说明各国间因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
提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各国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全球变暖、生态破坏和水污染,使流域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流域内许多国家对尼罗河水资源依赖程度很高;尼罗河水资源长期未得到平等利用。
3.作为一条国际河流,你认为尼罗河流域内综合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加强区域合作,通过磋商解决争端;建立尼罗河流域国际合作组织,统一管理、规划,共同开发;加强尼罗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为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一、黄河的调沙减淤与水资源调配
1.黄河流域的调沙减淤
2.黄河流域的断流现象与水资源调配
二、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1.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思路
2.流域的综合开发模式
流域的优势条件主要包括水资源、水能资源和流域内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自然景观等。因此,流域的优势条件决定了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开发模式可借鉴美国田纳西河和我国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模式,其核心是河流梯级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3.河流治理措施和主要目的
(1)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淤积。
(2)建设水利设施(水库、梯级开发)→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3)修建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4)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航运。
(5)束窄河床→增加流速,以冲刷淤积,有效疏浚河道。
(6)裁弯取直,消除分汊→增强泄洪能力,改善航运条件。
(7)河口修建水闸→切断海潮泥沙补给,使水位抬升,保证通航。
(8)控制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黄河的调沙减淤
黄河宁夏—内蒙古河段(如图)泥沙淤积严重。黄河上游先后建立众多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宁夏—内蒙古河段来水来沙特点,冲淤量(输入沙量与输出沙量的差值)发生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运行对宁夏—内蒙古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是( )
A.流速变慢,航运价值提高
B.流程变短,流域面积缩小
C.含沙量减小,凌汛现象消失
D.汛期流量变小,水位季节变化变小
2.与宁夏段相比,内蒙古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段冲淤量更大,原因有( )
①受上游大量取水影响,泥沙输出量少 ②河段落差小,泥沙输出量少 ③河流沿岸汇入支流多,泥沙输入量多 ④风沙入河量大,泥沙输入量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D 2.B 第1题,黄河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运行,降低了宁夏—内蒙古河段汛期的径流量,其航运价值下降。同时,水利工程对宁夏—内蒙古河段的径流量调节作用,使得宁夏—内蒙古河段的水位季节变化变小,A错,D正确。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河段冲淤量是输入沙量与输出沙量的差值,与宁夏段相比,内蒙古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段冲淤量更大,表明内蒙古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段泥沙输入量大,输出量小。上游大量取水,河流径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泥沙输入减少,排除①;两河段均流经平原地区,河段落差均较小,排除②。
题点(二) 流域的综合开发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河流上,常会形成一种典型的河床微地貌形态,其河床常由一段陡坡和一段缓坡加上深潭相间连接而成,在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即阶梯—深潭系统。云南小江流域干、湿季分明,小江断裂带贯穿其中。小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地质灾害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在小江流域,人们运用阶梯—深潭系统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河床侵蚀下切,稳定了河床和岸坡,减少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下图为云南小江流域某人工阶梯—深潭系统俯视图及纵向剖面图。
(1)简析小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2)说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减少的原因。
(3)分析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水生生物种类与数量明显增多的原因。
答案:(1)小江流域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降水强度大;地处山区,坡度大;断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植被破坏严重。 (2)原来较为单一的河床变为陡坡、缓坡、深潭相间分布;使急流和缓流交替,潭水缓冲了水流对河底的强烈冲击,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减弱,稳定河床和岸坡;深潭阻挡、沉积沙石,使水沙(石)分离,减少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水域面积增大,水量增多,形成了不同流速的水域及不同水深环境;河床底部的泥土、卵石增多,水中营养物质增多,饵料更丰富,使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更加多样化,故种类、数量会明显增多。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幼发拉底河89%的流量来自上游。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下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幼发拉底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根本原因是( )
A.“地上河” B.气候干旱
C.地形约束 D.支流少
2.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库拦截 B.植被茂盛
C.下渗严重 D.地势平坦
3.巴格达附近大型水坝分布最为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需求 B.航运需求 C.筑坝技术 D.水电需求
解析:1.B 2.D 3.A 第1题,幼发拉底河下游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导致支流少,因此气候干旱是根本原因,B正确,排除D。该地没有“地上河”,排除A。在山区,地形约束会导致流域面积小,该地为平原,排除C。第2题,泥沙并不是被上游水库拦截,而是在下游河段沉积了,水库在巴格达上游,排除A。当地为沙漠,植被稀少,排除B。下渗会导致流量减小,影响泥沙输送,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下游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沿途沉积,输沙能力弱,故选D。第3题,巴格达附近水库密集主要是沿岸地区城市及人口分布密集,且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需水量大,故选A。
鸿沟是古代重要运河,其引水渠首段有过两次变迁。公元前360年魏国以济隧为引水渠首段开凿鸿沟;100多年后秦国兼并韩、魏两国,西延鸿沟将荥渎作为引水渠首段;魏晋时,济隧、荥渎不能行舟;公元171年鸿沟引水渠首段改为石门水。这三条引水渠首段均为古黄河的分水道,以荥渎流量最大,石门水流量最少。如图所示区域在战国时期分属魏、韩两国。读图,完成4~6题。
4.公元前360年,魏、韩两国有部分国界位于( )
A.济隧以东 B.济隧与荥渎之间
C.荥渎与石门水之间 D.石门水以西
5.秦国弃济隧,西延鸿沟将荥渎作为引水渠首段的主要原因是( )
A.荥渎流量更大 B.战乱毁损济隧堤岸
C.扩大水运范围 D.利于军事物资转运
6.魏晋时期,济隧、荥渎不能行舟的原因是( )
A.黄河泛滥,泥沙淤积严重
B.整治黄河,堵塞这两处分水道
C.人口增加,填塞河道种粮
D.气候变化,流域内降水量剧减
解析:4.B 5.D 6.A 第4题,由材料“魏国以济隧……作为引水渠首段”“以荥渎流量最大”,魏国开凿鸿沟之初没有选择水量更大、工程量更小的荥渎,原因在于荥渎在韩国境内,秦国兼并了韩、魏两国后,土地都属于秦国,选择荥渎作为引水渠首段,说明韩、魏两国有部分国界位于济隧与荥渎之间。A、C、D错误,B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秦国军事物资仓库距荥渎更近,将荥渎作为鸿沟渠首段利于军事物资快速转运,D正确。第6题,由图中湖泊萎缩可推断济隧、荥渎输沙量大,作为黄河的分水道,济隧、荥渎泥沙来自黄河季节性泛滥涌入的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经年累月,济隧、荥渎河道淤塞不能行舟,A正确。
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注入里海,全长2 428千米。乌拉尔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冬季雪盖长达四五个月。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乌拉尔河主要补给水源可能为( )
A.大气降水
B.永久性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8.乌拉尔河航运条件欠佳,其主要原因是( )
A.上游地势落差大 B.结冰期较长
C.径流季节变化大 D.断流时间长
解析:7.D 8.B 第7题,根据乌拉尔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可知,该流域冬季因气温低,大量降雪难以融化,形成厚厚的积雪。春季气温升高时,积雪融化,补给河流,成为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D正确。第8题,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落差大,但通常河流航运的河段主要在中下游,乌拉尔河中下游地形平坦,适宜航运,A错误。该河流域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结冰期长,造成航运时间缩短,航运能力欠佳,B正确。径流季节变化大不是航运欠佳的主要原因,C错误。乌拉尔河常年有水,无断流现象,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拟对缅甸诺昌卡河流域实施梯级水电站开发,接入云南电网,解决南方电网部分用电紧张问题。诺昌卡河所在的克钦邦人口约138万,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诺昌卡河梯级开发段多为深山峡谷,无通航、防洪、灌溉要求。下图为诺昌卡河流域水系及水电站位置图。
(1)指出诺昌卡河流域水能梯级开发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简析诺昌卡河流域水电站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困难。
(3)简述诺昌卡河梯级水电站建成后对当地带来的社会效益。
解析:第(1)题,注意分析社会经济条件。根据材料信息“诺昌卡河所在的克钦邦人口约138万,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诺昌卡河梯级开发段多为深山峡谷,无通航、防洪、灌溉要求”可知,该地人口数量少,建设水坝的移民搬迁少,移民搬迁成本较低;该地距离我国较近,梯级开发的电能可以接入我国南方电网,其距离消费市场近且市场广阔。注意材料信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表明诺昌卡河流域水能梯级开发可能得到当地的国家政策支持。第(2)题,注意分析自然困难,主要从地形、气候等角度分析。第(3)题,社会效益主要从就业、居民收入、民生改善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移民搬迁少;国家政策支持;距离消费市场近,市场广阔。 (2)地形起伏大,建设难度大;气候湿热,多蚊虫,不利于修建。 (3)水能梯级开发能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水能开发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廉价、清洁的能源,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峡大坝(图甲)的建设闻名世界,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水利工程项目,在其上游不远处,白鹤滩水电站(图乙)于2021年6月 28日也宣布建设完工,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1)甲烷气体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0~25倍,水坝在蓄水过程中,被淹没的农田和植物在水中腐烂会释放出一些气体,这对库区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试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为开发水能资源而积极修建水电大坝的有利影响。
(3)三峡大坝建有梯级船闸和升船机,货物运输量大,对沿江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大。而白鹤滩水电站大坝缺少像三峡大坝那样的通行船闸,试分析其原因,并简要说明白鹤滩水电大坝的航运效益。
答案:(1)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释放大量甲烷、二氧化碳等,造成温室效应增强;不利于库区水生生物生长和繁殖。 (2)我国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能资源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西部能源生产基地;有利于推进西电东送工程,促进东西部经济发展;加快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水库蓄水调节河流径流量,提高抵御上游洪水灾害能力;水库蓄水可提高大坝上游河流水位,增加大坝下游枯水期径流量,改善航运条件;水库蓄水可以保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利用大坝景观和库区水面发展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白鹤滩水电大坝所在的金沙江地区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航运条件差;流域内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航运需求小,因此没有修建与三峡大坝类似的船闸,既降低了建设难度,又节省了建设资金。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建成后,可提高大坝上游地区河流水位,险滩激流趋缓,航道加宽;增加下游河段枯水期河道流量,改善枯水期航道通航条件。
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会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2.完善下图,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手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西气东输
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命题视角(一) 西气东输工程与天然气的跨区域调配
演绎法学习
1.西气东输的工程概况
2.西气东输的区位条件
3.西气东输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中部、西部、东部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存在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造成破坏。
[典例] (2020·浙江7月选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欧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图1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德国是天然气进口大国,92%的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图2为2017年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构成图。目前,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在图1中甲、乙两地间新建天然气输气管道。
(1)简述西欧大量输入天然气的主要原因。
(2)与北海相比,评价在波罗的海建设天然气管道的自然条件。
(3)简述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德国在甲、乙两地间采用输气管道进口天然气的优势。
[解题指导]
[答案] (1)经济发达,需求量大;本地天然气产量较小,供需矛盾突出;天然气为低污染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2)有利:海水深度较浅;风浪较小。不利:冬季海面结冰。(3)特征:来源于邻近国家;来源多元化,俄罗斯占比最大。优势:运输连续性强;运输安全性高;运输量大;成本低。
命题点全训
下图为中俄石油及天然气管道路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俄罗斯输送到我国的天然气,主要采用管道而不采用铁路运输的原因是( )
A.管道造价相对较低 B.受气象灾害影响小
C.管道运输灵活方便 D.运输价格相对较低
2.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天然气,对我国的主要影响是( )
A.缩小石油开采规模 B.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D.增加煤炭开采难度
解析:1.B 2.C 第1题,管道需要专门铺设,建造工程大,成本高,造价相对较高,A错误;管道往往埋于地下,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小,安全性好,而铁路运输则易受大雪、暴雨、沙尘等天气影响,B正确;管道运输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动,灵活性差,C错误;俄罗斯输送到我国的天然气,可充分利用我国原有管道设施,降低运输成本,运输价格相对降低,但不是采用管道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2题,我国是能源的进口国,进口天然气可以弥补我国能源的不足,不会对我国能源生产特别是石油生产和煤炭开采产生影响,A、D错误;天然气的使用也同样排放温室气体,B错误;大量进口天然气可以改善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构成,C正确。
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管道总长2 170千米,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下图为川气东送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地形
C.自然资源 D.政策
4.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的生态意义有( )
A.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B.减轻大气污染
C.完善基础设施 D.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解析:3.A 4.B 第3题,川气东送工程主要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从线路图可以看出图中经过很多城市,其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大,所以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A正确。第4题,缓解能源紧张、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属于社会经济意义,A、C、D错误。
命题视角(二) 南水北调工程与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归纳法学习
[典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京杭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海水入侵发生的频率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题指导]
[答案] (1)D (2)A
1.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及其评价
2.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命题点全训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的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下图为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第(2)题,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答题中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答案:(1)增加湖水水量,改善湖区局地小气候,提高地下水位,稳定湖泊水位,提高航运效益,改善水质。(2)关停重污染企业,加强污水净化排放,广泛宣传,严格执法。
命题视角(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归纳法学习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印度河是南亚大河,年输沙量4.8亿吨,河口潮差达4.2米。该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灌溉用水约占径流量的4/5,灌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如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二 巴基斯坦人口众多,8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地区,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在印度河干流和支流①②兴建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将河水通过调水渠调入支流③④,使印度河流域灌溉用水得到保证,灌溉面积扩大。
(1)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分析巴基斯坦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必要性。
(2)从自然灾害角度,评价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对印度河三角洲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的分布和需求不匹配,因此该国“西水东调”的原因可从西部水资源丰富和东部水资源短缺且需求量大两个角度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该国径流量西多东少且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大,而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大,灌溉用水需求大,“西水东调”有助于保障冬季灌溉用水,增加东部地区的耕作熟制。第(2)题,评价类问题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西水东调”减少了印度河的水量,有助于减轻下游和三角洲地区洪水灾害威胁;但水量减少可能导致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使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加剧等。
[答案] (1)径流量西多东少;径流量年内变化大;东部地形平坦,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大;东部较干旱,更需要灌溉用水;保障冬季灌溉用水。(2)有利影响:洪水灾害威胁减轻。不利影响: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加剧。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命题点全训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2012年大坝加固加高后,该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减少南水北调工程对汉江下游地区的影响,又建设了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下游河段的“引江济汉”大型输水工程。输沙用水量是指同一时间段内河流某一断面通过每吨泥沙所用的清水体积。汉江仙桃水文站所在河段落差较小,但受河道的影响,该河段输沙用水量明显低于其他河段。丹江口水库建成后,汉江中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过程有了很大的改变。下图为汉江中下游河道及主要水文站建库前后年平均含沙量变化图。
(1)从河道的角度分析仙桃水文站所在河段输沙用水量明显较低的原因。
(2)与黄家港水文站相比,丹江口水库建成后仙桃水文站河流含沙量减少幅度较小,试推断其原因。
(3)说明“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后对汉江下游生态环境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1)该河段的河道较窄,水流速度较快,泥沙输移(搬运)能力强。 (2)仙桃水文站距离水库更远;水库和仙桃水文站间的汉江支流多,建库后仍然能挟带泥沙流入;(水库建成后)受到水库调节,枯水季节水位上升,河流对两岸侵蚀增强,产生的泥沙更多。 (3)增加了汉江下游枯水期的水量,提高枯水期水位,有助于维持下游生物多样性;改善下游水质,缓解水质污染。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青藏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藏水北调”工程的设想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争论。图甲为雅鲁藏布江主要水文站径流量年际变化图,图乙为“藏水北调”工程线路(设想)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B.常发生凌汛现象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增大
2.“藏水北调”工程不会( )
A.诱发沿线地质灾害 B.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
C.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 D.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
解析:1.D 2.B 第1题,分析图甲可知,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如奴下水文站年径流量最大值超过900亿立方米,最小值约400亿立方米),A错误;凌汛发生在有冰期的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B错误;雅鲁藏布江上游主要的补给方式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下游主要的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下游水量较大,C错误,D正确。第2题,青藏高原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该工程的建设会诱发沿线地质灾害,A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工程能增加调入地的水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补充缺水地区的水资源,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C、D正确,不符合题意;冰川消融速度主要跟气温变化有关,B错误,符合题意。
右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工程Ⅰ、Ⅱ分别是( )
A.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4.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①减轻大气污染 ②缓解能源短缺
③减轻水土流失 ④缓解洪涝灾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D 4.A 第3题,西气东输一期工程是从新疆到上海;西电东送中线工程是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到华东地区。第4题,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可以从环境、生态、社会等角度综合分析。减轻大气污染、缓解能源短缺都是这两类型工程调配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政府间《关于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下图为中亚通向中国的输气管线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除天然气外,我国还可以从中亚进口( )
A.棉纤维、原油 B.机械设备、丝织品
C.货运车辆、钢材 D.电器、电子产品
6.中亚天然气资源的调入,对我国的影响有( )
A.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B.入境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C.提升我国能源安全 D.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解析:5.A 6.C 第5题,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且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故除天然气外,我国还可以从中亚进口棉纤维、原油,A正确。第6题,中亚天然气资源的调入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但不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C正确,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中国的第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原油管道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皎漂港附近的小岛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皎漂港。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图及管线首站示意图。
材料二 中缅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中缅油气管道、皎漂燃气电站等先导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后,2021年1月中国和缅甸双方同意统筹推进皎漂、仰光新城、铁路、公路、能源等互联互通骨架建设,推动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
(1)从皎漂港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作为该油气管线首站的优势条件。
(2)简析该油气管线从中国贵州至重庆段输送石油而非天然气的原因。
(3)说明将交通作为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理由。
答案:(1)离波斯湾近;近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邻近中国西南地区,油气输出不必绕行马六甲海峡,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该港口是缅甸西海岸重要港口。(2)北侧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石油资源短缺,而市场需求量大。(3)港口建设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油气管线建设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铁路建设有利于长距离运输;公路建设灵活方便,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资料运输;形成水陆联运通道。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广东省有一条“地下长河”,该“地下长河”实为广东史上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又被称为粤“西水东调”工程。该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鲤鱼洲,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东至广州、东莞、深圳。珠三角地区地下市政设施密度大、地质状况复杂,工程沿线有多处地质断裂带,工程建设人员在纵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建造输水隧洞,以深层管道输水。该工程实施过程遵循“少征地、少拆迁、少扰民”的原则,并在今后的施工、运营等各环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材料二 下图为粤“西水东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1)粤“西水东调”工程采用管道输水,从水循环角度阐明其优点。
(2)分析粤“西水东调”工程输水隧洞建设在地下40米至60米深处的原因。
(3)调水工程经常采用的管道材质有钢管材质和钢筒混凝土材质,如果你是粤“西水东调”工程管线技术人员,请选择其中一种管材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管道运输的特点,注意从水循环角度阐明优点,可从防蒸发、下渗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自然方面主要从地形地质、河流特征和气候等方面分析。人文方面主要从人口、城市、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两种管道材质和区域特征从管内外承压能力、建设与维护成本等进行分析。
答案:(1)采用封闭式管道运输,防止输水过程中水体下渗和蒸发,降低运输过程中水量的损耗;防止输水过程中水体受到二次污染。 (2)自然原因:珠三角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水位高,深埋管道能提高工程安全性与稳定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近地面气象条件复杂,空气湿度大,深埋管道能提高工程使用年限;珠三角河网密布,通过地表径流输水需穿越大量的河道,工程难度大。人文原因:粤“西水东调”工程途经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征地困难;珠三角浅层地下空间城市公共设施密度大,占用空间多,深埋输水管道可减少对原有设施的破坏,有利于工程后期维护和管理;节约土地资源,释放地表及浅层地下空间,供区域发展使用。 (3)钢管:珠三角为冲积平原,多为淤泥、粉砂等松散土质,地基承载力弱,钢管质量较轻;灵活性强,施工难度较小;管内承压能力强。或钢筒混凝土管:珠三角气候湿热,土壤酸性较大,钢筒混凝土管抗腐蚀能力较强;工程造价成本较低;管外承压能力强,抗震性强,维护成本较低。
第三节 产业转移与国际合作
一、产业转移
1.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
②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二、国际合作
1.读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提示:可以理解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
提示: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2.请说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提示:①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②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③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④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⑤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
命题视角(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归纳法学习
[典例] (2020·全国卷Ⅲ)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为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图。据此完成(1)~(3)题。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创新技术 B.拓展市场
C.扩大规模 D.降低成本
(2)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 )
A.消费习惯相近 B.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C.运输费用较低 D.研发成本差异较小
(3)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 )
A.进口量增多 B.出口量增多
C.销售量增多 D.生产量增多
[解析] 第(1)题,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乙国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以获得更大效益。D正确。第(2)题,汽车企业在本国仍有市场,将汽车组装厂转移至邻国有利于降低运费,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C正确。第(3)题,产业布局调整后,甲国不再组装汽车,而主要在乙国组装,然后从乙国进口,所以甲国汽车进口量增多,出口量减少。A正确。
[答案] (1)D (2)C (3)A
一、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如下图: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如下图:
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二、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
1.路线
2.主要驱动因素
(1)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
(2)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3)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三、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1.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在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命题点全训
产业转移蕴含的技术扩散后使承接地的技术进步显著的现象,称为技术溢出效应。该效应受到转出地和承接地的距离、社会环境及技术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摩洛哥扼守直布罗陀海峡,在西欧的汽车、电子等产业进驻多年后,该国工业研发能力提升缓慢。据此完成1~2题。
1.摩洛哥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的原因是( )
①高素质劳动者比例偏低 ②与转入国距离过远 ③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低 ④产业协作条件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获得较大技术溢出效应,我国中西部地区应( )
A.优先引进国际产业转移项目
B.提高人才落户优惠条件,加强职业教育
C.完善投资环境,降低劳动力成本
D.重点发展芯片、航天等高端产业链
解析:1.D 2.B 第1题,由题干可知,技术溢出效应受到转出转入地的距离、社会环境及技术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摩洛哥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的原因是高素质劳动者比例偏低、产业协作条件较差,①④正确;由材料可知,与转入国距离较近并且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高,②③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水平低,为获得较大技术溢出效应,要提高人才落户优惠条件,加强职业教育。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是我国小提琴、电吉他、二胡等乐器产业集群基地。下图为鄌郚镇乐器产业发展历程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镇乐器厂吸引韩商投资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开放 B.生产成本较低
C.原材料较丰富 D.铁路运输便利
4.21世纪初该镇乐器产业走出困境主要依赖于( )
A.市场 B.政策
C.劳动力 D.技术
解析:3.B 4.D 第3题,据材料可知,韩国客商与昌乐乐器厂合资生产的吉他运往韩国后再销往其他国家和地区。说明在中国生产的成本低利润高,销往其他国家,说明质量优、工艺好,故B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1世纪初企业利润低,产量、价格受制于人。企业要摆脱产量、价格受制于人的困境,就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宽市场,提高企业利润,故D正确。
命题视角(二) 经济全球化与“一带一路”
演绎法学习
一、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意义
1.寻找最优区位
在生产领域,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由此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2.世界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
3.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
三、“一带一路”和区域协同发展
1.基本概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东面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2.合作方向
(1)“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方向:一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3.共建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
(1)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2)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4.合作重点
相关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典例]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如图为该项目的位置图。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解题指导]
[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跨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读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 )
A.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B.劳动力资源充裕
C.市场经济比较完善 D.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2.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 )
A.营销基地B.生产基地
C.研发基地D.终端市场
解析:1.B 2.B 第1题,通过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处于整个生产网络的低端位置,中国在生产网络中主要是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所以“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因素。故选B。第2题,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基地。故选B。
题点(二) “一带一路”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宣布将把海南打造成为
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若海南建成自由贸易港,按照海南全岛3.5万平方千米的范围来算,将远超1 000平方千米左右的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不足4 000平方千米的迪拜,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将更有利于发挥海南在“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在泛南海经济合作中的中心枢纽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海南岛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是( )
①国家政策支持 ②地理位置优越 ③海南经济发达 ④海南岛面积较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海南的意义有( )
①拓展了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机会,提升了海南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②为海南提供了更大规模的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有了更强劲的动力 ③将促进海南旅游业快速发展 ④促进海南各类资源开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3.D 4.A 第3题,由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建设自贸港有国家政策支持、面积大、经济不发达、地理位置优越,①②④对。③错。第4题,“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拓展了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会,提升了海南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①对。为海南提供了更大规模的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有了更强劲的动力,②对。将促进海南旅游业快速发展,但并不会促进各类资源开发,③对、④错。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主产区经历了由分散到相对集中的格局转变。下图为1950—2015年全国棉花连续5个时段产量重心和面积重心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
1.1950—2015年全国棉花( )
A.产量重心持续向西北内陆棉区移动
B.产量重心比面积重心移动的幅度大
C.大规模种植区向河西走廊地区转移
D.单产优势逐渐向长江流域棉区转移
2.影响棉花重心转移的主导因素是( )
A.栽培技术 B.市场需求 C.生产成本 D.政策补贴
3.棉花生产格局转变对西北内陆棉区的主要影响是( )
A.棉产业规模扩大 B.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C.劳动力大量迁入 D.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解析:1.B 2.C 3.A 第1题,1950—2015年,棉花产量重心大致向西北内陆地区移动,但不是持续向西北内陆地区移动,A错误;比较各个时段,棉花产量重心比面积重心移动的幅度都大,B正确;该图示意了棉花产量重心和面积重心的变化,根据该图无法判断大规模种植区向河西走廊地区转移,C错误;棉花产量重心比面积重心更靠西北,说明西北地区种植棉花的条件好,单产较高,因而单产优势总体也应向西北地区转移,D错误。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棉花品质好,加上地价和劳动力成本较低,适宜棉花生产,C正确。第3题,棉区转移后,西北内陆地区棉花产量上升,这会带动当地以棉花为原料的产业的发展,促进棉花产业规模的扩大,A正确。
(2022·湖南高考)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全球分布广泛,中小型企业是海外投资的主体。据此完成4~5题。
4.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子公司近半数分布在欧盟国家。这些企业在欧盟国家投资主要考虑当地( )
①原材料丰富 ②市场开放 ③经济发达
④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优势有( )
①大多为民营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强
②研发资金雄厚,创新能力较强
③更好服务小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
④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B 5.D 第4题,欧盟为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规模大,原材料需求大,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因此一般情况下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具有突出优势,不会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子公司在欧盟国家投资的主要考虑因素,①④不符合题意;欧盟经济发达,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投资生产并可以拓展市场,②③符合题意。第5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组织生产更加灵活,更好服务小市场,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具有明显优势,③符合题意;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远低于大型企业,具有明显优势,④符合题意;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实力较弱,因此抵御风险能力可能不强,①不符合题意;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融资能力较弱,技术投入较少,因此一般不具有研发资金雄厚,创新能力较强的特征,②不符合题意。
全球化指数Gi=(Ti+Fi)/2。其中,Ti为区域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Fi为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全球化指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读2000—2009年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全球化指数比较图及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表,回答6~7题。
6.三大区域相比,苏南全球化指数高的原因是( )
A.苏南卫生机构和高校多,就业机会多
B.苏南地形平坦开阔,劳动力丰富
C.苏南有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
D.苏南工业基础好,科技实力较强
7.下列有利于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是( )
A.促进人口由苏北、苏中向苏南迁移
B.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开发苏北的矿产资源
C.充分发挥苏南的比较优势,促进高技术产业从苏北、苏中向苏南转移
D.苏北、苏中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促进对内对外开放
解析:6.D 7.D 第6题,苏南地区工业化和科技水平高,国际贸易发达,商品、资金、人员的跨国流动较频繁,因此全球化指数高。第7题,引导苏南传统产业逐步转移苏北、苏中地区,发挥苏北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的区位优势,促进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非选择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斯里兰卡是我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国,其最大城市科伦坡扼守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2013年8月5日,由我国企业投资建设的科伦坡南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2019年1月,由斯里兰卡与我国企业联合投资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完成,陆域面积269公顷,这些土地全部是吹沙填海形成的。之后,斯里兰卡政府继续完善电力、通信、安防等配套基础设施,将港口城打造成为国际商业中心,以提升经商便利度,吸引国际知名的银行、跨国公司等入驻。斯里兰卡在首都附近建立了经济特区,并对我国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下图示意斯里兰卡位置和科伦坡港口城。
(1)简述我国企业投资建设科伦坡南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的优势条件。
(2)分析科伦坡港口吹沙填海造陆的原因。
(3)指出我国企业在建设科伦坡港口城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解析:第(1)题,我国企业投资建设科伦坡南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政策等方面入手分析。第(2)题,该地填海造陆的原因主要从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以及造陆的难度上进行分析。第(3)题,该地建设港口城时面临的问题,要从该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工程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位于印度洋重要航线上,海运发达;拥有机场、铁路和公路等众多交通运输通道;“一带一路”倡议和斯里兰卡政府的大力支持;位于山地迎风坡一侧,受西南季风影响大,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2)平地狭小,建设用地不足;附近浅滩填海造陆难度小;港口陆域定位较高,土地需求量大。
(3)施工者工作环境潮湿,容易中暑,蚊蝇多,疾病容易传播;受夏季风影响,海浪大;由于港口发展定位高,对环境要求较高,对吹填环保要求也高。
9.(2023·浙江6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材料二 图1为北美部分地区略图,图2示意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1)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2)分析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
(3)该城市带计划建设高铁,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城市污染重的产业转出,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并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使得城市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的转移也会迫使城市内产业进行升级、技术研发,为适应城市的发展而自主创新。第(2)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区域位于大西洋沿岸,受海洋运输的影响,其产业大多位于沿海地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作为城市带的经济繁荣城市,其交通非常发达,拥有机场,因此主要发展金融、商贸或高新技术产业;巴尔的摩由于无机场的布局,但是拥有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适合发展国防工业和有色冶金产业;费城作为交通枢纽,服务内陆地区更加便利,发展健康服务和制药产业较为适合。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建设高铁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且资金必须要充裕。图中的城市带位于美国的东北部,是世界繁华的城市带,经济发达,资金非常充足;区域内属于世界人口密集区,劳动力充足;沿线城市产业基础雄厚,运输的需求量大;区域内多科技发达的城市,修建高铁的相关人才较多;沿线拥有铁路和公路等,运输建设材料方便。
答案:(1)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
(2)受海洋运输的影响,城市的产业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具备航空运输的综合性枢纽城市大多发展金融、商贸等产业;巴尔的摩无航空运输,具备铁路、公路等,因此发展国防工业和有色冶金产业;费城作为铁路干线与沿海交通线的交通枢纽,发展健康服务和制药产业,利于联系内陆地区。
(3)经济发达,资金充足;区域内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沿线城市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城市带内科技发达,高铁建设技术水平高;沿线交通通达度好,运输建设材料便利。
第四节 “区域协调”类题目的三大命题视角(科学发展)
命题视角(一) 以“区位”为主的区域协调
[教材案例]
2014年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三地在城市群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交通设施建设、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布局,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选自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思考探究]
1.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条件。
提示:京津冀地区彼此相邻,利于京津冀地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地区交通便利(港口、机场、公路等交通设施发达)。
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主要集中在哪些重点领域?收集相关资料,说说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三个重点领域。交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京津冀地区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市;生态环保: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协同治污、联合防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业:进行产业整合,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3.从京津冀区域内部和区域整体两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意义。
提示:区域内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北京核心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区域整体: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高考印证]
(2021·广东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市嘉定区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即在此诞生。昆山市、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两个县级市,有较强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嘉定区着力引进总部经济与研发产业,昆山、太仓两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下图为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图。
(1)简述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的空间变化特征。
(2)分析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独特区位条件。
(3)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提出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1)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先进零部件制造业范围扩大;热点区域西移,从嘉定区转移到昆山市。一些地区由冷点区域变为次冷点区域,次冷点区域部分变为次热点区域。
(2)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研发资金充足;与苏州市形成战略合作,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三地需将各自优势互补发展,嘉定区应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昆山、太仓发挥土地、劳动力、政策优势;嘉定区立足汽车研发,昆山、太仓应该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构建汽车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加强一区两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地运输效率。
[教考导向]
以“区位”为主的区域协调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热点,也是各版本新教材关注的重点内容。“区位”条件的分析往往是分析区域间的协调“区位”,一般是分析区域位置优势等地理条件、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意义等。鲁教版教材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案例,2021年广东高考以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发展为案例。案例虽然不同,但实质完全一致。这类考题一般是要分析 “区域协同”的条件是什么,“区域协同”的措施是什么,“区域协同”的意义是什么。高考常创新情境命题,但只要把握了这类题的核心,便可迎刃而解。
[系统思维]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热点押题]
复合型湾区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因为各自经济特性、产业结构和发展侧重点不同,分别被誉为“科技湾区”“金融湾区”和“产业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学界、工商界对于其未来发展重点的预期不尽相同。这首先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都不容小觑,每一个经济侧面都具有发展的空间与潜力。其次,粤港澳大湾区要并联完成科技、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大湾区不应具体对标某一个具体湾区,而是可以发展成综合性、复合型湾区,即实现科技、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浑然一体,在科技创新上引领全球,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上作出示范,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习样板。
[预测考法1] 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哪些明显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提示:开放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经济活动规模与世界一流湾区并驾齐驱;市场化程度高,且具有“一国两制”政策优势;拥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
[预测考法2] 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方向。
提示: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祖国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预测考法3] 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措施。
提示:互联互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引领: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创新主导: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命题视角(二) 以“过程”为主的区域协调
[教材案例]
韩国和越南是亚太地区发展层次不同的国家。在产业转移浪潮中,两国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明显改变。
韩国产业的四次调整统计表
(选自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思考探究]
1.简述韩国、越南的产业结构变化。
提示:韩国从以农业为主,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升级,转变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越南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波动。
2.2015年以来,韩国一些著名企业相继在越南开建家电复合工业园区,生产智能手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子显示屏等产品。试分析韩国在越南投资建厂对两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提示:对韩国: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实现产业升级,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短期内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对越南: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加大环境、资源的压力。
[高考印证]
(经典高考题)下图为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题指导]
[答案] (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教考导向]
以“过程”为主的区域协调要突出对“过程”的分析,往往是分析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等。鲁教版教材以“韩国产业的四次调整”为案例,高考题以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为例,均考查了不同产业或不同要素间转移过程的变化,体现了高考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技法指导]
产业转移路线图的判读
产业转移路线图主要是反映产业转移方向、目的地和分布的一种图示,该图示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或以统计图形式呈现,综合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区域地理特征等。
下图为江苏省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示意图。Ⅰ类产业表示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Ⅱ类产业表示纺织业、纺织服装业、服饰业;Ⅲ类产业表示专用设备、电子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等。
读图步骤
[热点押题]
区域发展模式——“脱域”模式
传统产业集群通过产业活动再布局,利用集群外资源、通过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或向新兴产业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创新模式,称为“脱域”模式。21世纪以来,以家庭式手工作坊起步的澄海玩具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脱域”模式。从地域空间看,广州、深圳承担澄海玩具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的设计、研发、市场开拓等职能,而澄海主要承担玩具生产的职能,区域间进行功能互补的网络合作。从产业拓展看,澄海玩具向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下图示意文化创意产业与澄海传统玩具产业链的融合。
[预测考法1] 说明广州、深圳承担澄海玩具企业设计、研发职能的主要区位条件。
提示:广州、深圳经济发达,在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明显。现代通信技术为集群企业跨地域的知识、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广州、深圳临近澄海,便于及时交流,方便合作。
[预测考法2] 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分析澄海玩具产业“脱域”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
提示:消费者的数量众多,玩具的消费市场扩大;消费者对玩具的类型有更多的需求,产品趋于文化性、时尚化和娱乐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其能购买价值更高的玩具。
[预测考法3] 阐述“脱域”创新模式给澄海玩具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提示:高效利用集群外部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提升企业自主研发与设计的能力;澄海玩具企业向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效益;澄海玩具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得到更好的推广,提高了澄海玩具的知名度。
命题视角(三) 以“意义”为主的区域协调
[教材案例]
亚欧大陆桥是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向西经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和北疆铁路,由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抵荷兰鹿特丹。新亚欧大陆桥所经线路,大部分是古代的丝绸之路,所以又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它全长10 900千米,横贯亚欧大陆腹地,沿途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亚欧大陆桥相比,新亚欧大陆桥缩短运距2 000~2 500千米,到达中亚、西亚各国,优势更为突出。新亚欧大陆桥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
(选自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思考探究]
1.说出新亚欧大陆桥沿途经过了哪些重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区。
提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哈萨克丘陵、东欧平原、波德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与亚欧大陆桥相比,分析新亚欧大陆桥在气候、运距、辐射带动范围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提示:气候条件优越。避开了高寒地区,港口无封冻期,自然条件好,吞吐能力强,可以常年作业;运输距离短。陆上运距缩短2 000~2 500千米,节约运输时间;辐射带动范围广。横贯亚欧大陆中部,辐射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亚欧大陆桥对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和对外开放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新亚欧大陆桥使得西部地区可以向东、西方开放,更有效地加快资源开发,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引进资金和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地缘优势,开拓中亚各国市场,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促使中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铁路地带延伸,对于加快沿线地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陆桥经济带的崛起,促进我国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印证]
(2019·北京高考·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促进相邻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对减轻当地贫困状况的积极作用。
[解析] 跨境经济合作可以密切区域联系,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的就业,增加当地收入,加快脱贫步伐;跨境经济合作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答案] 发展边境贸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培养人才,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教考导向]
“一带一路”既承载着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又体现着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纽带。近年,高考地理对“一带一路”的考查频频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说明“一带一路”的热度不减反增。预测未来高考地理仍会选取“一带一路”沿线某个国家或地区,考查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及意义、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或者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项目、我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为背景,考查交通、工农业方面的知识等。
[知识拓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意义
1.整体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逐步增强。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型国际合作大平台,对于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2.意义
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
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战略节点。依托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跨境的互联互通战略通道建设,对增强中亚与我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强化我国东进西出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型地缘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地缘区位优势独特;政策扶持,腹地范围广;资源丰富多样,资源与市场互补性强,搭建了贸易平台;民俗相通,习俗相近,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合作历史长,交流合作基础良好,对外口岸辐射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和俄罗斯,通关速度快、效率高。
(2)中国投资中亚地区光伏产业的区位优势
地处亚欧大陆内部,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可利用的土地多,为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大面积的场所;世界清洁能源市场需求较大,市场广阔;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有技术和资金优势。
(3)旅游开发
伊塞克湖附近的碎叶城、新城等著名古城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遗产点。
①开发不利条件: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较差;远离发达地区,距离游客地市场较远;山地阻塞,交通通达度低;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②申遗成功带来的影响:提高知名度;政府开发和对遗产保护的力度加大;交通通达度提高;著名遗产点组合在一起,地域组合好,集群状况好,规模效益好。
[针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亚五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中亚五国认识到“一带一路”是搭乘“中国快车”的难得机遇。借“一带一路”倡议的热度,中亚地区迎来了一波新的旅游经济增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自2019年2月正式启动“丝路签证”统一服务项目。下图为中亚五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中亚地区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2)阐述中亚国家搭乘“中国快车”应如何把握机遇。
解析:第(1)题,中亚地区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性主要从位置、第二亚欧大陆桥和矿产资源方面分析。第(2)题,中亚国家可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吸引投资,充分利用本国的位置和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答案:(1)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我国的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北靠俄罗斯,西接欧洲,南邻西亚,是东西方友好往来的桥梁和枢纽,商贸往来的集散地;中亚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里海沿岸等地。 (2)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吸引外资,扩大国内外市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流域内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伏尔加河的大规模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其中下游水库较少。如图为伏尔加河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伏尔加河梯级开发的不利条件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较少
B.位于东欧平原,地势起伏较小
C.属于内流河,河流盐度较高
D.支流众多,春夏季多洪涝灾害
2.伏尔加河的梯级开发( )
A.带动东欧各国经济发展
B.根治了春季洪涝灾害威胁
C.实现了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D.使流域内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对伏尔加河的综合开发利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①影响鱼类洄游产卵 ②下游水旱灾害频发
③内河航运能力下降 ④河水水质下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B 2.C 3.B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梯级开发主要从河流水量及落差大小来分析。伏尔加河梯级开发的不利条件是位于东欧平原,地势起伏较小,落差小。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伏尔加河的梯级开发实现了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大坝建设可能影响鱼类洄游产卵,①正确;下游水库较少,调蓄作用不明显,水旱灾害频发,②正确;流域内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易导致河水水质下降,④正确;大坝水库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内河航运能力,③错误。
大清河水系位于海河流域的中部,西起太行山区,东至渤海湾,北接永定河,南临子牙河,流域面积45 13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43%,平原占57%)。大清河流域是首都北京的南大门,生态建设意义重大。读大清河流域图,完成4~5题。
4.大清河中上游地区众多水库建设对白洋淀的影响是( )
A.减缓白洋淀泥沙淤积速度
B.延长白洋淀湖水的结冰期
C.加大白洋淀的防汛压力
D.降低枯水期白洋淀水位
5.下列流域开发经验不适合大清河流域借鉴的是( )
A.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B.利用廉价水电,优先发展高耗能化学工业
C.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
D.保护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解析:4.A 5.B 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大清河中上游建众多水库,可以减小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从而减缓白洋淀泥沙淤积的速度。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清河流域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发展高耗能化学工业会带来环境污染,因此不应该优先发展高耗能化学工业。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6~7 题。
6.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7.②③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意义是( )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解析:6.B 7.C 第6题,图中箭头①和③指的是资源跨区域调配中的西电东送,①是山西能源基地的火电东送,③是珠江流域水电东送。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高压输电,B正确。管道运输主要是天然气,A错误。水陆联运、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不是电力输送方式,C、D错误。第7题,图中②是西气东输工程,③是西电东送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意义是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C正确。
二、非选择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40.5%,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新疆在中国能源梯队中,正逐渐由“后备军”转变成“先锋营”。为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国家提出了“疆煤东运”的发展战略,其中“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疆电外送(如图)成为“疆煤东运”的破题之举。
(1)简述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疆煤东运”的地理背景。
(2)与“疆煤东运”相比,“疆电外送”对东部地区的好处有哪些?
(3)如果你作为规划者,是否支持“疆煤东运”“疆电外送”等项目的实施?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看,新疆资源丰富而需求量小,东部地区资源短缺而需求量大。第(2)题,从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若支持,要从资源外运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说明理由;若反对,则要强调这些项目可能带来的资源、环境等问题。
答案:(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新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不足。 (2)减小交通运输压力;改善环境。 (3)支持。理由:有利于新疆能源开发,进一步促进新疆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或反对。理由:大幅度开采煤炭会破坏植被和土地资源,加剧水资源短缺;“疆电外送”项目的大范围开展,会引起水、大气的严重污染;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会引发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9.(2022·湖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肃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地表储水条件差,水资源极度贫乏。为了缓解区域缺水问题,国家在黄河支流洮河上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实施跨区域调水。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等方式,线路坡度小,且多呈直线布局。该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通水,极大缓解了当地5市13县(区)用水短缺,600多万群众受益。下图示意该调水工程。
(1)分析该区域地表储水条件差的原因。
(2)指出该工程输水管道多采用隧洞、暗渠和渡槽的优点。
(3)评价输水线路网状布局的积极意义。
答案:(1)植被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沙质土壤,下渗强。 (2)当地气候干旱,隧洞、暗渠和渡槽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降低线路坡度,呈直线布局可以缩短线路长度;减少水体污染。 (3)增加输水线路覆盖面积,满足更多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沿线地区植被恢复。
阶段检测卷(三)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营建人工植被是防治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风蚀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但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作用因风向、植被类型等的不同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吉兰泰盐湖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其防护体系显著减轻当地土壤风蚀和减少盐湖湖面积沙。某研究团队在该防护体系中依次在流动沙垄、白刺灌丛、防护林带(乔灌草复层林带)、盐碱滩地(盐湖周边生长植被地区)、盐湖湖心(盐湖边缘无植被地带)由北向南各设置一个样地,研究防护体系不同部位的防风阻沙效应。下图示意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部位不同风向下风速衰减速率。据此完成1~3题。
1.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中防风效果受风向影响最小的是( )
A.白刺灌丛 B.防护林带
C.盐碱滩地 D.盐湖湖心
2.白刺灌丛和盐碱滩地防风效果最佳的高度范围是( )
A.0~50厘米 B.50~85厘米
C.85~200厘米 D.200厘米以上
3.推测该防护体系中从流动沙垄至盐湖湖心,西北风向下输沙量变化最可能表现为( )
A.缓慢增加—降低—急剧降低
B.急剧增加—增加—缓慢降低
C.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
D.缓慢降低—增加—急剧增加
解析:1.B 2.A 3.C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西北风向还是西南风向,在不同的高度,防护林带的风速衰减速率都是最大的,且风速衰减速率相差最小,说明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受风向影响最小,B正确。第2题,白刺灌丛和盐碱滩地防风效果最佳的高度表现出风速衰减速率最大,通过读图发现20、30、50厘米高度的风速衰减速率最大,A正确。第3题,西北风向下,从流动沙垄至白刺灌丛,近地面风速下降显著,导致输沙量急剧降低;从白刺灌丛至防护林带,风速急剧降低,使得沙尘继续沉降,但由于大部分沙尘已被白刺灌丛拦截,导致输沙量降低幅度减小;从防护林带至盐湖湖心,随着风速增大,输沙量开始缓慢增加,因此表现出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C正确。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中植被线形沙丘是该沙漠的主要沙丘形态。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的,其形成过程经历四个阶段:a灌丛沙丘—b风影灌丛沙丘—c垄状沙链—d植被线形沙丘。下图示意植被线形沙丘形成演化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4~6题。
4.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区域线形沙丘走向不同,主要反映各区域( )
A.植被类型不同 B.盛行风向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沙源不同
5.植被线形沙丘形成过程中,其沙源( )
A.主要来自上风向
B.主要来自两侧
C.先源于上风向,后源于两侧
D.先源于两侧,后源于上风向
6.当形成植被线型沙丘的双向风两侧风力不等时,沙丘( )
A.强风的一侧坡面较陡 B.强风的一侧坡面较短
C.脊线偏向强风一侧 D.脊线偏向弱风一侧
解析:4.B 5.C 6.D 第4题,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的,所以影响沙丘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合成风风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辽阔,不同区域盛行风向不同,导致不同区域线形沙丘走向不同,B正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和降水量相同或相近,A、C错误;沙源对沙丘走向影响不大,D错误。第5题,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沙源补给,反映了沙源的方向。a、b显示沙源主要来自合成风上风向,c、d显示沙源主要来自于两侧。故选C。第6题,当两侧风力不等时,强风的搬运作用较强,其搬运的沙粒较多,爬升较高,搬运距离较远,故沙丘强风一侧坡度较缓,坡面较长,A、B错误;强风的风力较大,导致合力方向会向弱风一侧偏移,因此沙丘脊线偏向弱风一侧,C错误,D正确。
氢在宇宙中分布广泛,氢能清洁环保,能量密度大,被一些人看作“终极能源”。欧盟的一些国家纷纷下调了煤炭、石油等的进口比率,世界各国纷纷在此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进军氢能源市场。但要大规模发展氢能,还面临制、储、运、用多个环节的问题,以及产业链长、转化技术复杂等瓶颈。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在2021年发布了《2024年前氢能发展行动计划》,明确2024年前全面建立氢能产业链。据此完成7~9题。
7.俄罗斯大力发展氢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
A.氢能源是清洁能源 B.氢能源发展利润大
C.传统能源出口受到影响 D.防止全球变暖
8.氢能被称为“终极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
A.储量大,清洁无污染 B.能量密度大,易开采
C.无污染,属于新能源 D.分布广泛,容易获取
9.目前,氢能未能大规模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备技术未能突破 B.储存技术未能突破
C.转化技术未能完善 D.运输技术未能突破
解析:7.C 8.A 9.C 第7题,由材料“欧盟等一些国家纷纷下调了煤炭、石油等的进口比率”可知,因氢能的开发导致传统能源的出口受到影响,同时全球变暖也迫使传统能源的地位下降,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大国,要维持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需要发展新能源,确保其地位的稳固,C正确。第8题,氢在宇宙中分布广泛,其储量大、清洁无污染,氢能被称为“终极能源”,A正确。第9题,由材料分析可知,氢能转化应用技术复杂,面临技术瓶颈,所以氢能才未能大规模普及,C正确。
徐州市地处三省交界地区,
其工程机械产业具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值和产业集群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是相关省份的经济洼地,目前国家已正式规划将徐州市定位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如图为淮海经济区简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本地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④工业基础雄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国家将徐州市定位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其主要原因是徐州市( )
A.居民消费水平高 B.产业结构合理
C.交通地位突出 D.辐射带动能力强
12.关于徐州市为促进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淮海经济区中核心城市的作用而采取的各项措施,最为合理的是( )
A.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B.加强区域产业分工,继续提升工程机械产业的影响力
C.大力发展金融、国际贸易等第三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D.搬迁本地的工程机械企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解析:10.C 11.D 12.B 第10题,工程机械产业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据图可知,徐州市及周边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徐州市位置优越,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基础雄厚,①②④正确。故选C。第11题,据淮海经济区简图判断,徐州市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城市等级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因此国家将徐州市定位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D正确。第12题,为促进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在淮海经济区中核心城市的作用,徐州市应该加强区域产业分工,相互协作,继续提升工程机械产业的影响力,辐射带动其他地区,B正确。
葡萄牙地处欧洲的西南部,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北非棉产区相望。葡萄牙纺织工业发达,纺织历史悠久。葡萄牙生产的纺织布料购买国主要是西欧国家。2006年以来,购买葡萄牙纺织布料的西欧国家明显减少,葡萄牙纺织工业也呈衰退之势,许多纺织企业纷纷转移到巴西等国。下图为葡萄牙纺织工业发展形势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2006年以来,葡萄牙出口西欧的纺织布料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 )
A.棉花大量减产 B.市场竞争激烈
C.布料品质下降 D.纺织企业转型
14.许多葡萄牙的纺织企业纷纷转移到海外的主要目的是( )
A.精选优质原料 B.更新换代产品
C.吸引海外投资 D.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13.B 14.D 第13题,根据葡萄牙许多纺织企业转移到巴西等国可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葡萄牙经济水平高,劳动力成本高,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将纺织企业转移至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巴西等国,B正确。第14题,葡萄牙许多纺织企业此后转移至巴西等国,主要是看中巴西的廉价劳动力,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D正确。
埃布罗河是西班牙第一大河,流域内修建了多座大坝,用以调节流量的季节分配。下图为埃布罗河流域位置及其某支流上水文站月平均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该支流大坝调节流量季节分配的主要目的是( )
A.灌溉 B.航运 C.防洪 D.发电
16.多座大坝调节了埃布罗河下游的流量,这有利于下游地区种植( )
A.茶叶 B.水稻
C.咖啡 D.甜菜
解析:15.A 16.B 第15题,从材料中可知,埃布罗河是西班牙第一大河,流域内修建多座大坝,这些大坝用以调节流量的季节分配;从某支流水文站月平均流量变化图也可以看出,在建坝前流量冬季较大,夏季较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但在建坝后流量相对较为平稳,同时建坝后的径流总量较建坝前的径流总量减少;西班牙北部内陆地区主要为旱作农业,农业对水源的需求较多,河流径流量减少,说明此部分水源可能用于农业灌溉,A正确。第16题,水稻种植业对水源的需求较大,而埃布罗河下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水源较为缺乏,通过调节径流,可为水稻种植提供更稳定的水源,B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黄土滑坡是黄土斜坡上大块土体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表过程或现象。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是世界上黄土滑坡分布最集中、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区域。下图为黄土滑坡核密度分布图(搜索半径40千米)。
(1)请尝试描述黄土高原黄土滑坡核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3分)
(2)分析黄土高原黄土滑坡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3)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是黄土滑坡相对密度最高的地貌单元。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
(4)黄土滑坡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试提出防治黄土滑坡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1)黄土滑坡核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南部核密度大于北部,尤其是东北部核密度小;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核密度大,反之,核密度小。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势起伏大,土质疏松,重力作用显著,土体易沿滑动面下滑;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崩解,具有湿陷性和软化性;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雨水通过黄土垂直和侧向渗透土体,增加了土壤的重力,易形成滑坡。 (3)长期的人类活动使黄土高原沟谷发育,黄土塬地貌在整个黄土高原的面积中占比较小;黄土塬周边与沟谷地貌的相对高度大,坡度陡峻,极易受到重力作用而发生黄土滑坡。
(4)对于规模较大的滑坡或滑坡群,因防治困难或整治工程耗资巨大缺乏经济实力的,同时又具备避开条件的,宜采用绕避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利用滑坡活动的规律性,通过一定的监测手段,随时掌握滑坡动态,及时迁移搬迁滑坡危害区的人群、设施,减小、降低滑坡危害性;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滑坡的长期稳定。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日照港是一座无河流注入的沿海深水大港,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输出港,吞吐量低于青岛港。日照港现拥有石臼、岚山两大港区。2017年,日照港开始实施“东(北)煤南移”工程,将污染较重的大宗散货和煤炭作业从石臼港东区搬迁至离主城区较远的南区(岚山港),由“北进北出”改为“南进南出”,并对原东区进行岸线治理与生态修复,发展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目前,日照港正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山东自贸区建设等机遇,打造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中转基地。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山东第一大港——青岛港,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如图示意日照港的地理位置。
(1)从自然环境角度,评价山东日照港建设的区位条件。(4分)
(2)比较青岛港与日照港的腹地范围大小,并说明理由。(4分)
(3)日照港实施“东(北)煤南移”工程,由“北进北出”改为“南进南出”,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4分)
(4)简述山东自贸区的建设对日照港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1)有利条件:地处我国海岸线中部略偏北的位置,隔海与日本、韩国、朝鲜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港区水深、陆域宽广;气候温和,无河流注入港区,全年不淤不冻,通航时间长。不利条件:海岸线平直,风浪大,缺乏船舶避风浪的港湾。 (2)腹地范围大小:青岛港腹地范围大于日照港。理由:青岛港依托青岛大城市,社会经济发达,青岛港的服务范围更广;青岛港配套基础设施较完善,港口服务种类多,港口吞吐量大。 (3)东区位于主城区附近,拓展空间较小。而南区土地面积广;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港口铁路生产资源配置;保持通航畅通。 (4)货物来源增多;港口吞吐量增大;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口服务等级得以提升。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W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高速大马力柴油机生产商。2005年以来,W公司先后收购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并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等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2014年11月,W公司自主建设的第一个海外发动机生产基地在印度新德里正式投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W公司不断突破传统动力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2020年3月,W公司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成为国内氢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2022年1月,W公司柴油机本体热效率达到51.09%,刷新全球纪录。下图示意W公司的发展历程。
(1)与直接投资建厂相比,分析W公司通过海外收购方式进行企业扩张的好处。(6分)
(2)分析印度新德里成为W公司首个海外生产基地的原因。(6分)
(3)简述国家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6分)
答案:(1)通过海外收购,可以获取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收购相关企业,延长生产链,使企业产品多元化,产品附加值更高;可以利用原企业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扩大国际市场;降低汇率影响,绕过贸易壁垒,获取更高的利润。 (2)印度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和地价较低,投资少;印度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场潜力大;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3)有利于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水系
又称河系,由河流干流(图中B)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
流域
又称供水区,由分水岭(图中A)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断流原因
采取的措施
工农业发展迅速,人口增加
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
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
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管理,调控流域不同区域的用水量
黄河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
修建水库,生态保护
区域
影响
西部地区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东部地区
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区域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统筹配置,利于东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激活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
工程
气源
市场
主干管道
一线工程
新疆油气田
长三角地区
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甘、宁、陕、晋、豫、皖、苏,东至上海
二线工程
新疆油气田、中亚油气田
珠三角地区
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三线工程
中亚油气田、新疆煤制天然气
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
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东经甘、宁、陕、豫、鄂、湘、赣、粤,终至福建
条件
具体表现
有利条件
资源分布
我国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其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
资源消费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较大,大量燃烧煤炭导致大气环境不断恶化
有利条件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技术保障
已建立了地质勘探、开发、输送、炼制及辅助生产和生活等基本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能够提供较好的技术保障
不利条件
管线长
输气距离远,管线长,工程量大
地形障碍
地势起伏大,地貌复杂
河流障碍
多次跨越河流,工程艰巨
环境脆弱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影响
中部、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社会经济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短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步伐,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
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中部、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
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
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
材料信息
①西欧:世界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
②德国:天然气进口大国,92%需进口
图表信息
①甲、乙两地间新建天然气输气管道的走向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至德国。
②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构成:主要来自俄罗斯、挪威、荷兰等国
材料信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京杭运河
图表信息
①东线工程经过的省份: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
②不同调水段的海拔:丁处海拔最高,其次是丙、乙等
线路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项目
内容
积极意义(调入区)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影响
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盐碱化
水质(东线)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原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资源多少
气候特征、资源分布
位于××气候区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少(多);××资源贫乏(丰富)
需求量大小,利用的合理性
工农业、人口、污染、浪费
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稀少),资源需求量大(小);污染、浪费严重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的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开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
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调出地、沿线、调入地、有利、不利
经济角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缓解资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角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
生态角度: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生态效益
项目
内容
劳动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产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转移
市场
因市场饱和或企业壮大的需求,会开辟国际市场;或者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政策转出地
通过项目审批等迫使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承接地
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等吸引企业进驻
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转出地
原产业向外转移,可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承接地
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国家或地区
影响
转出地
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承接地
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概念
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
要求
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则,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影响
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的挑战
项目
内容
政策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关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材料信息
①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②项目建设: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多数模块等经白令海峡运达。③项目市场: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
图表信息
①天然气项目位置:北冰洋沿岸,鄂毕河流域。
②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航线距离对比
地区
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个
卫生机构数/个
公共图书馆/个
普通高校数/个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
苏南
288.65
1 067.64
34 022
5 931
50
86
220.93
苏中
109.20
855.02
14 399
3 451
23
14
53.29
苏北
168.71
685.25
12 067
4 006
37
22
105.01
社会
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经济
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生态
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时间段
1962—1971年
1972—1981年
1982—1991年
1992年至今
结构特点
实现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资本密集型转变,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由重化工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转变
以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
第一步:判断
转移方向
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转出地和承接地及产业转移的方向。图示转出地主要位于苏南地区,承接地主要位于苏北地区
第二步:判断
产业类型
图示Ⅰ类产业和Ⅱ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低,Ⅲ类产业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
第三步:分析
影响因素
图示产业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接纳产业转移要考虑产业承接地的产业基础、与转出地的经济联系、生产成本、市场潜力等因素
第四步:分析
转移影响
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就业、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注意对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影响,区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①背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聚焦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
②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③目标: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在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同时,更加倡导包容性发展
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①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②国际合作理念: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聚焦根本性问题——发展,倡导政府间合作和政策沟通,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各国间相互贸易和投资,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致力于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及成果共享
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
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既可提升我国自身发展动力,也可让相关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加快发展,得到实质性好处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共8页。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共8页。
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7产业转移: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7产业转移,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