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093884/0-172442587194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093884/0-17244258720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093884/0-1724425872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093884/1-17244258789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093884/1-1724425879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6093884/1-172442587909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 太阳B. 钻石
C. 燃烧的火把D. 萤火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定义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为光源,不能自身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ACD.太阳、燃烧的火把和萤火虫,自身都在发光,所以它们属于光源,故ACD不符合题意;
B.钻石本身不能发光,所以钻石不是光源,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A. 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 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 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 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 生长发育、 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 土壤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详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最适宜生长在阴暗、潮湿温暖有氧的环境中。
故选C。
3. 马铃薯一般用块茎来繁殖,选择适宜品种的马铃薯,将其催芽(如图甲),分割成带有芽点的小块(如图乙),拌种之后种植到土壤里面,很快就出苗生长,几个月后就能收获新的马铃薯,这种繁殖方式叫( )
A. 营养生殖B. 分裂生殖C. 出芽生殖D. 有性生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
【详解】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马铃薯属于块茎,把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每块带有一、两个芽眼,然后埋在土壤里,不久芽眼里的芽就能长成植株。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区分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
4. 下列四种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 新冠状病毒B. 乳酸杆菌
C. 酵母菌D. 根霉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共有五类,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五类生物中,只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详解】A.新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A符合题意。
BCD.乳酸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根霉是多细胞真菌,都有细胞结构,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进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活动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
A. 氯化钠放在右盘B. 氯化钠洒出
C. 俯视读数D. 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溅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可能会导致溶质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洒出,会使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C、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会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溶液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溅出,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装置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是( )
A. 用注射器注射药液B. 吸管吸饮料
C. 吸盘挂钩D. 吸尘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注射器注射药液时,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将药液注入的,与大气压无关,故A符合题意;
B.用吸管吸饮料时,吸出吸管中的部分空气,使吸管内的气压减小,瓶中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通过吸管进入口中,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故B不合题意;
C.首先用力将挂衣钩的吸盘紧压在墙壁上,将塑料吸盘中的空气排出,通过手的挤压排出了吸盘内的气体,使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这样外界大气压将挂衣钩压在墙壁上,利用了大气压,故C不合题意;
D.用吸尘器吸尘土时,吸出管中的部分空气,使吸管内的气压减小,尘土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吸尘器中,利用了大气压,故D不合题意。
7. 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2中得到B. 产生与的质量比约为2∶1
C.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和组成D. 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相关知识解决。
【详解】A、由电解水实验图可知,试管2中的气体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小是O2,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B、试管2中的气体体积小是氧气,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大是氢气,氢气和氧气两者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O2,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 四月初樱花公园的樱花期已近尾声,四明山上樱花才刚开放,下列关于樱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樱花颜色鲜艳,属于风媒花B. 花是它的生殖器官
C. 四明山上所有的樱花是一个群落D. 四明山上樱花开放较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花柄是花与茎相连的短柄,它起到支持和输导的作用。花托是花柄的顶端部分,花的其它部分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在它的上面。在花绽放之前,花萼和花冠(所有的花瓣构成花冠)对花蕊起保护作用。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花蕊(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
【详解】A.风媒花一般都比较小,没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花粉多而轻盈;它们的柱头常有分叉和黏液,容易接受花粉;虫媒花多具特殊气味以吸引昆虫;多半能产蜜汁;花大而显著,并有各种鲜艳颜色。樱花颜色鲜艳,属于虫媒花,A错误。
B.根、茎、叶与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关,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繁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B正确。
C.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路,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因此,四明山上所有的樱花是一个群落,C错误。
D.影响开花的因素有光照和温度等;四明山上樱花开放较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因为山上气温低,D错误。
故选B。
9.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下列有关生活中的色彩描述合理的是( )
A. 我们能看到世界万物,是因为所有的物体自身都会发光,发出的光会进入人眼
B. 我们透过红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的所有物体颜色都是红色
C. 太阳光是复合色光,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其分解成多种单色光
D. 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A.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A不符合题意;
B.红色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红光,而其它颜色都被吸收,所以我们透过红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白色和红色物体的颜色是红色,而其他颜色的物体变成了黑色,故B不符合题意;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下列物质还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 化学肥料和农药B. 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D. 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化学肥料和农药不合理施用,其残留物不仅污染土壤,也会污染水体,A错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在土壤中经发酵会形成农家肥料,不会污染土壤,B正确。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体,经渗透或浇灌会污染土壤,C错误。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触土壤会使土壤受到污染,D错误。
故选B。
【点睛】能源、信息、材料、环境是当今世界四大首要问题,要保护好环境,就要了解环境的污染源和防治措施,要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11.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有关认识或做法合理的是( )
A. 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形,长期不吃早餐
B. 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属于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C. 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产生好感,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D. 对烟酒、不健康的书刊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保持警惕,更要远离毒品
【答案】D
【解析】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了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动,如愿意与异性接近,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
【详解】A.长期不吃早餐,会造成营养不良,危害人体健康,A错误。
B.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B错误。
C.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动,如愿意与异性接近,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C错误。
D.注意筛选信息,学习积极、健康的知识。对烟酒、不健康的书刊和网络游戏的诱惑,要保持警惕并远离,D正确。
故选D。
【点睛】青春期发育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
12.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个体内的DDT金量最高 ②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
③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 ④该生态系统不是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甲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丙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
【详解】①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所以,在食物链“甲→丙→乙→丁”中,丁体内的DDT含量最高,①错误。
②结合分析,可知这四种生物可构成食物链:甲→丙→乙→丁,②正确。
③甲是生产者,丁是三级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③错误。
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该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④正确。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 “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人类只有好处
C. “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D. “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就像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形成“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开发和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减缓温室效应就必须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具体措施有: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详解】A.“温室效应”也不都是有害的,例如气温升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A错误。
B.“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很多,例如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B错误。
C.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开发和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C正确。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致;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减少皮肤癌的发病率,保护人类健康;臭氧层破坏与温室效应无关,D错误。
故选C。
14. 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 )
A. 干冰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B. 干冰蒸发产生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C.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D. 干冰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不是水蒸气,错误;
B、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且透明,错误;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空气中后,会从空气中迅速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温度降低,其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正确;
D、干冰不会与氧气发生反应,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并不是二氧化碳使之变色,结论错误,符合题意;
B、打开瓶塞,空气跑出,打开瓶塞的那端翘起来了,所以说明空气具有质量,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剧烈,可以证明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得越剧烈,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有晶体的析出,说明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 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 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 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 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缩小;孔离物的距离小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放大,故图中像缩小,B错误;
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像距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小,光线更集中、更明亮,故D正确。
故选D。
17. 如图表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④中,滴加碘液会变蓝色
B. 菜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③
C. 两种种子结构的区别之一是④的数量不同
D. 两种种子中的胚都由①②③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菜豆种子中①是胚轴、②是胚根、③是胚芽、④是子叶、⑤是种皮;玉米种子中①是胚轴、②是胚根、③是胚芽、④子叶、⑤种皮和果皮、⑥是胚乳。
【详解】A.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④子叶里,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⑥胚乳里,A错误。
B.大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①胚根,发育成根,B错误。
C.菜豆种子的子叶有2片,玉米种子的子叶有1片,C正确。
D.新植物的幼体是胚,由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组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种子的结构。
18. 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B. 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 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
D. 用降温的的方法可获得大量氯化钠晶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约为36g,则此时20g水中最多溶解7.2g氯化钠,20℃将5g氯化钠放入20g水中,氯化钠固体会完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40g,2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8g,则题目中加入的10g氯化钠只能溶解8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8.6%,选项错误;
C、b溶液的底部有固体剩余,溶液为饱和溶液,升温至100℃时,c溶液中只能溶解8g氯化钠,溶液为饱和溶液,即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D、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氮氯化钠的溶解度收温度影响较小,用降温的的方法不能获得大量氯化钠晶体,应选择蒸发结晶的方法来获得氯化钠晶体,选项错误;
故选C。
19. 学校兴趣小组进行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分别用注射器迅速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进行三次实验,测出反应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变(水温、环境温度均为25℃)。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用注射器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B. cd段气压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对装置进行了振荡
C. 该实验能表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速率越快
D. 该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能溶解大于1体积的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装置中涉及气体参与的反应,可以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下推动注射器,一段时间后,注射器恢复至原始,可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振荡,可以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导致压强急剧减小,cd段气压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对装置进行了振荡,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曲线可知,分别用注射器迅速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进行三次实验,溶解速率为60mL>40mL>20mL,该实验能表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速率越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起始气压为100kPa,加入20mL蒸馏水,溶解后,最终压强约为115kPa,说明该实验条件下,1体积水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1体积,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0. 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若干,老师让小科倒入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以配成质量分数2%的盐水,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你再将第三种盐水50克倒入水中就可得到2%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
A. 2%B. 4%C. 4.5%D. 5%
【答案】B
【解析】
【详解】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1g;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即第一次少倒进氯化钠1g,第二次将少倒进的1g氯化钠补上,则第二次倒进的氯化钠溶液中应含氯化钠50g×2%+1g=2g,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100%=4%。故选B。
试题卷Ⅱ
二、填空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人们常常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地球上的水循环,我国实施 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的缺水问题,该工程是对水循环途径中的____(选填数字)施加影响。
(2)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C.随手关闭水龙头
【答案】 ①. ⑤ ②. B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和水资源的保护
【详解】(1)图中①④表示降水,②是水分蒸发,③是大气水分的输送,⑤是地表径流,⑥是地下径流.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⑤地表径流环节.
(2)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溶液造成水污染,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B符合题意;
C、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水资源,C符合题意。故选BC
【点睛】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2. 如图所示为蔗糖、松香分别在水和无水酒精中的溶解性实验。比较图中的A1、B1或A2、B2,我们可得到结论一: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比较、或、,可得到结论二:__________。
【答案】 ①. 不相同 ②. 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解析】
【详解】由图中的A1、B1或A2、B2,等质量的蔗糖和松香粉,蔗糖在水中能全部溶解,松香粉不能,说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液体里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比较A1、A2或B1、B2,等质量的蔗糖在等量的水中能全部溶解,在等量的无水酒精中部分未溶,说明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胎盘呈扁圆形,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
23. 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可以直接流入胎儿体内?___________。
24. 胎盘着生的部位是( )
A.子宫 B.卵巢 C.输卵管 D.阴道
【答案】23. 不可以##否 24. A
【解析】
【分析】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故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23题详解】
由题干表述“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可知: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胎儿体内的途径是:绒毛间母体的血液→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脐带内的血管→胎儿;因此,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是直接流入胎儿体内的,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不相混的。
【24题详解】
A.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是人类妊娠期间由胚胎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组织结合器官。因此,胎盘着生的部位是子宫,A正确。
B.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B错误。
C.输卵管是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部分,其外观是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内侧与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与卵巢接近,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和完成受精的场所,C错误。
D.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D错误。
故选A。
25.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
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这个现象称为光的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棱镜对B处光的偏折作用更强,B处光是_____________光。
【答案】 ①. 色散 ②. 紫
【解析】
【详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 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色光带,因此B处光是紫光。
如图是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及来源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26. 在花的结构中_____________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7. 雌蕊的[5]_____________进一步发育成果实(填写序号对应的结构)。
【答案】26. 花蕊##雌蕊和雄蕊
27. 子房
【解析】
【分析】图示为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及来源示意图,其中,1是花药、2是花丝、3是柱头、4是花柱、5是子房;6是胚珠、7是子房壁。
【26题详解】
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能够产生精子;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花蕊(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它们是花的主要结构,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27题详解】
花的子房在传粉和受精作用完成后发育果实,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部分,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极核和受精卵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
28. 识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________、成虫三个时期;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古诗中描述的是________图这类昆虫的一段生命历程,养蚕是为了获取蚕丝,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蚕发育的________。
【答案】 ①. 若虫 ②. 乙 ③. 幼虫
【解析】
【分析】昆虫的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一生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1)甲图中的昆虫经过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
(2)乙图中的家蚕,经过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取食桑叶,经过4次蜕皮,停止取食桑叶,吐丝结茧,将身体围绕起来结茧化蛹。春蚕到了蛹期,蛹皮就硬起来了,无法吐丝了,所以一般养蚕的人,要想让蚕多吐丝,会在桑叶上喷洒一种化学物质给蚕食用可适当的增加幼虫期内营养物质的积累。若要保证蚕茧高产,应设法延长家蚕发育的幼虫期,增加其体内的营养物质。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关键是明确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
29. 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
30. 该模型中“微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__________。
31. 请写出一条人为二级消费者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
【答案】29. 分解者
30. 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虾幼体和虾是同种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
31. 微藻→虾→人##微藻→牡蛎→人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和水等,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
【29题详解】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画出了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还缺少生物部分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30题详解】
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的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微藻一虾幼体一虾一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虾幼体和虾是同种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
【31题详解】
在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是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是次级(二级)消费者;依此类推,越往后消费者级越高。
图中的食物链有:微藻→牡蛎→人、微藻→牡蛎幼体→鱼→人、微藻→桡足类→鱼→人、微藻→桡足类→虾→人、微藻→虾幼体→鱼→人、微藻→虾→人,共六条;其中人为二级消费者的食物链微藻→虾→人、微藻→牡蛎→人。
32. T℃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2)乙溶液在B点属于_____________A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丙>乙>甲 ②. 饱和 ③. 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等) ④. 25g
【解析】
【详解】(1)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固体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丙>乙>甲,则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
(2)T℃时,乙溶液在B点,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所以乙溶液在B点属于饱和溶液;
(3)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加入甲物质、蒸发溶剂等;
(4)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设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x,则 ,x=25g。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33. 小东和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的大小经常在改变,那么手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的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出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及远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_____________;
(2)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高度变小得_____________(填“快”或“慢”);设想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减小 ②. 慢 ③. 保持不变
【解析】
【详解】(1)[1]由记录的数据表可以看出,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
(2)[2][3]从图象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发现,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影子变小变得较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曲线与横轴趋于平行,影子大小基本不变。
34. 扦插是乌柳繁殖的主要手段,影响插穗成活的主要因素有插穗年龄、插穗长度、土壤种类、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等。为了筛选乌柳扦插的最适插穗长度,某校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剪取1年生无病虫害的乌柳健康枝条,分成5组,每组30根,插穗长度分别为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下端削成斜面,扦插前以0.0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GGR6溶液浸泡3小时,扦插到相同的土壤中,深度均为插穗长的,40天后,统计其株高生长量、成活率,实验重复3次,结果处理并记录如下表。实验记录表
(1)每组剪取插穗30根的目的是______。
(2)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0.01%是否为乌柳扦插所需的最适GGR6浓度,请设计实验方案。______
【答案】 ①. 减少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②. 插穗长度在12厘米至16厘米之间的乌柳扦插成活率和生长量最高 ③. 设计一系列不同浓度的GGR6溶液,例如0.005%、0.01%、0.015%、0.02%等,对乌柳插穗进行预处理,然后扦插并观察成活率和生长情况,以确定最适宜的GGR6浓度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在科学实验中,使用多组样本可以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使用30根插穗可以确保数据更加稳定,避免单一样本的偶然性。
(2)根据实验记录表,我们可以看到插穗长度为12厘米、16厘米和20厘米的组别平均成活率都超过了94%,而株高平均生长量也较高,尤其是16厘米的组别。
(3)通过设置多个处理组,可以比较不同浓度对扦插效果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GGR6浓度。设计一系列不同浓度的GGR6溶液,例如0.005%、0.01%、0.015%、0.02%等,对乌柳插穗进行预处理,然后扦插并观察成活率和生长情况,以确定最适宜的GGR6浓度。
35.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实验步骤:①将仪器按图甲装置连接好,检查气密性;
②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③打开止水夹a和b,向Ⅰ中缓慢鼓入一定量空气,Ⅰ中水进入Ⅱ中,露出白磷后,关闭止水夹a和b,测得Ⅱ中水的体积为200mL;
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充分反应后,燃烧匙中的白磷有剩余;
⑤待装置冷却到室温,______(填实验操作),Ⅱ中水倒吸进入Ⅰ中,测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变为145mL;
⑥小科计算所测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与实际值差200mL距较大。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产生偏差的原因是______。
(2)图乙是实验装置内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趋势。Y表示______变化曲线,曲线X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打开止水夹b ②. 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量筒读数时仰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合理即可) ③. 温度 ④. 温度升高所增加的气压大于氧气消耗所减小的气压
【解析】
【详解】(1)⑤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装置中压强减小,待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b,Ⅱ中水倒吸进入Ⅰ中,测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变为145mL,倒吸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⑥小科计算所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7.5%,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产生偏差的原因是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量筒读数时仰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氧气的体积=量筒中水的体积差,氧气的体积偏大(合理即可)。
(2)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Y表示温度变化曲线,曲线X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所增加的气压大于氧气消耗所减小的气压。
四、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32题6分,33题6分,34题8分,共20分)
36. 有200g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有三种方法,按要求填空:(假设每次所得溶液中无溶质析出或剩余)
(1)继续加入食盐,其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蒸发水分,其质量_____________g。
(3)若与25%的食盐溶液混合,其溶液质量_____________g。
【答案】 ①. 25 ②. 100 ③. 400
【解析】
【详解】(1)设继续加入食盐的质量为x,根据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继续加入食盐的质量的和等于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得:200g×10%+x=(200g+x)×20%,解得:x=25g,即加入食盐的质量为25g;
(2)设蒸发水分的质量为y,根据溶液在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200g×10%=(200g-y)×20%,解得:y=100g,即蒸发水分的质量为100g;
(3)设需要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溶液质量为z,根据两份溶液在混合时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得:200g×10%+z×25%=(200g+z)×20%,解得:z=400g,即需要25%的食盐溶液质量为400g。
37. 如图甲是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给我们演示的“冰雪球”实验,通过航天员的介绍,小科同学知道了这里所用的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已经超过该温度、压力下该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请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由题可知,“冰雪球”是因为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选填“溶液结晶”或“溶液凝固”)。
(2)市面上由一种掰热暖宝宝(里面装有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如图乙所示,只需要用力掰动袋中金属片,就能达到发热取暖效果,掰动金属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下表是乙酸钠的溶解度,小科现在100℃水中配制其饱和溶液,一定条件下降温到40℃,此时没有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①. 溶液结晶 ②. 产生振动,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合理即可) ③. 63.0%
【解析】
【详解】(1)溶液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在这种溶液中只要有点结晶核颗粒或振动,就能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此过程发生的是溶液结晶;
(2)掰动金属片的目的是产生振动,迅速打破原本的过饱和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3)在100摄氏度水中配制其饱和溶液,一定条件下,降温到40摄氏度,此时并没有晶体析出,求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63.0%。
38. 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度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并可使温度快速降至55度并较长时间保持。项目小组想选择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制一款48℃保温杯。
器材: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铝箔隔热棉(导热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
(1)方案设计:请你选择上述材料,通过画图,并注明所用材料,设计一个速冷保温杯;____________
(2)实验验证: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
(3)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请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并维持不的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③.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方案设计:用导热性好的易拉罐做内胆,中间填入海波,外层用隔热性好的铝箔隔热棉,并用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盛装,如下图
(2)[2]实验验证:由图知道,海波熔化完后温度持续升高,说明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造成水温太高。
(3)[3]方案迭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不再发生热传递。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B
两个充气瓶子挂在木条两侧,使得木条保持水平,打开其中一个瓶塞
打开瓶塞的那端翘起来了
空气具有质量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空气中分别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剧烈
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得越剧烈
D
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
有晶体析出
硫酸铜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手电筒和黑板擦的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的高度H/cm
20
17
14.5
13.6
13
12.6
组别
插穗长度/厘米
株高平均生长量/厘米
平均成活率/%
1
4
3.25
9.3
2
8
6.70
26.0
3
12
17.6
94.7
4
16
19.6
95.0
5
20
16.4
95.4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33
46.5
65.5
139
153
170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共8页。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科学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