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课ppt课件
展开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小雅·十月之交》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文公十四年》
夏朝:可能有了历法。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传说故事《神农尝百草》
认识了一些基本治病药物
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介绍:“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商代卜骨,长22.5厘米,宽1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所谓“涂朱”,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给人以光艳醒目、红润亮丽的感受。这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的下部,正反面刻满卜辞,字口涂朱,残存180余字,内容是商王武丁占卜本旬之内是否有灾祸的记录,是研究商代地理、方国与军事制度的依据,可补《史记》之缺失,堪称“甲骨之王”。
(1)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2)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使各种重要的信息得以保存。为后世的考究留下了证据。(3)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文字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如“上”字,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书·艺文志》
造字法: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班固在《汉书》中提到的造字法有哪些?甲骨文的出现在汉字形成的历史中有什么意义?
2006年,殷墟成功“申遗”。2016年7月13日,在殷墟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殷墟》特种邮票。这套邮票展示了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哪两大文明成就?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记录了商朝后期大量的史实。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重量832.84 千克
每个熔化罐能冶炼铜12.5 千克
铸造该鼎需要熔化罐70 多个
需要同时操作的人数200-300 人
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它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它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它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西周时期,崇尚礼制,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这与商朝明显不同。
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它表现在夏商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业的发展。
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其内容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很多青铜器上都铸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什么文字,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描绘秦国军民的英勇形象和尚武精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争频繁的时代特征。
《诗经》的文学、历史价值
《诗经》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它语言简洁清新,内容多样,反映了古代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从历史价值角度看,《诗经》记录了从西周至春秋的社会面貌,是研究当时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被誉为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心系楚国,作品充满爱国之情,却因直言进谏而遭流放。最终,在楚国灭亡之际,他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执着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龙岩期末)“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这几句谚语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有利于( )A.提高文化底蕴 B.指导农业生产C.提升音乐素养 D.开展水利建设
(河南中考)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 A.《诗经》 B.《离骚》C.《论语》 D.《墨子》
译文:青铜器有六种调配合金比例的配方:锡占六分之一,是造钟鼎的比例;锡占五分之一,是造斧头的比例;锡占四分之一,是造戈戟的比例;锡占三分之一,是造刀剑的比例。
材料一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周礼·冬官考工记》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关于青铜器的哪些结论?
答案:青铜器的成分中有铜、锡;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制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青铜器种类丰富,用途较广。
材料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课内容课件ppt</a>,文件包含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pptx、蔡伦造纸术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6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演示ppt课件</a>,文件包含第8课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pptx、8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6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示范课ppt课件</a>,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十四,闻问切,黄帝内经,人物名片,基本结构,年代最早,司母戊鼎,教材图解,青铜器甲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