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原卷)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094207/0-17244289548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原卷)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094207/0-17244289548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解析卷)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094207/1-17244289558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解析卷)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094207/1-17244289558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解析卷)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094207/1-17244289558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PPT课件+教案+练习+导学案整套(含单元测试卷+期中期末卷)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品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品课后测评,文件包含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原卷docx、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解析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答案】1.A
【解析】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2-3题。
2.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
3.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2.B 3.C
【解析】第2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
第3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4.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体现的是( )
A.生产景观B.聚落景观 C.建筑景观格局D.主体建筑风貌
【答案】4.C
【解析】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方面。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幅剪纸作品。据此完成5-7题。
5.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6.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7.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C.粤剧 D.越剧
【答案】5.D 6.B 7.D
【解析】第5题,“小桥流水人家”,以小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多桥,房屋临河布局,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景观,与当地河网密集,地势低平相协调。
第6题,长江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形成,地势低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
第7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古称为“吴越地区”,越剧为当地的代表地方剧种。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的规划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B.欧洲传统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苏州的建筑格局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9.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
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 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答案】8.A 9.D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判断苏州城市建设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
第9题,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布局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并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如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D.郊区
11.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D.城市规划不合理
12.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须围墙
【答案】10.A 11.B 12.B
【解析】第10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
第11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第12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二、非选择题
13.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丙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丁图所示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南方 气候湿润 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 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 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雨季较长,降水较多,为便于排水,房屋多为斜顶结构,且倾斜角度较大。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稀少,房屋多为平顶。第(3)题,黄土直立性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多开挖窑洞作为居所,窑洞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们居住。第(4)题,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生产活动以游牧为主,牧民需要不断迁移住所,蒙古包便于拆卸,非常适合牧民居住。出现定居现象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 000~10 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7期)
材料二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三
(1)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
(2)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西藏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答案】(1)①横断山区错综复杂的自然地带性,使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立的自然区域,在各自然区域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风俗。
②横断山区大山大河相间排列,山高水急,各族群之间很难联系、沟通,各自局限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③横断山区交通艰难,其他文化难以进入,使该区域的文化很难被同化。
(2)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雾天气更佳;西藏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叶生长。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其膳食结构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
【解析】第(1)题,主要从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分析。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相对封闭的地形,形成相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通不便,其他文化不易影响等。第(2)题,西藏不适宜茶树生长,同时对茶叶需求较大,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是哪个世界文化圈的典型建筑,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