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测查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测查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计算题,问答题,实验题,填空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铁杵磨成针B.刻舟求剑C.司马光砸缸D.火烧赤壁
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热少量液体
C.读液体的体积D.称量固体药品
3.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4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小于10mLB.大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确定
4.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作导线B.钨丝作灯丝C.铁用来制锅D.氧气用于炼铁
5.“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A.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B.水分子分解加快
C.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D.水分子数目增多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
A.B.C.D.
7.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钙B.碳酸钠C.硫酸亚铁D.氧化镁
8.二硫化钼()被认为是最有希望代替硅,成为未来应用在半导体、芯片等高精尖领域中的理想材料之一。二硫化钼中硫元素与钼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 )
A.中子数B.化合价C.相对原子质量D.质子数
9.下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说法错误的是( )
A.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B.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镁原子结构图中X=8
10.某物质4.6g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3
B.该物质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10.6g
11.下列有关过氧化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
D.1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12.医疗上,用C-14呼气试验取代胃镜,可以无痛、快速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已知C-14原子中核电荷数为6,中子数为8,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14B.6C.8D.12
13.如图为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X,Y,Z、W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X、Y两种粒子的个数比是1:1
B.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D.X不可能是氧化物
14.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15.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沙尘暴起,尘土满天——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中
B.氢气和液氢都能作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16.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17.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AB.BC.CD.D
二、计算题
18.新冠过后,甲流来袭,奥司他韦(化学式为)是目前治疗甲型流感的药物之一,请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1)奥司他韦中碳元素、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2)奥司他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3)62.4g奧司他韦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g。
19.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往盛有300g稀盐酸的烧杯中依次加入粉碎后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1)表中m=_______,产生的的总质量为_______g。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三、问答题
20.粒子观和分类观是建立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l)从粒子的角度分析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2)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高锰酸钾和氯酸钾都能用于制取氧气的原因。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过氧化氢和双氧水有何区别?
21.小红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的作用是什么?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你认为生活中可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3)如果要降低水的硬度,你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4)我们给自来水消毒常用的物质是什么?(答一种即可)
22.化学与人类生活及环境紧密关联。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锅内油着火了,有经验的师傅会迅速加入要炒的蔬菜。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2)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请你写出一条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3)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能源甲醇作为燃料,“废碳再生”就是由二氧化碳生产甲醇,实现了循环内的零碳排放。杭州亚运会践行了绿色低碳理念,平时我们也要提倡低碳生活,请你写一条低碳生活的建议。
四、实验题
23.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B中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C装置中酒精灯火焰上加的网罩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C装置中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5)C装置中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C装置中生成3.2g的铜,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g
24.下面是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图一测得结果不够准确,实验小组进行反思。
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选定白磷(白磷着火点是40℃,在空气中燃烧与红磷燃烧产物相同)在如图二所示装置中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并取得成功。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气球内少许气体体积忽略不计),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二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燃烧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该实验中,白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即可)。
(4)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____________mL时停止下流,说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小气球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五、填空题
25.用化学用语填空。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
(2)表示的微粒_______
(3)亚铁离子_______
(4)两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
(5)2个氮气分子_______
(6)标出硝酸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2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季柳絮飞扬,柳絮极易引起火灾,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柳絮属于_______;
(2)生活中常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性除去新装修房间里的异味,原因是它具有_______的结构。
27.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B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C、E之间的转化可以实现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D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1)D的化学式是_______
(2)写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_
(3)写出①~④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写出“C→B”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8.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基石。
(1)在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液体药品取_______mL,固体药品只需_______即可
(2)胶头滴管用于_______和_______少量液体,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液体。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_______量出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_______处保持水平。
29.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
(2)写出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选择A装置制取氧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填写装置下方的字母)。
(5)选择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_______。
六、多选题
30.为了探究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反应关系,将一定质量的它们混合密闭于一个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检测它们的质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D.物质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1.我国古代将炉甘石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可得到锌。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①;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B.反应①是分解反应,反应②是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32.将10g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下列有可能产生4.4g二氧化碳气体的组合是( )
A.和B.和
C.和D.和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砸缸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火烧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D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图示操作正确;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图示操作正确;C、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图示操作正确;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故图示操作错误;故选:D。
3.答案:B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40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4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30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4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10mL。故选:B。
4.答案:D
解析:A.铜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B.钨丝作灯丝利用了钨的熔点高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C.铁用来制锅利用了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D.氧气用于炼铁是利用了氧气能与碳反应提高炉温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故D正确。故选:D。
5.答案:D
解析: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故选:D。
6.答案:D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铝、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故选:D。
7.答案:C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过氧化氢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B正确;过氧化氢是由分子构成的,其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C错误:1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D正确。
1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已知C-14原子中核电荷数为6,中子数为8”;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故选:B。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A
解析:A、尘土属于宏观物体,尘土满天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B、氢气和液氢都能作燃料,是因为分子构成相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
16.答案:D
解析: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示;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
17.答案:B
解析:A、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至完全反应,气体质量不再增加,气体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像错误。B、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前后液体中氢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D、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1,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B。
18.答案:(1)48:7:7:16
(2)312
(3)5.6
解析:奥司他韦的化学式为,
(1)奥司他韦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8:(2×14):(16×4)=48:7:7:16;
(2)奥司他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8+2×14+16×4=312;
(3)62.4g奥司他韦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
19.答案:(1)336.8;13.2
(2)80%
解析:(1)由第一次可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8.8g,即25g石灰石完全反应生成8.8g二氧化碳,则加入40g石灰石时,如果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应该是14.08g,实际生成二氧化碳质量:300g+40g-326.8g=13.2g,说明第二次时碳酸钙过量,因此第三次加入石灰石不能反应,m=326.8+10=336.8,产生的的总质量为300g+25g+15g-326.8g=13.2g;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5g石灰石样品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300g+25g-316.2g=8.8g
解:设25克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y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20.答案:(1)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
(2)高锰酸钾和氯酸钾都含有氧元素
(3)过氧化氢是纯净物,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
解析:(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2)制取氧气的物质必须含有氧元素,高锰酸钾和氯酸钾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可用来制取氧气。
(3)过氧化氢是只含过氧化氢一种物质的纯净物,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是由过氧化气和水两种不同物质构成的混合物。
21.答案:(1)过滤大颗粒杂质
(2)可以用肥皂水来检验
(3)煮沸(合理即可)
(4)漂白粉(或氯气、二氧化氯)
解析:(1)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的作用是过滤大颗粒杂质;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以用肥皂水来检验,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较少的则是硬水,产生泡沫较多的则是软水;
(3)如果要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
(4)我们给自来水消毒常用的物质是漂白粉或氯气或二氧化氯等。
22.答案:(1)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等(合理即可)
(3)出门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含碳燃料使用等(合理即可)
解析:(1)锅内油着火了,有经验的师傅会迅速加入要炒的蔬菜。目的是利用生冷的蔬菜使油周围的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
(2)工业上防治水污染的措施有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等;
(3)提倡低碳生活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尽可能低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出门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含碳燃料使用等。
23.答案:(1)氧气的浓度(或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含量(或氧气浓度)有关(合理即可)
(2)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合理即可)
(3)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4)现象:①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置换反应
(6)0.3
解析:(1)空气中氧气浓度较低,则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若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为:滤纸破损或烧杯不干净或滤液高干滤纸边缘等;
(3)碳还原氧化铜条件是高温,C中酒精灯火焰上加金属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4)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装置中现象为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6)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x。
。
24.答案:(1)将锥形瓶中空气中氧气消耗尽
(2)引燃白磷
(3)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4ml
解析:(1)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则白磷过量,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
(2)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加热白磷,使其燃烧。
(3)剩余的气体无色无味,则说明氮气无色无味,且白磷在剩余气体中不能燃烧,说明氮气不可燃也不助燃,进入一定量的水后就不再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4)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计入的水的体积为,则注射器中的水剩约50mL-46mL=4mL。
25.答案:(1)
(2)
(3)
(4)
(5)
(6)
解析:(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7,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氯原子,所以表示的微粒符号是;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亚铁离子表示为;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5)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气分子表示为;
(6)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硝酸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26.答案:(1)可燃物
(2)吸附;疏松多孔
解析:(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柳絮属于可燃物
(2)生活中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新装修房间的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27.答案:(1)
(2)灭火(或作气体肥料等)
(3)
(4)
解析:(1)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D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所以D是甲烷,A、B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C、E之间的转化可以实现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甲烷会与E反应,会转化成C,所以C是二氧化碳,E是氧气,A会转化成氧气,B和氧气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是水,A是过氧化氢溶液,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D的化学式是;
(2)C的一种用途是灭火;
(3)①是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②是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的反应,③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④可以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反应①~④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C→B”的反应可以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8.答案:(1)1-2;盖满试管底部
(2)吸取;滴加
(3)量筒;最低
解析:(1)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如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2)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液体;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9.答案:(1)铁架台
(2)
(3)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4)BC
(5)伸入液面以下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铁架台。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加热固体时,为了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
(5)B装置中,为了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
30.答案:BD
解析:
31.答案:AB
解析:A、反应物中有1个碳原子、2个锌原子、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锌原子,所以X是,故A正确;B、反应①是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C、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所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减少,故C错误;D、反应①中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都是+4价,反应②中单质碳生成了化合物二氧化碳,所以反应②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故选:AB。
32.答案:CD
解析:A、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小于4.4g,故选项不正确。B、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小于4.4g,故选项不正确。C、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可能是4.4g,故选项正确。D、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可能是4.4g,故选项正确。故选:CD。
A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B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石灰石样品/g
25
15
10
烧杯中物质总质量/g
316.2
26.8
m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的质量/g
X(未知)
26
2
1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查化学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60分钟,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查化学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5 K-3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查化学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共五道大题,总分100分,5 K-39,家用LED台灯常用到砷化镓,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奥司他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