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 专题03 课内文言文(必考题型)15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6 次下载
- 专题04 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7 次下载
- 专题06 记叙文(必考文章)20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5 次下载
- 专题07 说明文、议论文(知识全梳理)15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3 次下载
- 专题08 名著阅读之《西游记》(必考题型)20题-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试卷 6 次下载
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5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专题05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5篇-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温经典
一、对比阅读
(2023上·上海·七年级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校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1)及其家穿井( ) (2)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3.下面对《三人成虎》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葱害怕在自己去邯郸的这一阶段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B.选文以对话构成文章的主体。
C.故事告诉人们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成语“三人成虎”源自这个故事。
D.“果不得见”的原因是魏王政务繁忙,无暇召见。
4.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2023上·上海徐汇·七年级上海市徐汇中学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①,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②为亲昵,而阴怀不测③,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未觉:没有醒。②阳:表面上。下句中的“阴”意思是:暗地里。③不测:险恶难测的居心。
5.【甲】文作者是 (朝代)的蒲松龄。
6.解释下列加点词
(1)方欲行 (2)止露尻尾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犬阻之不使前也。
8.【甲】、【乙】两文中的狼都有阴险狡诈的一面。
【甲】文中的两狼合作“诱敌”。一匹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另一匹狼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中的两狼“ ”。
9.【甲】【乙】两文中的人都有的共同特点是( )
A.心思缜密B.鲁莽冒进C.机智勇敢D.犹豫不决
(2022上·上海松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②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③!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
【注】①俟:等待。②啮(niè):咬。③信不诬哉:确实不是虚假乱说啊。
10.甲文选自《 》,乙文中“ ”一词体现了两文中狼的共同特点。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径去( ) (2)有富室偶得二小狼(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狼洞其中
(2)犬阻之不使前也
13.甲文中的“假寐”和乙文中的“伪睡”意思基本相同,但目的却不同,甲文中狼“假寐”的目的是“ ”;乙文中主人“伪睡”的目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两狼之并驱如故”刻画出狼的贪婪本质。
B.甲文中“目似瞑,意暇甚”真实流露出狼的凶残。
C.乙文中“作怒声、阻之不使前”体现了家犬的忠勇。
D.甲乙两文的结尾都明确地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022上·上海浦东新·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列诗文,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
15.【甲】文出自《 》(书名)一书;【乙】文的作者是清代 (人名)
16.解释文中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穿
(2)一狼洞其中 洞
17.翻译【乙】文中画线句。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8.从【甲】文中的宋君行为来看,宋君是个 的人,从【乙】文中以狼的狡诈衬托出屠户 。
(2023上·上海杨浦·七年级统考)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乙】
季礼①将使于晋②。北过徐君③。徐君观季礼剑,不言而色欲之。季礼为有晋之使,未献④,然其心许之矣。反,至徐。徐君已死。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⑤树而去。
(《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释:①季礼:吴国公子。②晋:晋国。③徐君:徐国君主。④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⑤冢:坟墓。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反,至徐( )
20.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1.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
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告诉我们:(一)交朋友要虚心,就如《论语·述而》中所言:“ ,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交朋友要 ,就如(甲)文中反省自己的内容之一,也如(乙)文中 (用自己的话概括)。
跃升精练
(2023上·上海普陀·七年级统考)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①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④,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①足下:对人的敬称。②荷:担负。③阿:山、水的转弯处。 ④沾:浸润。
22.以上两文都出自《 》,该书由南朝宋的 (人名)组织编写。
23.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下车引之 引:
(2)元方入门不顾 顾:
2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桂树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功德。
B.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没有功德。
C.桂树不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没有功德。
D.桂树不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桂树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功德。
25.友人辱骂太丘,元方直斥友人“ ”“ ”;客质疑太丘,季方将父亲比作桂树,上承皇恩,下谢百姓,赞美父亲品质高洁。可见,太丘的两个儿子是 、 的人。
(2023上·上海松江·七年级统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丙】
孔子适①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②,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③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④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适:到。②尧:与下文皋陶、子产、禹等人都是古代贤者。③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④末: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26.【甲】【乙】两则语句都选自儒家经典著作《 》,其中的“子”即是【丙】文中的“孔子”,宋代把这部书与《大学》《中庸》《 》合称为“四书”。
27.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不亦说乎 说: (2)孔子欣然笑曰 欣然:
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根据上文,结合已学课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元方时年七岁
B.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与儿女讲论文义
30.【甲】【乙】两则语句都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1.【丙】文末孔子的表现,可用【甲】文中“人不知而不愠”来概括,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堪称“君子”。
(2023上·上海奉贤·七年级统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十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吴起遇故人》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②。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统帅。②止之食:留他吃饭。
32.【甲】文选自《论语》,它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乙】文选自
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相委而去( ) (2)其为信若此(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划线句。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35.以上选文都体现了诚信,【甲】文中关于诚信的看法是 (用自己的回答);【丙】文中吴起不吃饭等待友人的原因是“ ”;【乙】文中元方对不守信用的“友人”的做法和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 的人。
(2022上·上海松江·七年级校考)(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二)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①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⑤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善:善于,撞长。②还:通“旋”,转身。③故:特意,故意。④盍:何不。⑤坐:通“座”。
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 择其善者而从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C.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
D.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7.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位置可以互换,因为互换后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已、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B.语段(一)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C.语段(二)主要表现王生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3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堪其忧
(2)学而时习之
(3)王生不说
(4)英逾自厌
39.翻译下面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0.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 的人才是“善学者”。
41.请写出三个出自《论语》中的成语,至少写一个不是出自本文之中的。
(2022上·上海普陀·七年级统考)阅读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2.甲诗中“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 ,乙文“子曰”中的“子”是 , 家学派的创始人。
43.“断肠人”在曲中的意思是:
44.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5.两文中都有“思”,但意义不同。甲诗标题中“思”的意思是 ;乙文中的“思”即 之意,从 和处世两个方面给予我们启示。
期末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余自束发①读书轩中,一日,大母②过余③曰:"吾儿,久不见若④影,何竟日⑤默默在此?”比⑥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⑦,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⑧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注释】①束发:古时男孩15岁时束发为誉。②大母;祖母。③过余:来看我。④若:你。⑤竟日:整天。⑥比:等到。⑦不效;没有效果。⑧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或记事。
46.参考图表中所提示的方法,解释甲乙两文中的加点词。
4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儿之成,则可待乎!
48.请用甲乙两文中的原文填空。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甲文给我们提示的方法是“静”与“a ” 。乙文中归有光在轩中读书的情形“b ” 就是“静”的表现。
49.从甲文中你读出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乙】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捕鼠》)
5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C.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吾之患在鼠
51.下面选项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
53.参照甲文语句示例,赏析乙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结合加点词语,体会文中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哉”,表示反诘语气。“耳”,相当于“罢了”。这两个语气词表现了作者对狼“顷刻两毙”结局的嘲讽和对屠户勇敢机智的赞扬。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54.小故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甲文告诉我们,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乙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故事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③,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⑤!然野心不过遁逸⑥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⑦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有删减)
【注】①畜: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俟:等待。④啮:咬。⑤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⑥遁逸:逃跑。⑦贻患:留下祸患。
55.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顾野有麦场
(2)一狼洞其中
(3)将啮其喉
(4)乃伪睡以俟
5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可以为师矣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愠
C.更不止于野心矣/闻之于宋君
D.犬阻之不使前也/久之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8.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
注释:①稼穑:指农业劳动。
5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非学无以广才( )
(3)年与时驰( ) (4)儿自去国至今( )
6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则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击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
61.请说说甲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62.两封书信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请概括两位父亲都从哪些方面劝诫儿子呢?
6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选自《狼三则》)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以吹豕之法吹之
B.以刀劈狼首/遂负之以归
C.一狼洞其中/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D.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3)填空并分析。
上面篇两短文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表现狼的 。两则杀狼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勇敢和果断。
B.乙文开篇写出了屠户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户与狼的斗争作了铺垫。
C.甲乙两文的语言都简练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D.甲乙两文最后一小节都是用了议论,不同的是甲文主要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乙文则主要讽刺屠户的凶狠残暴。
释义方法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词
字源释义法
年与时驰
(1)
查阅字典法。
致:①送达。②表达;表示。
③获得。④达到。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选 项
语境释义法
非学无以广才
(3)
比去,以手阖门
(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解析版)-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共28页。
这是一份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原卷版)-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共14页。
这是一份专题09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解析版)-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