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汇总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补漏重点练三传统文化情境结合练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补漏重点练三传统文化情境结合练,共4页。
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语用题和作文题的情境设置都非常注重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语用题和作文题的命制中,将情境设置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考查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大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空白美可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就我的理解,艺术空白的意思就是对那一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或隐喻这一中介,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艺术内涵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之说等等,就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空白美的表达。
其基本手法恰如司空图在其《诗品·含蓄》中概括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之处正是艺术想象的空间之所,“尽得风流”也就是艺术空白美的获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费尽笔墨直接描写美女的篇什,使用诸如“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之类的语言加以铺写,而它们往往事倍功半,艺术效果并不理想,还往往被讥为落入俗套。而真正成功的能代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则是那种具有艺术空白美质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描写。
在具体创作中,东汉乐府诗《陌上桑》对秦罗敷形象的刻画,算得是佼佼者之一。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作品巧妙布“白”,从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对秦罗敷的身材面貌未作直接的描绘,而其艺术效果却令人十分满意,可谓事半功倍。其妙就妙在作品对真正所要表现的东西不“说”不“写”,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接受者尽情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空白美的特别风味。
(摘编自周莹洁《艺术空白美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这里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
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空白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但囿于特定形式的限制,难于充分表达;或是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二,作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体验,结合他既往的经历,开始意识到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但此时的认识仍朦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其三,作家估计到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意识地在作品的某个部分留下一点空白,以作为诱发这种心理活动的催化剂。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足见空白都是作家为某种艺术目的有意为之的,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
艺术美,得力于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物化。空白引入作品,增加了作家对他手中材料施以主观性、情绪性再处理的自由。在构思时,他就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打破时序,拓展空间,依主体的需要和特定的时空观,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情节集中起来,加强时空跳跃的连贯性。于是,作家便扩大了艺术创造的回旋余地,能开放思路,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为核心,寻找新颖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如果说作品中的有墨处还不足以显示作家的创造性,那么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空白正是作家的“智慧之窗”。八大山人的画,世人公认最有个性。研究者指出,其个性多在构图中。他的构图特点在于空间多变、开阔,计白为黑,不着一笔而景象万千,空白之意都落在画的主体上。从八大画以留空白取境见长的构图特点中,可以想见空白在他手里,成了他抒情写意的自由空间。
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的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再作新的组合。理解和组合,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内容的展开、情节的推进都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果一部作品中的每句话都符合欣赏者的预测,情节发展完全在意料中,读起来毫不费力,言尽意尽,创作就意味着失败。作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作品化为想象的种子,播入欣赏者的心田,诱发欣赏者的审美创造,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作家共同完成创作。
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重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
(摘编自吴道文《漫话艺术空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空白美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中,比如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等。
B.“不著一字”不是一字也不着,而是用最少的笔墨从侧面着笔,激发欣赏者领略“尽得风流”的艺术美。
C.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脑海中的意象没有确定的把握时,会留下相应的空白,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
D.作品中的空白可以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从侧面烘托蜀道之“高”“险”,获得了艺术空白美。
B.空白首先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
C.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
D.八大山人的画以空白取境写意,这与《陌上桑》塑造秦罗敷的美貌从侧面着笔有着本质的不同。
3.下列选项不具有材料中所说的“艺术空白”的一项是( )
A.《琵琶行并序》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描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情景。
B.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大理石雕塑,在出土时双臂遗失,获得了让人想象无数双手的神秘美。
C.《老人与海》中老人三次梦见狮子。小说结尾,老人将鱼骨架拖回港口,在窝棚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
D.《长津湖》中新兵在开往朝鲜的列车上闹情绪,准备跳车离开,拉开车门后,电影展现了数秒长城的画面。
4.材料二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答: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迎娶薛宝钗的消息后,暴病不起,临终前她突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作者有意留下了一个空白。请结合材料内容,从空白在发挥主体创造性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其妙处。
答:
三、传统文化情境结合练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此类空白属于计划外的空白”说法有误,依据材料二第2段“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知,空白是作者为了某种艺术目的有意而为之的,并非计划外的。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如果艺术家不留下空白,欣赏者的主体创造性将无从谈起”推断错误。材料二中“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空白并非欣赏主体创造性产生的决定因素,而是影响其充分自由发挥的因素;C项,“越是优秀的作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越多,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越大”说法错误,文中“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表明“空白是作家创造力的展现”,但不能推出“越是优秀的作家,留下的空白越多”,且不能推出空白多少与激发读者想象空间的大小之间的关联性;D项,“有着本质的不同”说法错误,“以空白取境写意”跟塑造罗敷美貌的手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不“说”不“写”,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B项,根据材料内容,艺术空白是创作者有意而为之的,而维纳斯出土时双臂遗失不是艺术家的创作,因此不属于艺术空白。
答案:B
4.解析:分析材料二,从总体结构方面分析,首先提出“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整个文段构成了总分的结构,结构上非常清晰。从分段内容角度分析,分论点一先写了“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然后通过三点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最后得出“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是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显现”的结论,以及空白引入作品创作的作用。分论点本身也结构层次清晰,论证严谨。分论点二先写了“一部作品的诞生……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点出欣赏者的再创造有价值这一观点,然后论述“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揭示空白对再创造的作用。层次也很清楚,论证得出观点,论述严密。衔接严密主要从各段落衔接句子入手分析,如第2自然段首句“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承接中心论点,引出空白的产生。再如第4自然段段首句“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从创作者过渡到欣赏者,都使得论述前后紧密关联,因此会形成结构严密的特点。
答案:①论证结构清晰,为总分结构,先提出“艺术空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的观点,然后分别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论证观点。②论证层次清晰、严密。分论点一先写创作者创造空白,而后论证空白对创作的作用;分论点二先论证欣赏者的再创造的价值,进而揭示空白对再创造的作用。③段落衔接严密,中间段的首句承上启下。如第2自然段首句承接中心论点,引出空白的产生,第4自然段首句从创作者过渡到欣赏者。
5.解析:依据材料二“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可知,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能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因此林黛玉话未说完就气绝身亡,正是作者有意识的留白,可以让读者结合前面的故事情节去揣摩黛玉的心情,更有利于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依据材料二第4段“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可知,有意识地留下空白,可以诱发读者产生心理反应,对黛玉临终前的话语去体会和想象;依据材料二“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可知,从欣赏者的角度看,这个空白可以满足读者对《红楼梦》二度创作的需要,更好地显现作品的价值。
答案:①从创作者的角度看,(过于完备的表达,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留下空白可以让读者结合前面的故事情节去揣摩黛玉的心情,更有利于体现其内涵的丰富性。②(有意识地留下空白,可以诱发读者产生心理反应)作者估计黛玉临终前的话语会激起读者的期待,特意留下空白,诱发读者去体会和想象。③从欣赏者的角度看,这个空白可以满足读者对《红楼梦》二度创作的需要,更好地显现作品的价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8 语言综合运用新情境新题型(练习)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28语言综合运用新情境新题型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专题28语言综合运用新情境新题型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读写结合与教考衔接(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课件,共41页。
这是一份专题29 读写结合与教考衔接(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新教材新高考),共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