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汇总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补漏重点练五古代名臣传记集中练一忠心报国贤良臣
展开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补漏重点练五古代名臣传记集中练一忠心报国贤良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师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B.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
C.乘间,“间”的意思是“机会,时机”,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中“间”意思一样。
D.进退,指入仕做官与退职引退之意,与《陈情表》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进退”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兼任御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惜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
译文:
(2)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
译文:
5.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依律私杀耕牛者罪。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寻拜监察御史里行。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B.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C.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D.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归,其中的“第”指“只是,只管”的意思,与《与妻书》中“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中的“第”相同。
B.补荫,指通过考试对因故被取消荫封的官宦子弟予以补封,是我国古代一种选官制度。
C.待制,原为皇帝咨询近臣称号,宋时成为高级官员头衔,此处表示百姓对包拯的敬畏。
D.率取,其中“率”是“轻率、随意”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中的“率”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至孝守礼。为奉养父母,包拯多次辞官,父母亡故后,他依礼制守丧,守丧期满依然不忍离家就职。
B.包拯为官清廉。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了这一行为,离任后没带走一块砚台。
C.包拯刚毅正直。为解决河水泛滥问题,包拯不畏权贵,强行拆除贵族势力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最终疏通了河道。
D.包拯熟识军务。他一方面反对贿赂契丹,力主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建议分兵各州,训练义勇,节省开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2)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译文:
10.包拯侦破盗割牛舌案,令盗贼惊服。请你说说包拯的断案逻辑。
答:
(一)忠心报国贤良臣
1.解析:“专”意为“专门”,和“以诈谋”一起修饰“取胜”,作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中国”是“不悟”的主语,故不能断开,排除B。
答案:D
2.解析:不同,文中“间”是“时机、机会”的意思,《鸿门宴》中的“间”是“秘密地”的意思。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李纲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于是”,在此;“去就”,离去或留下,担任或辞去职务,此处偏向“不担任官职”;“争”,力争,抗争。(2)“决”,果断、果决;“得”,得到,获得;“如……何”,固定结构,对(把)……怎么样;“决于进退”,状语后置。
答案:(1)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2)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自古中兴之主,……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可知,李纲认为自古以来中兴的君主,都起兵于西北,这样完全可以占据中原而控制东南地区,起兵于东南则不能收复中原而控制西北,因为天下的精兵健马都在西北。由“若委中原而弃之,……跨州连邑”可知,李纲认为如果放弃中原,岂只是金人将乘机骚扰内地,盗贼也将纷纷起兵作乱,敌兵和盗贼所占据的地盘将跨州连县。由“况尝降诏,……遽失大信”可知,李纲认为皇帝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百姓都十分高兴敬服,为什么诏书的墨迹未干,就马上失去天大的信用。
答案:①精兵健马尽在西北,起于西北则足以占据中原而领有东南,反之则不行;②若放弃中原,则内忧外患,东南也不得安宁;③曾经降诏,应许留在中原,迁都东南则失信于天下。
【参考译文】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甲午日,召李纲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初一日,李纲到达皇帝巡幸所居之地(应天府),上奏说:“金人不讲道义,专用诈谋来取胜,我们不省悟,一切都落入他们的计策之中,幸亏天命没有改变,陛下统领大军在外,受到全国臣民的拥护爱戴,迎接徽、钦二帝回朝,安抚周边各国,这个大任就由陛下担任了。”甲子日,以李纲兼任御营使。李纲入对说:“现在的国家形势远不如靖康年间,至于当务之急应优先去做的,就是管理河北、河东。管理稍有就绪,这样之后中原可保全,东南可以安定。”高宗认为李纲讲得很好,问谁可以出任两河职务,李纲推荐张所、傅亮。当时高宗亲笔诏书选择日期巡幸东南。李纲说:“陛下巡幸常驻的地方,以关中为最好,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不好。陛下即使不能采用上策,也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州,用以表示不忘故都汴京,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高宗便将还京的旨意告谕东、西二京(即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不久高宗的旨意又发生变化,李纲又极力劝说那样做不可并说道:“自古以来中兴的君主,都起兵于西北,这样完全可以占据中原而控制东南地区,起兵于东南则不能收复中原而控制西北,因为天下的精兵健马都在西北。如果放弃中原,岂只是金人将乘机骚扰内地,盗贼也将纷纷起兵作乱,敌兵和盗贼所占据的地盘将跨州连县,陛下要想回到京城,也不可能了,况且想治理军队战胜敌人,迎接徽、钦二帝回朝!更何况陛下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百姓都十分高兴敬服,为什么诏书的墨迹未干,就马上失去天大的信用?”高宗认为他说得对。但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有人对李纲说:“外面议论纷纷,都说已决定巡幸东南了。”李纲说:“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乙亥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归还行在,李纲说:“圣上的意思必定是想罢免傅亮,请交付黄潜善执行,我请求辞职回家种地。”李纲落泪告辞离去。有人对李纲说:“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李纲说:“我只知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的方法与道理,不被任用时要保全进退的节操,至于祸患并非是我所顾虑的事情。”适逢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以个人的意见杀宋齐愈,并且控告他招兵买马的罪过,黄潜善、汪伯彦又极力排斥李纲,请高宗把他调离朝廷,于是罢免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张浚依然不停地控告李纲,于是(皇上)将李纲降职为提举洞霄宫。李纲在相位共七十七日。
6.解析:“按察使”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吏不自安”中,“吏”是“不自安”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C。
答案:C
7.解析:B项,“补荫,指通过考试对因故被取消荫封的官宦子弟予以补封”错误,补荫制度不是通过考试获得,而是对因故而被取消的荫封予以补封。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项,“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了这一行为”错误,根据原文“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可见,前任知州大肆敛取砚台是为了用进贡剩余的砚台进献权贵,包拯终止的也不是进贡行为,而是只收取符合进贡数量的砚台。故选B。
答案:B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旧制”,按从前的制度;“径造”,直接到……去;“陈”,陈述。(2)“负”,欠;“缧系”,被拘禁;“间”,间隙,机会;“械”,抓捕;“类”,这一类人。
答案:(1)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2)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这一类人包拯都给放了。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首先从“有盗割人牛舌者”的行为分析,盗贼不偷走或直接杀死牛,而是偷偷割了牛舌,这种行为显然不是普通盗贼的思路,而是仇家为报复所为。包拯给牛主人出的主意是“杀而鬻之”,即让主人回去杀了牛卖肉,这种做法按照当时的法律是“私杀耕牛”罪,要被判刑的。包拯之所以出这个主意,就是为了引起其仇家的进一步报复举动。仇家闻知牛主人私自杀了牛后,很可能为了将牛主人送进大牢、自己获得赏钱而主动报案。那么来报案的人就是割牛舌的人。
答案:盗割牛舌者很可能是牛主人的仇家,牛主人杀牛卖肉,触犯法律,盗割牛舌者可能会认为这是进一步陷害牛主人的机会,主动报案,恰恰会暴露自己的罪行。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因为父母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久,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按照当时律令,私自杀害耕牛的人要被判罪。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牛的舌头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任职期满,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革除贪官官职,终身不再录用,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按察使之职。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到这时,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市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这一类人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调任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不久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补漏重点练七文学类重点作家集中练一九曲流水空谷清音__汪曾祺,共3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王尧臣(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