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卷版).doc
    • 练习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doc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卷版)第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卷版)第2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卷版)第3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第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第2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 )?(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 )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 )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 ),岂独伶人也哉!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2024·山东日照·三模】古代对绳索有多种表达,如《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的“组”和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中的“缨”都指绳索。
    2.【2024·黑龙江佳木斯·三模】古之君子谨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2024·北京朝阳·一模】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 ),( )”,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
    4.【2024·山东济宁·一模】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究其原因,或由小积大,或沉溺而不能自拔,《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就是对此类教训的总结。
    5.【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在高三忙碌紧张的复习中,你会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对陪伴你三年的同窗进行劝勉。
    6.【2024·河北·二模】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对历史场景的描绘让人如临其境,比如描述皇甫晖作乱后,李存勖逃至洛阳附近时,剩下的一百多将领表示誓死以报的两句是“( ),( )”。
    7.【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 ),( )”。
    8.【2024·河南郑州·三模】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 ),( )”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不可被个人嗜好束缚。
    9.【2024·湖南·二模】欧阳修在写《新五代史》时,将《旧五代史》中那些描写祥瑞、灾异的东西弃掷不纳,增添了摒弃天命,强调人事的哲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就是显例。
    10.【2023·江苏南通·模拟预测】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 )?”指出了“得难失易”的现象,而用“( )?”揭示了其原因。
    【参考答案】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问长缨何时入手。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满招损,谦得益
    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9.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0.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而皆自于人欤?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材料二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曰郑遨、张荐明、石昂、程福赟。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熟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五代之乱,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节选自《五代史一行传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与A其食B人之禄C俯首而包D羞E熟若无愧F于心G放身H而自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品,专指羊和猪两种牲口,其祭祀的规格要低于太牢。
    B.搢绅,指插笏于衣带间。搢,插;绅,大带。官宦垂绅搢笏,故搢绅也被称为缙绅。
    C.隳,指毁坏,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隳”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D.嫉,指憎恨,与《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中“嫉”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举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具有一定的过渡作用,使论点与后文具体史实的陈述之间衔接紧密自然。
    B.材料一把“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对举,强化了论证效果,有力论证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引人深思。
    C.材料二先感叹五代之乱,再感叹忠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虽搜寻困难,但终得一人,于是写成李自伦传,即《一行传》。
    D.材料二最后一段先写五代纲纪混乱的社会背景,再指出修身养德奉行忠孝的人少,结构上呼应文章开头的五代乱极之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5.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说:“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请你结合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概括欧阳修“发论必以‘鸣呼’”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EG
    【解析】“食人之禄”是固定搭配,C处断句。“俯首而包羞”属于并列结构,在E处断句。“无愧于心”也是固定搭配,故在G处断句。
    2.D
    【解析】A项,古代祭祀用的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少牢规格低于太牢。B项正确。C项中,两个“隳”意义、用法均相同,是“毁坏”之意。D项,“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中“嫉”,指憎恨世俗之意;《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中“嫉”是嫉妒,故意义不同。故答案选D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但终得一人,遂成李自伦传,即《一行传》”说法错误,从文中“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曰郑遨、张荐明、石昂、程福赟。”“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可知,不是“终得一人”而是“四五人”,《一行传》是一个合传。故答案为C项。
    4.(1)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2)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
    【解析】(1)3个得分点各1分:“忽微”,形容词作动词;“所溺”,名词结构;“岂”,反问,难道。意思正确1分。(2)3个得分点各1分:“虽”,即使;“行”,品行;“彰”,显扬。意思正确1分。
    5.①五代乱极,弑君弑父之事层出不穷,士大夫明哲保身而无廉耻之色令人感慨。②史家把盛衰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而忽视人为的原因令人慨叹。③多用“呜呼”开头希望警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前朝覆辙。④作者作为士大夫具有历史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由原文“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可知,五代乱极,弑君弑父之事层出不穷,士大夫明哲保身而无廉耻之色让作者不禁“呜呼”。由原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知,史家把盛衰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而忽视人为的原因令人“呜呼”。由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可知,用“呜呼”开头是希望能够引起注意、引起重视,警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前朝覆辙。由原文“夫祸患常积于忽徽,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由“岂独……也哉”的强烈反问中和“不敢没”态度可知,作为士大夫欧阳修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所述人事,不得不“呜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给父亲报仇的志愿!”庄宗领了箭,将其收藏在祖庙中。其后庄宗出兵的时候,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
    当庄宗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材料二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遮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
    身处山林中与麋鹿做伴,虽然不足以作为正道,但是与其享受别人的俸禄,忍辱负重,哪里比得上心中无愧,放纵身心而开怀自得的人呢?五代时期社会混乱,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许是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仅仅是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于是作《一行传》。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的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察。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由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发展到徘徊不安地自嘲。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的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仁浦虽身处权力的中心位置却能够谦虚谨慎,世宗性格严厉而急躁,身边的官员有违背世宗旨意的,仁浦大都选择自己承担罪过来拯救他们。“上性严急”,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CD处断开;“仁浦”为后句的主语,前面F处断开。故CDF三处需要断句。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穷”,处境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与“通”或“达”相对。句意: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B.正确。C.正确。耻辱。/有愧于。句意: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愧在师门。 D.错误。“为天下笑”表被动。/“见恕”为宾语前置,即“恕见”,原谅我。句意:被天下人耻笑。/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故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自嘲”错误,原文为“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是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表示臣服,而不是自嘲。故选B。
    4.(1)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2)你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今者”,刚才、刚刚;“卜”,选择;“果”,究竟。(2)“岂”,难道:“比周”,勾结,结合,结党营私。
    5.①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②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的人;③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可知,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结合“仁浦不由科第”“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可知,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的人;结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可知,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讲过:‘家贫就想到良妻,国乱就想到良相。’目前要选人担任国相,看来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他们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应该去谋划尊贵者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应该去考虑亲近者的事,臣是一个在野的人,实在不敢应命。”文侯说:“先生面临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请不必谦让!”李克说:“君王只是没有详察罢了。在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有钱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举荐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就足以判断他们的优劣了,何必要我参与研究呢!”文侯道:“先生回家休息吧,我已定下国相的人选了。”
    李克辞出,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变了脸色生气地说:“防守西河的吴起,是臣推荐的。君王内心为邺县百姓忧虑,是臣推荐西门豹。君王准备攻打中山国,臣推荐乐羊。中山被占领后,未能选派出防守的人,臣推荐先生。君王的儿子没有老师训导,臣推荐屈侯鲋。凭着这些有眼可见有耳可听的事实,臣哪一点比魏成差!”李克说:“你当初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君王向我征询选谁为相的意见,我只作了请君王详察这样的回答。我之所以知道必定会任魏成为相,原因是魏成在自己薪俸的开支上,把十分之九用到了有关国家的事情上,只将十分之一用于他个人;因此从东方吸引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等贤者。这三位,君王都把他们视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都只把他们用作臣子。你怎么能同魏成相比呢!”翟璜不安地后退了几步,向李克拜了两拜,说:“翟璜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讲话失礼,希望终生当你的弟子!”
    材料二:
    后周世宗想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与商议的人认为魏仁浦不是从科举及第而为官的,不能作宰相。世宗说:“从古至今都是选拔有文才武略的人作辅佐之臣,哪里都是从科举及第的呢!”己丑(十五日),王浦加官门下侍郎,与范质都参与枢密院的事务。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的职务不变。魏仁浦虽身处权力的中心位置却能够谦虚谨慎,世宗性格严厉而急躁,身边的官员有违背世宗旨意的,仁浦大都选择自己承担罪过来拯救他们,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的十有七八。所以魏仁浦虽然出身于刀笔吏,而官至宰相,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
    材料三:
    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是宠溺伶人的原因吗?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與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而B学C琴D于E友F人G受H宫I声J数K引L久M而N乐O之P不Q知R其S疾T之U在V体W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同。
    B. 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与“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意思相同。
    D. 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 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 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 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5. 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 GLP
    【解析】句意: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选G;“受宫声数引”是指学习内容,“久而乐之”是学琴时间长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两个内容,所以两句中间应该断开,选L;而“不知其疾之在体也”是说明学琴使自己忘了疾病,同时照应前一句“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应该与前句断开,选P。
    2. D
    【解析】A.说法正确。策:拄着。 句意: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B.说法正确。C.说法正确。“谨庠序之教”句意:注重乡校的教育。D.两个“度”都是指“标准、限度” 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以此为限度。故选D。
    3. C
    【解析】C.“作者化实为虚”理解错误,材料一作者由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谈论琴声,可见是化虚为实。故选C。
    4. (1)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2)(让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
    【解析】(1)“书”,书法;“肆笔”,纵笔,随意放笔写字;“体”,体式;“意”,意蕴。(2)“栗”,严肃,谨慎;“虐”,暴烈;“简”,不复杂。
    5. ①曾巩认为音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②欧阳修认为音乐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解析】第一则材料作者通过生活中例子说明音乐的作用,根据“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可知作者曾巩对音乐的观点是音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第二则材料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得出音乐的作用,根据“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可知作者欧阳修对音乐的观点是音乐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任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整、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行走时佩环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我想他们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原因。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说:“(让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是不真实的吗?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2篇 《无衣》(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2篇 《无衣》(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2篇《无衣》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2篇《无衣》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1篇 《静女》(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1篇 《静女》(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1篇《静女》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21篇《静女》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4篇《礼运》(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4篇《礼运》(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4篇《礼运》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4篇《礼运》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18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