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2024)四年级上册三 快乐农场——运算律一等奖表格教学设计
展开单元备课 第 三 单元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1 课时 总第 13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2 课时 总第 14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3 课时 总第 15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4 课时 总第 16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5 课时 总第 17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6 课时 总第 18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7 课时 总第 19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8 课时 总第 20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9 课时 总第 21 课时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任课教师:
第 三 单元 第 10 课时 总第 22 课时
教学课题
运算律
授课班级
课型
单元备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并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能够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验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及推理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能够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验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难点: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结合律,再教学交换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信息窗1 3课时
信息窗2 3课时
信息窗3 2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共10课时
教学课题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初步的渗透简算思想。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难点:简算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
引入对“加法运算律”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学校绿化,要到农场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来装饰打扮我们的校园,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农场看一看学校的购苗清单,帮学校计算一下要购进多少树苗。
出示信息窗情境图:请你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1、冬青56棵,柳树72棵;杨树28棵。
2.月季80棵,牡丹88棵,茶花112棵。)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
(4)汇报:
问题一: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先算冬青和柳树一共有多少棵,再算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56+72)+28
(处学生可能不带括号列算式,只要让学生先算冬青和柳树的数量就行。)
B先算柳树和杨树一共有多少棵,再算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56+(72+28)
c其他列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列式计算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先把两种树的数量加起来再加第三种树都可以。
(这样就为加法结合律的得出提供了生活经验,让学生不至于感觉非常突兀)
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a先算月季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再算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
(80+88)+112
b先算月牡丹和茶花一共有多少棵,再算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
80+(88+112)
c其他列法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举一些口算比较简单的例子)
如:1+2+3=1+(2+3)
10+20+30=10+(20+30)
(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有秩序的板书在黑板的最右侧,便于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学生说的可能不准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并强调是三个数相加,也就是连加时,可以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计算。为后面三个数以上的加法结合律的运用打下基础。)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
提问:用到了几个数?可以用几个字母表示?等号左边怎样写?右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说给你的同桌听。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合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教材18页电脑小博士问题)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
1.示几道题:(口答)
5+6=( )+5 10+20=20+( )
21+32=( )+21 + =( )+( )
通过这几个填空题,大家有没有想起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过的这种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两个加数交换一下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2.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运算律吗?(a+b=b+a )
3.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
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再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4.解决电脑小博士问题 :(不用计算直接比较大小,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接触的比较多了,这里我就用几个练习题勾起学生的回忆,然后指出这也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律,把电脑小博士问题当做练习来进行巩固。既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又节省时间,让学生做电脑小博士问题时不计算直接比大小又进一步巩固了加法交换律)
三.加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巩固练习
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1.两个题是巩固的加法交换律学生独立完成。
2.在处理第三、四个题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教师:第三个题你怎样填的?运用了什么?
学生:160+(40+132)=(160+40)+132,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教师: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
学生:等号右边先算160+40简单,因为他俩加起来是200,再加132就比较容易计算了。
教师:那第四个题呢?
学生:等号右边先算73+27简单,因为他俩加起来是100,再加98就比较容易计算了。
教师:看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那做题的时候,三个数相加,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两个数合起来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就先把哪两个数先加起来,这样计算就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把第三、四个小题按要求处理完之后又让学生进行了等号左右两边的计算,通过比较得出哪样算简便,从而为后面学习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做了奠基)
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堂检测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自主练习第2、3、4题
自主练习第2题
1.其中第二题是考查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掌握情况的,预计学生做的应该比较好,教师注意在做完这个题时,提问一下几个问题:
第三个小题24+15+45=24+(15+45)这样做简单吗?为什么?
第四个小题782+324+218=782+218+324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交换律)
这样做有什么用处?
(782+218合起来是1000,计算简单。)
教师小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候是混合在一起使用的,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使用结合律。
2.第3题是考察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计算的验算的,预计学生做的较好。
3.第4题要引导学生弄明白:
教师:第一个小题怎样填?
学生:(29+71)+63
教师:为什么先算29+71呢?
学生:29+71是100再加63比较简便
教师?第二个小题先算谁?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先算317+83得400再加45简便
教师小结:三个数相加运用加法结合律时,先看看哪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单就先算哪两个数。
五、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
(56+72)+28=56+(72+28)
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
(80+88)+112=80+(88+11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
加法交换律:两 个 数 相 加 ,交 换 它 们 的 位 置 ,和 不 变。
a+b=b+a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2、在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凑整”的数学思想,并理解算理会运用解决问题。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难点:简算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
引入对“加法运算律”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回顾复习:
填空
1. ( )+65=( )+55,这里运用了加法的( )律,用字母表示是( )。
2.18+65+35=18+(65+35),这里运用了( )律,用字母表示是( )。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 填上适当的符号。
48+(42+71)=(48+□)+71
154+(a+272)=(154+□)+272
(68+64)+131 68+(64+131)
a+(b+c) (a b)+c
第1题是考查了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掌握情况。
第2题是考查了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教师:先算65+35会怎样?
学生:65+35结果是100,再加18比较简单。
第3题:第(1)个小题先算48+42会怎样?
教师小结:三个数相加运用加法结合律时,先看看哪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单就先算哪两个数。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的研究这个问题。
二、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材18页红点二)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复习,发现有时候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试一试:
282+67+33 126+235+174
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
方法一:282+67+33
=349+33
=382
方法二:
订正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教师:第二种计算方法中为什么先算63+37?
学生:因为他俩加起来是100,再加282就比较容易计算了。
教师:那我们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先观察哪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再算。不能一上来就直接算。
教师:也就是说先观察数的特征,再找出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数结合,再算。(简记为:看、结合、算。其中注意凑整)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快的凑整?可以先将个位凑成十。提示学生要有较高的口算能力为基础,督促学生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126+235+174
学生汇报:先把235和174交换一下位置,再算126+174得到200再加235等于435.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5题左边三个
其中第三个题350+195+105+850是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运用的拓展。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教师:相加的四个数中,哪两个数先加比较简单?为什么?
学生:350+850,195+105.他们加起来结果比较整。
教师:但是350和850不相邻怎么办?
学生:350可以和105交换一下位置。
教师:不论三个数还是四个数相还更多的数相加如果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数不相邻时,可以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一下加数的位置,再运用加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简便运算是千变万化的,但不论怎么变,都要让学生抓住其本质:1.运用运算律变化。2、能不能使计算简便,如凑整)
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堂检测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1.教材19页第5题右边三个小题
第5题147+89+53+11+36,是5个数相加,147和53结合,89和11结合简便。
提示学生书写时别忘记带括号。
2.教材20页6、7题
第6题学生列出算式之后计算后提问学生:先算哪两个数相加简单?为什么?
学生:先算346+1654简单,加起来是2000.
第7题:第(1)小题先算132+168简单,加起来是200。
第(2)小题先算114+86简单,加起来是200.
第(3)小题要鼓励学生多提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可以提一些自己心中有疑惑的问题。如:
用加法解决的问题:阳光、文山、长虹小学共有多少人报名?
阳关、黎明、长虹小学共有多少人报名?
用减法解决的问题:阳光小学比文山多多少人?
五、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简便运算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交换律: a+b=b+a
简便计算:282+63+37
=282+(63+37)………凑整
=282+100
=382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减法性质及加减法运算律的练习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授课班级
课型
练习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2.学会减法的性质,并理解算理会运用解决问题。
3.学会加、减法各部分的内容,并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理解减法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难点:简算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引入对“加法运算律”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回顾复习:
1.口算。
54+67 38+75 76-48 94-56
指名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看谁算得对又快。
273+356+327 456+284+116
谁能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谁能说说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
鼓励孩子能准确表达,运算律的内容。有些孩子可能不会用自己的话说。
这是我们上节课探索发现的加法中的运算律,那么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中的运算律。(揭示课题)
二、探究减法性质:
1.探究规律
出示教材第20页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再计算填空。
填完后可以先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情况。
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可以填等于号?
(3)再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等号两边算式的数相同,而且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等式左边是连续减去两个数,等式右边是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那么,这会不会是个规律?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同位合作举例验证可能出现的规律。
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自由列举验证的实例,让全体学生评价)
教师注意有秩序的板书学生的举例(可以口算的简单一些的例子)如:
10-2-3=10(2+3)
100-25-35=100-(25+35)
通过验证,看来,这是个规律。你能用语言概括一下吗?(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a – b – c = a - ( b + c )
同桌结合字母算式再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2.减法性质的运用:简便运算
试一试: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题目吗?
谁愿意说说自己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注意学生有没有“凑整”的思想,教师引导:
教师:432—123-77中,123和77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这两个数加起来是200,可以用减法性质先加起来,再用432-200简单。
369-142-58类似
教师小结:在连减算式中,如果两个减数相加,结果是整十整百数,可以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师:435-(135+189)哪两个数比较特殊?
学生:435减135比较简单,所以可以先用435-135再减189。
教师小结:在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中,如果一个数减和里面的一个加数相减比较简便,可以逆用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最后一行是减法性质的拓展。
317-49-11-40是四个数连减。可以引导学生看出先算49+11得60简单。
356-147-100-53引导学生看出先算147+53得200简单。
3.变式拓展练习:768-432-157 867-405 这两个小题与上面的题目题有什么不同?(第一个减去两个数的和,计算并不简单)
指出:不是所有的计算都有简便的计算方法,规律的使用要有一定的选择性。
最后一道867-405,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405比较接近哪个整百数?可以写成哪两个数的和?
学生:405接近400,可以写成400+5.
教师:然后怎样算?
学生:用867连减400和5.
教师得出:从一个数里减去另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连续一个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计算简便。
如果减去的是398呢?(867-398)可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把398看作400,先从867中减去400得467,再给467加上2得469。
为什么要加上2而不是减去2呢?
(把398看作400,比原来多看了2个,所以应该再加上2。)
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存在着很多有规律的知识,只要你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探索并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试一试。
三、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及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练习中又探索发现了减法中的一些规律,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下面我们继续探索发现。
1.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1题。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问:根据表格的填写,谁能说说表格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
根据100-26=74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写的?
提问:“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2.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式,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都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过哪些问题呢?(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计算并验算。
423+346 768-589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预计学生掌握较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集体纠正交流。
四、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重新梳理了加法、减法的运算律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下面我们运用这些知识再一起来解决一些问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72-17-83=172-( + ) 748-( )-246=( )-(354+246)
564-209=564-( )-( ) 825-( )=( )-500-7
2.仔细观察,○ 里应该填﹤、﹥、﹦,为什么?
73-56+12 ○ 73-(56+12) 704-350-50 ○ 704-(350+50)
395-(72+95)○ 395-72-95 144-98-56 ○ 144-(98-56)
3.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又快?
282+47+153+18 895-103 398-(76+98) 134+87+66
4.自主练习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复习数与字母相乘的写法:一般省略乘号,数在前字母在后。由于学生对此类知识有些遗忘,可能不省略乘号,或者省略后不能将字母写在后面。
5.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中根据哪个运算定律计算简便。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数量关系、列式的依据,再分析计算方法应用的规律。
6.自主练习第12题。此题灵活性较大,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填数的根据以及理由,明确应用运算律的简便并渗透“凑整”的思想。引导过程:
教师:23+89+□这个题要使计算简便,你根据23想到了哪些数?根据89想到了哪些数?
学生:由23想到了27,77,
由89想到了11,
教师:64+□+36+125可以根据64、36、125分别想到哪些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注意填的数可以和已知的一个数合起来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
五、小结
说一说在运用加法减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
书
设
计
减法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a – b – c = a - ( b + c )
432-123-77
=432-(123+77)……凑整
=432-200
=232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体会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难点:计算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位小朋友购进花土和花肥的情景,借助问题“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和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展开对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复习
我们在学习加法的运算律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
那么在乘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运算规律呢?我们也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一块去探索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在快乐农场购进了一批树苗和花苗,今天我们再继续去农场为树苗和花苗购进一些花土和肥料。(出示信息窗)
2、找信息提问题: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关键的信息和问题)
三、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活动一:探索乘法结合律
1、出示: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⑴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⑵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按照同样的方法解决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观察比较和2×(25×20)
学生展示:(2×25)×20是先算每袋花土多少千克,再算20袋花土一共多少千克。
2×(25×20)是先算一共有多少包花土,再算一共多少千克花土。
其他方法
问:你有什么发现?
⑵猜想: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
⑶举例验证
教师有秩序的板书学生的举例(教师提示学生举一些简单易口算的例子)
(2×5)×4=2×(5×4)
(10×8)×4=10×(8×4)
⑷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
4、试一试:a×65×87=□×(65×87)
24×(□×b)=( □×18)×□
活动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1、谈话: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结合律还有其他规律吗?
2、小组猜测举例验证。
3、汇报交流
4、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5、教师:我们还在什么地方运用过乘法的交换律?
学生:乘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1)试一试:25×□= a×25
43×□= b×□
(2)完成教材24页第3题
先计算,再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比较简单,学生独立完成即可。
(说明:乘法交换律在二、三年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基础,这里教师只要简单的指明这是乘法的一个运算律即可)
四、巩固练习 运用所学-课堂检测
1、做第24页自主练习第2题,网络连接,说题中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让学生独立连线,通过交流订正,对每道题目进行辨析。
注意:其中a+b=b+a a+b+c=a+(b+c)是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
教师在学生做完后,注意引导:
教师:58×8×125=58×(8×125)等号前后哪种计算简单?
学生算完后:后面简单,因为8×125=1000再乘58就容易计算了。
教师:25×4=4×25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100.
教师:9×25×8=9×(25×8)等号前后哪种计算简单?
学生算完后:后面简单,因为25×8=200再乘9就容易计算了。
教师小结:请同学们记住这几个乘法算式:8×125=1000,25×4=100,25×8=200。这对于大家学习乘法的简便运算有很大的帮助。
2、限时作业:
⑴不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
(132×8)×125○132×(8×125)
4×150×25○4×25×150
125×(8×40)○125×8×40
⑵火眼金睛辨对错。
25×(8×7)=(25×8)×7 200×b=b+20
15×9×4 =9×(15×4) 48+2×10=50×10
(3)、挑战:口算下面每组花叶上面3个数的积。
4
29
25
4
5
11
12
5
34
五.课堂总结 畅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
乘法结合律:a×b×c =a×(b×c)
(2×25)×20=2×(25×20)
乘法交换律:
a×b = b×a
8×125=1000,25×4=100,25×8=200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算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体会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并会运用来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计算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位小朋友购进花土和花肥的情景,借助问题“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和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展开对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创设情景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
⑶抢答:
136×947=947×□ 358×1002=1002×□
(15×4)×10=15×(□×□) (125×8)×5=□×(□×□)
(4)口答:
2×5= 20×5= 4×5= 40×5=,
25×4= 25×8= 8×125= 4×125=
二、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想一想:这两个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解决图书馆有多少本书?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3名学生板演
125×6×8 125×6×8
=750×8 =125×8×6
=6000 =1000×6
=6000
(2)小组交流,对比感悟: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6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
(4)教师小结:显然第2种方法比较简便。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2、观察25×12×4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全班交流
教师:看到25你想到了哪个数?
学生:4.
因为25×4=100
板书完整的计算过程
25×12×4
=25×4×12
=100×12
=1200
3、讨论小结:⑴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便计算?⑵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便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凑整)。
4、完成自主练习第5题
指名学生爬黑板
师生共同纠正,重点交流:125×24和12×25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看到125你想到了哪个数?
学生:8.
教师:24可以写成哪两个数相乘?
学生:8×3
板书如下:
125×24
=125×(8×3)
=125×8×3
=1000×3
=3000
教师:看到25你想到了哪个数?
学生:4.
教师:12可以写成哪两个数相乘?
学生:4×3.
12×25
=(3×4)×25
=3×(4×25)
=3×100
=300
课堂检测
1.自主练习第4题
教师:50、17、2哪两个数相乘结果比较整?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学生:50和2相乘结果是100,括号里填50×2
教师: 25、11、8哪两个数相乘结果比较整?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学生:25和8相乘结果是200,括号里填25×8
2.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5×13×8 15×12×2×5
25×33×4 125×32
学生做完后交流:
第一个小题:先算25×8
第二个小题:先把12拆成6×2,再算15×6,和2×2×5,最后算90×20
算25×4
第三个小题:先算5×2
第四个小题:先把32拆成8×4,再算125×8
3,自主练习第6、7题
五、课堂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125×7×8 25×16
=125×8×7 =25×(4×4)
=1000×7 =(25×4)×4
=7000 =100×4
=400
8×125=1000,25×4=100,25×8=200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授课班级
课型
练习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2、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除法运算性质
难点:简算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位小朋友购进花土和花肥的情景,借助问题“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和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展开对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研究了如何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样一来,“乘号宝宝”可骄傲啦!“除号宝宝”不高兴了。你瞧,他那难过的样子,咱们一起来安慰安慰他吧!
二、合作探究 寻找规律
(一)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材25页第8题)
1、师∶同学们还记得吗?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二年级学的根据乘法口诀四八三十二咱们就能写出四道算式,指名口答。
2、出示35÷7=5,根据这道除法算式我们可以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指名口答教师板书:35÷5=7 5×7=35或7×5=35
3、根据780÷13=60独立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指名交流。
4、每人根据刚才的样子,多写一些这样的算式,小组交流。
5、根据c÷b=a,写出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6、通过以上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7、教师小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探索除法运算规律
1、师:知道乘除法之间存在这么密切的关系“除法宝宝”脸上露出了微笑,可是他又有新的问题了,出示:乘法有那么多运算律,我们除法有没有运算规律呀?
2、出示课本25页第9题:
(1)猜一猜:天平两端两边的算式会有什么关系?
(2)算一算:独立计算,比较两边算式的大小。
(3)想一想:除法有什么运算规律?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验一验:举例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5)教师指出:这就是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练一练:利用这个规律计算25页第9题第(2)小题
重点交流:270÷45
=270÷(9×5)
=270÷9÷5
=30÷5
=6
三、巩固练习 , 运用规律-课堂检测
1、26页第10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说一说怎样算的?
2、补充练习:生活中的数学
⑴四年级一班有12个小组,每组有4人,每人能做5个手工制品,这个班的同学一共能做多少个?
⑵玲玲家有一个房间长4米,宽3米,用面积25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3、开放题第26页第11题
独立思考,交流解题策略
学生交流:(1)如果从价格便宜方面来选,选择普通草。
(2)如果从美观、耐踩方面来选,选择马尼拉草。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最后出示除号宝宝的笑脸。
板
书
设
计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乘法: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除法性质:a÷b÷c=a÷(b×c)
270÷45
=270÷(9×5)
=270÷9÷5
=30÷5
=6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乘法分配律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在解决时问题的过程中能自觉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花木基地中芍药、牡丹两种花卉的种植情况。借助“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与“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两个问题,展开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分别购进了树苗花苗和花土花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劳动起来去种植这些植物吧!
2、出示信息窗,找信息提问题: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关键的信息和问题)
(信息:芍药每行12棵,种植9行,长15米,宽8米;牡丹每行8棵,种植9行,长10米,宽8米。问题: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二、进行新课
1.解决问题“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1)汇报交流
A、可以先分别求出芍药和牡丹的棵数,再求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列式:12×9+8×9
B、也可以先求每行有多少棵花,再求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列式:(12+8)×9
(2)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师板书。
12×9+8×9 (12+8)×9
=108+72 =20×9
=180(棵) =180(棵)
2、用类似1的方法解决问题“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3、总结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
刚才我们求“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和“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这两个问题同学们都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算式不同,结果相同)。
(2)引发猜想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3)验证猜想,发现规律
刚才同学们猜了很多,是不是象同学们猜想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好吗?
A、小组合作,举例验证
教师预先准备几个例子:
(4+6)×10=4×10+6×10
(5+7)×6=5×6+7×
B、学生汇报交流
C、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
(4)师总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我们叫它乘法的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生答师板书:(a+b)•c=a•c+b•c
师问:这个规律反过来怎样表达?用字母怎样表示?
a•c+b•c =(a+b)•c
三、应用规律,巩固新知-限时作业
1、找朋友
(15+6)×7 325×(99+1)
325×99+325 34×17+34×13
34×(17+13) 15×7+6×7
23×24+23×16 23×(24+16)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4+8)=13×4+13×8 ( )
(2)(a+b)·c=a+(b·c) ( )
(3)12×4×4×13=4×(12+13) ( )
(4)78×101=78×100+78 ( )
点拨:第(2)题不对,理由括号里的a和b应该分别与c相乘,再把所得积相加,及(a+b)·c= a·c+b·c并且不用加括号。
第(3)题不对,理由12×4×4×13是四个数连乘,不能用乘法的分配律。
第(4)题对,78×101表示101个78,可以把101转化成100+1,再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或者78×101表示101个78,也就是100个78家上1个78,也就等于78×100+78。
教师小结:每种运算律的运用都有各自的特征,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算式的特征,再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而不能想当然想用什么运算律就用什么运算律。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a+b)×9=a×□+□×□
236×3+236×7=□×(□+□)
m×153+m×47=□×(□+□)
后两个题目是扁担乘,两个乘法算式里有共同的因数,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即运用a•c+b•c =(a+b)•c
四、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乘法分配律
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
12×9+8×9 (12+8)×9
=108+72 =20×9
=180(棵) =180(棵)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授课班级
课型
练习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进一步渗透简便运算的思想和方法。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乘法分配律的特征
难点:简算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花木基地中芍药、牡丹两种花卉的种植情况。借助“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与“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两个问题,展开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学习。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时间
二次调整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芍药和牡丹的种植棵数和种植面积,并学习了乘法分配律,那么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运算简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内容。(板书课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一)出示情境图,解决买背心付多少钱?
102×32
1、学生独立计算
怎样计算102×3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算法,比比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2、汇报交流
102×32=3264 32×102
(笔算略)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3、优化算法
这两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102有什么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板书)。
5、巩固练习:教材30页自主练习第10题
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说说每一步的依据
教师:45×103中,可以把103转化成哪两个数?然后怎样算?
学生:103转化成100加3,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师:17×19中,可以把19转化成哪两个数?然后怎样算?
学生:19转化成20减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师小结:两个数相乘,如果有接近整百的数,有时可以根据因数的特点,将其中一个因数写成两个数之和(或差)的形式,再将和或差里面的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
强调:一个因数与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比较接近。
如:12、9、99、102、98、101……
(二)135×6+65×6
1.同学们刚才学的不错,让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出示135×6+65×6)。
想一想,怎样计算会更简便呢?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简便方法。
135×6+65×6
=(135+65)×6
=200×6
=1200
2、教师小结:乘加运算中,如果两个乘法算式里有共同的因数,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3.强调:两个乘法算式里有共同的因数
4、自主练习:教材29页第4题
重点交流:85×199+85
把这个题看作199个85加1个85就等于200个85,再用200乘85得到17000.
思考:200怎么得到的?
板书:85×199+85
=85×199+85×1
=85×(199+1)
=8×5200
=17000
对应练习:99+99×99
三、应用知识 自主练习
第5、6、7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算法,优化算法,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
四、拓展乘法分配律
1、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思考讨论:通过计算以上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揭示规律。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即(a-b)·c=a·c-b· c
反过来:a·c-b· c =(a-b)·c
4、利用规律完成第(2)题注意引导:
第一题:50和括号里的20、3相乘都比较简单,所以先用50分别和去乘20和3,再把所得积相减。
第二题:两个积的共同因数是9,而表示9的个数的另两个因数164和64相减是100,这样用他们相减的结果再乘9比较简单.
第三题:25乘8和80都比较简单,所以先用80和8分别去乘25,再把所得的积相减。
教师注意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
50×(20-3)
=50×20-50×3
=1000-150
=850
164×9-64×9
=(164-64)×9
=100×9
=900
(80-8)×25
=80×25-8×25
=2000-200
=1800
五、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9题是通过解决购物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的练习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问题,明确乘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2、第11题
思考:这几个小题中的101、99、104分别可以写成哪两个数的和或差。
学生独立计算
3.自主练习第12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算法,优化算法,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做法:
102×12+98×12和(102+98)×12
比较两种列式,看一看哪种算法简单?
第二种算法相对简单。
五、总结反思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板书设计: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12×105 135×6+65×6
=12×(100+5) =(135+65)×6
=12×100+12×5 =200×6
=1200+60 =1200
=1260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c+b•c =(a+b)•c
(a-b)•c=a•c-b•c
a•c-b•c =(a-b)•c
教
学
反
思
教学课题
单元测试
授课班级
课型
测试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并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能够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验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及推理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重点: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能够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验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难点: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测试准备
学生准备答卷用笔,草稿纸;教师准备第三单元测试题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考试时间
一、准备考试用品
教师准备单元测试题,学生准备草稿纸,答卷笔,计算器
二、强调考试纪律
1、考试期间保持安静,有事举手等老师指示;
2、考试期间不许交头接耳、不许抄袭别人试卷、不许回头,杜绝抄袭,诚信做人从考试开始。
3、考生答题前,先在试卷指定位置上正确、清楚地填写有关项目,如:所在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等,不得漏填、误填。
4、考生只能携带与考试有关的文具进入考场,一律用蓝色、黑色墨水钢笔(圆珠笔)答卷,字迹要工整清楚,答案写在试卷以外(包括草稿纸上)或密封线内,一律无效。
5、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独立答卷,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不准抄袭他人答案,不准冒名顶替或换卷。否则,成绩一律作零分。
6.考生对试题内容有疑问时,不得向监考人员询问,如遇试卷分发错误,试题字迹模糊等问题,可举手向监考人员询问,监考人员当众答复。
7.考试时间一到,考生应立即停止答卷,将试卷按要求折好放在桌上,等监考人员 把试卷收齐,才能离场。提前交卷的考生,应立即离开考场,并不得在考场周围逗留和谈论,考生如将试卷带出考场外,将被视为违纪。
三、开始答题
教师巡视监督
四、考试结束收卷
每列最后一名同学往前收,整理整齐交到讲桌上。
40分钟
教学课题
讲评课
授课班级
课型
试卷讲评课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查漏补缺,发现不足
2、 进一步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数学宗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正考试中的错误题型
三、情感度价值观
理性看待平时的考试分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考点
教学重点: 1、查漏补缺,发现不足
2、进一步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 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和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试卷分析
1、难度:
2、覆盖面:
二、答题分析
1、存在问题:从评卷情况看,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个别同学计算错误,造成不应有的丢分。
B、审题不清,造成错误。
C、学习知识不灵活,解决问题能力欠佳。
D、对难度较大的题,缺乏必要的分析能力,感到无从下手。
E、对部分概念模糊,造成填空、判断、选择题丢分。
二、成绩分析
这次考试成绩,平均分 , 人不及格,及格率 ,达到优秀的 人,优秀率
B人数 人,B率 ,C人数 人,C率 ,D人数 人,D率 , 个同学成绩有所提高, 个同学成绩有所下降。
三、教学过程
1、典型错题分析及讲解
小学数学统计表初步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统计表初步精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创设情境,深化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新知,课堂总结,作业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拓展应用,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三 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三 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