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 (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05现代文阅读II之短评类题型突破(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热点05现代文阅读II之短评类题型突破(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05现代文阅读II之短评类题型突破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05现代文阅读II之短评类题型突破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微观
命题特点
文学短评类题目第一次在高考中亮相,情境化创新下的“教考衔接”的创新考法,紧扣“课标”能力要求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它直接源于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P69-70)。教材指出,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因为是新题型,所以考虑到学生新接触的畏难心理,所以题目给出了两组关键词,围绕一组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两组关键词,一组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一组是文章的线索,统一在一个创新情境的外壳下。属于新瓶装旧酒的类型。
试题亮点,教考结合,呼应教材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在考试中有所体现,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提高考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写文学短评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具体步骤如下:
1.仔细研读,整体感知
2.定题小巧,选准角度(1)角度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2)角度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3)角度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4)角度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5)角度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3.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4.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写文学短评思路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研读题目,看看题目要求写的是短评哪个角度;
2.快速读材料,按照要求的角度分析作品;
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4.安排结构,整合答案。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 8. 5
(有删改)
热点突破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作答步骤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明确两组关键词是从什么角度提取出来的。(选择易作答的角度去分析)
第三步,快速读材料,按照两组要求的角度分析作品;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整理答案要点:
第五步,确定答案:
文学短评思路类题作答总结:
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明确两组关键词是从什么角度提取出来的。
第三步,快速读材料,按照两组要求的角度分析作品;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整理答案要点:
第五步,确定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2023广东汕头高三金山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与老人①
【南斯拉夫】伊凡·参卡尔
孩子们有个习惯,喜欢在睡觉前聊一会儿天。他们坐在宽阔的炉顶上,彼此谈着心里想到的一切。暮色从污黑的窗口往里窥视,眼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梦;沉默的暗影从各个角落里袅袅上升,随身带着奇怪的童话。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可是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些美丽的故事,故事里不是谈太阳和它的温暖,就是讲爱情和梦想交织成的希望。①他们的将来仅仅是个又长又愉快的假日;在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之间,是没有灰色的星期三②的。在幕帘后面的某个地方,生命正在泛滥奔放,默默地闪烁着,在一簇簇光华之间闪来闪去。他们说的话,是似懂非懂的悄言低语;他们的故事既没有开头,也没有鲜明的形象;他们的童话从来没有结尾。有时候四个孩子同时说话,可是谁也不会打扰谁;他们全都神魂颠倒地凝视着天上那簇神异的、可爱的光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句话就是音乐,每一个故事自有美丽的结局。
孩子们长得那么相像,在朦胧的暮色中,谁也分辨不出哪个是汤塞克———四个里面最小的一个,或者哪个是他们的姐姐————十岁的路丝卡。他们都有同样纤小的脸庞,有同样睁得大大的、富于幻想的大眼睛。
可是那一天晚上,忽然从国外飞来了某种神秘的东西,它举起粗暴的手,伸到天上的光华之中,又无情地击打下来,在假日、故事和童话中间一阵乱打:②绿衣人带来了信息,说爸爸已经在意大利“倒下了”。是的,爸爸已经战死了,一种新的、奇怪的、毫无办法控制的神秘东西已经踏入了他们的道路:它耸立在那里,又高又大,可是却没有脸,没有眼睛,没有嘴唇。它在什么地方都不合适,不管在教堂门口或者在街上的热闹生活中也好,在炉子上朦胧的暮色中也好,或者甚至在他们的童话中也好。它既不显得有丝毫快乐,却也不显得有什么悲哀,因为它是死的;它既没有眼睛可以显露表情,也没有嘴可以用言语说出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在这个巨大的幻像前面,思想也怯生生地停住了脚步,没有一点办法,就好像前面拦着一堵黑色的高墙,不能前进一步。
③“呃,那么现在他到底几时回来呢?”汤塞克迷迷糊糊地问。
路丝卡生气地看了他一眼。
“爸爸已经倒下了,怎么还能回来?”
大家都不作声。四个都在黑色的高墙前站着,没法越过它看到前面。
“我也要去打仗!”七岁大的马佳突然嚷了起来。他好像灵机一动,已经抓住了正确的想法,知道应该说什么话。
“你还太小。”还穿着裙子的四岁大的汤塞克用他那种特有的响亮嗓门劝告说。
维尔卡是他们中间个子最小、身体最弱的一个,身上裹着一条她母亲的大肩巾,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旅客的行李似的,这时她用一种平静柔和的声音提出一个请求,她的声音就好像从暗影底下冒出来似的;
“马佳,告诉我们战争是什么样子的……讲一个故事给我们听!”
于是马佳解释说:“咳,战争就是人们互相残杀,用刀斩,用剑砍,用枪打。你杀死的人越多越好;谁也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应该的。这就是战争。”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拼命杀人呢?”纤弱的小维尔卡问。
“为了皇帝!”马佳嚷道,接着四个孩子全都默不作声了。远处,出现了一样令人害怕的东西,是耀眼的光圈下一道光芒四射的毫光。他们睁着迷糊的眼睛看着。他们一动也不动,几乎连气也不敢喘;他们好像在教堂里望弥撒。
马佳举起一只颤巍巍的手,又指手画脚地说起话来,再一次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他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为了要赶走那已经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抑郁的沉静。
“我也要去打仗。”他嚷道,“打倒敌人!”
“敌人是什么样儿的?……他头上长角不?”维尔卡出人意料地问,声音很低弱。
“他头上当然长角……要是头上不长角,怎么会是敌人呢?”汤塞克严肃地几乎是生气地肯定说。连马佳听了他的话也不知道怎样说才好。
“我不相信他头上有角。”最后他慢吞吞地说,接着又顿了顿,不知该怎么说。“他怎么能长角呢?”他说,“他也是人,跟我们一样的人啊!”路丝卡大声嚷了一下,提出忿怒的抗议,随即沉吟不语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又加了一句:④“只是他没有灵魂!”
汤塞克想了很久,又说:
“一个人在战争里倒下是什么样子的?他是不是往后倒?”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伤害了他……把他杀死了。”马佳镇静地解释说。
“爸爸答应我回来的时候要把枪带来!”
“他要是倒下了,怎么还能带枪回来呢?”路丝卡忿忿地反驳说。
“那么他们已经把爸爸杀死了?”
“是的,杀死了!”
八只美丽的、睁得大大的眼睛含着满眶热泪,恐怖地往黑暗里瞪着——瞪着某个神秘的东西,这东西不管是心也好,脑也好,都是没法理解的。
同一个时候,他们的祖父和祖母都在屋前的长凳上坐着。夕阳发出最后的茶色的光芒,穿过黑暗的叶丛,照射到花园里。黄昏很静。只有他们年轻的母亲在照料牛羊,从牲畜棚里传来一阵阵伤心的、哽咽的、断断续续的饮泣声。
两个老人紧挨着坐在一起,伛偻着身子,彼此握着手,就像好多年前那样。他们瞪着无泪的眼睛,默默无言地凝视着即将消逝的夕阳。
(施咸荣译,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②灰色的星期三:基督教的一个忏悔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污黑的窗口”“牲畜棚”等处来看,孩子们的家庭并不富裕,爸爸的牺牲对这一家人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B.马佳突然说“我也要去打仗”,其用意也许是想要打破压抑的气氛,也可能是想要去消灭敌人,为被杀的爸爸报仇。
C.在小孩子们看来,士兵拼命杀人是为了皇帝,因此皇帝是“令人害怕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D.两个老人“紧挨着坐在一起”“彼此握着手”,年轻的妈妈目睹此情此景,更加感到自身的孤独、悲苦,于是饮泣不止。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从孩子的角度描述他们想象中的未来生活,十分符合孩子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B.句子②解释了上文的“某种神秘的东西”是什么,这种叙述方式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C.句子③中汤塞克的问话说明他对“倒下”并不理解,“迷迷糊糊”则是因为他瞌睡来了。
D.句子④对“敌人”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由年龄最大的路丝卡说出较为恰当。
3.文本前三自然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故事·希望·战争;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夕阳。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药工和他的女儿(节选)
南翔
事情的缘起是最近一个流量很大的抖音号,推介一位知名老中医的生发和乌发方子,里面要求的中药材,不仅需要有国家地理标志,尤须炮制讲究,其中三味药何首乌、熟地和黄精,均要求九蒸九晒。
当下深圳,或许不仅仅是深圳,男人打拼,女人也不甘示弱,睡眠少,压力大,做事急——一个个似李太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亦如白乐天:“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脱发与白头,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敌人。此其时,“本草坊”应运而生,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该坊购买老药工地道炮制药材的人越来越多。订单都排到了三个月之后。面对滚滚而来的客户,老药工远不像那些工厂主和地产商,满面春风,干劲倍增,而是压力山大,愁眉锁眼,原本基本戒掉了的香烟,又吸上了。
此其时,女儿梦芳和老板小金,观念向右看齐一般统一:市场经济,卖方市场永远期望大过买方市场。小金甚至想到了涨价来调节供需矛盾。老药工略一犹豫,便坚决摇头,他希望用加大炮制加工量来缓解矛盾,而不是靠提价来阻击顾客购买的热情。
老药工一头脑的经验和智慧,宛如森林中的一窑薪炭,应是在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让深圳顾客的执着,猝然点燃了即将熄灭的荣光。①一位即将融入夕阳的老人,对荣光的呵护,正如同这些不断涌来的顾客对健康和生命的珍爱,金钱远远不是至高的诱惑。
于是梦芳看到,老药工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即便作坊里空调开得很足,老药工一条黑色大裤衩、一领T恤,依然常常汗湿。深圳太阳充足,楼顶开阔坦荡,为晒药提供了宽敞的空间。老药工似乎不放心别人的手脚,时不时会抽空从地下室上到楼顶,一簸箩一簸箩地依次翻晒。
如果你想到每一块饮片,都因一次蒸与晒,色泽由黄而赭,由赭而灰,由灰而黑,由黑而透亮……那就是时间的沉淀,气力的灌注,天地精华的吸纳。
这天上午,老药工正在电磁炉上蒸药,被刚揭盖的热气一熏,扑通跌倒在地,医生检查诊断,劳累所致……
一周后,一只亮闪闪的“南山釜”运到了“本草坊”。尽管梦芳和小金反复说明这个是多功能的,既能润又能蒸还带烘干,比搬上搬下、九蒸九晒方便多了,但面对这只一人多高、一米直径的大肚子带着各种吐纳配管的多功能中药釜,老药工释放的信任,依然大有保留,一双略略眯起的眼睛,茫然中透露出心有不甘。
两天之后,三样经典药材炮制出炉了:黄精、熟地、何首乌。
三样药材平铺在几层夏布托底的桌面上,老药工净了手,用一块白毛巾擦干,走到桌边。他双手垂立片刻,左手拈起一块黄精,用门牙轻叩,再弹起舌头品咂,之后鼓动已经塌下去的腮帮子咀嚼,慢慢地、一点点嚼碎,待得唾液满嘴,分几口徐徐下咽。此时,他的双眼阖上了。
此种品味,自然而经典,充满仪式感。
②漱口,再品味熟地。
漱口,最后品味道的是何首乌。
然后,③他摇摇头,双手扶案,缓缓道,你们去把我炮制过的三样拿过来,照样平铺在桌子的另一端。老药工请他们分别尝一尝,品一品。
二人先是细嚼慢品了传统炮制过的,再尝了尝药釜加工过的。小金先表态,他没有吃出差别。梦芳道,药釜制作的何首乌,隐隐有点涩味,我们炮制的没有。
老药工点头赞许道,其他两味都有差别,只不过你们的舌头品不出来,这个跟吃茶、品酒、闻香是一个道理,日久才能见功夫。比较起来,何首乌的炮制更讲究,我们先前的古法炮制,是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用小火慢蒸,蒸汽一滴一滴落下,透过一层何首乌,一层黑豆、芝麻,将毒性带走的同时,也增益了药性。一蒸一晒,谓之阴阳,阴阳和合,循环往复,这是对“时间就是金钱”的另一种诠释,同时搭配的是耐心、反复、不厌其烦。这不是一个中药釜可以全部替代的。
小金道,中药釜我们可以跟厂家商议,不断改进。对于药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检验指标。经过科学检测的指标才是金标准。
④老药工坚定地摇头道,目前的科学检测,不是什么都可以黑白分明的。正如十年的陈皮,跟二十年、三十年的陈皮价格差很远,拿它们去检测,却不能够测得出成分有那么大区别。
梦芳看看小金,又回头看看父亲,红着脸说,父亲,我明白了,中医药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传统炮制中,除了蒸锅炉灶,还有日月精华,这些都是没法让现代化工具一股脑取代的。而在此中,时间缓缓流过,才能淘洗掉杂质,存留下精华。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一个大流量抖音号引入,又引用两首古诗阐明理由,古今迥异却又不失风趣幽默,自然引出本草坊的现状。
B.文中有大量老药工品药的细节,“净手”“垂立”“轻扣”“品咂”等,既能看出老药工的专业,也体现了他的敬业。
C.文章多次提及“时间”,似乎每次都在诉说,中草药古法炮制需要时间的沉淀,传统技艺也是时间的馈赠,不可替代。
D.本小说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知识分子特质,作者以优雅、博学、不急不躁的叙事姿态讲述了老药工和他女儿的亲情故事。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对荣光的呵护”中的“荣光”是老药工一生苦苦追求而未得的个人价值认可。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下文紧密相连,但又单独成段,且用间隔反复,表达显得更加正式。
C.句子③是老药工疲惫的身体状态,也是对“南山釜”所炮制药材失望至极的心理状态。
D.句子④表达出老药工对科学的质疑,他相信两种不同方法炮制的药品去检测结果不会有区别。
7.老药工为什么“希望用加大炮制加工量来缓解矛盾”,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8.本小说讲述看似平淡,但仔细品味却又冲突不断,请以“《老药工和他的女儿》的冲突探究”为题,写一篇评论提纲。
(三)(2023上·山东青岛·高二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颗子弹
张建春
老洪在日本鬼子挺着刺刀包围上来时拉响了手榴弹,血肉横飞。老洪壮烈牺牲,小鬼子也倒下了四五个。
就在拉响手榴弹前的一瞬间,老洪用肩膀狠狠地撞了下身边的四伢子,塞给了四伢子一颗子弹。四伢子在老洪的撞击下,顺着山坡一路滚了下去,醒来时残阳似血,战场已归于平静。
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阻击战——老洪带领着十多个战士,坚守在山坡上,阻击数倍于己的日本鬼子,为团部机关的转移争取时间。战斗异常激烈,从早上开始。太阳西斜时,阵地上只剩下老洪和四伢子。
醒来的四伢子大声哭喊,疯了一般向山上冲去,他要找老洪和战友们。
①只有硝烟和血,一地的草木都焦煳蜷曲。
四伢子找了根棍子,将自己快散架的身体支撑起来,把目光投向越来越黑的天际。
四伢子被腰间的硬物硌了一下,顺手一摸,想起来了,是老洪在最后的关头塞给他的一颗子弹。
四伢子的心又一次颤抖,他对着升起的月亮一再打量老洪塞给自己的子弹。子弹在月光下闪着黄澄澄的亮光。
月亮浑圆,天幕低垂,似乎快贴到地面上了。
四伢子放声大哭。一队战士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要不是老洪狠命地撞开他,他也会和老洪一样血肉溅满山坡。
四伢子用子弹的尖头狠狠地向胸口戳去,疼痛唤醒了他。他拖着重重的身体,一步步向北,向北。老洪说过,大部队要向北转移,北边有根据地,有家。
四伢子找到了大部队。作为阻击战的唯一幸存者,四伢子成了英雄。
四伢子跟随大部队继续与鬼子作战,他一次次冲锋陷阵,像狮子一样勇猛,成了名震一时的猛将、虎将,也成了一位战斗指挥员。
在战场上,枪炮停息的间隙,四伢子总要把藏在怀里的老洪塞给他的子弹掏出来,深情地抚摸。他不止一次地揣摩老洪最后关头塞给他子弹的意思,始终迷迷茫茫的,不敢确定。
四伢子记得,老洪牺牲前,在战斗间隙也是爱把玩子弹的——他将一颗黄澄澄的子弹擦来擦去,用手擦,用衣襟擦,有时还吐口唾沫使劲擦,擦完再小心地揣进怀里。老洪塞给他的子弹是平时擦拭的那颗吗?
四伢子有过一个想法,他以为老洪是把子弹当作了种子——阻击敌军的战士都牺牲了,仅剩下四伢子,四伢子便是种子,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也是种子。
②四伢子以为找到了答案,唯一的答案。
几乎是和老洪一样,四伢子接到了一道死命令——阻击进犯的日本鬼子,掩护机关转移。
战斗打响了,鬼子一次次向四伢子率众守卫的阵地进攻。鬼子被打下去,再进攻。再进攻,再阻击。子弹横飞。刺刀拼弯了,砸直了,再拼杀。四伢子和战士们没有一个孬种。
战士们一个个牺牲,弹药消耗殆尽,最后的阵地上仅剩下一面残破的旗和四伢子一个人。鬼子哇哇叫着冲了上来。阵地上,四伢子找不到一颗子弹,他突然想起怀中还有那颗老洪塞给他的子弹,四伢子撕破衣襟将子弹按入枪膛。
四伢子对天狂笑,将枪口对准了太阳穴。四伢子忽然又找到了一个关于这枚子弹的答案:老洪塞给他的是一枚“光荣弹”。
就在四伢子要扣动扳机之时,他的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军号,援军到了……
之后的日子,四伢子怀揣老洪塞给他的那颗子弹南征北战。部队开赴朝鲜时,他也随身带着这子弹。
四伢子一有空闲就把子弹从怀里掏出,完整地重复老洪的动作:用手擦,用衣襟擦,再吐口唾沫使劲擦……日久天长,弹壳似乎变薄了,却更加光亮炫目。
九十五岁的四伢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临终前把子弹留给了孙子。子弹的故事他讲了许多遍,但他一直没告诉后人,老洪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③四伢子是作为父亲的老洪留下的种。
四伢子的孙子把四伢子留下的子弹交给了当地博物馆,作为红色文物保存。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鬼子被打下去,再进攻。再进攻,再阻击。子弹横飞。刺刀拼弯了,砸直了,再拼杀”,表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决心。
B.作者通过老洪在战争间隙擦拭子弹的一系列描写,暗示了老洪塞给四伢子的子弹就是他平时擦拭的那颗,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期望。
C.四伢子一有空闲就把子弹从怀里掏出,完整地重复老洪的动作,这其中既有对当年战争生活的追忆,也饱含着对老洪的深切怀念。
D.四伢子怀揣子弹南征北战,到朝鲜战场上也随身带着,因为这么多年四伢子已经习惯了,这颗子弹也变成了他在战场上的护身符。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颗子弹”是线索,贯穿老洪和四伢子两代人的战争生活,使情节更加集中。
B.句子①语义上与上下文段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极力渲染了战后的凄惨与悲凉。
C.四伢子曾猜想自己和子弹是老洪留下的种子,句子②中“以为”却暗示这个想法是错的。
D.句子③中的“种”,既照应了上文“老洪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寄寓了父亲的期望。
11.标题“最后一颗子弹”寓意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意。
※12.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青春·革命·传承”,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四)(2023上·河北廊坊高三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家铺子【注】
茅 盾
林先生的铺子里新换过一番布置。将近一星期不曾露脸的东洋货又都摆在最惹眼的地位了。林先生又模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写了许多“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贴在玻璃窗上。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
十点多钟,赶市的乡下人一群一群的在街上走过了,林先生坐在账台上,抖擞着精神,堆起满脸的笑容,眼睛望着那些乡下人,又带睄着自己铺子里的两个伙计,两个学徒,满心希望货物出去,洋钱进来。但是这些乡下人看了一会,指指点点夸羡了一会,竟自懒洋洋地走到斜对门的裕昌祥铺面前站住了再看。林先生伸长了脖子,望到那班乡下人的背影,眼睛里冒出火来。他恨不得拉他们回来!
林先生赶到柜台前睁大了妒忌的眼睛看着斜对门的同业裕昌祥。这时又有七八人一队的乡下人走到林先生的铺面前,其中有一位年青的居然上前一步,歪着头看那些挂着的洋伞。林先生猛转过脸来,一对嘴唇皮立刻嘻开了,他亲自兜揽这位意想中的顾客了:“喂,阿弟,买洋伞么?便宜货,一只洋伞卖九角!看看货色去。”
一个伙计已经取下了两三把洋伞,立刻撑开了一把,热刺刺地塞到那年青乡下人的手里。那年青的乡下人拿着伞,没有主意似的张大了嘴巴。他回过头去望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又把手里的伞攧了一攧,似乎说:“买一把罢?”老头子却老大着急地吆喝道:“阿大!你昏了,想买伞!一船硬柴,一股脑儿只卖了三块多钱,你娘等着量米回去吃,哪有钱来买伞!”
林先生苦着脸,踱回到账台里,浑身不得劲儿。他知道不是自己不会做生意,委实是乡下人太穷了,买不起九毛钱的一顶伞。他偷眼再望斜对门的裕昌祥,也还是只有人站在那里看,没有人上柜台买。裕昌祥左右邻的生泰杂货店万牲糕饼店那就简直连看的人都没有半个。一群一群走过的乡下人都挽着篮子,但篮子里空无一物。
林先生勉强安慰着,他闷闷地踱了几步。所有推广营业的方法都想遍了,觉得都不是路。生意清淡,早已各业如此,并不是他一家呀;人们都穷了,可没有法子。
这下午照例和上午显然不同:街上并没很多的人,但几乎每个人都相识。林先生靠在柜台上,用了异常温和的眼光迎送这些慢慢地走着谈着经过他那铺面的本镇人。他时常笑嘻嘻地迎着常有交易的人喊道:“呵,××哥,到清风阁去吃茶么?小店大放盘,交易点儿去!”
有时被唤着的那位居然站住了,走上柜台来,于是林先生和他的店员就要大忙而特忙,异常敏感地伺察着这位未可知的顾客的眼光,瞧见他的眼光瞥到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那种货物请他考校。林小姐站在那对蝴蝶门边看望,也常常被林先生唤出来对那位未可知的顾客叫一声“伯伯”。小学徒送上一杯便茶来,外加一枝小联珠。
在价目上,林先生也格外让步;遇到那位顾客一定要除去一毛钱左右尾数的时候,他就从店员手里拿过那算盘来算了一会儿,然后不得已似的把那尾数从算盘上拨去,一面笑嘻嘻地说:“真不够本呢!可是老主顾,只好遵命了。请你多做成几笔生意罢!”
整个下午就是这么张罗着过去了。连现带赊,大大小小,居然也有十来注交易。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是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
快到上灯时候,林先生核算这一天的“流水账”;上午等于零,下午卖了十六元八角五分,八块钱是赊账。林先生微微一笑,但立即皱紧了眉头了;他今天的“大放盘”确是照本出卖,开销都没着落,官利更说不上。他呆了一会儿,又开了账箱,取出几本账簿来翻着打了半天算盘;账上“人欠”的数目共有一千三百余元,本镇六百多,四乡七百多;可是“欠人”的客账,单是上海的东升字号就有八百,合计不下二千哪!林先生低声叹一口气,觉得明天以后如果生意依然没见好,那他这年关就有点难过了。他望着玻璃窗上“大放盘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心里这么想:“照今天那样当真放盘,生意总该会见好;亏本么?没有生意也是照样的要开销。只好先拉些主顾来再慢慢儿想法提高货码……要是四乡还有批发生意来,那就更好!——”
突然有一个人来打断林先生的甜蜜梦想了。这是五十多岁的一位老婆子,颤巍巍地走进店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蓝布包。林先生猛抬起头来,正和那老婆子打一个照面,想躲避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来买过年东西么?请到里面去坐坐。——阿秀,来扶朱三太。”
那朱三太连连摇手,就在铺面里的一张椅子上坐了,郑重地打开她的蓝布手巾包,她的瘪嘴唇扭了几扭,正想说话,林先生早已一手接过那折子,同时抢先说道:“我晓得了。明天送到你府上罢。”
“哦,哦;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总是三个月,三三得九,是九块罢?——明天你送来?哦,哦,不要送,让我带了去。嗯!”
朱三太有三百元的“老本”存在林先生的铺里,按月来取三块钱的利息,可是最近林先生却拖欠了三个月,原说是到了年底总付,明天是送灶日,老婆子要买送灶的东西,所以亲自上林先生的铺子来了。看她那股扭起了一对瘪嘴唇的劲儿,光景是钱不到手就一定不肯走。
林先生抓着头皮不作声。这九块钱的利息,他何尝存心白赖,只是三个月来生意清淡,每天卖得的钱仅够开伙食,付捐税,不知不觉地拖欠下来了。
“好,好,带了去罢,带了去罢!”
林先生终于斗气似的说,声音有点儿哽咽。他跑到账台里,把上下午卖得的现钱归并起来,又从腰包里掏出一个双毫,这才凑成了八块大洋,十角小洋,四十个铜子(当时,十角小洋和四十个铜子相当于一块大洋),交付了朱三太。他忍不住叹一口气,异想天开地打算拉回几文来;他勉强笑着说:“三阿太,你这蓝布手巾太旧了,买一块老牌麻纱白手帕去罢?我们有上好的洗脸手巾,肥皂,买一点儿去新年里用罢。价钱公道!”
“不要,不要;老太婆了,用不到。”
朱三太连连摆手说,把折子藏在衣袋里,捧着她的蓝布手巾包径自去了。
(有删改)
【注】《林家铺子》创作于1932年,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江南杭嘉湖地区林先生经营小店铺的故事。林先生虽再三努力,苦苦挣扎,但最终还是破产了。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先生亲自兜揽,但一上午也没做成生意,斜对门的裕昌祥、生泰杂货店的状况与林家铺子的状况形成对比,突出了林家铺子的窘况。
B.文中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如写林先生“眼睛里冒出火来”的神态,如写朱三太“把折子藏在衣袋里”“捧着她的蓝布手巾包”的动作。
C.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绘了林先生一天的生意状况,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又叙写了林先生付出的努力,塑造了林先生的形象。
D.文中的人物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展示了地方风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丰富了故事内容。
14.关于文中朱三太要利息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先生看到朱三太,非常明白她来的目的,并主动让阿秀来扶朱三太,讨好朱三太。
B.林先生经营困难,但最终还是给了朱三太九块钱的利息,可以看出他的诚实和善良。
C.文中写林先生“凑成”九块钱与《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摸”出几文钱都颇具意味。
D.林先生向朱三太推销手帕,但朱三太拒绝购买,这体现了朱三太的圆滑,她不上当。
15.在一天中,林先生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
※16.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时代·精明·艰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生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五)(2023广东汕头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泡茶馆
汪曾祺
“泡茶馆”是联大①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泡”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本地的“坐茶馆”也含有时间较长的意思。不过联大的学生在茶馆里坐的时间往往比本地人长,长得多,故谓之“泡”。
昆明的茶馆共分几类,我不知道。大别起来,只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茶馆,一类是小茶馆。我要说的不是那种“大茶馆”。这类大茶馆我很少涉足,我所说的是联大附近的茶馆。
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从联大新校舍,往东,折向南,便是凤翥街。街角右手第一家便是一家小茶馆。只有三张茶桌,而且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茶具也是比较粗糙的,随意画了几笔兰花的盖碗。除了卖茶,檐下挂着大串大串的草鞋和地瓜,这也是卖的。张罗茶座的是一个女人。这女人长得很强壮,皮色也颇白净。身边常有两个孩子围着她转,手里还抱着一个孩子,一边为客人冲茶。中国的妇女似乎有一种天授的惊人的耐力,多大的负担也压不垮。
由这家往前走几步,斜对面,曾经开过一家新式茶馆。这家茶馆的桌椅都是新打的,涂了黑漆。除了清茶,还卖沱茶、香片、龙井。隔壁有一家卖花生米的。这家似乎没有男人,站柜卖货是姑嫂两人,都还年轻,成天涂脂抹粉。联大学生叫她花生西施。这西施卖花生米是看人行事的。好看的来买,就给得多。难看的给得少。因此①我们每次买花生米都推选一个挺拔英俊的“小生”去。
再往前几步,路东,是一个绍兴人开的茶馆。这位绍兴老板至今乡音未改。大概他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绪,所以对待从外地来的联大学生异常亲热。他这茶馆里除了卖清茶,还卖一点芙蓉糕、萨其玛、月饼、桃酥。我们有时觉得肚子里有点缺空而又不到吃饭的时候,便到他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吃两块点心。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经常在绍兴人茶馆喝茶。他喝茶,可以欠账。不但喝茶可以欠账,我们有时想看电影而没有钱,就由这位口琴专家出面向绍兴老板借一点。绍兴老板每次都是欣然地打开钱柜,拿出我们需要的数目。我们于是欢欣鼓舞,兴高采烈,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
再往前,走过十来家店铺,便是凤翥街口,有一家茶馆。这家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门面对着街道,坐在茶馆,街上的热闹都看得见。②到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闲人、赶马的“马锅头”、卖柴的、卖菜的。他们都抽叶子烟。要了茶以后,便从怀里掏出一个烟盒,揭开覆盖着的菜叶,拿出剪好的金堂叶子,一支一支地卷起来。
每天下午,有一个盲人到这家茶馆来说唱。他打着扬琴,说唱着。茶客们似乎都没有在听,他们仍然在说话,各人想自己的心事。③到了天黑,这个盲人背着扬琴,点着马杆,踽踽地走回家去。
进大西门,是文林街,挨着城门口就是一家茶馆。茶馆墙上的镜框里装的是美国电影明星的照片……除了卖茶,还卖咖啡、可可。进进出出的,除了穿西服和麂皮夹克的比较有钱的男同学外,还有把头发卷成一根一根香肠似的女同学。有时到了星期六,还开舞会。茶馆的门关了,从里面传出《风流寡妇》舞曲,里面正在“嘣嚓嚓”。
和这家斜对着的一家茶馆,除卖茶,还卖煎血肠。这种血肠是牦牛肠子灌的,煎起来一街都闻见一种极其强烈的气味,说不清是异香还是奇臭。④这种西藏食品,那些把头发卷成香肠一样的女同学是绝对不敢问津的。
由这家茶馆往东,不远几步,有一家老式的茶馆,楼上楼下,茶座不少。这家茶馆门前,有一个小摊,卖酸角、拐枣和泡梨。过了春节,则有人于门前卖葛根。一截葛根,粗如手臂,横放在一块板上,外包一块湿布。给很少的钱,卖葛根的便操起有点像北京切涮羊肉的肉片用的那种薄刃长刀,切下薄薄的几片给你。雪白的。嚼起来有点像干瓤的生白薯片。我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要买一点尝一尝的。
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我这时才开始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②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
或问: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有删改)
[注]①西南联大,指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等三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后来内迁设于昆明的大学。②翠湖,昆明景点。在《翠湖心影》一文,作者表达了对翠湖的忆念。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泡茶馆”这一新语汇发端,强调联大学子在茶馆停留时间之长,由此引出了下文对茶馆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众生相的叙写。
B.文章多次写到诸如地瓜、芙蓉糕、萨其玛等民间吃食,给作品增添了朴实的生活气息,也可窥见民间吃食是作者联大回忆里难忘的一部分。
C.伴着从翠湖吹来的风,作者在茶馆中潜心看书写作。这段凝练的文字,写出了一种自由宁静的氛围,蕴含着悠长的追念意味。
D.文章没有老舍戏剧《茶馆》里那种鲜明激烈的冲突,也鲜少激越高亢的情感表露,而是以审慎的旁观者视角,观照世态人情,笔调纡徐从容。
1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英俊小生”等词汇,颇具诙谐意味,辛辣讽刺了花生西施以貌识人的鄙陋。
B.句子②运用排比罗列各色人群,既增强了语势,也昭示出华夏民族昂扬不屈的韧性。
C.句子③一系列动词,既简笔勾勒出盲人回家的情状,也隐约蕴含着作者的悲悯之情。
D.句子④运用“绝对不敢”等字眼,旨在突出用牦牛肠子灌制的煎血肠口味之难闻。
19.汪曾祺在评论林斤澜的小说人物时,提出了“皮实”一词,意思是指有“生命的韧性”。本篇文章中的某些人物同样体现“皮实”这一特征。请依据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20.读书小组打算围绕本文的特殊意象“茶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人间烟火气·时代横截面·学子成长地。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六)(2023江苏扬州·高二扬州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雏
林斤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B.老师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专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
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使人感慨。
2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运用人物语言,展现出农村老百姓对文中的老师的不屑与不理解。
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的老师如今的状态,表现出他现如今的变化之大。
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表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
23.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2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怪异·执着·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
(七)(2023上·河北邯郸大名县第一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在沙海中燃烧
兰天智
秋天是沙漠腹地施工的最好季节,没有沙尘的肆虐,没有烈日的炙烤,没有刺骨的严寒。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充满热情的谭陈一伙人。在这里,他们要修建一条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动脉”——尉且沙漠公路。他们觉得,在沙漠腹地施工,除了孤独荒凉外,没有什么可怕的。
那天,谭陈和同事史宏宇、杨文斌、陈辉,每人守着一台仪器,正在专心寻找精准点位。突然刮起了沙尘暴,遮天蔽日的黄沙像海浪一样,翻滚着汹涌而来。瞬间,漫天的黄沙吞噬了他们,坚硬的砂砾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
第一次遇到沙尘暴,让他们措手不及。他们人手一部对讲机,最外面的人可以联系到应急救援车。可此时,谭陈紧急呼叫队友,对讲机却没有信号。
半个多小时后,沙尘暴终于停了。谭陈站起身,抖落浑身的沙子,睁开眼,身后“长”出了一个小沙丘。看着苍茫的大漠,谭陈苦笑起来。再一看,刚刚标注的导线点一个也找不到了。
谭陈喜欢沙漠的夜晚,安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即便是在盛夏,夜晚也很凉快,没有蚊虫、苍蝇的打扰,劳累一天,睡觉舒服得很!
一晃,一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没被晒黑,没有一个人嘴唇不曾干裂,可路基施工进展缓慢。为此,他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创新发明了很多项技术:一种简化路面下承层清扫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发明的沙基整平板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皮带输送风积沙技术正在申请交通运输部发明创新项目。
2020年5月,沙枣花飘香时,井文云来到了这里。井文云,青海西宁人,今年三十三岁,大漠风沙的雕刻,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
从沙漠里出来,他就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信仰”。在空旷的沙漠里施工,哪怕有一点点遮阳的地方都是一种奢望。井文云说,技术员崔鸿2020年大学毕业就走进了沙漠。不到一个月,原本白白净净的小伙子,脸上像是刷了一层黑漆,有的地方晒得起了皮,这儿一片,那儿一团,像是烙上了地图。
说到铺油,井文云满是感慨:施工人员对夏季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摊铺沥青时,温度越高,沥青的黏合度越好,他们铺得越快,往往选择在烈日下“趁热打铁”。恨的是,夏季沙漠里地表温度本就很高,再加上沥青的温度高达一百五十摄氏度,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滚烫的热浪,即便穿着鞋底加厚、鞋帮增高的劳保鞋,脚底下还是像火烤一样。在如此环境中摊铺沥青,仿佛是在露天蒸桑拿。汗水打湿了衣裤,紧紧地贴在身上,让他们很煎熬。红色的工作服,很快被汗水浸成了白色,衣裤脱下来都可以站立起来。
黑色的路面,就这样一点一点往前延伸……
在这条沙漠公路上,有五千余人次参加了建设,最辛苦的要数栽草方格的工人们。
草方格虽小,作用却很大。公路延伸到哪儿,护沙帐和草方格就跟进到哪儿。井文云说,流动沙漠腹地,风蚀严重,固沙防护须与风积沙路基同步进行,否则成型的路基就会被流沙掩埋或者被大风吹毁。曾有一段路基,修好后草方格没有及时跟进,仅仅过了六七个月,大风就把原来的路基向右“迁移”了十几米,三公里多的路基就这样被吹毁。
而栽草方格,全靠人工一脚一脚踩进去。这条路上,有六千万平方米的草方格。井文云曾算过一次,栽种草方格的面积比八千五百多个足球场拼在一起还要大。
“最佩服的就是他们,一人摆,一人踩,两人配合一天可以踩一千多平方米。”井文云说,“踩一脚,就要弯一次腰,向大地鞠一个躬。”
公路在沙漠中一米一米延伸。公路的两侧,一片片黄色的固沙草方格,像整齐列队的卫士,默默守护着无限延伸的公路。
井文云是武汉理工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就来到中交集团。这些年,工地到哪儿,他就到哪儿。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对他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他难受的是,每次探亲返回工地时,儿子拽着他的胳膊不让他出门,每每想起就泪眼朦胧。
在筑路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修路的人,常常无路可走。是啊!修路架桥,是思想的修行,在茫茫沙海里修路,更是心灵的升华。
在公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从最初的设计规划,就注重了生态环保,避开胡杨林,穿越无人区。建设者们还把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都清运了出来。
在沙漠公路起点不远处,在广袤的空地上,有一棵孤零零的胡杨,蒇蕤茂盛,充满活力。
慢慢地,这棵胡杨长出了新叶,枯木逢春了。后来,有一只老鹰,每天在他们头顶盘旋。有一天,王云飞路过这棵胡杨时,发现树上筑了一个大大的鸟巢——老鹰有了新家!
说来也巧,在沙漠公路的另一头,也有一棵孤零零的胡杨。两棵胡杨,遥遥相望,像两位沧桑的老人在进行远古的对话,又像是在向世人诉说沙漠公路建设者们的艰辛和付出。
(有删改)
2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三个“没有”写出了“秋天是沙漠腹地施工的最好季节”的原因。
B.沙尘暴停了之后谭陈苦笑起来,写出了其对沙尘暴给工作带来不便的无奈和对自身处境的不满。
C.工作一年的谭陈一伙人变化巨大,除了有外在形貌的变化,更有在筑路技术上的创造发明的收获。
D.井文云等人往往选择在烈日下“趁热打铁”,既写出了天气之炎热,又写出了他们工作热情之高。
26.下列对文中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沙尘暴时遮天蔽日的黄沙像海浪,使用了比喻修辞,突出了沙尘暴的气势和巨大破坏力。
B.“脸上像是刷了一层黑漆”,有的皮肤“像是烙上了地图”,以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工作环境的酷热。
C.井文云用形象的语言和准确的数字介绍栽草方格的工人的工作,凸显了栽草方格工人的艰辛。
D.全文没有生动的描写、真挚的抒情、紧张的情节,却处处洋溢着火红青春“信仰”的无穷力量。
27.本文既刻画了兢兢业业有名有姓的技术工人,又刻画了一群无名无姓的栽草方格工人。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关键词:信仰、奋斗、热情。请从中选择两个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八)(2023上·湖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
迟子建
我们要去参观挪威著名音乐家格里格的故居。他的故居在卑尔根郊外的山上,面临大海。当房屋越来越显得零星的时候,树木多了起来。也许是近黄昏的缘故,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是在落泪。
中巴车向山上驶去。路曲曲弯弯的,车身扭来扭去。窗外的风景本来是寂静的,现在看来却跳来跳去的,好像远古时代的恐龙要从土里冒出来了,将这些树木拱得摇摇晃晃的。我在颠簸中有一种昏昏欲睡之感,恍若又回到了漠那小镇的木屋,听到了那木屋在深夜时所发出的奇怪的声音。
去年深秋时节,我只身来到了漠那小镇。漠那小镇是一个有河流有山峦有草滩的地方。有了河,就可以倾听流水之声;有了山,就可以寻觅飞鸟的足迹;而有了草滩,散步便有了清香的去处。而且,漠那小镇人口不多,交通不便,往来的人极少,在这种环境中住上一段时日,会使心和文字都获得宁静。
镇长把我领到一户农家,①这家的男人问我:“你胆子大么?”我以为小镇治安不好,就问:“常有偷盗的事发生么?”镇长自笑了一声,那个男人也笑了一声。他们那种讳莫如深的笑使我不知所措。镇长说:“你要住的房子是王表他爹留下来的,他爹死了三年了,房子一直空着,他是怕你一个人住过去害怕。”那个被称作王表的人随之解释说:“我爹死后,我一领着小孩子去那里,小孩子就哭,不敢进那屋子。这屋子就一直闭着没人去住。”
他说他爹在世时讨厌过年,因为这时放鞭炮的人家多了,这使他不能听清别的声音。他爹喜欢听声音,那声音不是人语声,而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比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秋虫的哀鸣声等等。王表告诉我,我所住的木屋的西星,里面放置了许多废铜烂铁和大大小小的木墩,他父亲生前闲着无事,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用铁棍或木棒去敲打这些物件,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春季冰消雪融之时,屋顶的雪会化成水滴坠下屋檐,他就会用空罐子去接它们,那罐子有大有小,形色不一,有泥的,也有瓷的、塑料的和玻璃的,因而水滴被接纳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如洪钟般地铿锵,有的柔细如情人的耳语。那清脆之音听起来悦耳,而低回之音听起来凄迷。声音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地弹跳着,恰如一首乐曲。
于是我用一根立在墙角的已被磨得分外光滑的木棒去敲击那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木墩,果然听到了高低不同、轻重缓急各异的回声。木墩的声音初听起来有些沉闷,可你仔细品味之后,会发现这声音朴素而浑厚,温暖而又感人。
漠那小镇自己发电,电至每晚十时就停了。那个夜晚,②当电一明一灭地哆嗦了许久,终于把它最后一线光明从灯泡中抽走后,我就燃起了一只绿色的蜡烛。我撩开窗帘一角,想看看外面的秋夜。正在此时,灶房有声音传来,非常清脆,就像筷子在敲击碗似的,听起来疾徐有致,富有旋律感。在暗夜中聆听此音,有一种曼妙的伤感。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每天晚上停了电,我点起了蜡烛,烛光温柔地四散之时,灶房的碗又在唱歌了。这使我惊恐,又使我好奇。我一遍遍地举着烛台走向灶房,烛光却撕裂了那寻不到出处的声音。我就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灶房,回到睡房安然睡下。
那天,我走进屋子,闩上门,见炉火将熄,就填了几块桦木柈子。当桦树皮贴着残火吱吱啦啦地叫了半晌,终于历练出一条红赤的火舌、腾地一声将满炉的柴火都引燃的时候,门口忽然传来“吱扭”的声响,似乎是谁开门进来了。我抬头望那门,却见它如深闺中的少女一样,安静如常。很快,西屋里传来木墩被击打的声音,那响声比我上次敲打的还要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不知不觉中,我对这个已逝的人产生了某种尊敬。我坐在炉火旁静静地聆听了一刻,然后回到东屋点起一支红蜡烛,打算趁着这新年的暖意,写封信给远方的朋友。
③现在,我站在格里格故居的露台上眺望着大海时落泪了。那一片细雨黄昏中的格里格海啊,它到处是翻卷的音符,如同我在漠那小镇看到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那每一片雪花也都是一个音符,它们洒向屋檐、树木、大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籁之音,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我为什么要拒绝它?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应感到幸运才是啊。在格里格的故居,我听着四周发出的奇妙声音,更加怀恋曾笼罩过我的深夜的叮当响声。我相信,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
我已经记不清那天去格里格海的人数了。④也许是八九人,也许是五六人,就像我记不清我故乡的冬天会下多少场雪一样。如今我置身于漠那小镇的夏天,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灶房的响声次第呈现之时,我会敞开窗户。让遥远的星星和飘拂的风也同我来一起欣赏这声音。每逢此时,我会忆起北欧的那片格里格海,忆起飘向大海的音乐,忆起那白色的露台和那架漆黑的钢琴。当格里格在黄昏时推开屋门喝茶的时候,我木屋中的老人会在弹奏了夜曲之后裹着满身晨露离去。我很想给同游格里格海的人发上几封信,约他们来我漠那小镇的木屋坐坐,可我却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但我怀念他们,因为他们就像我故乡窗外的那些树一样,虽然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着,却总是带给我亲切的怀想。
(选自同名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2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了两个时空,一是格里格故居,二是漠那小镇,两个时空的连接点是“我”听到的声音,两者看似独立又紧密联系。
B.小说两次提及“落泪”,第一次是看到格里格故居树木对阳光的依恋而感动,第二次是眺望大海时想起了漠那小镇的雪花飞舞。
C.王表的父亲虽然早已去世,和“我”未曾谋面,但“我”却能通过在木屋听到的不同的声音去走近、理解他,对他产生了尊敬。
D.王表的父亲痴迷于自然界的声音,这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我”逐渐意识到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天籁之音是幸运的。
3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胆子大么?”是对后面情节的一种提示,预示着下文将就此展开相关叙事。
B.句子②中“哆嗦”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电灯因电力不足而忽明忽暗闪烁的情形。
C.句子③中的“现在”一词,表明回忆已结束,行文正式转入对“现在”的叙写和思考。
D.句子④中连用“也许”强调记不清人数,体现作家严谨的风格,纪实准确,实事求是。
31.小说标题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但是节选部分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去年在漠那小镇的经历,为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32.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读书小组要求围绕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淡化·虚化·强化;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美。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九)(2023上·山东聊城·高二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有删改)
3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了父亲“山村小学校长”的身份,也交代了他“不善于伺候庄稼”的特点,切合“学工学农”的时代背景。
B.文中由“我”喜欢的锄头和镰刀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我们能从中读到作者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C.文章写了打猪草时在草甸子上赏花的悠然和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展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
D.“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中的“牛马”暗指曾经被当作“牛马”耕地的“姐弟三人”,因此“我”赞赏“猪”的命运。
3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用比喻,把锄头比作“清瘦的道士”,锄头的状态和道士身姿相似,锄头形象跃然纸上,新颖、独特、贴切。
B.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句式整散结合,既有大量内涵丰富的散句,又多使用节奏明快的排比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本文描写独具特色,用细节描写呈现了“我”打猪草归来时的收获,刻画了一个满载而归、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
D.本文以“农具”为线索,围绕“我”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写了“犁杖”“镰刀”等多个农具和相关生活,“形散神聚”。
※35.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确定关键词为“幽默生动的语言”和“苦中作乐的情怀”。请以第五段为例,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36.本文以“农具的眼睛”为题,却只在开头和结尾写到“农具的眼睛”,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查角度
2023
新高考I卷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考查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热点05 文学类文本短评类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热点05现代文阅读II之短评类题型突破原卷版docx、热点05现代文阅读II之短评类题型突破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重难点06 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文件包含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docx、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5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