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01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02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03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立德树人的需要, 必备的阅读能力的需要, 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所占分值比较高,想要有效备考,我们就需要先了解考文言文阅读题考察哪些考点,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复习策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目的有四点:
    1. 立德树人的需要。“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总的要求。从高考每年选择的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意图。综合起来看,传主在我国古代史都是对历史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历史名人,都是可以彪炳千古的历史人物。
    2. 必备的阅读能力的需要。作为一个中学生,确切的说,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子孙,其所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能读懂几篇现代文,更重要的是能读懂承载着5000年文化成果的文言文,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人文素养。
    3. 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先辈们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靠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因此,不懂文言文,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就谈不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盲。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热爱国家、民族的需要。“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是课标规定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文言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汉语语言美的集中体现。
    除了契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外,文言文阅读高考选文还注意突出传主的语言引述,以彰显人物坚守的观念精神,也更便于有信度地检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本600字左右,阅读量基本持平。选择题分别为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原文内容 。第4题文言翻译题仍然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需要字字落实,文通句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正式纳入《考试大纲》,体现了高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一、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
    1.看内容是什么
    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
    2.看题注有什么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感知,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及尾注,看这些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二、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
    1.知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此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三、三读,借助题目,以“题”悟意
    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一般是选择题,往往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Deq \(\s\up7(读文示范),\s\d5(u wen shi fan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 统观四个选项,“芝坐爽下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鲁芝因曹爽被捕下狱”,不能断为“芝坐爽/下狱”。“志不苟免”是没有求得赦免的想法,“志”是心志,想法。故可决定答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 C项,“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荐。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析】 B项,“鲁芝倾心革新”概括错误,文中没有“革新”之意。他镇守天水郡时只是全心镇守护卫,重新建造了城镇街市,恢复了旧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5分)
    译文:诸葛诞在寿春反叛,魏帝亲自出征,鲁芝率领荆州的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5分)
    译文:武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且品行端正,一向没有住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了五十间房舍。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 (1)“以”,介词,在;“叛”,反叛;“文武”指代的是“文武官吏”;“以为”,作为;“先驱”,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先锋”的意思。(2)“以”,认为;“履正”,行为端正;“素”,向来;“作屋”,建造房舍。语意要完整通顺。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郡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豪族。父亲被郭氾害害,鲁芝在襁褓中就开始逃难,十七岁时,才移居到雍州,潜心学习典籍。被郡守推荐为上计吏,州府征用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推举他为孝廉,授官为郎中。后来又授官骑都尉、参军事、临时担任安南太守,升官为尚书郎。曹真到关西督察,又任命鲁芝为大司马军事。曹真死后,宣帝替代了曹真,于是推荐鲁芝担任骠骑军事,改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国相邻,屡次遭蜀人入侵抢掠,人口削减,寇盗到处都是,鲁芝全心镇守护卫,重新建造了城镇街市,几年之间全部恢复了旧貌。升官为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敬慕鲁芝的德行,老幼都赴皇宫上书,请求鲁芝留下。魏明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曹爽辅佐朝政时,延请他担任司马。鲁芝多次提出忠言良谋,曹爽都不能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诛伐曹爽时,鲁芝率领其余众人过关斩将,骑马快速奔赴曹爽,劝告曹爽说:“您处在伊尹周公的位置上,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要(牵着黄犬)清净度日,又怎么能够办得到!如果能够挟制天子保有许昌,依仗天子的威势下文告征调四方的兵马,谁敢不听从您的!舍弃这些离开,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糊涂不能采纳鲁芝的计谋,于是遭受杀戮。鲁芝因曹爽也被捕下狱,判处死罪,但他不争辩是非曲直,没有求赦免的想法。宣帝赞许鲁芝的品行,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起用他担任并州刺史。诸葛诞在寿春反叛,魏帝亲自出征,鲁芝率领荆州的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被铲平,鲁芝升官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即位后,鲁芝改任为镇东将军,进爵为侯。武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且品行端正,一向没有住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了五十间房舍。鲁芝因年龄已到七十岁,上书告老退位,上奏表章十余次(没有准许),又被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陪给吏卒,门前像官府一样设置木栅栏。羊祜担任车骑将军,于是想把官位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品行高洁,毫无贪欲,处事平和与众不同,做官到头发花白,始终恪守礼制,未曾被任命为这种官职,我在官位上(却)超越鲁芝,怎么来杜绝天下人的不满!”皇上不答应。鲁芝被当时的人们敬重到这种地步。泰始九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的死而痛哭,给了很多的丧葬之财,谥号是“贞”,赐给一百亩的坟地。
    点睛:
    如何复习文言文
    文言文考查的目标和考查的目的已如上述,面对这种考查情况,考生如何去复习,方能赢得高分呢?笔者的经验是:重视积累、重视刷题、拓宽知识面。
    1. 重视积累。考生要比较好地拿下高考文言文,首先得在积累上有所突破。积累什么呢?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积累常见常用的文言句式,积累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一般而言,考生只要在这三个方面的积累上做得扎实、厚实,在“浅易”的层面上读懂高考所给的文言文,完全能够做到。
    2. 重视刷题。刷题的过程既是积累文言字词句的过程,也是锻炼、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的过程,因此,高考复习阶段,考生一定不要忽略刷题。那么,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难度上看,考生刷多少道题方能过关呢?笔者的经验是不能少于100道。少于100道,相关的知识点很难掌握全面,能力点更是薄弱。因此,在刷题上,考生如能认认真真地刷上100道题,则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定能过关。
    3. 尽可能地广的拓宽知识面。文言文阅读题共出4道,分别为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概括题和翻译题。这四道题中,除过文化常识题外,其他三道题考生答好,凭借的其实全是翻译能力。由此可见翻译能力在作答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重要性。而考生要想在高考复习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前面两个方面是主要途径外,尽可能广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那么,从哪些方面去拓展呢?从高考文言文所选阅读材料的特点(全国卷均为史传类文言文)出发来看,考生可从三个方面去拓展: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典章制度,相关的学术思想。考生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如能在这三个方面走得远一些,相信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定会大获全胜。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掌握实词——录、去、书
    (1)(2022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____________
    ②即斥去 去:____________
    ③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书:____________
    答案:①记载 ②离开 ③书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①首先,根据语法结构可知,“录功”为动宾结构。其次,联想课内例句“录其所述”,可推出“录”为“记载”。最后,将“记载”代入原句,语句通顺。②结合课内例句“则有去国怀乡”,可推出“去”为“离开”。将“离开”代入原句,语句通顺。③根据课内例句“家书抵万金”以及“书”的常用义可推出“书”为“书信”。将“书信”代入原句,语句通顺。
    2.筛选文中信息
    (2)(经典题,3分)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首先,准确理解题干要求,抓住限制语“马文升”“皇上”“修身爱民”,即下列选项主语应是“马文升”,宾语是“皇上”,内容是“修身爱民”。其次,理解选项句子含意。最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排除。①句省略主语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指马文升劝谏新登基的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符合题干要求。②句省略主语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正直敢言,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言无不尽。②句的重点内容在于马文升直言劝谏,并没有体现出“修身爱民”的内容。故②句错误,排除A、C项。③句省略主语马文升、宾语太子,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指马文升进言对太子的言语举止进行正确引导,没有涉及“皇上”。故③句错误,排除A、D项。④句主语为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该句写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赈灾,抚恤灾民,没有涉及“劝谏皇上修身爱民”的内容。故④句错误,排除C、D项。⑤句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符合题干要求。⑥句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劝谏皇帝停止额外织造,赈济饥民,捕捉盗贼。由上可排除②③④句,①⑤⑥句正确。故答案为B项。
    3.分析概括内容要点
    (3)(2022改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敢于劝谏。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他也言无不尽,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并且在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时,严肃斥退了教坊进献的杂戏。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事务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首先,要根据A、B、C、D项内容中的重点词(如人名、地名、官职),找出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原文语句。A项,根据重点词“御史”“受灾民众”“贼寇”,找出对应原文“授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B项,根据重点词“劝谏”“孝宗”“教坊”,找出对应原文“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即斥去”。C项,根据重点词“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南京”,找出对应原文“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振饥民,捕盗贼”。D项,根据重点词“文武全才”“大盗”“钧州”,找出对应原文“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其次,要运用比对法,把每一个选项与相应的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认真比对。由上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与原文内容“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不对应。故答案为D项。
    (4)(2022新编,4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奸人怨恨马文升的原因。
    答案:马文升严格考核各将校,贬退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明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题干是“简要概括奸人怨恨马文升的原因”,根据文章内容,可确定答题区域在“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之前。其次,根据答题区域找出相关语句“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然后进行分析概括。最后,注意“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的答题要求,归纳整理答案。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位。先后巡察山西、湖广,作风果断,非常有名。成化初年,(马文升)被召为南京大理寺卿。(平叛)满四之乱,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政绩突出。当时,(马文升)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回来。(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马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马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看这些杂戏做什么呢?”(于是)就斥退了他们。第二年,(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已经太平很久了,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经常伺机入侵。马文升严格考核各将校,贬退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在马文升的家门旁窥伺,有人写诽谤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多次上书分条陈奏利于国家、方便施行的事情。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曾经认为太子已经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马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典籍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京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令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皇帝都完全接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德高望重,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能比得上。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担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遭遇暴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设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饥民,捕捉盗贼。事后,马文升又向吏部主管上奏十件事。皇帝全都表示赞赏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马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请求离职,皇帝答应了他。(马文升)在家闲居,没有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马文升)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国外都听过他的名字。他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行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多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钧州,就放弃偷盗离开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4.掌握虚词——之、其、以
    (5)(2016北京,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eq \b\lc\{(\a\vs4\al\c1(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 B.eq \b\lc\{(\a\vs4\al\c1(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eq \b\lc\{(\a\vs4\al\c1(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eq \b\lc\{(\a\vs4\al\c1(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A项,根据语境推断,前文管仲让齐桓公高价购买楚国的活鹿,可推知“使人之楚买生鹿”句意为“让人去楚国买活鹿”,故“之”译为“到……去”。根据前文齐国购买粮食,可推知“载粟而之齐”句意为“运粮到齐国去”,故“之”为“到……去”。B项,根据语境“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推断,可知“其”代指“楚国的”。根据语法推断,“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中“其”没有具体实际意义,它作为语气副词,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C项,结合“果”的常用义可知“果”译为“果然”,将“果然”代入“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句意通顺。D项,首先根据语法结构推断,“以其重宝”与“以生鹿”均为“介宾结构”,“以”为介词,再结合课内例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可推知“以”为“用”,分别代入两句中,句意通顺。故答案为B项。
    5.把握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
    (6)(2022新编,3分)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管子事迹,以桓公、管子对话为线索,集中笔墨记叙“买鹿制楚”事件,叙事详略得当。
    B.文章首段描写桓公、管子对话,后文通过楚王与桓公、管子的对比,突出了齐国战胜楚国的原因。
    C.文章中楚王认为禽兽有害而钱币有利,于是通告百姓,让他们寻找生鹿换取财物。
    D.本文语言质朴流畅,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手法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鉴赏艺术手法。首先,整体把握文章大致内容以及作者情感倾向。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二、三段讲述“买鹿制楚”,四段讲述“买衡山之械器”。通过对“买鹿制楚”“买衡山之械器”的描写,可得知作者赞扬齐桓公与管仲的长远目光。其次,根据选项关键词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分析语句含意。最后,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照,尤其注意表现手法、人物事件叙述、语言风格。根据比照可知原文第二段中“楚王让丞相通告百姓,让他们寻找生鹿换取财物”,而不是选项中的“楚王通告百姓”,人物事件叙述错误。故答案为C项。
    6.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7)(2022改编,4分)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____________ ②管子____________ ③楚王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善如流 ②深谋远虑 ③鼠目寸光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与成语运用。分析人物形象,可从文中议论描述性语句、文章具体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人物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件以及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从文章中“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可知,齐桓公能够接纳管仲的提议并且坚定执行,体现出齐桓公善于接纳他人好的建议的特征。从文章中“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贵买其鹿”等语言描写,体现出管子目光长远、聪明智慧。从文章中对楚王的语言描写“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体现出楚王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最后,梳理答案,用成语或熟语概括作答。
    7.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
    (8)(2016北京,5分)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答案:①齐桓公与管子不动一兵一卒,通过买入活鹿、兵器等手段让楚国降服、令衡山奉国而归齐。可见用经济、金融手段也可战胜敌国。②管子制服楚国和衡山国的战略都是己国囤粮,并设法诱导对方国家忽视粮食生产,动摇对方国家根本。可见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齐桓公知人善任,虚心向管子请教,采纳管子的策略并加以落实,才取得最后成功。可见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④齐国舍眼前小利而图长远利益,楚国、衡山国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长远发展,以致陷入对方圈套而败。可见做事情要立足长远,着眼于未来。(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思考、领悟与探究。首先,答题时要抓住文中事件、人物对话等得出启示。其次,要注意多角度思考,既从成功方角度思考成功的经验,又从失败方角度思考失败的教训。最后,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写出启示,不可空答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9)(2018北京,5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后再做;(1分)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1分)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1分)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2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一问三次回答分别对应选文三个段落,将每个段落的大意概括出来即可;第二问对应最后一段,重点放在孔子的解释说明上。概括大意时,抓住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闻斯行诸”,其意思为“听到就立刻去做吗”。子路和冉有分别就这个问题请孔子指导,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孔子指导的不同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在第三段给出了解释:子路和冉有两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给出的答案不一样。抓住“性格不同”,再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差别,所以在指导别人做事的时候,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来使用不同的方法,可得出第二问的答案。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应该立刻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时,您回答说,‘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立刻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刻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就应该立刻去做’。我被弄糊涂了,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总是畏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提醒他退让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潭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②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遂致仕。帝遣达长子辉祖贵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③,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
    (注)①定远:地名。②舁:抬。③拊循:抚慰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B.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C.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D.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中国的丞相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的,秦始皇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为三公之首。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战乱中,郭子兴捉住了孙德崖,孙德崖的军队也捉住了太祖,徐达大义凛然挺身而出,前往孙德崖的军队请求替代太祖,太祖才得以生还。
    B.胡惟庸想讨好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和徐达的手下勾结串通在了一起,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宰相。
    C.徐达生病时,皇帝派徐达的长子携带他的亲笔信前往慰问。徐达病情加重去世后,皇帝为此停止临朝听政,亲自参加丧礼十分难过。
    D.徐达善于治军,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和他同心同德,愿意以死报效,因此他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到之处常能取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
    (2)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
    5.太祖登上帝位后仍然十分信任重用徐达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成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痰、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① 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②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由:李由,秦朝时期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②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一作仲子,即次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 已:停止
    B.二世以属赵高治之 属:委托,交付
    C.斯更以其实对 对:认为……正确
    D.大抵尽畔秦吏 畔:通“叛”。背叛
    7.下列各组 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所以贵者 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B.次不为朕尽忠力 谓鹿为马
    C.何以在位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D.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 莫敢言其过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戍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
    B.辄使人复榜之
    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诽谤他。
    C.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诬陷那些说是鹿的人。
    D.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高向二世提出建议,使其住在深官之中,不再坐朝接见大臣,以此独断专权。
    B.冯去疾等向皇帝进谏后,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为了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被迫含冤认罪。
    D.李斯三族的人都被诛杀之后,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10.苏轼曾说:“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苏轼这样评价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传
    ①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兄友弟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
    ②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注),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③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人有得《按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④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装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白、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临终作书辞亲友停笔而化。代宗访维文章,弟缙集赋诗等十卷上之,今传于世。乾元二年七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减)
    (注)痢:中医学病名。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士推之 推:推重
    B.维扈从不及 扈:制止
    C.即有所缺 缺:不足
    D.居常蔬食 居:平时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非绘者之所及也 以之兴怀
    C.辋水周于舍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而创意经图 泉涓涓而始流
    13.文中划波浪线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B.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C.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D.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维与其弟王缙关系融洽,且都是博学多才之人,尤其是王维以孝闻名,为母亲守丧,形销骨立。
    B.王维被安禄山挟持,但因受到可怜并没有遭受虐待,最终被迫接受官职,并作《凝碧诗》以求自保。
    C.王维在诗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特别是所绘山水云石的独到境界,一般绘画的人都不能企及。
    D.文章写王维在辋川的所作所为,以及其对佛教的虔诚和生活的简朴,充分体现了王维的淡泊性情。
    15.将下面文中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16.安史之乱结束后,唐肃宗宽恕并重新任用王维。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唐肃宗这样对待王维的原因。
    一、【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考点过关
    (一)
    1.A
    2.D
    3.B
    4.(1)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首先参加了队伍。不久随朱元璋在滁州涧打败元军。
    (2)皇帝曾很平和自然地说:徐兄功劳很大,至今还没有一个安定的住处,我可以把旧邸送给你。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有一天,皇帝和徐达一起到旧邸去。
    5.原因有:徐达每年率军出征回来之后总是把大将印章上交皇帝;皇帝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却对皇帝更加恭敬谨慎;徐达坚决推辞昔日吴王的旧邸;不在朝中结交权臣胡惟庸,不结党营私。(答三条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拜”和“征虏大将军”构成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D;
    “达尤长于谋略”是说“徐达特别擅长谋略”,而“所至”与“不扰”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发,揭发。“福寿发之”是说“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两人并没有勾结在一起。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重点词:及,等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帅,率领;与,参加;寻,不久;“破元兵于滁州涧”是状语后置句。
    (2)重点词:从容,平和自然;“可赐以旧邸”是状语后置句;“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是判断句;固,坚决;之,动词,去,到。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可知,徐达每年率军出征回来之后总是把大将印章上交皇帝;从“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可知,皇帝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却对皇帝更加恭敬谨慎;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可知,徐达坚决推辞昔日吴王的旧邸;从“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可知,不在朝中结交权臣胡惟庸,不结党营私。
    参考译文: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祖先世代务农。徐达年少有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部帅时,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奔朱元璋,双方一见如故,言谈十分投机。到朱元璋南征定远时,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首先参加了队伍。不久随朱元璋在滁州涧打败元军,攻取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当郭子兴捉住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捉住了太祖朱元璋时,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请求代替朱元璋,朱元璋得以获还,徐达也获免逃脱。以后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采石,夺取太平,徐达与常遇春都是军中先锋。又随朱元璋破获元将陈野先,并率军攻取溧阳、溧水,又随朱元璋攻下集庆。朱元璋驻守集庆,命徐达为大将,率领各路军队向东攻打镇江并占领了镇江。徐达的军队中号令严明,城中秩序井然。徐达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
    不久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徐达特别擅长谋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惊扰,如果得到勇士或间谍,就施恩义结交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归附大将军。至此,太祖和众将领说,治理军队谨慎稳重而有纪律,作战能够获胜进攻能够夺地,称得上有将军风度的人,没有谁比得上大将军徐达。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徐达每年春天率军出征,冬末又应召还,形成规律。回来之后总是把大将印章上交皇帝,皇帝赐他假期,设宴畅饮,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却对皇帝更加恭敬谨慎。皇帝曾很平和自然地对徐达说:“徐兄功劳很大,至今还没有一个安定的住处,我可以将旧邸送给你。”旧邸是太祖做吴王时居住的地方。徐达坚决推辞。有一天,皇帝和徐达一起到旧邸去,硬让徐达喝酒喝醉,然后让人给他盖上被子,抬到正室睡觉。徐达醒后大吃一惊,慌忙跑下台阶,俯首跪在地上自呼死罪。皇帝从旁窥视,看到他这么害怕非常高兴。于是命令有关官员在旧邸前为徐达建造府第,并在宅前立坊题上“大功”两字。胡惟庸当丞相时,想结交徐达,徐达很轻视此人,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让他设法对付徐达。福寿揭发了胡惟庸的计划,徐达也不追究,只是时常向皇帝进言说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之职。后来胡惟庸果然倒台,皇帝为此更加重视徐达。徐达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点时,皇帝就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携带他的的亲笔信前往慰问,不久应召返回。第二年二月,徐达病情加重,接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皇帝为此停止临朝听政,亲临丧礼悲恸不已。
    徐达言简虑精,在军中,令不二出,在诸将面前总是保持令人遵从的严肃样子,而在皇帝面前却恭敬谨慎,好像不会说话似的。徐达善于安抚部下,能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对他无不感恩,以死相报,所以,徐达军能所向披靡。徐达对部队要求非常严格,所平元都二个,省会三个,郡邑数以百计,各地街巷井然有序,百姓从不为军旅所苦。率军归朝之日,(徐达)总是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整日交谈,气氛和谐。皇帝曾称赞他说:“受命而出,成功而归,不骄傲,不自夸,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行为正派无疵,品德高尚可与日月相比,这只有大将军徐达一人堪当于此。”
    (二)
    6.C
    7.D
    8.B
    9.B
    10.(1)专权横行,独掌朝政。(2)陷害李斯,祸乱朝纲。(3)指鹿为马,铲除异己。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对:认为……正确”错误,应为“对答,回答 ”,句意为:李斯则翻供以实情对答。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原因,……的原因;“……的办法”或“用来……的”。
    B.介词,替;动词,叫作,当作。
    C.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D.均为代词,他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再次诽谤”错误,“榜”为“拷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拷打他。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错误,原文只说冯去疾等人自杀而死,没有说是不是被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的。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章第一段“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可知,专权横行,独掌朝政。
    根据“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可知,陷害李斯,祸乱朝纲。
    根据“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可知,指鹿为马,铲除异己。
    参考译文:
    郎中令赵高仰仗着受皇帝恩宠而专权横行,因为他私人的恩怨杀害了很多人,因此恐怕大臣们到朝廷奏事时揭发他,就劝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不过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罢了。况且陛下还很年轻,未必对件件事情都熟悉,现在坐在朝廷上听群臣奏报政务,若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们,这样就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圣明了。所以陛下不如拱手深居宫禁之中,让我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们等待事务奏报,事务报上来再研究处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疑难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颂您为圣明的君主了。”二世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常常住在深宫之中。赵高侍奉宫中,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此时,盗贼日益增多,而朝廷不停地征发关中士兵去东方攻打盗贼,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为此进谏说:“关东群盗同时起事,秦朝发兵进剿,诛杀的人非常多,但仍然不能止息。盗贼之所以多,都是由于水路运输军需物资等事劳作困苦不堪,赋税太重。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戌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二世说:“如今朕即位,两年的时间里,盗贼便蜂拥而起,你们不能加以禁止,又想要废弃先帝创立的事业,这样上不能报答先帝,下不能为朕尽忠效力,你们凭什么占据着自己的官位呢!”于是就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责罚他们的其他罪过。冯去疾、冯劫自杀了,只有李斯被下至狱中。二世即交给赵高处理,查究李斯与儿子李由进行谋反的情况,将他们的家族、宾客全都逮捕了。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自己含冤认罪。
    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充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李斯则翻供以实情对答,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还与以前一样,便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于是叛处李斯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时,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李斯便回头对次子说:“我真想和你重牵黄狗,共同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但哪里还能办得到哇!”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三族的人也都被诛杀了。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当初,赵高想独揽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服,便先进行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啊。”二世笑道:“丞相错了吧,怎么把鹿叫作马?”就询问侍立左右的大臣们,群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迎合赵高,有的则说是鹿。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陷害那些明说是鹿的人。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赵高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待到项羽俘获王离等人,而章邯等人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上书请求增兵援助。自函谷关以东,大体上全都背叛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八月,刘邦率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赵高恐怕二世为此发怒,招致杀身之祸,就托病不出,不再朝见二世。
    (三)
    11.B
    12.C
    13.A
    14.B
    15.好事的人召集乐工按照它(演奏),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
    16.(1)王维写了一首《凝碧诗》,表明心迹,皇上知道了王维的心迹,他才得以幸免。
    (2)王维的兄弟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替兄赎罪,于是肃宗特别赦免并重新任用他。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扈:随从。句意: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B.之:助词,用在“所”字词组前;代词,它。
    C.于:都是介词,在。
    D.而: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五言诗”是诗体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臻”是动词“达到”,“其妙”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受到可怜并没有遭受虐待”错,原文“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是说安禄山向来爱惜他的才华,派人把他接到洛阳。不是可怜他。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按,按照;差,差错;咸,全、都。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可知,他在安史之乱时写了一首《凝碧诗》,皇上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他才得以幸免。
    由“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可知,王维的兄弟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赎兄罪,于是特别赦免并重新任用他。
    参考译文:
    王维,字摩诘,是太原祁县人。九岁就能撰写诗文。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在开元九年考中进士。奉养其母崔氏以孝见称。和弟王缙都有俊才,在博学多艺上也齐名。兄弟友好,为士人们推崇。历任右拾遣、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因哀痛毁伤得骨瘦如柴,几乎不能胜任服丧。丧满除服,拜授吏部郎中。
    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王维吃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了。安禄山平素怜爱他,派人把他接到洛阳,拘禁在普施寺,强迫他接受伪官。安禄山在凝碧宫宴会他的徒众,乐工都是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王维听了很悲伤,暗中作诗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后,陷没在叛贼中的官分三等定罪。王维因为《凝碧诗》传闻到皇帝驻跸之地,肃宗称赏他,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赎兄罪,于是特别赦免他,责授他任太子中允。
    王维以诗名著称于开元、天宝年间,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而创立画意经营图绘,就有所不足,至于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于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他自己曾作诗道:“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世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如此啊。有人得到《奏乐图》,不知道奏的是什么,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召集乐工来演奏,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食,晚年,王维诚心信奉佛教,穿朴素衣服。得到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为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禅诵。妻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临终前,写信辞别亲友,停下笔就坐化了。代宗寻求王维的文章,他的弟弟王缙将他的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他的诗文至今流传于世。乾元二年七月去世。
    真题过关
    一【答案】
    1.C 2.C 3.A
    4.(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5.(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
    (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二、【答案】9.B 10.D 11.B
    12.(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13.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三、【答案】 10.A 11.B 12.C
    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真题文本
    有效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文,阅读这类文言文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品质。
    步骤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1)请在文中用双线标记出人物的生平履历:①姓名,字号;②特点;③任职情况。
    步骤二: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次
    (2)请用波浪线标记时间词语,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①年十七
    ②真薨,宣帝代焉
    ③曹爽辅政
    ④武帝践祚
    ⑤泰始九年
    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步骤三: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3)①人物事件一:发生的时间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年十七。移居雍州,潜心学习典籍。
    ②人物事件二: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真薨,宣帝代焉。担任骠骑军事,改任天水太守 。鲁芝全心镇守护卫天水郡,恢复了城市旧貌。
    ③人物事件三:发生的时间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曹爽辅政。鲁芝多次提出忠言良谋,曹爽均不能采纳。
    ④人物事件四:发生的时间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武帝践祚。鲁芝改任为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多次上书告老还乡。
    ⑤人物事件五:发生的时间是什么?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泰始九年去世,皇帝表达哀思,进行褒奖。
    步骤四: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4)归纳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中心意思。
    答:本文讲述了鲁芝的生平经历及品质,包括镇边防卫、治理有方等。表现了鲁芝审时度势、洁身自好的性格特征。
    相关试卷

    考点39散文阅读整体备考-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这是一份考点39散文阅读整体备考-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38页。

    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 这是一份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立德树人的需要, 必备的阅读能力的需要, 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立德树人的需要, 必备的阅读能力的需要, 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考点09 文言文阅读整体备考(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