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优秀课件ppt
展开☞这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饰,通体圆形,采用铁空方式呈现出内外两层图案。内层图案是一个圆网,周边均匀分布着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整体好像不停旋转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飞乌组成,围绕在太阳的周围,这件金饰制作精美,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先秦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8课
了解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成就。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
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代表——《诗经》和“楚辞”。
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器难点:《诗经》和“楚辞”。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先秦天文发展概况,填写时间轴。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诗经》记载 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发生日食
《春秋》记载 公元前613年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问题:为什么先民要研究并总结天文历法?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就已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先秦历法发展概况,填写时间轴。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礼记》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东汉人郑玄作注,称:“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写道:“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3.先秦时期的医学成就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先秦医学发展概况,
已经掌握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
望闻问切诊断法,为中医沿用
·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四诊法)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根据课本,自主完成甲骨文的概况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内容十分丰富
发现时间:发现人:出土地点:记载内容:
占卜今年的农业收成好坏
占卜是否要用一头牛来祭祀
占卜祭祀祖先的当天是否下雨
尝试辨认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
观看文字,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并说出造字方法
根据课本,阅读材料自主归纳甲骨文的地位与价值?
材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燕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完成下列问题?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guǐ]
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和军事,逐渐成为身份和王权的象征
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总重量达832.84公斤,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有学者认为应称为“后母戊鼎”。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玉璋玉璋是我国古代祭记用的礼器。这件玉璋与我国夏商时期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特征:多元一体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诗经》概况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助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材料研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节选自《诗经·泰风·无衣》
拓展延伸:《诗经》是我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了极高的地位。《诗经》还对后世的文学、音乐、教育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关关雎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等。
社会战乱不休,表现出秦国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英勇杀敌。
阅读上述《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走进屈原与“楚辞”
根据课本,自主归纳填写“楚辞”知识
战国时期,楚国一些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宫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根据课本,归纳“楚辞”和诗经的地位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根据课本,说一说端午节的来历?
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我们能为守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做些什么呢?
(可以从学习、宣传等角度思考——边讨论边记录你们小组的想法)
1.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2.(2024·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3.(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向”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B.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4.(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A.临床医学B.顺应自然C.经验传承D.高超医术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课件ppt</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素养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ppt课件</a>,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汉的兴衰,素养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ppt课件</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