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选项是
A. 25℃和0℃B. 有光和无光C. 温度和水分D. 有空气和无空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对变量的控制,了解单一变量下的两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从而说明问题。选项中只有C项中变量不唯一,故C符合题意。
2. 地面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图中四种植物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①属于裸子植物B. ②属于被子植物
C. ③属于藻类植物D. ④属于蕨类植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无根,用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开始有了输导组织,因此一般比较高大,用孢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
【详解】A.①马尾松具有发达的根、茎、叶,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A正确。
B.②葫芦藓只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属于苔藓植物,B错误。
C.③水绵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植物,C正确。
D.④贯众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了输导组织,属于蕨类植物,D正确。
故选B。
3. 某夫妇已生育一个男孩,为了响应国家二孩政策,再生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能性是( )
A. 25%B. 100%C. 75%D. 50%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D正确,A、B、C错误。
【点睛】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
4. 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
A. 生活环境
B. 环境因素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
【详解】A.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也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的是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阳光、空气、温度和水分等,错误。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错误。
C.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正确。
D.在一定范围内,生物和环境构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错误。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定义是本题解题关键。
5. 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水,发现一些移动的小体,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体是生物的依据( )
A. 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 探针刺激后慢慢移走
C. 有时能看到小颗粒排出D. 滴入碘液后小体变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所以滴入碘液后小体变黄,不是生物的特征,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6. “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一计,蝉脱掉的“壳”在生物学上称为
A. 外壳B. 表皮C. 皮肤D. 外骨骼
【答案】D
【解析】
【详解】蝉脱掉的“壳”是体表的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功能。
7.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基因>DNA
B. DNA>染色体>基因
C. 染色体>DNA>基因
D. DNA>基因>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染色体>DNA>基因,C正确。
故选C。
8. 下列食品中,利用多种霉菌发酵制作成的是( )
A. 酸奶
B. 泡菜
C. 酱
D. 面包
【答案】C
【解析】
【分析】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详解】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多种霉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如果双眼皮是显性性状,用A控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用a控制,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生单眼皮男孩的可能性是( )
A. 1/4B. 1/8C. 3/4D. 3/8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亲代的性状在子代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子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详解】双眼皮是显性性状,由A控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由a控制,则单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父母遗传给单眼皮男孩的基因一定是a,所以这对夫妇均双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1;
。
从图1看出,若一对夫妇均是双眼皮,生单眼皮的可能性是1/4即25%。
人的性别遗传图解如图2:。
从图2解看出,生男生女的几率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生男孩的可能性是1/2(50%)。
若一对夫妇均是双眼皮,生单眼皮男孩的可能性是1/4×1/2=1/8;如果这一对夫妇双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AA,或AA×Aa,则不能生出单眼皮的孩子,因此生单眼皮男孩的可能性是0。故B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资源有些不能再生,应合理开发利用
B.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 自然资源有些可再生,也应合理开发利用
D. 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时可采取砍伐量小于再植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等.所以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详解】非再生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A正确;
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错误;
有些自然资源可再生,也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C正确;
对森林资源要采取砍伐量小于再植量的利用措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点睛】学生在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时,一定要联系实际。
11. 如图是小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关于其组成成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代表红细胞,能运输氧气
B. 成熟的①有细胞核,③无细胞核
C. ③代表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
D. ②代表血浆,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①是红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白细胞。
【详解】A.①的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是红细胞,能运输氧气,正确。
B.成熟的①红细胞无细胞核,③白细胞有细胞核,错误。
C.③代表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正确。
D.②代表血浆,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正确。
故选B。
【点睛】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注意。
12. 胎儿发育的场所和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分别是
A. 卵巢、子宫B. 子宫、胎盘C. 胎盘、脐带D. 子宫、脐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器官,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因此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场所是子宫,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盘。
考点: 人的生殖和发育
13. 胃是消化器官,分布在胃壁中,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组织是( )
A. 肌肉组织B. 上皮组织C. 神经组织D. 结缔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人体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但往往以某种组织为主。
【详解】A.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使机体产生运动。可见,分布在胃壁中,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组织是肌肉组织,A正确。
B.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上皮能保护体表,小肠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B错误。
C.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C错误。
D.结缔组织,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等属于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D错误。
故选A。
14. 盲人用手指来“阅读”盲文,利用的是皮肤的( )
A. 冷觉B. 热觉C. 触压觉D. 痛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是个经常被忽视的知识点。
【详解】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15. 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它不是真正陆地动物的原因是( )
A. 四肢不够发达B. 体表没有覆盖鳞片
C. 受精作用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D. 仍然用鳃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经过抱对后,分别把生殖细胞排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蛙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幼体与成蛙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变化明显,为变态发育,可见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因此,两栖动物不是真正陆地动物的原因是受精作用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点睛】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的限制。
16. 如图中的1为小肠绒毛,箭头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 2号血管为小动脉,流动的是动脉血
C. 血液从3号血管流出后,营养物质含量增加
D. 小肠内所有物质都能进入2和3之间的毛细血管
【答案】D
【解析】
【详解】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A正确;2号血管为小动脉,流动的是动脉血,B正确;血液从3号血管流出后,吸收了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含量增加,C正确;肠黏膜吸收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消化后的甘油和脂肪酸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取而转运至血液中.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由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D错误。
17.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育雏时,它们会用自己独特细长的喙将花蜜喂到雏鸟的食管内。下列对蜂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属先天性行为 ②属学习行为 ③由环境因素决定 ④由遗传因素决定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育雏时,蜂鸟会用自己独特细长的喙将花蜜喂到雏鸟的食管内,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故C符合题意。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出生以后,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8. 下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
B. 膈肌从甲到乙时,吸气
C. 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 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甲到乙,胸廓的容积扩大,是在吸气,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19. 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有捕食关系的四中生物体内毒素含量,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有可能是生产者B. 乙是动物
C. 丙有可能是初级消费者D. 丁是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解此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信息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生物富集关系),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依题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出:甲有可能是生产者、乙是动物、丙有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最高级消费者。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点睛】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20. 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发生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表示细胞生长
B. 过程②袭示细胞分化
C 过程③表示细腿分裂
D. 过程①→③表示细胞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1是细胞的生长,使得细胞的体积增大,2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数目增多,3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向着不同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
21. 回答下面显微镜使用的有关问题。
(1)要观察“上”字装片,正确完成了对光、放片两个步骤后,用低倍镜寻找物像时,向后转动租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该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填字母)。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租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
D.左眼看着目镜,向前转动租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继续寻找物像
(2)图甲表示显微镜视野中生物的游动方向,为了不让该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_____(填字母)。
【答案】 ①. C ②. D
【解析】
【分析】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看到物像时,再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详解】(1)寻找物像时,先慢慢降低镜筒,降低时,眼睛必须从侧面注视物镜,切勿使物镜与玻片标本接触,以免镜头压碎玻片标本,然后一面用左眼注视目镜,一面用右手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标本物像为止。若没有找到物像,应重复此操作直到找到物像为止。所以,应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重新寻找物像。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向右下方游走,实际微生物是向左上方游走。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向右下方移动。即乙图中的D方向。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显微镜的使用。
22. 豌豆是人们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也是研究植物性状遗传的常用实验材料。用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一代都是圆粒;子一代种下去后自花传粉,收获的子二代有圆粒和皱粒两种,数量统计结果如下图。
(1)已知豌豆的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则皱粒豌豆花粉中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为___。
(2)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是显性性状,子二代中出现了圆粒和皱粒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子二代中圆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
(3)根据子一代的示意图,可以判断豌豆是_____植物。一个豆荚中有多粒豌豆,说明雌蕊中有多个能发育成豌豆的______。
(4)“煮豆燃豆萁”,豌豆可食用,豆萁可做燃料,说明豌豆和豆萁都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植物体中,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
(5)收获的豌豆种子,有的放在冰箱里保存,有的晒干保存,都是同一个目的,即抑制种子的______作用。
【答案】 ①. 7条 ②. 圆粒 ③. 变异 ④. BB或Bb ⑤. )被子(或绿色开花植物) ⑥. 胚珠 ⑦. 叶 ⑧. 呼吸
【解析】
【分析】(1)受精完成以后,花瓣、雄蕊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子房继续发育成为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性状概念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4)显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详解】(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豌豆的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则皱粒豌豆花粉中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为7条。
(2)由“用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一代都是圆粒”可知: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圆粒是显性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因此子二代中出现了圆粒和皱粒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该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子二代中圆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
(3)由图示可知:豌豆种子的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一个豆荚中有多粒豌豆,说明雌蕊中有多个胚珠。
(4)植物体体内的有机物是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制造的,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5)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低温或者缺水可以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因此“收获的豌豆种子,有的放在冰箱里保存,有的晒干保存”,都是为了抑制呼吸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呼吸作用的概念,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的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理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毒素含量
0.05
9
0.7
86
2024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提交答题卡, 《古今医统大全》中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