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德阳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开州区德阳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庆市开州区德阳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重庆市开州区德阳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范围:第四单元第一章到第四章第二节)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近年来,东部沿海省份中山地最多、平地最少的福建经济增速名列前茅,人口增长也在加快。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4154.01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3689.42万人比,增加464.59万人,增长12.59%。人的出生与人的生殖系统有关,请完成下面小题。
1. 双侧输精管堵塞的男性不育患者,在生理上的表现为
A. 不产生精子,有第二性征B. 能产生精子,没有第二性征
C. 能产生精子,有第二性征D. 不产生精子,没有第二性征
2. 下图是人的生殖过程简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精子B. ②表示卵巢C. ③表示受精卵D. ④表示细胞的生长
3. 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身体负担明显加重,她要为胎儿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排出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的物质和气体交换发生在
A. 胎盘B. 输卵管C. 子宫D. 卵巢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分析】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如下:
(1)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它们分别含有男性和女性的遗传物质。(2)受精。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游动进入子宫,进而进入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够进入卵细胞并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3)受精卵发育成胚泡。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的开始。母体会出现妊娠反应。
(4)胚胎的发育。在子宫内膜上,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已经呈现出人的形态。
(5)胎儿的发育。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的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6)分娩。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分娩似乎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分娩却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阵痛。母亲的生育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铭记的。
【1题详解】
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输精管主要是输送精子。输精管堵塞,精子不能排出,但不影响睾丸的正常功能,故选C。
【2题详解】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后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图中①表示精子,②表示卵巢,③表示受精卵,故④表示受精过程,故选D。
【3题详解】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故选A。
4. 《千金方》是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著作,书中提到可以用猪肝这种食物治疗“雀目”(夜盲症)。猪肝中针对夜盲症的有效物质是( )
A. 维生素AB. 维生素BC. 维生素CD. 维生素D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A.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维生素A的作用是促进入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人体会患夜盲症,即傍晚看不清东西。维生素A在动物的肝脏(如猪肝)中含量丰富,因此患了夜盲症,应多吃一些猪肝、瘦肉等,A符合题意。
B.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B1时引起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牛肉、肾脏、谷类种皮、豆类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B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C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等,肝脏、鸡蛋、鱼肝油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神舟13号宇航员进入空间站之后,我国3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要执行6个月的任务,并且还在中国空间站首次“跨年”了。航天员在进行太空实验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营养物质不能为航天员提供能量的有机物是( )
A. 蛋白质B. 维生素C. 糖类D. 脂肪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A.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它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蛋白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A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它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B符合题意。
C.糖类是人体中的主要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C不符合题意。
D.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把一粒玉米放在火上烧,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
A. 无机物、有机物B. 有机物、无机物
C. 无机物、无机物D. 有机物、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包括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含水和无机盐)。种子中加热后碳化并可以燃烧的物质称为有机物,而加热后不可以燃烧的物质称无机物。
【详解】有机物能够燃烧释放出能量,其中绝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种子中的水在种子燃烧的过程中,被气化成水蒸气,剩余的灰烬就是无机盐。所以将一粒花生种子放到火上烧,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有机物、无机物,B正确。
故选B。
7. 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齐全②营养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③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早、中、晚餐摄入的能量比应是3∶3∶4④制订一份合理的食谱,用量最少的是油脂类,最多的是鱼、肉、蛋类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示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人体每天含量最多的食物,在食物金字塔中①层是谷类,含糖类最多,主要给人体提供能量;②层是蔬菜和水果,含大量的维生素和无机盐;③④层中是动物性食品、豆类制品和奶制品,含有大量的蛋白质;⑤层是油脂类,含大量的脂肪。
【详解】①“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种类要齐全,①正确。
②“营养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要保持平衡,②正确。
③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和30%左右。因此,早、中、晚餐摄入的能量比应是3∶4∶3,③错误。
④制订一份合理的食谱,用量最少的是油脂类,最多的是米面等糖类,鱼、肉、蛋类要适量,④错误。
故选B。
8. “食不言,寝不语”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是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按时睡觉,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其中“食不言”的科学道理是吃饭时大声说笑,食物易进入气管,这与下列哪个结构来不及盖住喉口有关
A. 软腭B. 气管软骨C. 会厌软骨D. 甲状软骨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些特点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吞咽时,喉上升,使会厌软骨覆盖气管,令食物进入食道,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故会厌软骨在吞咽时,会盖住喉的入口,以防止食物入喉。
【详解】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如果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向后倾斜,不能及时将喉门盖住,导致食物“呛”入气管的事故发生,因此,“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故选C。
9. 煤气中毒的一氧化碳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造成煤气中毒。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前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A. 鼻 咽 喉 气管 肺泡 支气管B.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泡
C. 鼻 咽 喉 支气管 气管 肺泡D. 鼻 喉 咽 气管 肺泡 支气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
【详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结合分析可知,当人体发生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才能进入肺(肺泡),再进入血液。
故选B。
10. 环境污染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雾霾问题的严重性近几年已经被公众所了解。雾霾中的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尤为重要,原因是( )
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呼吸道能够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的清洁、温暖、湿润。
【详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①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②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④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寒冷、干燥和不洁的空气对肺的刺激,而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因其粒径小,可以吸附住一些细菌病毒及有毒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及肺部,很容易引发疾病,所以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腔进行呼吸尤为重要。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 黄老师从肇庆市到海拔较高含氧量较低的西藏墨脱县支教,半年后体检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加的成分最可能是( )
A. 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小板D. 血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详解】当海拔高度越高时,大气压力就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所以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越少。为了结合更多的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就增多,这是环境中空气含氧量低对高原上人的影响。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共132人全部遇难。为对遗体残骸等人体组织进行DNA比对鉴定,需要对直系亲属采血,血液中哪种成分符合这个要求( )
A. 成熟红细胞B. 血小板C. 白细胞D. 血浆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具有细胞核,遗传物质的载体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详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白细胞有多种,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因此,从血液中提取的DNA来自于白细胞,因为只有白细胞里含有细胞核。
故选C。
13.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很大作用,中医常通过“切脉”来推知体内各器官的健康状况;武汉各医院,医生给病人吊瓶时,针头插入的是手臂上的一条“青筋”。这里所说的“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 )
A. 动脉和毛细血管B. 动脉和静脉
C. 静脉和动脉D. 毛细血管和动脉
【答案】B
【解析】
【分析】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体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分析解答。
【详解】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如图所示:
正常人的脉搏和心率一致,医生可以根据脉搏诊断疾病。切脉一般取近手腕部的桡动脉;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中看到,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因此“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动脉和静脉。
故选B。
14. 2021年9月5日,我县白湖镇杨柳村发生一件不幸的事,2岁半的琪琪不幸溺亡。人溺水后易因窒息而死亡,溺水后所影响的呼吸环节是(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是呼吸的起始环节,通过呼吸运动,如吸气和呼气,实现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在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这个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分别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血浆进行运输,输送到全身各处。
(4)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供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同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详解】我们来看溺水事件对呼吸环节影响。溺水时,由于水进入呼吸道,阻塞了呼吸道,使得肺无法进行有效的呼吸运动,从而无法进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是溺水导致窒息的直接原因。由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无法进行,后续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无法正常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后续环节的受阻是由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无法进行所导致的,而不是溺水直接影响的环节。因此,溺水后所影响的呼吸环节主要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酒后驾车严重危害着交通安全,当交警检测是否酒驾时,会要求司机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司机在吹气时,肋骨与胸廓的变化是
A. 肋骨上升,胸廓的容积扩大B. 肋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
C. 肋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D. 肋骨下降,胸廓的容积缩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详解】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故司机吹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下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可见D正确。
故选D。
16. 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的作用原理是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口部吸入的方式进入接种者的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人体免疫。下列关于疫苗吸入的过程,不正确的是( )
A. 胸腔容积增大B. 肋间肌、膈肌收缩
C. 肋骨向外向上运动D. 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1)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低于外界空气的气体压力,从而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即吸气过程。
(2)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高于外界空气的气体压力,从而气体就被排出,即呼气过程。
【详解】疫苗吸入的过程是人体发生的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沿肋脊关节上举,胸骨也随之上移,使胸腔前后径增大,同时肋骨向上移位时,胸腔的左右径增大,当膈肌收缩时,隆起的部分向下移,从而增大胸腔的上下径,导致整个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压暂时下降并低于大气压,空气就顺此压差进入肺,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的程度曲线图,请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有关图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酶
B. 2内的消化液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C.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4中被消化和吸收
D. 营养物质在5内只能消化,不能被吸收
18. 图二中,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 ),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 )
A. 蛋白质 氨基酸B. 淀粉 葡萄糖
C. 脂肪 甘油和脂肪酸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17. C 18. B
【解析】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图一中的1是肝脏,2是胆囊,3是十二指肠,4是小肠,5是胃,6是胰腺,7是大肠,8是肛门,9是阑尾,10是盲肠;图二中的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X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Y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Z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
【17题详解】
A.1是肝脏,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在胆汁中不含消化酶,故A错误。
B.2是胆囊,它里面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够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大大扩大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故B错误。
C.4是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内有胆汁、胰液和肠液多种消化液;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与食物的消化或吸收相适应,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因此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4小肠中被消化和吸收,故C正确。
D.5是胃,在胃中的胃液里面含有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能够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此外胃还能够吸收一部分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因此胃既能消化营养物质,又能吸收营养物质,故D错误。
故选C。
【18题详解】
在消化道中,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由图二可以看出,图中X曲线所代表的营养物质的消化是从A口腔开始的;Y曲线所代表的营养物质的消化是从C胃开始的;Z曲线所代表的营养物质的消化是从D小肠开始的。因此,X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Y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Z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在消化道中,消化淀粉的器官有口腔和小肠,食物中的淀粉首先在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然后进入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图二中,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淀粉,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下图表示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 在B处的氧气会通过血液输送到E处
C. 从A流到C的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明显升高
D. 气体能够交换是由于气体扩散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甲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乙图表示的是组织内的气体交换,A表示肺动脉、B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C肺静脉、D体静脉、E组织里的毛细血管、F体动脉。
【详解】A.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A正确。
B.甲图中B处的氧气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变为动脉血,会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乙图中E处,供给组织细胞,B正确。
C.从A流到C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C错误。
D.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浓度高,压强就大;浓度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20. 如图是某同学做模拟实验,并绘制的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曲线的AB段与图丙都表示吸气状态
B. 图甲中曲线的BC段与图乙都表示吸气状态
C. 图甲中曲线的AB段与图乙都表示呼气状态
D. 图甲中曲线的BC段与图丙都表示呼气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甲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动作;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动作;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曲线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吸气状态;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状态,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曲线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呼气状态;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状态,故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曲线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吸气状态;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状态,故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曲线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呼气状态;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每空一分,共30分)
21. 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每一个人又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呢?请根据图中提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图一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词: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产生精子的器官是___________,产生卵细胞的器官是___________。
(3)人的受精卵形成后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___________后缓慢移动,最终植入[ ] ___________中,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之后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
【答案】(1) ①. 森林古猿 ②. 受精卵
(2) ①. 睾丸 ②. 卵巢
(3) ①. 胚泡 ②. ③子宫内膜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以看出,图一中的A是森林古猿,B是受精卵;图二中的①是输卵管,②是卵巢,③是子宫内膜。
【小问1详解】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A森林古猿。卵细胞与精子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B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人类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开始的标志。
【小问2详解】
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因此,产生精子的器官是睾丸,产生卵细胞的器官是卵巢。
【小问3详解】
女性的卵巢发育成熟后就会产生卵细胞并进入输卵管,如果此时与精子相遇,就会与众多精子中的一个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继续在输卵管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③子宫内膜中,该过程叫做着床(怀孕),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然后逐渐发育成胚胎,由胚胎发育成胎儿,胎儿发育成熟就会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该过程叫做分娩,分娩的结束标志着婴儿的诞生。
22. 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D步骤加碘液后的变蓝是______号试管。
(3)如再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请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
①将B步骤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______;②将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______中。
(4)如果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蓝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唾液 (2)1
(3) ①. 唾液 ②. 0℃的水(100℃的水)
(4)试管未彻底清洗干净,残留有唾液(合理均可)
【解析】
【分析】(1)淀粉遇碘液变蓝,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小问1详解】
在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的有无。在这个实验中,设置了两组对照,一组是加入唾液的(2号试管),另一组是没有加入唾液的(1号试管)。通过比较这两组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唾液是实验的变量。
【小问2详解】
在D步骤中,加入碘液后,如果试管中的物质变蓝,说明试管中含有淀粉。根据实验设计,1号试管中没有加入唾液,淀粉没有被分解,所以会变蓝。2号试管内加入的是唾液,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则2号试管内不存在淀粉,所以不会变蓝。所以,D步骤加碘液后的变蓝是1号试管。
【小问3详解】
如果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我们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是:首先,在B步骤中,我们需要确保两支试管都滴加了等量的唾液,以排除唾液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的影响,需要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37℃是人体的正常体温,适合唾液淀粉酶的活性;0℃的水中温度较低,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通过对比两种温度下的实验结果,可以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的影响。所以,C步骤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0℃的冰水中。同理,也可另一支试管放在100℃的水中(水中温度较高,也可以抑制酶的活性)。
【小问4详解】
如果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蓝色,可能是因为试管未彻底清洗干净,残留有唾液,导致淀粉被部分分解,碘液无法与淀粉充分反应,出现异常结果。
23. 图甲是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内逐步分解的示意图:图2曲线(X、Y、Z)分别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请回答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成______。图甲中同时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器官是小肠和______(填名称),可以吸收维生素的器官有⑦和______(填数字)。
(2)脂肪在最初在______被消化,小肠内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有肠液、胰液和______。
(3)图1中的①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图2中的______(填字母标号)表示的物质是______,最终被分解为可吸收的葡萄糖。葡萄糖再经氧化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______。
(4)图2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______。
【答案】(1) ①. 氨基酸 ②. 胃 ③. ④
(2) ①. 小肠##④ ②. 胆汁
(3) ①. A ②. 麦芽糖 ③. 能量
(4) Y
【解析】
【分析】图1中:①是肝脏,②是胆囊,③是肛门,④是大肠,⑤是胃,⑥是胰腺,⑦是小肠。
图2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X淀粉的消化、Y蛋白质的消化、Z脂肪的消化。
【小问1详解】
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
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⑤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⑦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④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同时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器官是⑤胃和⑦小肠。
【小问2详解】
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小肠内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有肠液、胰液和胆汁。
【小问3详解】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物质的过程叫消化。图中①是淀粉的初步消化过程,该过程发生在口腔,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二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葡萄糖在洗白内,经氧化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小问4详解】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所以,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是Y。
24. 图(一)为呼吸系统组成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 ]______。[ ]______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和______。
(2)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______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3)图(二)a从血液进入肺泡所以代表的气体是______,它是依次透过______和______进入的肺泡。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血液中的______增多。
(4)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一)中的[3]膈肌应处于______状态。
(5)为防治病毒感染,阻止病毒传播,在平时生活中要养成与呼吸系统有关的良好生活习惯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 ①. 1肺 ②. 2呼吸道 ③. 清洁
(2)单层##一层 (3) ①. 二氧化碳##CO2 ②. 毛细血管壁 ③. 肺泡壁 ④. 氧气##O2
(4)收缩 (5)不随地吐痰,不吸烟等
【解析】
【分析】题图(一)中,1肺,2呼吸道,3膈。题图(二)中,4肺动脉端,5肺静脉端;a二氧化碳,b氧气,c吸气,d呼气。
【小问1详解】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2呼吸道和1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而且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小问2详解】
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数量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内的气体交换。
【小问3详解】
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在图(二)中,a代表从血液进入肺泡的气体,根据气体交换的原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依次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这样,血液流经肺后(即[4]端流到[5]端),氧气的含量就增多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减少了。
【小问4详解】
当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说明正在进行吸气过程。在吸气过程中,膈肌会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胸腔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从而吸入更多的气体。
【小问5详解】
为防止病毒感染,阻止病毒传播,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不随地吐痰,不吸烟,坚持体育锻炼,戴口罩等良好生活习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开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俗话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重庆市开州区文峰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开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