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教案设计
展开一、教材分析
2024版新教材将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合并为一个课题,使知识整体性更强,先了解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再学习如何利用水资源。
本课时以“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入手展开对水的学习,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健康、正确的生活理念。
本课时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状况,二是保护水资源。第一部分主要利用数据说明了水储量丰富而淡水资源短缺的事实,强化学生爱水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关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内容。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则注意选择一些具有化学特点的实例,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污水处理及排放标准、海水淡化等内容,为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化学的作用与价值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是非学科性的,但在水的素质教育教学中却又都是题中必有之义。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课时,一是考虑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易为学生接受,二是这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加强了学生的爱水、护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进一步从学科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另外城市的学生对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很多人对水的污染情况知之甚少,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出现。加强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本课更重要的意义所在。本课时的教学可采用学生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体验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水资源及其利用》这一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涉及化学知识,还紧密关联到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教材内容从水资源的分布、总量讲起,逐步深入到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短缺原因及水污染防治等核心问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性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学生能够了解水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循环过程,掌握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各类图表和数据的分析等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了解从工业、农业、生活等不同方面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发展学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方案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化学在保护水资源方面的作用,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通过了解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五、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六、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在教授“4.1水资源及其利用”这一章节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首先,我意识到将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还深刻认识到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拓展延伸部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时间管理和课堂节奏的把控,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和深入探讨。同时,我还将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水资源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题2《水的组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三、设计思路
本次教材分析聚焦于初中化学“水的组成”这一章节。该章节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电解水实验这一经典实验,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世界,理解水的化学组成及水的电解过程。教材编排逻辑清晰,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随后详细介绍电解水实验的操作步骤、观察要点及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最后拓展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化学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材注重实验探究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理解电解水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其能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科学结论。
科学探究与实践: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气体的产生、气体的性质(负极气体能燃烧,正极气体助燃)以及气体体积比等,进而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五、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及其实验现象的分析,理解水的组成。
六、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在教授“水的组成”这一节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首先,我意识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电解水实验不仅让学生亲眼见证了水的分解过程,更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缺乏目的性,导致后续分析时难以形成有效结论。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验前的引导,明确观察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观察方法。
其次,我认识到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对学生理解造成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我尝试采用类比、举例等方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也意识到,这些方法只是辅助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巩固。
最后,我反思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教师,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组成的表示》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 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本节课程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含义, 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化学式和 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反应的 定量关系》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 式的写法,为学习本节课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已经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能力和归纳能力已初步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 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 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化合价的认识还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 直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理解其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意义。掌握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学生能够根据化合价规则正确书写和读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进行简单计算:学生能够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如计算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了解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如计算元素的质量比和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守恒的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设计思路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对化学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具体含义和写法仍较为模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和写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和写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意义及其书写规则。
七、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如元素的质量比和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在教授《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学式》这一节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寻求进一步的改进策略。
一、教学亮点
导入新颖,激发兴趣:通过复习旧知并巧妙设置问题引入新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讲解清晰,层次分明:在讲解化学式的含义、写法和读法时,我注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互动充分,氛围活跃: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存在问题
时间分配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某些难点的讲解时间稍显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地讲解和练习。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虽然课堂上有互动和讨论,但我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仍有待加强。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显得较为吃力,我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练习难度需调整:部分课堂练习的难度可能偏高,超出了部分学生的能力范围。这导致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到挫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的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地讲解和练习。同时,我也将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我将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我也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互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调整练习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练习的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将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引入更多实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式的应用和意义,我将引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案例。这些实例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一、教材分析
当前中学生对水的认识多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对水的化学组成和变化过程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化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来深化对水的组成和变化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设计思路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教材以水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电解水实验等实践活动,系统地介绍了水的组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既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又强调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教材还融入了环保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而言,该教材是一本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具有很强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教材。
三、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学生能够了解水的化学组成(H₂O),掌握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物理变化(如蒸发、凝结)和化学变化(如电解水);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科学探究: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的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的电解过程,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在完成《实验活动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并探索改进措施。
亮点总结:
实验设计合理:本次实验活动通过电解水实验,直观地展示了水的化学组成,使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推断出微观结构,加深了对水的理解。实验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学生参与度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并主动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知识讲解清晰:在实验前,我通过理论讲解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地介绍了水的化学组成和电解水实验的原理,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操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不足与改进:
实验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在实验前未充分预习相关知识,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对一些实验现象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未来应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确保他们在实验前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
实验安全强调不足:虽然实验过程中未发生安全事故,但我在实验前对安全规则的强调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安全隐患。未来应更加重视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验操作和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由于时间紧张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和分析。未来应合理安排实验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分析。
学生差异性关注不够: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未能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来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改进措施:
加强预习指导: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提供预习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实验相关知识,为实验操作做好充分准备。
强化安全教育:在每次实验前都要详细讲解实验安全规则,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优化时间分配: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跨学科实践活动3《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
【教材分析】
本项目针对人类饮水安全、水的净化问题而设计,属于化学与健康、资源领域的作品制作类实践活动。该项目涉及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学习主题中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关注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中健康部分的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变化观,进一步发展系统与模型"跨学科大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接触过沉淀、过滤等物质分离方法。但不了解更多物质分离方式,不太清楚物质分离的原理缺乏对已学知识分类、归纳、综合、推理的能力和
思维意识;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思维方式的层次不高,学习方式较被动但缺少科学探究与实践的体验,对产品设计无从下手;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产品的研发制作缺少理论知识和设计能力。学生节水意识不强,对爱护水资源的具体实践措施认识片面单一。爱护水资源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不能主动践行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存在、水资源现状的讨论,认识到水质监测、水净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初步形成国际化视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2.通过水的净化相关资料查阅与分析,知道净水的步骤、方法及作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净水过程中物质的组成、状态及性质的差异与分离试剂和方法选取的关系,初步建立分类观,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3.通过简易净水器的制作、改进与展示,了解沉降、吸附、过滤、蒸馏是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体会物质分离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发展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净水效果的观察、检测与分析,体会对比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方法;结合水质检测及水的净化等方面的重要技术与工程,了解我国在解决水生态环境中的重大举措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为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做贡献的信念,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教学重点】
在制作便携式净水器过程中,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并对自制净水器进行评价、改进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在制作便携式净水器过程中,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及跨学科知识,并对自制净水器进行评价、改进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水的净化知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饮用水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水的净化和水质检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环节。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探究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探索新知】
【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一:调查参观
1.饮用水的发展历史
人类饮用水的第一个阶段:
饮用自然界的水,人们最早喝的是取自江河湖泊、山泉水井里面的水,一般都是就地取水,在一些大城市也会开挖沟渠来输送水,修建水塘来储存水,那时人们家里都有储存水用的水缸之类的容器。
人类饮用水的第二个阶段:自来水,这要感谢比利时人,1902年发现氯可以去除水中的生物污染,比利时是第一个使用自来水的国家,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方法来制作自来水,这可以说是人类饮用水的第一次革命。
人类饮用水的第三个阶段:桶装水,通过R反渗透技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现在是一种普及的饮水方式。但是桶装水也有它的缺点,比如二次污染、水桶污染、水质状况、饮用成本等。
人类饮用水的第四个阶段:终端直饮水,它无污染、经济方便、可以直饮,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及率很高,而在我国现阶段普及率非常低,仅在大城市的一些高档小区采用这种终端直饮水,其实就是采用最新的过滤消毒技术的中央净水器来进行供水。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任务二:水质检测
思考并确定应对该水样中的哪些指标进行检测。
01.色度:标准中规定饮用水的色度不应超过15度。
02.浑浊度:浑浊度的降低就意味着水体中的有机物、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减少。
03.臭和味: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变可能是原水水质改变或水处理不充分的信号。
04.肉眼可见物: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观察到的颗粒或其他悬浮物质。
05.余氯:余氯是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余留在水中的氯量。
06.化学需氧量: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氧量。
07.细菌总数: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
08.总大肠菌群:标准是在检测中不超过3个/L。
09.耐热大肠菌群: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对水样进行检测。
01.用观察法对水样的“色度”“浑浊度”“臭和味”指标进行评分
02.用TDS笔检测水的TDS值
03.用16合1水质检测试纸检测水的各项指标
任务三:动手制作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分离提纯
01.水的净化常用方法——沉淀
02.水的净化常用方法——过滤
03.水的净化常用方法——吸附
物质分离的一般思路:明确需求一方案设计一动手制作一测试与优化
任务三:动手制作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分离提纯
小组展示自制净水器阐述设计思路。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制净水器净水比赛,从水的澄清程度、颜色、流速、水回收率等净化效果及效率指标来衡量比赛结果,并说明原因;基于评价量规分析自制净水器的等级。
净水比赛后分析自制净水器的优点与不足,明确从哪些方面改进和优化自制净水器。
【设计意图】
(1)了解吸附、沉降、过滤等是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体会物质分离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对净水效果及效率的影响,优化和改进简易净水器。
(3)经历“明确需求一方案设计一动手制作一测试与优化”的作品制作过程,体会物质分离的思路原理以及工程和技术的重要作用。
【展示与交流】
1.与同学交流你选取的水质检测指标,以及检测时用到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2.展示自制净水器,与同学交流制作方法、使用说明及净水效果等,并相互评价。
【课后小结】
调查参观
水质检测
自制净水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选择活动中感兴趣的话题制作科技小报或展板,走进社区,宣传水资源保护,共建优良的供水和用水环境。
【教学反思】
亮点:经过本次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教学,感受到项目式教学活动实施困难重重,首先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
不足:因为准备时间有限,没有对作业制作详细的评价量表,后续教学应对此继续完善,充分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建议: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本跨学科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育形式,积极融合讲授、讨论、合作、探究、网络等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体验、应用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引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了水,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觉得无法想象?的确,水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环保意识。
实验中的变化
二、水资源概况
(展示地球水资源分布图)
大家看这张图,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是海水,无法直接供人类使用。真正能被我们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也不容乐观,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三、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不仅是生命的基础,还是农业、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资源。没有水,农作物无法生长,工业生产无法进行,我们的生活也会陷入混乱。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呢?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许多水体因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而无法使用。此外,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浪费水资源等,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五、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我们该如何行动呢?首先,我们要学会节约用水。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工厂,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水的浪费。比如,家庭中可以一水多用,工业上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农业上则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其次,我们要防止水体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同时,我们还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最后,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宝贵的水资源。
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法提升
思考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
列举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措施。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问: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对于人类重要吗?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验中的变化
2. 新课讲授
(一)水的组成
电解水试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同时播放实验录像以便学生观察细节。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气体体积较小,负极气体体积较大,体积比约为1:2。
指导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气体(氧气),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负极气体(氢气)。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概念讲解:
介绍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练习:判断给定的物质(如CO2、N2)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并进行简单分类。
(二)氢气的性质与验纯
自学与讨论:学生自学课本中关于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成表格。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和燃烧现象,强调纯净氢气可以安静燃烧,不纯氢气可能爆炸。
演示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法提升
3.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氢气的性质与验纯方法等。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课堂小结
4.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水分子在微观层面的结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 导入新课(5分钟)
活动设计:
复习旧知:首先,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常见物质的组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如何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出化学式的概念。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如“H2O”表示水,“CO2”表示二氧化碳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化学式的简洁性和实用性。
目的:通过复习旧知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两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形成情感落差,触动学生心灵强烈激发了学生爱护水资源的迫切情感。
课内探究
2. 讲授新知(25分钟)
活动设计:
(一)化学式的含义(10分钟)
讲解宏观意义:教师解释化学式在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和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例如,“H2O”表示水这种物质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讲解微观意义:接着讲解化学式在微观上表示一个分子及其构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例如,“H2O”还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二)化学式的写法(10分钟)
单质的写法:
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教师说明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铁(Fe)、碳(C)、氦(He)等。
化合物的写法:
元素符号书写顺序:教师讲解化合物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书写顺序,通常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若含氢元素,则氢元素写在最前面;若含氧元素,则氧元素写在最后面。
原子个数标注:介绍如何利用化合价规则确定原子个数并标注在化学式中。例如,在氧化钠(Na2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因此钠原子需要两个以平衡电荷,所以写为“Na2O”。
(三)化学式的读法(5分钟)
教师讲解化学式的读法规则,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的读法。强调读法要准确、清晰,避免混淆。例如,“H2O”读作“水”,“CO2”读作“二氧化碳”。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化学式的含义、写法和读法,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3. 巩固练习(15分钟)
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系列常见物质的名称,要求学生尝试书写其化学式并解释其含义。同时,也给出一些化学式,让学生读出并解释其代表的物质和组成。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和解释。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纠正错误,并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目的: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化学式含义、写法和读法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5分钟)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化学式的含义、写法和读法规则。强调化学式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巩固练习。
目的: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生存的环境已经面临着水资源的危机。节水、爱水迫在眉睫,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学生课前实地考察摄影取证亲身体验自己所生存环境的恶劣,让学生感觉水资源危机就在身边,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危机感。
从身边到全国,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使学生对水污染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及爱水的迫切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科学发展。
思维延伸
5. 布置作业(2分钟)
活动设计: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练习题应涵盖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阅读任务可以是一些关于化学式应用的科普文章或案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目的:通过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如降雨、蒸发、河流流动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变化。
问题引入:提问学生“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两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形成情感落差,触动学生心灵强烈激发了学生爱护水资源的迫切情感。
课内探究
2. 新知讲授(约15分钟)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水的化学组成(H₂O),说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及它们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
实验原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即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并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实验操作与观察(约25分钟)
实验演示:教师首先进行电解水实验的演示,边操作边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电极上产生的气泡、气体的体积比等)。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导他们分析并得出结论。
4. 总结归纳(约10分钟)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水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方法总结:强调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生存的环境已经面临着水资源的危机。节水、爱水迫在眉睫,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学生课前实地考察摄影取证亲身体验自己所生存环境的恶劣,让学生感觉水资源危机就在身边,就近在眼前,激发学生危机感。
从身边到全国,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使学生对水污染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及爱水的迫切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科学发展。
思维延伸
5. 拓展延伸(约5分钟)
生活应用:介绍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
课外探究: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调查活动,进一步探究水的其他性质或变化。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1 燃料的燃烧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5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课题1 燃料的燃烧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4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2 水的组成教案: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2024)<a href="/hx/tb_c404954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课题2 水的组成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