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共22分)
(一)大自然的语言(片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 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翩然( )(2) yùn yù( )
2. 以上文段中有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四个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
(二)安塞腰鼓(片段)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3.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蓦然:_____________ (2)叹为观止:____________
4. 请补充完善以下对联中的下联。
上联:金鼓点点载起迎春舞 下联:_______________奏出幸福歌
(三)灯笼(片段)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5. 下面是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B.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C. 我爱皎洁的月华。D. 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
【答案】1. ①. piān rán ②. 孕育
2. ①. 销声匿迹 ②.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3. ①. 突然,猛然。 ②.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 下联:银弦悠悠(黑键咚咚或黑键叮叮) 5.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
翩然(piān rán):动作轻巧迅速的样子。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比喻新事物在既存事物中酝酿形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成语意思。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年年如是:每年都是像这样。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形容事物的循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字义。
蓦然:突然,猛然。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一致,②词性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⑤内容相关。
结合“金鼓点点”可知,“金鼓”是偏正短语,“点点”是叠词,仿照上联,可拟写为:银笛声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D.成分残缺。应在“犬吠”后面加上“的情景”。
故选D。
6. 根据下表信息填写相关的诗句。
【答案】 ①. 关关雎鸠 ②. 在河之洲 ③. 式微式微 ④. 胡不归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⑦. 城阙辅三秦 ⑧. 风烟望五津 ⑨. 欲济无舟楫 ⑩. 端居耻圣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雎鸠、洲、衿、阙、楫、端”这几个字的写法。
二、阅读(共38分)
(一)
大雁归来(片段)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⑤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⑥不消几大,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7.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既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又引出说明对象,与下文讲大雁迁徙的特点相呼应。
B.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也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主要记录了大雁每年三四月间北归的过程。
C. 大雁3月份飞行的姿态是低空飞行,曲折穿行,盘旋滑翔;大雁11月份是目空一切地高飞。
D.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春天的富足。也表达作者对大雁的珍爱之情。
8. 下面对选文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加点词语“赌注”原义是赌博时所押的财物。文中指大雁迁徙飞行的成本很高,而且不能随意撤回。
B. 第③段加点词语“法规”文中指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
C. 第③段加点词语“目空一切”原义形容骄傲自大,这里贬词褒用,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态,写出南飞群雁的专注,表现了群雁飞过时不可阴挡的气势。
D. 第④段加点词语“低语”“问好”运用拟物的手法,写出了大雁的热情活泼。
9.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做?
【答案】7. B 8. D
9. 珍爱有益无害的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B.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介绍了大雁在迁徙中的艰辛和危险,强调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同时,文章也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由此可知本文为一篇事理说明文;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D.“低语”是指低声说话;问好是指问候安好。结合第④段“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可知,本句将大雁的举动拟人化了,赋予它们人的情感,所以题干中”运用拟物的手法“的说法错误;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根据第④段“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及第⑥段“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可知,大雁本应是活泼的、可爱的,但由于人类的狩猎,秋天的大雁只能偷偷摸摸地去觅食,让原本美丽的大雁失去了光彩,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为它们营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二)
仙堂戏院(林清玄)
①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好事成双;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奋斗有成终于返回家乡……有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
②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③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厚的脸皮,如果有人带我看戏,叫我唤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④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⑤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譬如岳飞要回京,薛平贵要会王宝钏了,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谡了,那是生死关头不能不看,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⑥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
⑦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⑧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黯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⑨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钢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10. 通读全文,概括有关仙堂戏院的几件事情。
11. 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赏析加点词的妙处,2分)
(2)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2分)
12. 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语言特色。
13. 结合选文和《社戏》的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案】10. ①. 没落期(暗淡期) ②. 绑给歌仔戏和布袋戏(失去了它的观众或戏院不再演电影) ③. 蜕变期(重盛期)
11. (1)“身经百战”指亲身参加过很多次战斗,文中指我厚脸皮进影院看电影的经历,活用成语,大词小用,生动地写出了我看电影不易,表达了对看电影的执着。(意对即可)
(2)运用描写(或心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形象的写出了“我”经历千辛万苦能看到一部电影的结局那种满足兴奋的心理。(意对即可)
12. 示例一:语言平淡质朴真挚,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儿时对戏剧痴迷及看戏的不易。如:“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
示例二: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童真。如:“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使读者如闻如见。
示例三:语言幽默风趣。如“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富有幽默感,轻松诙谐。
13. 相同:(1)对童年时代快乐而美好时光和与小伙伴之间友谊的深切怀念;(2)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赞美之情。
不同:本文还表达了对电影、看戏的喜爱(痴迷)之情,对戏院不再放电影的遗憾之情,对传统被保留的欣慰之情(意对即可,1分):《社戏》还表达了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对平桥村人民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的美好品质赞美之情,对江南水乡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等(意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
第①②空:已知题干信息“兴盛期”“天天去捡戏尾”可定位到文章第①段“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一部电影的结局”第②段“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再结合第⑤段“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可概括时间为:没落期;事情是:绑给歌仔戏和布袋戏;
第③空:已知题干信息“重放电影,保留传统”可定位到文章第⑧段“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第⑨段“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再结合第⑨段“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钢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可概括时间为:蜕变期。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1)“身经百战”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句中指“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遇到进戏院难的情况有很多;这里把概念、范围较大的成语用在范围、概念较小的“看电影”上,是运用了大词小用的写法。再结合第③段前文“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以及第②段“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最终“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可以看出,成语写出了“我”看电影的不易和对看电影的执着,语言风趣幽默,强化了读者印象。
(2)结合本段的“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可以看出,“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是对小学生进入戏院看电影结局的心理描写;结合句子前面的“有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议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写出了小学生能够看电影结局的满足之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特色分析。
结合⑤段的“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和⑥段的“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可以看出,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天天上戏院报到去看戏,然而面对戏院不再演电影又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世界为之单调不少”,大词小用,活画出了孩子的故作深沉,语言诙谐有趣,令人莞尔。
根据第①段“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第②段“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可知,文章语言质朴平淡。以简洁明了的描述反映儿童看戏的不易,那么被大人带着进去,或者像作者一样向陌生人撒娇,让对方把自己带进去,同时也表现出儿童看戏的痴迷;
根据第③段“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我对看戏的痴迷;第⑤段“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写自己因为逃课看戏没有参加月考而被罚,屁股都被打肿,“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一句更是充满童真童趣,让人读来不禁想到作者虽被罚但依然坚持看《岳飞传》的滑稽场面。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对比分析。
相同点:在《社戏》中,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的回忆,以及对当时小伙伴之间美好友情的怀念,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本文中,结合文章第④段“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时代看电影的快乐美好时光和与小伙伴之间友谊的深切怀念;再结合最后一段“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作者也在文章中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真情。
不同点:在《社戏》中,鲁迅笔下的“平桥村”是一片理想的“乐土”,这里的人善良、充满友爱,小伙伴愿陪他玩,并带他去看社戏,长辈们对晚辈们充满慈爱,对他尤其厚爱。通过对这些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平桥村村民质朴、善良、友好等美好品质的赞美;文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作者也从“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表达了自己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在本文中,结合②段的“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和⑤段“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可以看出,作者对看电影、看戏的痴迷;结合第⑥段的“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可以看出作者对戏院不再放电影的遗憾之情;结合最后一段的“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欣喜、宽慰之情。
(三)
14. 诗歌鉴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B. 此诗开头描写蒹葭茂盛的晚秋图,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C. 此诗描摹传神,景物如霜露等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地寻求“伊人”,又是动态的描摹。
D. 此诗直白大胆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义,全诗充满热烈浓郁的欢快气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和文学常识。
D.有误,这首《蒹葭》并不是直白大胆地抒发情感,而是含蓄委婉地表达对“伊人”的思念和追求。诗中的“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上下求索,但道路艰难,伊人似乎总是遥不可及,营造了一种清冷而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失落,并非全诗充满热烈浓郁的欢快气氛;
故选D。
(四)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 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是东晋诗人。
B. “晋太元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 “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落英缤纷、怡然自乐这些成语都出自《桃花源记》。
16.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17. 请写出下面句子画线字的古今意义。
18.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 文中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近的一个成语是哪个?
20.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5. C 16.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17. ①. 新鲜美好 ②. (食物)滋味好 ③. 妻子儿女 ④. 男子的配偶
18. (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意对即可)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意对即可)
19. 豁然开朗 20.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社会黑暗,民生艰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录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C.“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这里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本项“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余人”指村里的其他人,是一个主语;“各复延至其家”是谓语部分,表述村里其他人各自再次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的行为。
故断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通假字。
①句意:花草鲜嫩美丽。“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滋味好。
②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平旷,平坦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
(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的是在山水萦绕、看似无路可走之时,突然出现新的转机,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象。
在《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表达也是渔人在狭窄的通道中行走了几十步后,突然眼前变得开阔明亮的情境。与陆游诗句所表达的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眼前一亮的意境相近。所以文中与该诗句意境相近的成语是“豁然开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暗示了现实世界的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如“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桃花源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寄托之所。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三、综合(共10分)
21. 下图是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情况。
(1)请你用一句话写出“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2)请你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现实意义。
(3)八年级某班学习委员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你帮忙补充。
【答案】(1)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或了解不够)
(2)低碳出行,减少废气,控制地球变暖;节水节电,光盘行动,你我身体更健康。
(3) ①. 朱自清 ②. 仓颉造字(秦始皇统一文字) ③. 伏羲 ④. 六十四 ⑤. 春秋 ⑥. 春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图中是关于“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情况,根据图片数据可知,非常了解的占7.9%,比较了解的占24.2%,不太了解的占59.2%,不了解的占8.7%,由此可知,大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不了解。据此作答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意义概括。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通过在学生中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与日常生活方式的紧密关联,从而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低碳生活方式往往与健康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比如,多进行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选择健康食品等,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通过亲身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河流清理等,还能增进学生的体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参与低碳生活实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他们为改善环境状况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动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第①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据此可填作者:朱自清;
第②空:《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 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许慎对“文”与“字”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由此可知,《说文解字》里涉及到的故事是:仓颉造字;
第③④空:《周易》中的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伏羲,又称宓羲、包牺、牺皇、皇羲及太昊等,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同时也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他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后来,八卦又进一步演变为六十四卦。这一演变过程通常归功于周文王姬昌。在商末时期,周文王被囚于羑里,他根据伏羲的八卦原理,通过重卦的方式,将两个三爻卦上下相叠,构成了一个六爻卦,从而得到了六十四卦。据此作答即可。
第⑤⑥空:根据《春秋》记载,在中国古代,由于农业生产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春、秋两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春季是播种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因此,古代朝廷往往会选择在这两个季节举行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如祭祀、会盟、出征等。又由于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两季举行,因此,后世将记载这些历史事件的史书称为“春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春秋”一词逐渐演化为史书的通称,尤其是用来指代那些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据此作答即可。
四、写作(50分)
22. 按要求写作
故乡的一草一木让人难以忘怀,故乡的一砖一瓦烙在心间,故乡的传统美食让人陶醉,故乡的方言让人感到温暖熨帖,故乡的节日习俗承载着无尽的回忆……它们不仅是生活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
将“故乡的_______”题目补充完整,叙写真实的生活故事,表达真挚的情感。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2)不少于600字;(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答案】例文:
故乡的年味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十分热闹。记忆中的春节是美好的,快乐的,让我们一起去回味、去感受具有中国味道的春节吧!
小时候过年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放炮了。记得我在不会放鞭炮时,每次看到别人放鞭炮时,就会捂上耳朵远远地望着。渐渐地,我便想尝试着放炮,于是便让爸爸给我买了一盒炮。拿到鞭炮的我迫不及待地拆开鞭炮便准备用打火机点燃。爸爸教我了一边动作,我便自己来点燃鞭炮。拆开引火线一点点消失,我竟忘了把它扔出去,只听“啪”的几声,我的手并没有被炸伤,只是衣服上多了几个孔。从此,我便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还有一次,我去姥姥家,和哥哥一起出去买炮。到了炮店,我们开始选炮,不一会儿,一个手雷形状的炮吸引了我,便吵着让哥哥给我买了一盒。出了炮店,我就急忙把炮拆开,拿出一个,想试一试。于是,我把手套在引火线末端的环上,使劲一拉,那个手雷便开始冒烟。由于第一次放,当时的我一看这情形,便吓得用力扔在了对面的马路上。这时,马路上驶来了一辆电动车,看到有一个冒烟的手雷,便急忙来了个漂移,可谁知那个手雷偏偏在他漂移的时候爆了炸,他便吓得摔倒在地上。惊慌失措的我和哥哥连忙跑开了。
放炮时,也会放一些摔炮。往地上一摔便会“啪”的一声响。有时候,一些炮不响,散在各处,在走路时回踩到,便会“啪”的几声把人给吓得叫起来。
这就是我孩提时春节,一个鞭炮不断欢笑不断的快乐的春节。今年的春天又要来了,我希望度过一个更快乐的、更具有中国味的春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审题可知,题目《故乡的______》简单易懂,不设审题障碍。创作本文,应以自己故乡为写作对象,可以写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事,表现出自己对于故乡的某种感情。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要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
二、选材构思。文体适合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事来展开,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可写“故乡的老街”,写其年代久远,有些破败,但夕阳余晖下聚坐的老人们、奔跑嬉闹无拘无束的孩童们、街角靠卖糖人为生的手艺人都彰显着老街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人们关于城市发展建造高楼大厦与留存老街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写“故乡的风俗”,故乡的风俗往往是故乡文化的体现,寄托着故乡人的特殊情感。在回忆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过程中,要巧妙融入自己的感受,或想念,或喜爱,或赞美,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这一风俗的看法。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名句
孔子
编订
《诗经·关雎》
以水鸟和鸣起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邶风·式微》
用“ⅰ”韵
烘托情感气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郑风·子衿》
以物代人,以物怀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开篇写景,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用比喻手法喻自己想入仕而无人引荐赏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事情
兴盛期
天天去捡戏尾
(1)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
重放电影,保留传统
句子
古义
今义
芳草鲜美
(1)_________
(2)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________
(4)__________
读书卡片
经典名著
作者
内容(人物或主题等)
《经典常谈》
①______
《说文解字》里涉及到的故事是②____;《周易》中的八卦相传是③____画的,后来八卦又变成④____卦;《春秋》里说古代朝廷大事,多在⑤______二季举行,所以把一国记载历史的书称作⑥“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综合,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综合,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河池环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