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docx
    • 解析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docx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第1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第2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第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docx、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 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到,我国已建成惠及14 亿人口、全球最大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全国邮政营业网点达5.4 万处,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 96.6%。全面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邮政营业网点覆盖率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劳动力B. 科技C. 资源D. 政策
    2. 分析区域内快递配送最佳路径,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B. 遥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 无人机测量技术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国家政策支持乡镇邮政快递网点的建设,因此乡镇邮政快递网点覆盖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遥感技术主要的功能是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分析、预测和输出图像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导航、定位等。无人机是按照既定的路线和区域测量。分析区域内快递配送的最佳路径,需经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和输出图像制作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GPS主要是实时、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发挥点的定位,导航的功用;RS用于实时、快速的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是“看”的功能;GIS则是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的平台。是在“面”上做分析查询模拟空间数据之用。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已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加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人地矛盾逐渐凸显。土地稀缺度,即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与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之比。图示意长江经济带2008—2020年城市土地稀缺度的变化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有关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游城市土地稀缺度最大
    B. 下游地区城市土地稀缺度增幅最大
    C.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稀缺度持续上升
    D. 城市土地稀缺度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
    4. 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稀缺度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土地数量B. 政策因素C. 城镇化进程D. 产业结构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长江经济带上游土地稀缺度最小,中游次之,下游最大,D正确,A错误;上游地区城市土地稀缺度增幅最大,B错误;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稀缺度并不是持续上升,而是波动上升,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土地稀缺度,即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与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之比。土地稀缺度主要与建设用地和人口数量有关,由于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人口数量和城镇占地面积差异大,故土地稀缺度出现区域差异,C正确;土地数量会影响土地稀缺度,但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稀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A错误;政策因素、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稀缺度区域差异影响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镓是稀散金属,我国金属镓储量占全世界的68%。自2023年8月起,我国对金属镓等相关物项进行出口管制。下图为全球主要的镓生产企业。完成下面小题。
    5. 对镓等相关物项进行出口管制的主要原因是( )
    A. 延长镓矿产业链和绿色发展B. 增强镓资源安全和宏观调控
    C. 降低镓资源进口的供给风险D. 增强镓资源开发的联动效应
    6. 与其他国家比,我国镓生产企业应( )
    ①加大粗镓贸易供应量②提高初级产品深加工③加大精镓再生镓进口④提高共生矿提纯技术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镓是稀散金属,我国金属镓储量占全世界的68%”。说明我国是世界是重要的镓金属主要分布国。镓为非可再生资源,对镓等相关物项进行出口管制主要是主为增强稀散金属镓资源的安全和宏观调控,B正确;延长镓矿产业链和绿色发展以及增强镓资源开发的联运效应不是进行出口管制的主要原因,排除AD;我国是世界上镓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C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我国镓生产多为粗镓,因此我国镓生产企业应提高初级产品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附加值,②正确;镓作为稀散金属,还需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共生矿提纯技术,④正确;加大粗镓贸易供应量,不利于我国镓矿资源安全,①错误;我国是世界是重要镓生产国,因此不需要加大进口精镓和再生镓,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稀散金属通常是指由镓(Ga)、铟(In)、铊(Tl)、锗(Ge)、硒(Se)、碲(Te)和铼(Re)7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化学元素。这一组元素之所以被称为稀散金属,一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等相似,划为一组;二是由于它们常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有关的矿物当中,难以形成独立的具有单独开采价值的稀散金属矿床;三是它们在地壳中平均含量较低,以稀少分散状态伴生在其他矿物之中,只能随开采主金属矿床时在选冶中加以综合回收、综合利用。
    汉水,也称为汉江,起源于秦岭山脉的南部,并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在明代之前,汉水在流经大别山时,在山的南北两侧都有分支流入长江。其中,汉水的南支曾是汉水下游的主要河道。后来,从排沙口到郭师口之间的一段河道发生了自然的裁弯取直现象,如图所示,这导致了汉水南支的水流和泥沙输送受到影响,并最终消亡,形成了现在所见的河道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排沙口到郭师口河段裁弯取直后对其下游河段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污染减轻B. 防洪压力增加C. 流量减少D. 含沙量减少
    8. 下列关于汉水南支消亡的主要原因推断正确的是( )
    A. 长江输入大量泥沙淤积B. 汉水北支溯源侵蚀加强
    C. 长江的顶托作用加强D. 汉水北支河槽加深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排沙口到郭师口河段裁弯取直后,流速加快,河流对污染物沉降和沿岸植被吸附作用减弱,下游河段的水污染加重,A错误;汉阳位于河流裁弯取直后的下游,河流流速加快会增加丰水期水流冲出河道的风险,因此,汉阳的防洪压力增大,B正确;汉江的径流量来自大气降水,气候未发生变化,该区域内径流量不变,C错误;水流速度都加快,携沙能力增强,含沙量增加,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材料可知,汉水南支是在裁弯取直后消亡,推测其原因与汉水有关。且汉水是长江的支流,长江泥沙对汉江影响小,排除A;若是因为长江的泥沙堆积和长江的顶托作用,汉水南支因流速变缓泥沙增多会形成沙洲,但河道水量不会减少甚至消亡,C错误;图中所示区域为汉水中下游河段,地形平坦,流速较慢,溯源侵蚀较弱,B错误;汉水北支是现有河道,受上游河道裁弯取直影响,下游河流的汉水北支流速加快,下切侵蚀加剧导致河槽加深,可容纳更多的河水,致使河流流向汉水南支水量减少直至消亡,D正确。故选D。
    【点睛】河道截弯取直可以减少泥沙淤积,加速水流下泄,减少当地洪涝灾害发生,同时可以缩短航运里程。
    浙江钱塘江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是国家级重要试点,它以水源涵养为核心,统筹协调涉及农田、水体、森林、矿山等各要素的保护修复工作,旨在解决该区域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如图示意2015年和2020年该修复工程中人、草、湖、田、林、水、山各子系统健康指数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在该工程修复过程中( )
    A. 开化县修复效果最佳B. 常山县水域环境变差
    C. 建德市各子系统均衡D. 淳安县山子系统领先
    10. 浙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应( )
    ①大力扩张水域面积 ②极速推进退耕还林 ③合理选取评价指标 ④适时调整修复策略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9. B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在该工程修复过程中,常山县水子系统健康指数下降,因此该县水域环境变差,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开化县健康指数有所上升,但其上升的指数小于淳安县,并非效果最佳,A错误;建德市山子系统指数高于淳安县,D错误;建德市各子系统系数并不相同,C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浙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水源涵养为核心,统筹协调涉及农田、水体、森林、矿山等各要素的保护修复工作,应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符合生态评价标准,并且适时调整修复策略,因地、因时制宜,③④正确;“大力”扩张水域面积、“极速”推进退耕还林,并不符合因地制宜发展,一味追求某个数据平衡或一味追求速度不利于生态长久发展,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生态修复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过程。它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措施。
    大同盆地几乎全部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的基底为新生代玄武岩。下图示意位于大同盆地西缘的口泉山断裂切割新生代玄武岩,f1(盆地与山体的分界线)、f2(低坡度山体与高坡度山体的分界线)为口泉山断裂的分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 )
    A. 低坡度山体为地堑构造B. 冲积扇形成于f2断裂后
    C. 高坡度山体为向斜构造D. 冲沟形成于f1断裂后
    12. 低坡度山体的运动特点最可能是( )
    A. 上升运动并有右行错移B. 上升运动并有左行错移
    C. 下陷运动并有右行错移D. 下陷运动并有左行错移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地堑构造两侧岩块相对上升,图示低坡度山体西北侧岩块相对上升,东南侧岩块则相对下降,A错误;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f2断裂形成前,冲积扇所在位置并非山口处,f2断裂形成后,冲积扇所在位置位于低坡度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河流摆脱侧向束缚,铺散沉积,B正确;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高坡度山体是向上隆起的,C错误;冲沟被f1断裂改向,说明冲沟形成于f1断裂前,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口泉山断裂的两条分支既有垂直运动,又有水平错位运动,低坡度山体脱离于高坡度山体,有下陷趋势,低坡度山体冲沟均右行错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垒构造是地壳中被两侧倾向相反的正(或偶尔为逆)断层所界定,中间断盘上升形成的槽形断块构造。这种构造的纵向延伸可以达到数百千米。地垒的形成与地壳的水平拉伸作用有关,通常与地堑构造交替出现
    涡度是指空气流动中存在的涡旋或涡流现象。为方便辨识,设有正负涡度,在北(南)半球中,逆时针为正(负)涡度,顺时针相反。在涡度等值线图上用正负值来表示,绝对值越大,涡度强度越大,风速也越大。某年3月31日03:00我国某省会城市发生大风灾害性天气,风速达到9级,城区达到11级以上。下图示意该次大风灾害性天气沿28.5°N风场及涡度等值线垂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图示区域内这次灾害性天气中风速最大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4. 该次灾害性天气的风速城区明显强于郊区,这是由于城区( )
    A. 人口密度较大B. 高层楼房较多
    C. 道路网络密集D. 热岛效应较强
    15. 该次灾害性天气难以预报的主要原因是( )
    A. 夜间发生,跟踪监测难B. 风速较大,风向不稳定
    C. 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D. 云层较厚,透光性较差
    【答案】13. C 14. B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涡度等值线图上用正负值来表示,绝对值越大,涡度强度越大,风速也越大。图中该空间区域内甲的绝对值是6—8,乙的绝对值是8—10,丙的绝对值是10—12,丁的绝对值是8—10,丙地的涡度值最大,则风速最大,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次灾害性天气为强对流天气,这类灾害性天气多有大风、暴雨、冰雹等,该次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风速城区明显强于郊区,这主要是因为城区高楼林立,高楼间的狭窄区域就会形成狭管效应,由郊区吹向城区的风进入高楼之间的狭窄区域时,由于空气不断堆积,流速就会加快,风速就会迅速增大,B正确;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对风速的影响较小,热岛效应较强会使城市盛行上升气流,但上升气流不属于风,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次灾害性天气为强对流天气,这种强对流天气局地性较强,空间尺度较小,突发性较强,持续时间较短,难以及时捕捉这一天气的演变、形成、移动等信息,因此导致这类天气的预测和预报非常难,C正确;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很好的对涡旋现象进行跟踪监测,A错误;涡旋现象的预报与风速较大、风向不稳定关系不大,B错误;云层较厚,透光性较差,对遥感监测影响不大,不是难以预报的原因,D错误。故选C。
    【点睛】台风、飓风、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属于空气的强对流天气,可能会出现大风、暴雨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5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产业强镇是指农业产业已经得到了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综合效益以及美好发展前景的现代乡镇。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自2018年起至2025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共同计划在全国建设1600个农业产业强镇。批准建设的农业产业强镇经过考核可以申请认定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下图为2023年首批认定的77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地区分布图。
    (1)描述我国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特征。
    (2)分别分析宁夏、北京和海南农业产业强镇数量少的原因。
    (3)宁夏农业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怎样做,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4)说明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东多西少;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地较多;西部地区仅四川省农业产业强镇较多;西藏、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地分布相对较少。
    (2)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农业发展。北京农业土地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不具有先天优势。海南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自然灾害频发,且土地资源利用率也相对不高,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3)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的支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利用新兴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促进农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人才,吸引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 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保险体系,降低风险。
    (4)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引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振兴;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可借此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带动当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农业产业强镇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乡村振兴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2023年首批认定的77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地区分布图”可知,我国农业产业强镇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从省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地较多;西部地区仅四川省农业产业强镇较多;西藏、青海、宁夏、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地分布相对较少。
    【小问2详解】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农业发展;北是我国的首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农业土地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不具有先天优势;海南位于海岛,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纬度较低,台风、洪涝和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资源利用率也相对不高,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小问3详解】
    根据宁夏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的支持,推广滴灌、喷灌等现代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推广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广生态循环农业,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人才。同时,吸引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小问4详解】
    农业产业强镇是指农业产业已经得到了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综合效益以及美好发展前景的现代乡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充分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引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振兴;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同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业规模生产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可以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乡村振兴会带动当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战略定位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城市经济带动作用及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成渝资源禀赋相似、目标市场趋同,导致成都、重庆和成渝中间地带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下图示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及2023年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
    (1)简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区位优势。
    (2)分析成渝中间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偏低的主要原因。
    (3)从产业协同角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地理位置优越;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是国家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政策支持。
    (2)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产业同质化严重,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效益不足;中心城市对成渝中间地带的资源吸引过强过大,成渝中间地带经济落后。
    (3)加强成都、重庆和成渝中间地带的产业合作,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各地区间分工协作;产业间错位发展,以创新为驱动力,完善产业链;加快成渝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其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成渝经济圈为材料,涉及城市群的区位条件、城市群发展的建议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两地交流频繁,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由材料可知,战略定位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国家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政策支持。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成渝资源禀赋相似、目标市场趋同,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产业同质化严重,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效益不足;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中心城市对成渝中间地带的资源吸引过强过大,成渝中间地带经济落后。
    【小问3详解】
    加强成都、重庆和成渝中间地带的产业合作,统筹规划发挥各地优势,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各地区间分工协作;产业间错位发展,以创新为驱动力,统一生产要素的流动,完善产业链;加快成渝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其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安吉县碧门村,村落依山而建,紧邻省道,距县城9km,森林(竹林7813亩)覆盖率达88%以上。上世纪80年代推进竹制品加工业,规模化企业20余家。21世纪初,产品多元化,形成完整产业链,工业用地紧张,家庭作坊增多,村貌“(工)厂村(落)混杂”。近年来,当地围绕“生态立村”,整洁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已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美丽乡村。
    图为改善碧门村生产、居住环境的三个区域规划图,图中产业指竹制品加工业及其延长链上的服务业。青山村:产业依托大型工厂,整合家庭作坊,优化竹加工产业链;中心村:围绕物流、包装、商服等功能,完善竹加工配套产业,微开发;黄浒沿:以田园生活、乡村民宿、休闲旅游、工业景观为主,打造悠然人居主题。
    (1)简析碧门村发展竹制品加工业的条件。
    (2)分析“厂村混杂”带来的问题。
    (3)简述碧门村三个区域规划的合理性。
    (4)简析碧门村能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原因。
    【答案】(1)竹林资源丰富,原料充足;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邻省道,距县城近,便于竹产品运输和销售;改革开放政策支持。
    (2)多工业用地,违章建筑,破坏原有村落风貌;厂村混杂,功能相互干扰,影响人们居住生活;家庭作坊多,生产效率较低;废弃物排放多,环境质量变差。
    (3)青山村:生产企业集中,便于生产联系;位于河流下游,远离居住区,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
    中心村:临近工业区和居住区,突出服务功能,为生产提供配套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黄浒沿:地处河流上游,远离生产区,环境安宁,临近服务区,生活方便,适宜发展文旅。
    (4)多山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竹加工业的发展,资金充足,利于基础设施完善和服务提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政策支持。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浙江省安吉县碧门村为背景材料,涉及工业发展区位因素、乡村区域规划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竹林7813亩)覆盖率达88%以上,竹林资源丰富,原料充足;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上世纪80年代推进竹制品加工业,规模化企业20余家,经验丰富;根据材料“紧邻省道,距县城9km,”可知,邻省道,距县城近,便于竹产品运输和销售;改革开放政策支持,促进竹制品加工业发展。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可知由于“工业用地紧张,家庭作坊增多”,才会出现“厂村混杂”的局面。其中的工业用地,与原始村落风貌匹配度低,影响美观(特别是一些违章建筑,更是私搭乱建,毫无美感)。其次,厂村混杂,可能会有相互干扰,既影响企业生产,又妨碍人们居住生活(比如大货车乱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工业噪声,不利于居民休息等)。最后,“厂村混杂”中的“厂”,以小厂为主,特别是家庭作坊,既生产效率较低,且废弃物(净化)处理较少,环境质量变差。
    【小问3详解】
    青山村内部:产业区连片(面积大),可以依托大型工厂,整合家庭作坊,集中连片,便于生产联系,规模化发展。此外,由于其位于河流下游(在碧门村来说,青山是下游),又远离居住区,固废、大气、噪音等污染对居民生活影响小。中心村内部:临近工业区和居住区,以生活区为主,又介于其他两个村之间,主要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即为生产提供配套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内部以物流、商服等服务业为主)。黄浒沿:地处河流上游,且多为自然用地,环境优美,又靠近中心村等地,远离生产区,环境安宁,临近服务区,生活方便,适宜发展文旅。
    【小问4详解】
    “美丽”二字,多指(生态)环境美丽。所以,碧门村能建设成为美丽乡村,首先离不开其自身的地理环境特点,如依山而建,森林覆盖率达88%以上,生态环境好。一地的美,要想出名,路径很多,但是“有钱”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碧门工业的发展,资金充足,从而带动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完善和服务提质等。此外,无论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即政府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当地有建设美丽乡村政策的支持。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在第四纪冰期时,我国东北长白山及其以北大部分地区常被冰盖和冰川所覆盖。研究发现,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明显,从海拔600米至山顶依次为红松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其高山苔原植物与北极地区的亲缘物种保持着极大的相似性。
    材料二 长白山各坡向水热等环境差异较小,但植被坡向差异显著且主要表现在植被分布方面。某课题组对长白山北坡与西坡海拔1600~2100米内岳桦林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岳桦具有较强的抗寒抗风能力,并绘制出北坡与西坡岳桦林种群密度沿海拔的变化图(图),发现因种间竞争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北坡岳桦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自下而上呈现“聚集(1600~1700m)-随机(1800~1900m)-聚集(2000~2100m)”的分布特征,且这一特征与其他山地森林分布一致。
    (1)依据材料一,分析长白山高山苔原与北极地区的亲缘物种保持着极大的相似性的原因。
    (2)比较长白山北坡和西坡岳桦林物种密度的异同点。
    (3)分析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呈“聚集-随机-聚集”的原因。
    【答案】(1)第四纪冰期时,气温降低,导致苔原带南迁;后来气温上升,冰川及北极苔原带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后退;长白山地区林线上升,苔原植被随之向上迁移,成为北极苔原带残留片段。
    (2)相同点:岳桦林种群密度在海拔1600~2100m内差异显著;种群密度沿海拔均呈“单峰”型变化模式,在海拔1900m处达到最大(或种群密度从1600~1900m均为增加,从1900~2100m均下降)。
    不同点:整体上西坡岳桦种群的密度低于北坡;并且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两坡向的密度差异不同,其中在海拔1600~1700m西坡岳桦种群密度大于北坡;海拔1800~2100m西坡岳桦种群密度小于北坡。
    (3)北坡在海拔1600~1700m,水热条件相对优越,为岳桦林与针叶林交错区,种间竞争激烈,岳桦林在该段呈衰退型,种群聚集分布;在海拔1800~1900m,风大寒冷,岳桦有较强的抗寒抗风能力,成为优势种,呈随机分布;在海拔2000~2100m,由于海拔较高,为岳桦林与高山苔原交错区,岳桦林生长受限,种群呈聚集分布。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长白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在第四纪冰期时,我国东北长白山及其以北大部分地区常被冰盖和冰川所覆盖”可知,此时由于气温较低,北极地区苔原带南迁至长白山地区;后来冰期结束后,气温上升,冰川和北极苔原带只能向温度较低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后退;由于气温的上升,使得长白山地区发育了较多的森林,随着林线的上升,使苔原植被随之向山地海拔较高的位置迁移,使长白山成为北极苔原带残留的片段。
    【小问2详解】
    长白山北坡和西坡岳桦林物种密度的相同点是:根据图示北坡和西坡的物种密度分布值来看,北坡和西坡的岳桦林种群密度在1600-2100米内差异较为显著;北坡和西坡的种群密度都是在海拔1900米处达到了最大,北坡和西坡的种群密度沿海拔都呈现为单峰变化模式;北坡和西坡种群密度在1600-1900米处都是增加趋势,而在1900-2100米处都是下降趋势。不同点:根据西坡和北坡物种密度值来看,西坡的岳桦林种群密度整体上低于北坡;在海拔1600-1700米处,西坡岳桦种群密度大于北坡,在而海拔1800-2100米处西坡岳桦种群密度小于北坡,说明西坡和北坡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两坡向的种群密度差异存在不同。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北坡岳桦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自下而上呈现“聚集(1600~1700m)-随机(1800~1900m)-聚集(2000~2100m)”的分布特征,由于北坡在1600-1700米处海拔相对较低,水热条件较为优越,且长白山岳桦林以下为针叶林,此处应为岳桦林和针叶林的交错区,使得岳桦林和针叶林在此处竞争激烈,造成了岳桦林在此处呈现处衰退趋势,使种群呈聚集分布;而在海拔1800-1900米范围内,此处由于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具有风大寒冷的特点,而岳桦林的抗风和抗寒能力较强,使其在该海拔范围内成为了优势树种,其生长受限制小,使其呈随机分布;而在海拔2000-2100米范围内,由于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变差,气温更低,使得此处成为岳桦林和高山苔原植被的交错区,由于受到高山苔原植被的竞争,使得岳桦林在此处的生长受到限制,使得岳桦林种群呈聚集分布。

    相关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收心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收心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收心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收心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