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说明:1.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了杂交、自交和测交等实验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不能获得纯合子,自交不能获得杂合子
B. 杂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C.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D.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1、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
2、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
3、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详解】A、自交可以获得杂合子,如Aa自交可以获得杂合子Aa,A错误;
B、杂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如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即显性性状,B正确;
C、自交和测交都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如DD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而 Dd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DD测交后代只有一种性状,而Dd测交后代有两种性状,C错误;
D、自交和测交都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亲本需要含有一对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B。
2. 下列相关描述不能说明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的是( )
A. 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型比例为1:1:1:1
B.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型比例为12:3:1
C.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型比例为9:3:3:1
D. 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型比例为3:1:3:1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不论两对基因自由组合还是连锁,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后代表型比例均为1:1:1:1,A符合题意;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型比例为12:3:1,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并且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B不符合题意;
C、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型比例为9:3:3:1,说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并且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C不符合题意;
D、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若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Aa×aa后代为1Aa:1aa,Bb×Bb后代为3B_:1bb,则后代表型比例=(1:1)(3:1)=3:1:3: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携带绿茎基因的花粉只有1/2可以存活。现用纯合紫茎植株与纯合绿茎植株杂交,F1全为紫茎,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
A. 3:1B. 7:1C. 5:1D. 8:1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配子致死情况,正确算出配子的类型和比例,再通过画棋盘格,得出子代的基因型、表型及比例。
【详解】紫茎、绿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用A/a表示,现用纯合紫茎植株与纯合绿茎植株杂交,F1全为紫茎,说明紫茎为显性性状,绿茎为隐性性状,F1的基因型为Aa,F1紫茎(Aa)自交后代,携带绿茎基因的花粉只有1/2可以存活,即该植株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1/3a、2/3A,雌配子也有两种:1/2a、1/2A。雌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子代中AA=1/3,Aa=1/2,aa=1/6,所以紫茎(Aa)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5:1,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控制猫尾长短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某杂交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中,亲本长尾猫的基因型与F1中长尾猫的相同
B. 甲杂交过程属于测交过程
C. 可用测交法判断F2中长尾猫是否是纯合子
D. F2中长尾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短尾猫所占的比例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如下: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A、F1长尾猫之间相互交配,F2中有长尾猫和短尾猫(发生性状分离),说明F1长尾猫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即猫的长尾对短尾为显性性状,亲本长尾猫与短尾猫杂交,F1中有长尾猫和短尾猫,说明亲本长尾猫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与F1中长尾猫的相同,A正确;
B、甲中,亲本长尾猫为杂合子,亲本短尾猫为隐性纯合子,所以甲杂交过程属于测交过程,B正确;
C、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与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相同,因此可用测交法判断F2中长尾猫是否是纯合子,C正确;
D、综上分析可推知:F2长尾猫中的纯合子占1/3,杂合子占2/3,F2中长尾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短尾猫所占的比例为2/3×2/3×1/4=1/9,D错误。
故选D。
5. 孟德尔杂交试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受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自然条件下豌豆大多数是纯合子,主要原因是( )
A. 杂合子豌豆的繁殖能力低B. 豌豆的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C. 豌豆的性状大多数是隐性性状D. 豌豆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
【详解】孟德尔杂交试验选择了严格自花授粉的豌豆作为材料,而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因此,自然条件下豌豆经过连续数代严格自花授粉后,大多数都是纯合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掌握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的情况,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 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B. 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
C. 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
D. 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白眼雌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的F1中白眼均为雄性,红眼均为雌性,说明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同时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另一对相对性状的果蝇杂交,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说明长翅对产残翅为显性,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残翅=3∶1,说明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若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aaXBY,二者杂交产生的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B正确;
C、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aaXBY,F1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F2白眼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这些雌雄果蝇交配的结果依然为残翅白眼,即子代表型不变,C正确;
D、 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见, 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A。
7. 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如图为摩尔根果蝇眼色杂交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B. F2的红眼雌性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C. 摩尔根的假说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D. 图中F2红眼果蝇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可推断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红眼和白眼的杂交,F1全是红眼可知,红眼是显性性状,又根据F2中红眼:白眼=3:1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而F2中白眼全是雄性,故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A/a,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XAXA、XaY,F1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
【详解】A、F2代中只有雄性出现白眼性状,说明白眼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联系,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则F2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B正确;
C、根据子二代出现白眼全是雄性的现象,摩尔根提出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C正确;
D、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F2中红眼果蝇中也有雌有雄,根据F2红眼果蝇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不可推断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8. 图1表示某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些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图2为该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
B. 若图1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量,则图2细胞处于PQ段
C. 图2细胞分裂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
D. 图2细胞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发生了互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2分析,图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图2可知,该动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图1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就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若图1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量,则MN表示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PQ表示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图2中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对应图1中的PQ段,B正确;
C、图2着丝粒分裂,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则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AB,C正确;
D、根据图2中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的颜色可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发生了互换,D正确。
故选A。
9. 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前期
B. 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
C.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
D. 正常情况下,最终a和c进入一个细胞的概率为0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详解】A、根据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了四分体可知,该时期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B、①与②为同源染色体,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均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错误;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核DNA分子数为8个,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条,核DNA分子数为2个,染色体数为卵细胞的2倍,DNA数为卵细胞的4倍,C错误;
D、a和c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减数分裂Ⅰ结束后①(含a)和②(含c)分离进入不同细胞,即a和c不可能进入同一个细胞,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A. 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
B. 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C. 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D. 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均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的配子中的一个和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详解】A、所谓平行关系即两者的行为要表现一致,基因突变是DNA上的某一基因发生变化(微观变化),而染色体(宏观)没有变化,故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错误;
B、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一致性,即具有平行关系,B正确;
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一致性,即具有平行关系,C正确;
D、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即A也发生缺失,表现出了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关系,D正确。
故选A。
11. 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密度梯度离心、DNA紫外光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DNA复制方式,实验基本操作及结果如图1所示:在培养到6、13、20分钟时,分别取样,提取大肠杆菌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测定紫外光吸收光谱,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大肠杆菌约20分钟繁殖一代;紫外光吸收光谱的峰值位置即为离心管中DNA的主要分布位置,峰值越大,表明该位置的DNA数量越多。)
A. 培养液中的15N不仅仅用于合成四种脱氧核苷酸
B. 密度梯度离心的速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不可以通过测定放射性强度最终确定DNA复制的方式
D. 本实验延长至40分钟,紫外光吸收光谱中一个峰值出现在Q点位置,另一个峰值出现在Q点上方位置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1)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2)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A、培养液中的15N主要是用于合成四种脱氧核苷酸,还可以用来合成蛋白质,A正确;
B、密度梯度离心的速度会影响该实验结果,需要控制适宜的离心速度,B错误;
C、由于15N没有放射性,因此本实验不能通过测定放射性强度来最终确定DNA的复制方式,C正确;
D、大肠杆菌约20分钟繁殖一代,本实验延长至40分钟,则复制了两代,若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两代后1/415N/14N-DNA和3/414N/14N-DNA,P代表两条链都是15N的DNA,Q点表示一条链15N,一条链14N的DNA分子,所以显示出的紫外光吸收光谱即为2个峰值,一个峰值出现在Q点位置,另一个峰值出现在Q点上方位置,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有关细胞内的DNA及其复制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子链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
B. 子链的合成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 DNA每条链的5’端是羟基末端
D. DNA聚合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 (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 (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A、子链延伸时5′→3′合成,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A正确;
B、子链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DNA每条链的5′端是磷酸基团末端,3′端是羟基末端,C错误;
D、解旋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D错误。
故选A。
13. 某同学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了足够的相关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
B. 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2个氢键连接物相连
C. 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
D. 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内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脱氧核糖上连接磷酸和碱基,A错误;
B、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由3个氢键连接,B错误;
C、DNA的两条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故在制作的模型中A+C=G+T,C正确;
D、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D错误。
故选C。
14. 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
B. 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
C. 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
D. 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35/36
【答案】C
【解析】
【分析】多倍体具有的特点:茎秆粗壮,叶、果实和种子较大,糖分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多。
【详解】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所含的营养物质也更多,A正确;
B、植物可进行无性繁殖,可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B正确;
C、Gggg细胞复制之后为GGgggggg,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GGgg或gggg,故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或0个G基因,C错误;
D、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GGgg产生的配子为1/6GG、4/6Gg、1/6gg,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故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1-1/6×1/6=35/36,D正确。
故选C。
15.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关于证明蛋白质和核酸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B.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C. 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发现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
D. 用从病毒提取的蛋白质和RNA分别感染烟草,结果发现只有病毒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是重组到R型活菌体内,使R型活菌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A错误;
B、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通过观察只有某种物质存在或只有某种物质不存在时,R型菌的转化情况,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例如“S型菌DNA+DNA酶”组除去了DNA,B错误;
C、噬菌体为DNA病毒,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而蛋白质不能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
B. 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 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详解】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属于性状分离现象,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A错误;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不能直接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能直接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17. 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内DNA的合成场所在细胞核
B. 真核细胞内DNA和RNA的合成都在细胞核内完成
C.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细胞内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
D.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和RNA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形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形细菌转化为S形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需要DNA和RNA的参与。
【详解】 A、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真核细胞内DNA 和RNA的合成还可以在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完成,B错误;
C、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DNA(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和RNA(以mRNA为模板进行翻译,tRNA运输氨基酸,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18. 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中生物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复制、转录、翻译
B. 图中①②③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相同
C. 在人体胚胎干细胞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
D. 图中⑤过程的发生需要反转录酶的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
【详解】A、①表示DNA的自我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RNA的自我复制,⑤表示逆转录,A正确;
B、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和DNA之间,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②为转录过程,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和RNA之间,即A与U配对,T与A配对,C与G配对;③为翻译过程,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RNA之间,即A与U配对,C与G配对,因此图中①②③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错误;
C、人体胚胎干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存在图中①②③过程,C正确;
D、图中⑤过程为逆转录过程,其发生需要反转录酶的催化,D正确。
故选B。
19. 细菌glg基因编码的UDPG焦磷酸化酶在糖原合成中起关键作用。细菌糖原合成的平衡受到CsrAB系统的调节。CsrA蛋白可以结合glgmRNA分子,也可结合非编码RNA分子Csr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glg基因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转录模板
B. 细菌合成UDPG焦磷酸化酶的肽链时,核糖体沿glgmRNA从5’端向3’端移动
C. 抑制CsrB基因的转录能促进细菌糖原合成
D. CsrA蛋白都结合到CsrB上,有利于细菌糖原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1)模板:DNA的一条链;(2)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3)酶:RNA聚合酶;(4)能量(ATP)。
【详解】A、基因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转录模板,A正确;
B、基因表达中的翻译是核糖体沿着mRNA的5′ 端向3′ 端移动,B正确;
C、由题图可知,抑制 CsrB 基因转录会使 CsrB 的 RNA 减少,使 CsrA 更多地与 glg mRNA 结合形成不稳定构象,最终核糖核酸酶会降解 glg mRNA,而 glg 基因编码的 UDPG 焦磷酸化酶在糖原合成中起关键作用,故抑制 CsrB 基因的转录能抑制细菌糖原合成,C错误;
D、由题图及C选项分析可知,若 CsrA 都结合到 CsrB 上,则 CsrA 没有与 gg mRNA 结合,从而使 glg mRNA 不被降解而正常进行,有利于细菌糖原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20. 传统的三联体密码共64个,其中61个编码20种标准氨基酸,另外3个密码子(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硒代半胱氨酸(含硒)是人类发现的第21种氨基酸,由UGA编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B. 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是mRNA上转录的起点和终点
C. 细胞中存在能够识别密码子UGA的转运RNA
D. 生物体缺硒时,可能会导致合成的某蛋白质分子量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能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它能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密码子位于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即为密码子,A正确;
B、mRNA是翻译的模板链,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是mRNA上翻译的起点和终点,B错误;
C、硒代半胱氨酸的密码子是UGA,它是人类发现的第21种氨基酸,故细胞中存在能够识别密码子UGA的转运RNA(tRNA),C正确;
D、硒代半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类似,只是其中的硫原子被硒取代,而硒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硫,故生物体缺硒时,可能会导致合成的某蛋白质分子量减小,D正确。
故选B。
21. 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皱粒豌豆的DNA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的碱基序列被打乱,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含量低
B. 囊性纤维病患者中,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增添了3个碱基,进而使CFTR蛋白的结构受到影响
C.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仅调控开花
D. 人的身高受多个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作用,而且受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皱粒豌豆种子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能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分支酶异常,活性低,淀粉含量低,并非不能合成,A错误;
B、囊性纤维病患者中,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B错误;
C、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调控开花,而且对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作用,C错误;
D、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如人的身高受多个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对身高都有一定作用,而且受环境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22. 大鼠脑垂体瘤细胞可分化成细胞Ⅰ和细胞Ⅱ两种类型,仅细胞Ⅰ能合成催乳素。细胞Ⅰ和细胞Ⅱ中催乳素合成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但细胞Ⅱ中该基因多个碱基被甲基化。细胞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基化可以抑制催乳素合成基因的转录
B. 氮胞苷可去除催乳素合成基因的甲基化
C. 处理后细胞Ⅱ的子代细胞能合成催乳素
D. 该基因甲基化不能用于细胞类型的区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由题意可知,细胞Ⅰ和细胞Ⅱ中催乳素合成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但细胞Ⅱ中该基因多个碱基被甲基化,导致仅细胞Ⅰ能合成催乳素,说明甲基化可以抑制催乳素合成基因的转录,A正确;
B、细胞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说明氮胞苷可去除催乳素合成基因的甲基化,B正确;
C、甲基化可以遗传,同理,细胞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这一特性也可遗传,所以处理后细胞Ⅱ的子代细胞能合成催乳素,C正确;
D、题中细胞Ⅰ和细胞Ⅱ两种类型就是按基因是否甲基化划分的,D错误。
故选D。
23. 中外科学家经多年合作研究,发现circDNMT1(一种RNA分子)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为解决乳腺癌这一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53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 p53蛋白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C 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慢
D. circDNMT1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详解】A、p53基因是抑癌基因,这类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正确;
B、p53基因是抑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B正确;
C、依据题意,circDNMT1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则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快,C错误;
D、circDNMT1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D正确。
故选C。
24. 正常果蝇(二倍体)体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一只雌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中X染色体、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示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B. 图示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该卵原细胞可能产生正常卵细胞
D. 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6个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该雌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中整条X染色体移接到Ⅱ号染色体到,此时细胞内染色体变为7条,因此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详解】AB、图中显示一条X染色体移接到一条Ⅱ号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后染色体数目减少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B正确;
C、该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新染色体同时与X染色体、Ⅱ号染色体联会,若后期X染色体、Ⅱ号染色体进入次级卵母细胞,则能够产生正常卵细胞,C正确;
D、该卵原细胞含有7条染色体,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因此形成的初级卵母细胞核中含有14个DNA分子,D错误。
故选D。
25. 如图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的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B. 转录的模板是mRNA
C. “拼接”过程中可以形成磷酸二酯键
D. 翻译过程中需要成熟mRNA、tRNA、氨基酸、ATP、核糖体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1、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A、基因的转录生成RNA,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正确;
B、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的模板才是mRNA,B错误;
C、“拼接”过程中核糖和磷酸之间可以形成磷酸二酯键,C正确;
D、翻译过程中需要成熟mRNA(翻译的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氨基酸(提供原料)、ATP(提供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等,D正确。
故选B。
26. 关于人类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人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传女不传男”
C. 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5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
D. 子女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可能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人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在男女性中均有患者,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B错误;
C、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5号染色体缺失一段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母亲生育年龄越大,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明显增加,D正确。
故选D。
27. 核DNA受到损伤时ATM蛋白与受损部位结合,被激活后参与DNA修复,同时可诱导抗氧化酶基因H的表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细胞在修复受损的DNA时,抗氧化能力也会提高
B. ATM在细胞质合成和加工后,经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C. H蛋白可减缓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细胞衰老
D. ATM基因表达增强的个体受辐射后更易患癌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学说: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
自由基:通常把异常活跃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
【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当核DNA受到损伤时,ATM蛋白与受损部位结合,可诱导抗氧化酶基因基因H的表达,即提高了其抗氧化能力,A正确;
B、ATM属于胞内蛋白,所以在细胞质合成、加工后,经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正确;
C、H蛋白是抗氧化酶基因H表达的产物,可以减缓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细胞衰老,C正确;
D、核DNA受到损伤时ATM蛋白与受损部位结合,被激活后参与DNA修复,ATM基因表达增强的个体受辐射后不易患癌,D错误。
故选D。
28. 科学家分析了多种生物的碱基组成,其中(A+T)/(C+G)的比值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表中生物的DNA都含有四种相同的碱基,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的有力支持
B. 不同生物(A+T)/(C+G)的比值不一致,表明每种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
C. 牛比大肠杆菌(A+T)/(C+G)的比值高,相对来说DNA结构更稳定
D. 猪不同组织中(A+T)/(C+G)的比值基本相同,是因为它们来自于同一受精卵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详解】A、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表中生物的DNA都含有四种相同的碱基A/T/C/G,说明这些生物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A正确;
B、表格中大肠杆菌、小麦、牛、猪的(A+T)/(C+G)的比值不一致,说明每种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B正确;
C、氢键越多越稳定,A-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此牛(1.29)比大肠杆菌(A+T)/(C+G)(1.01)的比值高,C、G含量少,氢键少,相对来说DNA结构更不稳定,C错误;
D、猪不同组织中的细胞都是体细胞,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分化而来,因此猪不同组织中(A+T)/(C+G)的比值基本相同,D正确。
故选C。
29. 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 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C. 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 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充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A正确;
B、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揭示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共同由来学说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基础,B错误;
C、中心法则最初的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一些RNA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RNA(RNA的复制)以及从RNA流向DNA(逆转录),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C正确;
D、最早是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证明了酶是蛋白质,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这一发现对酶化学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补充,D正确。
故选B。
30.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通过基因重组,自交产生基因型为aa的子代
B.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和数目的改变
C. 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基因突变可以使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它们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详解】A、一个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自交产生aa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A错误;
B、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但不一定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因此可以改变基因的种类,但是不改变基因的数目,D错误。
故选C。
31. 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这1000棵植株中W1的基因频率是( )
A. 16.25%B. 32.50%C. 50.00%D. 67.50%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其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详解】根据基因频率计算的公式可得:W1的基因频率=(211+114)×1/2÷1000=16.25%,A符合题意。
故选A。
32. 为控制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B. 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
C. 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
D. 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据图可知,与距海岸线20km以外相比,区域A中Est基因频率较高,说明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对该种蚊子进行了定向选择,Est基因频率逐渐增加,即发生了定向改变,A错误;
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与邻近区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的,B正确;
C、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杀虫剂的浓度不同,所以杀虫剂对蚊子的选择作用不同,即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区域A中的蚊子中Est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快速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B。
33.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存在于组织液
B. 只存在于血浆
C. 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 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详解】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需要进入组织液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因此淋巴细胞也可分布在组织液中,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4. 磷酸盐体系(HPO42-/H2PQ4-)和碳酸盐体系(HCO3-/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O3-
B.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C. 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 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详解】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H2CO3 ,再由H2CO3形成H+和HCO3-,A正确;
B、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近中性,B正确;
C、缓冲体系的成分如HCO3-、HPO42− 携带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
D、机体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乳酸起缓冲作用,但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
故选C。
35. 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36. 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已知栗色和白色分别由基因B和b控制,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M),拟在一个配种季节里鉴定M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下列有关配种方案及子代统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让M与一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M是纯合子
B. 让M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M可能是纯合子
C. 让M与一匹栗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M是纯合子
D. 让M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白色马:栗色马=1:1,则M是杂合子
【答案】B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鉴定动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选择该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可能是纯合子;若后代白色马:栗色马=1:1,则M是杂合子。
【详解】A、让M与一匹白色母马杂交,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1匹小马,子代数目太少,存在偶然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A错误;
B、让M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全是栗色马,则M可能是纯合子,B正确;
C、让M与一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数太少,而且栗色母马基因型未知,无法根据子代判断M的基因型,C错误;
D、让M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若后代白色马:栗色马=1:1,则M的基因型为Bb,是杂合子,D正确。
故选BD。
37. 下图为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Ⅲ4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出现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Ⅲ1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3
C. Ⅱ1与Ⅱ2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D. Ⅲ5与正常男性生育正常小孩的概率是39/40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Ⅲ4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而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1和Ⅱ2均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病,又知Ⅲ4为该遗传病的携带者,因而可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Ⅲ1的基因型为AA或Aa,二者的比例为1∶2,可见该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3,B正确;
C、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则二者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1/2=1/8,C错误;
D、Ⅲ5的父亲为患者,而该个体表现正常,因而其基因型为Aa,关于该遗传病正常人群中出现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0%,则Ⅲ5与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0%×1/4=1/40,则正常小孩的概率是39/40,D正确。
故选ABD。
38. 在 DNA 复制时,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作为原料,与腺嘌呤配对,掺入新合成的子链。用 Giemsa 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DNA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浅蓝色,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深蓝色。现将植物根尖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取根尖用 Giemsa 染料染色后,观察分生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色情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呈深蓝色
B. 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色都不同
C. 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着色不同的染色体均为1/4
D. 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若干个细胞周期后,还能观察到深蓝色的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复制一次,每个DNA都有1条模板母链和1条新合成的子链(含有 BrdU),得到的每个子细胞的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一半有BrdU的DNA链;复制二次产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就只有1/2的DNA带有1条模板母链,其他全为新合成链,当姐妹单体分离时,两条子染色的移动方向是随机的,故得到的子细胞可能得到双链都是含有 BrdU 的染色体,也可能随机含有几条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体;继续复制和分裂下去,每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就无法确定了。
【详解】A、根据分析,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都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故呈深蓝色,A正确;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单体双链都含有 BrdU呈浅蓝色,一条单体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呈深蓝色,故着色都不同,B正确;
C.第二个细胞周期结束后,不同细胞中含有的带有双链都含有 BrdU的染色体和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体的数目是不确定的,故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着色不同的染色体比例不能确定,C错误;
D.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持续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管经过多少个细胞周期,依旧可以观察到一条链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成深蓝色,D正确。
故选C。
39. 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一个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这种狮子鱼通体透明研究发现其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大量丢失,此外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抗压能力使其能够生活在7000米以下的海沟中,而其他种类的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超深渊狮子鱼生活在黑暗的深海中,眼睛由于很少使用而发生了视觉退化
B. 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其他狮子鱼存在地理隔离,但无生殖隔离
C. 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超深渊狮子鱼与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D. 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并非是因为眼睛很少使用而发生了视觉退化,而是黑暗的环境条件对超深渊狮子鱼进行了选择,导致超深渊狮子鱼的视觉退化,即自然选择决定其进化方向,A错误;
B、超深渊狮子鱼与其他狮子鱼是不同的物种,故存在生殖隔离,同时由于生存场所不同,两者也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结合题干信息“超深渊狮子鱼体内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抗压能力”可知,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超深渊狮子鱼的与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个体间不存在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ABD。
40.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其与房水过多导致眼压增高有关。房水源于血浆,由睫状体产生,充满于眼前及后房,经后房→瞳孔→前房角排出,进入血液。房水中的蛋白质含量为血浆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房水的主要作用是为虹膜、角膜和晶状体供应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房水和泪液都是外分泌液,都属于细胞外液
B. 房水排出受阻可能会导致或加重青光眼
C. 房水中维持酸碱平衡的物质是蛋白质、葡萄糖
D. 房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均有很大差异
【答案】ACD
【解析】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详解】A、泪液是泪腺分泌的,属于外分泌液,房水源于血浆,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房水排出受阻,会引起眼压增高,从而导致或加重青光眼,B正确;
C、房水渗透压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葡萄糖等成分,而房水中维持酸碱平衡的物质是缓冲物质,C错误;
D、据题干信息“房水源于血浆,房水中蛋白质含量为血浆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由此可知,房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很大差异,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41. 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取甲(雌蕊正常,雄蕊异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雌蕊、雄蕊均可育)两株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为完全显性,另外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使之表现为可育。
(1)F1基因型是________,由以上实验可推知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现有已确定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aBb ②. 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 ①. 7##七 ②. 7/13
(3) ①. 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 ②. 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意分析,F1个体自交得到F2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进而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F1基因型是AaBb,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根据分析,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 9-2=7种,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
小问3详解】
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42. 果蝇是遗传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果蝇的体色灰身和黑身受等位基因A/a控制,眼型圆眼和星眼受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取一只黑身星眼雌果蝇与一只灰身圆眼雄果蝇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圆眼♀:黑身圆眼♀:灰身星眼♂:黑身星眼♂=1:1:1:1。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均为灰身圆眼:黑身圆眼:灰身星眼:黑身星眼=7:9:7:9。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1杂交结果分析,圆眼与星眼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且______眼是显性性状。
(2)亲本黑身星眼雌果蝇与灰身圆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3)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_(至少答2点)。
【答案】(1) ①. X ②. 圆
(2) ①. aaXbXb ②. AaXBY
(3)易饲养,繁殖快,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数目少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①只考虑眼型,亲本是星眼雌虫和圆眼雄虫,F1中雌性全是圆眼,雄性全是星眼,雌雄表现不一致,与性别相关联,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假定星眼为显性,亲本雌虫为XBXB或者XBXb,雄虫为XbY,后代不会出现雌性全是圆眼,雄性全是星眼,说明假设不正确,星眼应该为隐性,圆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
【小问2详解】
只考虑体色,亲本是黑身雌虫和灰身雄虫,F1雌雄都是黑身和灰身的比例为1:1,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亲本基因型可能为Aa和aa或者XAXa和XaY,当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时,F1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雌配子XA:Xa=1:3,雄配子XA:Xa:Y=1:1:2),F2雌性中性状分离比为5:3,雄性中性状分离比为1:3,不符合题意;当亲本基因型可能为Aa和aa,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雌雄配子A:a=1:3),F2雌雄中性状分离比都是7:9,符合题意,说明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黑色为隐性,结合(1)中信息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
【小问3详解】
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是易饲养,繁殖快,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数目少。
43. 研究发现,肝脏肿瘤患者体内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加速肿瘤细胞快速分裂的纺锤体驱动蛋白(KSP)这两种蛋白质过量表达。据报道,药物ALN-VSP通过核糖核酸干扰(RNAi)疗法直接阻止细胞生成致病蛋白质。下图1表示某基因首端的部分序列(a链左侧为5’端),可指导编码6个氨基酸,下图2表示人体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由DNA到蛋白质的信息流动过程,下图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基因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转录过程中破坏氢键使DNA双链解旋的酶是_____。
(2)如果得到的某mRNA分子中尿嘧啶有28%,腺嘌呤有18%,以这个mRNA反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的比例是______。
(3)图2中,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填“由a到b”或“由b到a”)。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的反密码子是3’-UAC-5’,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
(4)一个mRNA上连接多个核糖体叫做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形成的意义是______。
【答案】(1) ①. 4种核糖核苷酸 ②. RNA聚合酶
(2)27% (3) ①. 由a到b ②. 甲硫氨酸
(4)少量mRNA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小问1详解】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4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需要RNA聚合酶参与,RNA聚合酶可破坏氢键使DNA双链解旋。
【小问2详解】
mRNA中A+U=18%+28%=46%,则G+C=5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中A+T=46%,G+C=54%,而DNA中G=C=27%,因此鸟嘌呤(G)为27%。
【小问3详解】
根据先结合先翻译的原则,肽链长对应的核糖体即为先结合,沿着mRNA划过的距离更长,图2中,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已知甲硫氮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UAC,对应的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
【小问4详解】
多聚核糖体能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使得少量mRNA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以满足其生理需求。
44. 图甲表示人类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图乙是在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用B/b表示)。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_______。
(2)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
(3)镰状细胞贫血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性遗传病。
(4)图乙中,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若6号和7号再生一个女儿表现正常,其不携带镰状细胞贫血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1)DNA复制
(2)GUA (3) ①. 常 ②. 隐
(4) ①. Bb ②. 1/3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①表示DNA分子复制,根据谷氨酸的密码子可知,DNA分子中上面一条链为转录的模板链,即突变后的α链为模板,而α链上相应碱基与GTA碱基互补配对,故可知缬氨酸的密码子为GUA。图乙中Ⅰ3和Ⅰ4均为正常个体,所生女儿Ⅱ9患病,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基因突变容易发生在DNA分子复制时期,图中①表示DNA复制。
【小问2详解】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由正常蛋白质中对应的谷氨酸密码子可知,β链是由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
【小问3详解】
图乙中,表现正常的Ⅰ3和Ⅰ4生了个患病的Ⅱ9号,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
【小问4详解】
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Ⅱ6和Ⅱ7基因型均为Bb,再生一个女儿表现正常(B_),其不携带镰状细胞贫血基因(BB)的概率为1/3。
45. 某地在1万年前是由许多小山(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河流连结起来,山上有很多地雀。之后,气候逐渐干旱,河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小山,在各山中生活的地雀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地雀)。如图所示。
(1)一万多年后,D山中的______称为该地雀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座山中的一些地雀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山的地雀(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地雀之间存在______,它们属于两个______(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的地雀(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000年前,A山的河中生活着甲水草(四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
【答案】(1)所有地雀的全部基因
(2) ①. 生殖隔离 ②. 物种 ③. 基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数目增加,形成乙水草
【解析】
【分析】1万年前四座小山彼此之间通过河流存在联系,1万年后河流干枯,四座小山分隔开,山上的地雀形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自然选择对不同环境的下的地雀进行了不同方向的选择,可能产生了新物种,也可能没有。
【小问1详解】
种群的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的集合。所以D山中的所有地雀的全部基因称为该地雀种群的基因库。
【小问2详解】
①A、B两山的地雀(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地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②产生生殖隔离后,a、b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③ C、D的地雀(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说明c、d还是同一物种,子代的差异属于基因的多样性。
【小问3详解】
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甲的两倍,考虑到秋水仙素或者低温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数目增加,形成乙水草。DNA来源
大肠杆菌
小麦
牛
猪肝
猪脾
猪胰
(A+T)/(C+G)
1.01
1.21
1.29
1.43
1.43
1.42
基因型
W1W2
W1W3
W2W2
W2W3
W3W4
W4W4
棵数
211
114
224
116
260
75
P
F1
F1自交得F2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docx、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观察羊的毛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