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两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评优课课件ppt
展开地理层面、民族层面、文化层面……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才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获得自信
国家、城市、文字、阶级、……
夏:约公元前2070年,无文字商:约公元前1600年,只有3500年
☞1986年,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一套玉钺。钺身两面刃部上角均有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两面刃部下角均有神鸟图案。考古学家整体复原墓葬后发现,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随葬品,是国王威仪与权力的象征。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约 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让我们一起通过考古发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1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发现成果的解读,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
通过运用考古发现成果说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的结论,初步学会从实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点与空间分布的梳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重点: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难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任务一.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考古发现成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的含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何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
(国家)公共权力的设立
【Q1】中华文明如何产生?
石器时代: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Q2】根据下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沿河分布、分布广泛→文化遗存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Q3】以良渚文化考古发现为例,分析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Q4】如何认识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出现
【Q5】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艺术的知识设计文明产生的过程?
战 争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青铜、文字、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任务二.了解中华文明从各地起源到中原引领进程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源远流长
1.多元性(多源性):
(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表现为南稻北粟;(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2.一体性(统一性):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脉(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提出新的问题?
根据班级情况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历史研究小组
在历史项目式学习中,小组分组的原则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关键点,以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一:就近分组:这是一种快速且灵活的方法,座位相近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根据任务需要临时组合。这种方法节省时间,但缺点是小组的松散性可能导致成员缺乏归属感1。二:兴趣组合:在规划项目主题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然形成的组合。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分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合作效率1。三:自选搭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搭档,这通常是因为他们与某些同学有更好的沟通和合作经验。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组内成员间的流畅交流和配合1。四:组间均衡:确保每个小组在能力、性别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平衡,以促进团队内部的互补和合作1。这些原则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历史项目式学习的效果,确保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从团队中学习到不同的观点和技能,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利用各种工具书:通过使用工具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中国丛书综录》,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的历史资料2、分类搜集法:根据研究课题,分类搜集史料。可以先确定研究方向,然后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再将资料分类排比,形成具体课题,得出结论2。3、追踪搜寻法:在阅读某本书时,如果发现提到与某项史事密切相关的其他史事或书名,可以追踪寻读相关的史著,直到找到相关的资料、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平时的阅读和报刊阅读也是搜集史料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这些途径积累大量的历史信息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可以获得一手的口碑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能提供更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快速搜集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如使用知网搜索相关论文,或者通过微信读书等平台等。
各小组派出代表,按照各组所研究考古遗址的信息绘制图表,其中应包含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时间过程、地理分布情况、代表性遗迹和遗物等基本信息。
考古中华文明的起源绘制图表的原则主要包括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兼具视觉上的美观和协调。考古绘图,特别是考古器物类的绘图,是运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记录说明的一种田野考古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包括遗迹绘图和遗物绘图两个方面,其基本原则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注重视觉上的美观和协调。在绘制图表时,考古学家需要遵循这些原则,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从而更好地展示考古发现的重要信息和视觉效果1。此外,对于考古遗址位置图的制图规范,包括绘有等高线和经纬线的遗址位置图,也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图表通过展示遗址的地理位置、周边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要素,为研究者提供了多角度反映遗址信息概况的视觉化资料。制图过程中,使用完整的图例符号、指北针和比例尺,确保图表的准确性和易读性。等高线图的绘制尤其讲究,线条流畅、错落有致,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图表的专业性和实用性2。 考古中华文明起源的绘制图表不仅要求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强调视觉上的美观和协调,以及制图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准确且直观的视觉资料,帮助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
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黄河流域,黑陶(“蛋壳陶”)
辽河流域,玉器、祭坛、神庙
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首先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小组间进行交流互动。然后全班同学结合各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起源的图表展开讨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最后,教师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为主题进行总结。
内容清晰明确:课堂展示应围绕主题展开,内容条理清晰,确保听众能够迅速抓住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观点,避免冗长和偏离主题。 准备充分:提前规划展示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逻辑连贯的讲稿。熟悉展示材料,确保在展示过程中能够自信流畅地表达。 互动性强:在展示过程中,适时设置问题或讨论环节,鼓励听众参与互动。这不仅能增加展示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时间控制得当:严格遵守规定的时间限制,合理分配各部分内容的展示时间。避免超时或内容过于紧凑,确保展示过程紧凑而有序。 视觉辅助恰当:根据需要合理使用PPT、图表、视频等视觉辅助工具。确保这些工具与展示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增强表达效果,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导致听众分心。
学生和教师要积极参与评价。
学生课堂展示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座位展示与讲桌展示相结合:座位展示即学生站起身来在小组内展示,而讲桌展示则是指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展示,利用教学工具如板书、投影仪等。讲桌展示方式对学生的锻炼能力更大,效果更好,因此应优先考虑。 依据文本:评价应基于图表上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加工,评价时应回到文本,确保不偏离教学内容。 发言系统:教师应从学生的回答中理出头绪,记录优缺点,进行随机板书整理,进行概括式提升,为学生提供条理清晰、思路清楚的评价。 强化分析:初中阶段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重点不同,因此强化分析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尤为重要,以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发展。 串评与点评:教师可采用串评与点评的方式,串评是学生集中展示后教师的集中串评与提升,而点评则是在每位学生展示后的针对性评价。总结与提升:评价的最后环节应是总结与提升,侧重于相似思维及相异思维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上述原则,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展示,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
良渚遗址申遗成功 国际承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19年7月6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摘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求是》2020年第2期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初中人教版(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a href="/ls/tb_c404966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课文配套课件ppt</a>,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远古的传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ppt课件</a>,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汉的兴衰,素养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ppt课件</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