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优质学案
展开自主学习任务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设问1: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有那些成就?
1·天文、历法
(1)早在 ① 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中国的 ② 生产与天文、历法息息相关。
(2)《 ③ 》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 ④ 》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雪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雪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3)相传 ④ 朝时就有了历法。
(4)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5)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2.医学
(1)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
·传说中 ⑤ 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
(2)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 ⑥ 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四诊法)
(3)·战国时期问世的《 ⑦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自主学习任务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设问2:什么是甲骨文?有何历史地位?先秦时期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一)甲骨文
1.名称来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发现概况: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价值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夏朝---商周
(2)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特点:分工合作、规模宏大
(3)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精美、工艺高超
(4)青铜器的应用: ⑩ 器、兵器、生活
(5)代表:四羊方尊、 ⑪ 、利簋
(6)金文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 ⑫ 是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3.三星堆青铜器
·长江上游地区的 ⑬ 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 ⑭ 时期丰富多彩的 ⑮ 文明。
·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 ⑯ 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自主学习任务三、《诗经》和“楚辞”
设问3: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2.战国时期,屈原和宋玉创作出一中新体诗歌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
1.《诗经》
·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土,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 ⑰ ”“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 ⑱ ,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 ⑲ 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 ⑳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①原始;②农业;③诗经;④春秋;⑤神农;⑥扁鹊;⑦黄帝内经;
自主学习任务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⑧汉字;⑨商;⑩礼;⑪司母戊鼎;⑫何尊;⑬四川;⑭夏商;⑮古蜀;⑯玉;
自主学习任务三、《诗经》和“楚辞”
⑰雅;⑱爱情;⑲宋玉;⑳离骚;
►☏ 小组讨论:归纳“楚辞”和诗经的地位?
【点拨】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典例】1.《诗经》和“楚辞”
(1)《诗经》
①地位:我国现存 。
②内容: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 ”“颂”三部分。
③意义: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楚辞”
①含义:战国时期,楚国的 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②屈原的代表作: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③《诗经》和“楚辞”的影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答案】 第一部诗歌总集 雅 屈原 《离骚》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新素养·时空观念】1.古代有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刻录下来。这位天文学家所处的时代极有可能是( )
A.西周B.商朝C.汉朝D.南北朝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题中的材料提到将事件写在龟甲上,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主要在商朝比较盛行。
考点:甲骨文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属于基础知识题。甲骨文主要对于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新素养·历史解释】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已出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来经过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二十四节气定于《太初历》历法,沿用至今。这说明
A.农业生产重理论轻实践
B.中国精耕细作的技术依靠历法的发展
C.农耕文明不断积淀传承
D.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系统的农业思想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从春秋战国出现主要节气,经过秦汉农业生产实践积累完善,最终定型于《太初历》,并沿用至今,这体现出农业文明的延续和传承,C项正确;农业生产理论、实践并重, 中国精耕细作的技术是从农业实践中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四个主要节气,以后不断完善,这说明春秋战国没有已形成系统的农业,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3.《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B.顺应自然C.经验传承D.高超医术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和所学可知,《黄帝内经·素问》强调的是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说明《黄帝内经》推崇顺应自然,B项正确;临床医学是研究基础医学、手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推崇顺应自然,未体现出经验传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黄帝内经》医术的描述,不能说明高超医术,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4.甲骨文“王”字,像斧头,用以专称拥有镇压、宰杀权的最高统治者;“服”旁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上部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这说明甲骨文
A.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B.对汉字形成影响深远
C.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D.有助于了解当时政治
【答案】D
【详解】概括“甲骨文王字……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可知,甲骨文“王”字记载了当时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有利于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D正确;孤立不证,这个材料职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情况,不能体现出“丰富”的特点。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甲骨文的历史悠久与汉字的渊源。BC错误。综上故选D。
【新情境·语文与历史】5.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秦朝D.黄帝时期,仓颉造字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对于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B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排除A项;秦朝时期全国通用的文字是小篆,排除C项;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不是我国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新情境·艺术与历史】6.2024年是中国传统的甲辰年,即农历龙年。仔细观察下图所示文字“龙”,对此文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字B.使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C.使用了形声的造字方法D.使用了会意的造字方法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图片可知,甲骨文的“龙”字,看上去就像一只龙,这说明“龙”字使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B项正确;甲骨文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会意造字方法是字的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新情境·图片与历史】7.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以下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原文化,源远流长B.礼器制度,规范完备
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D.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三星堆青铜面具”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都是青铜器具,展示了青铜文明,灿烂辉煌,C项正确;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省,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利簋出土于陕西临潼,三星堆青铜面具出土于四川,这些文物并非都出土于河南,因此不能得出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排除A项;三星堆青铜面具并非礼器,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未与其他国家的技术进行对比,不能得出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8.如图为郑州商城遗址所出土的杜岭方鼎,是已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青铜器( )
A.是身份地位的象征B.用泥范铸造法制造
C.品种繁多,用途多样D.工艺高超,造型优美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可知,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青铜器工艺高超,造型优美,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不同的鼎的数量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用泥范铸造法制造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仅杜岭方鼎一个青铜器,无法得出品种繁多,用途多样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9.汉代学者何休注解《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此材料能准确反映出( )
A.鼎的工艺高超,制作精美B.鼎是研究商周时期铜文化的依据
C.鼎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D.鼎的数量代表着权力和社会地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体现了青铜鼎作为礼器,使用数量的多少体现了权利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D项正确;题干只强调了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青铜鼎的数量,体现不出青铜鼎工艺水平的高低和制作精美,排除A项;题干中的“鼎”体现了商周时期青铜文化,而不是铜文化,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鼎的使用数量的规定,体现不出鼎的种类丰富,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1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A错误,符合题意;B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11.请依据如图所示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司母戊鼎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
【答案】示例:题目: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
论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周时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夏、商、西周三代被人们为“青铜时代”,源于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人们又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文明”,也是因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影响巨大。
【详解】本题是小论文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根据图示展示了司母戊鼎和青铜面具,可以拟定题目为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介绍两个青铜器、以及青铜文明的角度进行论述,例如: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周时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夏、商、西周三代被人们为“青铜时代”,源于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人们又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文明”,也是因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影响巨大。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1.了解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成就。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历史解释)
2.知道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代表——《诗经》和“楚辞”。(历史解释)
评卷人
得分
二、论述题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6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精品学案</a>,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司马迁与《史记》,道家和佛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4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3课 东汉的兴衰优秀学案及答案</a>,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黄巾起义,1.宦官 宦官专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学案及答案</a>,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