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质课教案
展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比例的意义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思维与表达:通过观察思考、计算验证、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交流与反思:通过探究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3.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教学准备:课件
5.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复习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个别学生先说,集体回顾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活动意图:回顾复习比的知识点,为学习比的意义做好铺垫。
环节二: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师:画面上出现了三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2、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请同学们齐读。
3、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4、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
5、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教师活动:
1、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2、(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3、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4、师:你还能从三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活动:
1、学生练习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
2、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3、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4、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
小组1:长和宽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5:10/3=2.4:1.6 5:10/3=60:40
宽和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10/3:5=1.6:2.4 1.6:2.4=40:60 10/3:5=40:60
长和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5:2.4=10/3:1.6 5:60=10/3:40 2.4:60=1.6:40
设计意图:学生先观察再发现,经历了学习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比以及比的意义。各个环节学生也容易接受和掌握。
环节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做一做。完成课文“做一做”。第1题。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强调:本课主要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比意义的掌握及理解。
环节五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用1、2、5、10四个数写出所有的比例式。8个,并且找出写的规律。
6.作业设计
7.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 :1.6= 60 :40=
2.4 :1.6=60 :40
(或)=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5 数学广角 (鸽巢问题)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a href="/sx/tb_c392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5 数学广角 (鸽巢问题)一等奖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创新情境,探究新知,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比例尺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a href="/sx/tb_c8483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比例尺获奖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a href="/sx/tb_c8483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比例的意义精品教案设计</a>,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