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4.2《世界的聚落》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6118151/0-17251012732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案】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4.2《世界的聚落》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6118151/0-172510127331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地理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获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落,分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名称: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教学方法:讲述式 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引入:教材景观图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座修建在山顶上的县城:“天空之城”的绿春县城。
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整个县城由一条长约6000米的主干道贯穿,最窄处不足30米,最宽处也仅300米,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海拔1700米的山脊之上。思考教材P68问题①和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PT
2分钟
新课讲解
(内容1:聚落及聚落的景观及特征)
提问:什么是聚落?
讲解: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称“聚落”。聚落分两大类,即城市和乡村。
展示:四幅景观图,让学生判断聚落的类型。
思考并回答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观察图片,分别找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通过观察图片,识别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PPT
4分钟
新课讲解
乡村聚落中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养鱼等农业生产活动。(分农村、牧村、渔村等)城市聚落的人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工业、服务业)等。
展示表格: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后填表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不同点对比
PPT
脚本动画
6分钟
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结合实际谈感受
归纳总结: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城市和乡村。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应该好好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另外,有机会应该去体验一下不同地方的乡村(城市)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
思考后回答
1.你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在农村还是城市?
2.角色代言(一名男生、女生代表发言):谈谈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之处?
感受地理就在身边
PPT
6分钟
讲解新课
承转: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归纳: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学位紧张,看病难、噪声干扰、供水不足、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
学生思考并根据教师所给图说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典型图片归纳总结
图片
5分钟
阅读图文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0活动①和P72活动②,回答相应问题。(1)(2)(3)(4)(5)
归纳总结:先有乡村聚落,随着人口增加,物产丰富,逐渐演化为城镇。随着用地规模的扩大,建筑密度增大。随着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经济进一步发展,小城镇扩展为城市。城市道路系统质量和等级提高,越来越密集和复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例如:武汉位于汉江(长江支流)和长江的交汇处;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拥有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
思考:(1)乡村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3)城镇与城市的景观特征越来越相似,如何区分? (4)随着城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5)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 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在老师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理解以上5个小问题。
读图思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课本
8分钟
新课讲解
(内容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承转:刚才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成过程,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其实乡村的民居建筑,其形式和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展示:东北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东南亚民居、北非民居
教师归纳: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例: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例: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河网密集地区的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3.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试分析:东北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东南亚民居、北非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阅读课本: P72页“地坑院”相关内容
回归课本,课外与课内有机地结合
PPT
4分钟
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早期的聚落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道路分布。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理解: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 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分钟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称“聚落”。
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养鱼等农业生产活动。(分农村、牧村、渔村)等
二、分类:
城市聚落: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工业、服务业)等。
三、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
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
3.聚落的建筑与环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等奖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优秀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