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01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02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03
    还剩6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共68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中,“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对于天气,学生也会有一大堆疑问,比如下雨天为什么有时会打雷?为什么一天中有时冷,有时热?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契机。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一学期共需30课时左右。1.“水”单元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2.“空气”单元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协同发展。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天气”单元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予及时地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保持继续实验的热情,这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5课“风的观测”和第6课“云的观测”,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学生在本单元学到有关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生活产生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水”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作出判断、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它的可逆性。●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地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以及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空气”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科学探究目标●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利用空气的性质改善生活,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天气”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科学探究目标●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地观测天气。四、具体教学方法和措施1.了解学生潜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五、教学设计进度表教学设计水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腾了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6.加快溶解7.混合与分离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单元复习与测试空气1.感受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压缩空气4.空气有质量吗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6.我们来做“热气球”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二单元复习与测试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第三单元复习与测试知识点第一单元 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得(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这些是水的三态变化。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3.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将纸折叠或者撕扯,改变的是它们的(状态)。4.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凹进去的部分鼓起来了,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第二单元 空气第一课《感受空气》1.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等特征。2.在传递空气的游戏中,我们又发现空气有(很轻)、(容易泄漏)、(不容易密封)、(摸起来很软)、(不易被观察)等特征。3.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泥土里、水里也有(空气)。4.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石头和沙子是(固体),空气是(气体)。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会占据(一定的空间)。2.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纸团(不会湿)。3.倒扣的杯子充满水,用打气筒往杯里打入空气,可以把水(挤出)杯子。第三课《压缩空气》1.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2.篮球、轮胎、气垫船、充气沙发等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3.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距离会变得(更小)。4.用注射器抽取一部分空气,向下压可以(压缩)空气所占空间,向上拉可以(扩张)空气所占空间。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1.空气是有质量的,但空气的质量(很轻)。2.(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第五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1.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的质量。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1.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从而(上升)。2.做热气球实验时,纸筒的作用是(防风)和(快速加热)。3.通过加热,塑料袋中的冷空气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让塑料袋上升到(空中)。4.孔明灯利用的是(热空气上升)原理,燃放孔明灯存在严重地(火灾隐患)。第七课《风的成因》1.(空气流动)会形成(风)。2.生活中有许多种制造风的方法,比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用吹风机吹、用书本扇)等。3.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4.在无风的环境中,蚊香的烟雾是(往上飘)的。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2.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都离不开(空气)。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发电)。第三单元 天气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2.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3.长期地(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4.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第二课《认识气温计》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2.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3.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4.使用温度计,应先了解它的(测量范围),读数时眼睛要(平视)。第三课《测量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2.气象预报一般会播报一天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3.气象站测量气温,要将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第四课《测量降水量》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3.我们可以用(直角)的透明杯来做雨量器,刻度条的0刻度线要与直筒杯的(内壁底部)对齐。4.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第五课《观测风》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由北面吹过来的风就叫(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3.蒲福风速等级将风力划分为(13个)等级。第六课《现察云》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阴)几种类别。2.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于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3.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大团、堆积)的积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层云,(纤维、羽毛状)的卷云。第七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2.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不同地区气候各不相同。3.整理天气日历,可以从(云量、风速、风向、气温、降水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4.我们可以从气温柱状图上找出这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这段时间(温度变化)的趋势。第八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3.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4.天气预报一般包含(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降水量)等信息。 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19.1-9.7始业教育课;一1.水到哪里去了29.8-9.14一2.水沸腾了;一3.水结冰了39.15-9.21一4.冰融化了;一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49.22-9.28一6.加快溶解;一7.混合与分离59.29-10.5国庆节放假610.6-10.12一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机动710.13-10.19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810.20-10.26二1.感受空气;二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910.27-11.2二3.压缩空气;二4.空气有质量吗1011.3-11.9二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二6.我们来做“热气球”1111.10-11.16二7.风的成因;二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211.17-11.23第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测验1311.24-11.30三1.我们关心天气;三2.认识气温计1412.1-12.7三3.测量气温;三4.测量降水量1512.8-12.14三5.观测风;三6.观察云1612.15-12.21三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机动1712.22-12.28三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机动1812.29-1.4第三单元复习;第三单元测验191.5-1.11期末复习201.12-1.18期末测验1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水到哪里去了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郭京平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常温下,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过程叫蒸发。2.水蒸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形成在实验观察活动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地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难点: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准备:棉签,水,画线笔,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1分2分10分1分回顾创设情境聚焦探索拓展延伸同学们好!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学过 “观察一瓶水”。想一想,水有哪些特点?水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液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水有关系的内容。这个场景你熟悉吧!用湿布擦黑板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你可以亲自试验,观察现象。找抹布,棉签这样的材料,蘸上一点水,在桌面上涂一下,然后观察涂抹后水的变化。注意涂抹在深颜色的物体上你看到的现象会更明显。赶快进行实验吧!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同学的发现。有的同学说水迹开始片儿大,慢慢变小,后来就看不见了,黑板上的水没了,一会儿就干了,有的同学说黑板上的水从外向内一点一点干,水少的地方先干,水多的地方后干。你们说的干,没了是什么意思?哦,是看不见了。大家的意思是黑板上的水看不见了。观察发现中有的同学说黑板上的水看不见了,有的同学说从外向内一点一点看不见了,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观察水变化的过程。用抹布蘸水写的科学两个字,开始看得见,慢慢地变得看不见了。说明黑板上的水量是从有水,直到变得没有水了。那水到哪里去了?请你想一想。有的同学说水渗到黑板里去了。有的同学说水跑到空气中去了。屏幕前的同学们你同意他们的想法吗?有两位同学不太同意他们的想法,让我们听一听:水不会渗到黑板里,因为黑板的材料是不渗水的。我就是在不渗水的玻璃上实验的,水看不见了。我想它肯定是跑到空气中了。我同意水是跑到空气中去了,任何东西不会凭空消失,它不会渗到黑板里,就一定是跑到空气中了。看样子大家一致认为水是跑到空气中去了。你看到它跑了吗?它长腿了,长小翅膀啦!哦,没有。你舔一舔,它有味吗?闻一闻它没有气味,摸一摸,有感觉吗?哦,看来它跟空气很像,变成一种我们肉眼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称它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现在大家一致认可黑板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而且它的水量一定会减少甚至会变浓。怎样证明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现在我们就借助这杯水来实验,既然水蒸气能跑,过几天这杯水的水量就会减少,甚至逐渐变没。还是这么多的水,如果我们不让它的水蒸气跑,留住它,那这杯水的水量会怎样呢?通过比较两杯水水量的变化,是不是就能证明水蒸气是否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请你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呢?尤其想一想怎样把水蒸气留住?有的同学这样设计,两个杯子一个开口,一个封口,过几天看看水的变化。有的同学这样设计,两个杯子倒上水,都放在窗台上,就能知道水是否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屏幕前的同学们你同意他们的设计吗?这两位同学不太同意他们的想法,他们觉得实验设计得不够严谨,于是有了一些补充的内容:让我们听一听。我同意一个开口,一个封口。我认为开口杯是让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封上口的杯子是不让杯中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过几天看看水量的情况。我补充,我认为两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的水,画上水位线,然后都放在窗台上,几天后看水是否少了。这两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让我们梳理一下设计思路:两杯同样多的水,一杯开口,一杯封上口。开口杯让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封口杯是留住水蒸气,不让它跑到空气中,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地方,几天后比较水量的变化。 几天后水量会怎样?快听,这位同学是这样认为的:实验主要是比较两杯水的水量。如果两杯水的水量变了,说明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如果两杯水的水量不变,说明水蒸气没有跑到空气中。屏幕前的同学们你认可他的观点吗?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吧!你可以找类似这些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因为这个实验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不能在课上看到实验现象。老师带来一份视频资料,看一看是否证实了你的观点。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哦,我们看到两个杯子的水量不等,开口杯的水量明显变少了,封口杯的水量几乎没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这位同学的观点:开口杯水量减少,封口杯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证明了水蒸气是跑到空气中去了。也证实了我们开始的想法是正确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老师也很同意。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真得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实验中还有细心的同学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杯子的塑料袋上有小水滴。你是否注意到了!有的同学说,杯子的上面怎么会有水呢?它是哪来的?显然是杯子里的水跑到杯子上边去了,中间还跨过水面到塑料袋这段空气,水是怎么过去的呢?哦,杯中的水一定是变成水蒸气,跑到这段空气中了,大量的水蒸气在这段空气中,它想跑,但被塑料袋挡住跑不掉,水蒸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又变回成了水。可见水蒸气是会流动的,水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既可以是液体状态,又可以是气体状态。相信你现在又进一步理解水蒸气了吧!水蒸气是水变成的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由此我们知道,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会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是蒸发。它还可以用简单文字和箭头表示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回水。也就是液体状态的水和气体状态的水蒸气是可以来回变化的。想一想,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蒸发的现象?跟你的家长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老师找了一些图片,请你判断是否是蒸发现象?我们看第一幅图,水洼的水越来越少是蒸发现象。水少的原因是一部分是水渗到地里,一部分是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了;你肯定也有洗手后不擦的时候吧!湿的手变干了,是蒸发现象,因为手上的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再看最后一幅图,湿衣服变干了是蒸发现象。因为湿衣服的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了。生活中还有很多蒸发现象,课下你可以继续寻找。今天我们学习了水到哪里去了,主要认识了水和水蒸气之间的变化。请你比较一下,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水还具有液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它自己的特点,水蒸气是一种气体,所以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你们课下继续思考。这杯水可以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怎样让水快速变成水蒸气呢?下节课我们学习。请你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观察家长烧水的过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1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水沸腾了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郭京平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沸腾时,杯中的水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泡里面的水蒸气会迅速散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沸腾。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难点: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单。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1分17分1分聚焦探索总结大家看,这杯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如果不停地给它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将你的想法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一些同学的想法。有的同学说水会冒很多白气,水量会慢慢少。水温会升高,水里会冒泡。有的同学说水会变成水蒸气蒸发了,还有的同学用图的方式记录了实验现象。你们说的白气,我们称它为热气。看一看大家说出了这些方面,让我们梳理一下,大家猜想给水加热的情况主要有水温的变化,水量的变化,气泡,热气。猜想中有的同学说水温会升高,想一想,水温会有怎样的变化?有的同学说给水加热后,水温会不断升高。有的同学说,给水加热后,水温先会慢慢上升,高到一定温度就不再升高了。怎样才能知道水温会有变化呢?有的同学说用养生壶烧水,观察电子温度的显示。还有的同学说用温度计测量加热的水,观察不同时段水的温度。这些想法很不错。猜想中有的同学提到水量会减少,你认为水量会有怎样的变化?有的同学说,水量会减少,有的同学说水一定会减少,时间长了,水还会没了。怎样才能知道水量会减少呢?这位同学他是这样想的,让我们听一听:用有刻度的杯子装水,看加热前后水量的数据,如果数据没有变化,证明水量没有减少,也就是水没有跑到空气中。如果数据没有变化,数据减小了,证明水量减少,也就是水跑到空气中了。有的同学还补充道:用没有刻度的玻璃等容器实验,可以在加热前画水位线,观看水位线的变化。如果加热后水在水位线之下,证明水量减少。猜想中大家提到冒泡,泡泡从哪来的?有的同学说从水中来,有的同学说从水的底部来。冒的泡会有变化吗?哦,很多同学说有。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有的同学说泡泡会有大小的变化,有的同学说泡泡可能会有多少的变化。怎样才能知道泡泡会有变化呢?有的同学说他要关注水中,有的同学说,他看水底部。猜想中还提到热气,那热气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有的同学说热气有时多,有时少,有的同学说加热开始时没有,慢慢就会有了。通过对同学们想法的深入了解,我们知道水的这些方面的变化,请你看一看。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请你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水温会一直升高吗?水量真的会减少?冒泡会有大小的变化吗?热气真的会有多少变化吗?水加热后到底会有怎样的情况呢?看来我们必须亲自看一看。这个实验比较危险,你千万不要自行操作。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视频资料,你可以近距离且不同角度地观察给水加热的过程,来证实你们的想法。并将观察现象全部真实地记录在记录单中。如何观察记录呢?你可以从水中,水面,水面以上不同的角度观察水的变化,今天我们用养生壶给水加热,加热前壶水的温度是28摄氏度,水量是1000Ml。我们要记录每分钟水温,水量,冒泡和热气的变化,怎样将这么多内容都记录这么小的格子中呢!你可以借助示意图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看到的实验现象。用小圆圈代表冒的泡,用简单的线条代表冒的热气,用圆柱体代表养生壶,0分钟水温是28摄氏度,我们可以记录在这个位置,水量是1000ML记在这,加热过程中你看到什么就实事求是、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来。为了便于大家观察,视频中播放多个画面。这个位置你可以观察水中的情况,红色数字是水温情况,红色数字上边是跳动的数字,它是告诉我们加热时间的,红色数字下面的画面我们可以观察水面及水面以上的情况。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看视频喽! 相信你一定也记录好了吧!现在让我们看这位同学记录的情况。你肯定记得水在4分26秒加热到100摄氏度了。5分钟,10分钟水温是100摄氏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哦,就是5分钟100摄氏度,6分钟是100摄氏度,一直到10分钟都是100摄氏度。我们先看看水温的变化,水温有什么变化?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我们就说水沸腾了。100摄氏度是水的沸点。1我们再观察这些数字,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从数据中我们发现沸腾前水温不断升高,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猜想时说会冒泡,冒的泡是怎样的?有的同学说开始加热时冒的泡小,沸腾后冒的泡大。有的同学说沸腾前泡泡少,沸腾后泡泡多。还有其他变化吗?让我们再看一次视频资料,看看泡泡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加热的开始冒的泡小,数量少,泡泡上升的速度慢,沸腾后泡泡很大,数量很多,上升的速度很快。 我们再仔细看这张记录单,热气有什么变化?对加热的开始没有热气,水温度升高了,在壶口的上方有了热气,很少,水沸腾后,有大量的热气。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我们看到加热后水量明显减少。减少的水量哪里去了?请你想一想。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资料,看看是否与你想得一致。这次你知道减少的水去哪里了吧!对,气泡里是水蒸气。原来是因为给水加热后,水迅速变成水蒸跑到空气中去了,所以水量减少。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这位同学发现水面有非常大的变化。水温低时水面是平静的,水沸腾后水不停地翻滚,水面很不平静。让我们回顾一下给水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在温度方面,沸腾前水温不断上升,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在冒泡方面,泡泡是从杯底向上冒,在水温低时泡泡小,数量少,上升的速度慢,沸腾后冒的泡大,数量特别多,上升速度非常快。在热气方面,水温低时没有热气,水温高一些有少量的热气,沸腾后有大量的热气。水量会减少。在水面方面,加热的开始水面是平静的,沸腾后水面很不平静。这些内容与你猜想的一样吗?你猜对了什么?哪些现象是实验中新发现的?请你跟家长或朋友交流一下。 今天我们观察水沸腾了,水在沸腾时,杯中的水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泡里面的水蒸气会迅速散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沸腾。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你看这杯水,在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会怎样?对,会下降,如果不断地给它降温会怎样呢?下节课我们来研究。请你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3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水结冰了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胡桂颖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增大。科学探究目标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教学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二、探索思考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学富力分校胡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结冰了》。1.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水沸腾了》,知道给水加热,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水会沸腾,液体状态的水会变成气体状态的水蒸气。下课时,老师留给大家一个思考任务:如果让这杯热水温度不断下降,水会怎样呢?有的同学说:热水温度不断下降,水会慢慢变凉,我们平时晾白开水就是这样。有的同学说:热水温度不断下降,水会结成冰。我课前就用水冻了一块冰。正如这位同学说的,课前,同学们都亲身经历了用水冻一块冰,现在取出你冻的冰,观察一下,冰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一定做了认真的观察,你能说一说你冻的那块冰是什么样的吗?有的同学说,我观察到,隔着冰还能看到物体,所以冰是透明的。有的同学说,我发现冰摸上去凉凉的,很硬。有同学说,我放入冰箱的水是一满杯,现在结冰了,冰变大了,鼓出来了。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但是,水变成冰的过程你注意到了吗?你觉得水变成冰在哪些方面会有变化? 有的同学说,在温度方面会有变化,有的同学说,结冰的位置会有变化。有的同学说,水结冰会有体积的变化。如果我们现在再冻一块冰,我们就可以从温度的变化、结冰位置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这几方面进行观察。你觉得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有的同学说,温度一直下降就会结冰,那温度下降到多少摄氏度水就结冰了呢?有的同学说,我冻的冰是水的温度下降到0℃结成的,因为我把它放到了冰箱的冷冻室里,那里面的温度在0℃以下。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我冻的冰是水的温度下降到-10℃结成,因为冰箱的冷冻室很冷, 温度在0℃以下。看样子关于水结冰的温度,大家都不太确定。如果要想看到温度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相信同学们都想到了,观察温度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时要重点观察温度计液柱的变化。你觉得水结冰在位置上会有什么变化呢?哪里的水先结冰,哪里的水后结冰呢?有的同学认为,上面的水先结冰,下面的水后结冰。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底下的水先结冰,上面的水后结冰。还有同学认为,挨着容器壁的水先结冰,中间的水后结冰。看样子关于水结冰的位置变化,大家也有不同的意见。如果要观察水结冰位置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把水放到冰箱的冷冻室里,每隔一段时间,如:五分钟,或者半小时,打开冰箱,进行一次观察。有的同学说,观察时我们可以摸一摸、捏一捏。也有同学说,可以提前放入线绳,借助线绳来帮我们观察。刚才我们观察自己课前冻的那块冰时,有的同学观察到放入冰箱的一满杯水,结冰后,鼓出来了,体积变大了。你是否也想看到了这个现象,如果没看到,我们怎么做就可以看到了呢?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先在水面做一个标记,然后再放到冰箱里,等水结成冰后看看是不是超过了做的标记,如果超过了标记,就说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如果没有变化,就说明水结冰体积不会变大。我们来梳理一下我们刚才的想法:通过温度的变化、水结冰位置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三个方面观察水结冰的过程,温度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温度计观察,结冰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打开冰箱进行观察一次,体积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做标记,看变化进行观察。现在你们知道怎样看到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吗?赶快拿出你准备的一个容器,可以是饮料瓶、酸奶盒,或者一些制作的小模具,倒入一些清水,再冻一块冰吧!记得做好标记,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察。同学们已经把做好标记的水放到冰箱里面了,为了更好地观察水结冰的过程,我们先记录下水在结冰前是什么样的。水在结冰前是无色、透明、无味的,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液体。我们知道,水结冰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变化。课前老师也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和观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把水放到冰箱里结冰的全过程吧。播放视频看来水在冰箱里要完全结成冰,大约需要四个小时。所以,我们可以每隔一个小时打开冰箱观察一次,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认真观察自己放入冰箱中水的结冰过程,看看是不是和老师的一样。通过观察冰箱里水结冰的过程,我们知道水结冰时位置的变化是,从水面开始,然后是四周,中间部分是最后结成的。水结冰时体积的变化是,开始时,水低于模具边缘,结冰后,水高于模具边缘,说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我们现在知道了水结冰时在结冰位置方面和体积方面的变化,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方面有什么变化我们还不知道.请大家随老师来到实验室,重点观察一下温度方面的变化吧。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支装有清水的试管、一杯碎冰块、食盐、温度计。看到这些材料,有的同学有疑问了,食盐是干什么用的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现在你知道这些材料的用处了吧。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实验室中水结冰的过程。播放视频:水结冰的过程4. 通过观察实验室水结冰的过程,我们知道,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水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1. 我们通过观察实验,真的让水结成了冰,就让我们再次认真细致地对冰进行一下观察吧?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冰进行细致的观察呢?可以从颜色、透明、气味、味道、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赶快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冰都有哪些的特点。通过观察,我们知道冰是无色的,透明的,是无气味、无味道的,是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的固体。2.这个时候的冰和开始的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现在可以试着写一写。3.大家都写完了吗?看看你写得跟老师的一样吗?水和冰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都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水和冰的不同点有,1.水是液体状态的,冰是固体状态的,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2.水是会流动的,冰是不会流动的。3.水没有固定形状,冰有固定的形状。请大家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液体状态的水是怎样变成固体状态的冰的,固体状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重新变成液体状态的水呢?下次课我们一起研究。请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一块冰、两个大小不同的容器、一根吸管、一杯热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4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冰融化了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胡桂颖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目标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地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教学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聚焦探索整理水的三态变化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学富力分校胡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融化了》。1.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真的让水结成了冰,从温度的变化、水结冰位置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三个方面观察到了水结冰的全过程。如果现在要想让固体状态的冰融化重新变成液体状态的水,你觉得在温度方面、冰融化的位置和冰融化后体积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有的同学说,在温度变化方面,我认为,冰融化成水,温度会升高,因为太阳一晒冰就会融化。有的同学说,我也认为,冰融化成水,温度会升高,因为把冰放到热水里,冰就会融化。还有的同学说,我们平时从冰箱里拿出一些冻着的食品,放一会,冰也会融化。在温度变化方面,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像现在我们把它放到空气中,冰就会慢慢地开始融化,因为冰从周围吸收了热量。你觉得冰融化成水在位置上会有什么变化呢?哪里的冰先融化,哪里的冰后融化呢?有的同学认为,上面的冰先融化,下面的冰后融化。有的同学认为,下面的冰先融化,上面的冰后融化。有的同学认为,外面的冰先融化,中间的冰后融化。还有同学认为,温度高的先熔化,温度低的后熔化。看样子关于冰融化成水在位置上的变化,大家都不太确定。如果要想观察到冰在融化位置上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先想办法,让冰融化,就可以观察冰融化时位置的变化了。那你有什么办法让冰融化呢?有的同学说,可以用吸管吹。有的同学说,可以把冰放到热水里观察。是把冰直接放到热水中吗?有的同学说:不能把冰直接放到热水中。应该把冰放到一个小容器里,然后在一个大的容器里倒入热水,再把冰放到盛有热水的容器中,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位置的变化。你同意他的想法吗?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想法。在这里老是要提示大家,因为热水温度比较高,所以大家一定要慢一点,小心别烫到;我们还要注意,加入的热水不要太多,防止放入小容器的时候,水溢出来。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有的同学说,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不变。有的同学说,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因为水结冰后鼓出来,体积变大了,变回水体积应该变回去。看样子关于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变化,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如果要想看到体积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在一个容器里冻一块冰,然后在冰面做一个标记,再把冰放到热水里,等冰融化成水后看看水面的位置,如果低于标记,就说明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了。如果没有变化,就说明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没变。 我们来梳理一下我们刚才的想法:通过温度的变化、冰融化位置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三个方面观察冰融化了的过程,温度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温度高于0℃,冰就会融化。冰融化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用吸管吹和放热水里进行观察,体积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做标记,看变化进行观察。现在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材料,试一试用吸管吹和放热水里的方法让冰融化成水,观察冰融化时位置的变化。注意用热水时别烫到。大家都做完了吗?课前,老师也用这种两方法进行了实验,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和你的发现一样吗?我们先来看用吸管吹的方法播放视频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冰块被吹热气的部位快速地融化成了水,没有被吹到的部分变化不明显。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发现。随着不断吹出的热气,热量不断增加,冰块吸收的热量多了,融化速度就快了。我们再来看看放热水里的方法播放视频你们观察清楚了吗?我们把冰块放入热水前,冰是固体状态的;放入热水中,看到了冰块的四周和下面先融化,随着冰融化,固体状态的冰块逐渐变小了,液体状态的水逐渐增多了,最终固体状态的冰完全融化成了液体状态的水。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冰吸收热水的热量,可以很快地变成水。看来同学说到的用吸管吹和把冰放到热水中的两种方法,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冰融化成水的位置变化。虽然两种方法冰融化的位置不同,但是我们发现都是温度高的部位冰融化得快。我们现在知道了冰融化时在温度方面和冰融化位置方面的变化,冰融化的过程中体积方面有什么变化呢,我们还不知道。请大家跟随老师来到实验室,利用实验室里的试管和烧杯等器材重点观察一下冰融化的过程中体积方面的变化吧。(播放视频)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随着温度上升,热量增加,冰吸收热量变成了水,冰融化前是固体状态的,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是液体状态的。通过对两次做的标记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后,体积变小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固体状态的冰在吸热的条件下会变成液体状态的水。上节课,我们学习水结冰了知道,液体状态的水会变成固体状态的冰。仔细观察,你有发现吗?相信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水和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通过这一段的学习,知道水有三种状态,液体状态的水,固体状态的冰,和气体状态的水蒸气,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你能试着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吗?快试着写一写。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是否写对了。液体状态的水会变成固体状态的冰,固体状态的冰会变成液体状态的水。气体状态的水蒸气会变成液体状态的水,液体状态的水会变成气体状态的水蒸气。我们也可以这样表示。气体状态的水蒸气和固体状态的冰之间能发生转化吗?现在你能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推想一下,水蒸气和冰之间可以转化吗?如果可以,会怎样转化?是的,根据我们学习到知识,我们可以推测出:气体状态的水蒸气和固体状态的冰之间是可以发生转化。气体状态的水蒸气会变成固体状态的冰,固体状态的冰也可以变成气体状态的水蒸气。大家课后试着找一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你的猜想。现在,我们知道了,水在自然界有液体状态,固体状态和气体状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请同学们思考:水的三种状态之间会有变化,水和其他物质之间会有变化吗?下节课我们在一起进行研究。请大家提前做好《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学习准备:一些食盐,一杯清水,一根小棒,一把小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5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胡桂颖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二、探索课后任务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学富力分校胡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做过的这个研究吗?视频:食盐溶解在水里把一些食盐放入水中,然后搅拌,过一会在水中就看不到食盐的颗粒了,我们说食盐溶解在水中了。一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如果把这一盘食盐都倒入这杯水中,食盐还能溶解吗?有同学说:食盐不能都溶解,有的同学说:食盐不能都溶解。你们谁说得对呢?我要试一试。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同学做的,他把一盘食盐都倒入了水中。(播放视频)我们看到,将一盘食盐全部倒入水中,然后进行搅拌,经过30分钟,我们看到食盐还是没有完全溶解。看来说一盘食盐不能全部溶解在水中的同学们是对的。那要想知道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往水中加入食盐,就知道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了。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大约100毫升清水、一些食盐、小勺和搅拌用的小棒,试一试吧。同学们,你们有研究结果了吗?我们看一看这位同学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看看和你的发现一样吗? (播放视频)他先取一勺食盐放入水中,然后搅拌,发现食盐很快就溶解了,同样的方法放入第2勺、第3勺,一直搅拌食盐也溶解了,再放第4勺的时候,发现食盐溶解的速度变慢了,继续搅拌,最后还是有一部分没有溶解。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做的。(播放视频)她拿出准备的好材料,然后取一小勺食盐放进水中,用筷子轻轻搅拌,直到食盐都溶解酶了,就又取一勺放入水中,再搅拌,多次重复这个过程,在放第5勺食盐后,经过搅拌食盐还有一部分没有溶解了。同学们,你们的研究结果,跟这两位同学一样吗?我们开始放入水中的食盐可以溶解,但是有的同学放到第4勺,有的同学放到第5勺,有的同学放到第6勺,食盐就不能完全溶解了。那一杯清水里溶解了多少食盐呢? 有同学说,把我们刚才放的食盐勺数减去一勺就是溶解的数。有的同学说,我发现,刚才用勺子放食盐时,我们每一勺食盐的多少好像不一样,我们要注意做到每一勺食盐的量要相同。他说得真有道理,那我们怎样做到每一勺的量相同呢?我们可以这样做。(播放视频)所以,我们每次都放入一平勺食盐,记清楚放到第几勺食盐就不能溶解,然后减去一勺,就知道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了。我们知道除了食盐,小苏打也会在水中溶解。一杯水中可以溶解多少小苏打呢?我们可以怎样做? 有的同学说,我们也可以像食盐那样做。每次都放入一平勺小苏打,记清楚放到第几勺就不能溶解,然后减去一勺,就知道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小苏打了。我们按照同学们的做法,知道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那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得一样多吗?3.我们要想知道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溶解得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准备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准备两杯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一勺一勺地放入食盐和小苏打,做到每一勺的量要相同,记着食盐和小苏打里面一共放了多少勺,哪个放的勺数多,哪个溶解的就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按照同学说的,我们可以称量出相同量的食盐和小苏打,如:我们可以称出20克食盐和20克小苏打,然后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就相当于同学们说的一勺的量。5同学们,我们在实验时,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为什么这样做?有的同学说,每次应该加入一份,因为只有一份一份的加入,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水中到底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对,我们在操作时,要先将一勺食盐或者是小苏打倒入杯中,然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和清水充分混合,等到一份在水中完全溶解后,记录下来,才可以再加入第二份。6.请大家思考: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我们该如何计算份数?有的同学说,溶解的份数应该是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才能算一份,如果没有在水中完全溶解,就不能被计算在内,所以应该把最后一份减去,或者不记录最后一份。7.是的,非常有道理,下面我们准备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8.现在大家一起观察老师的实验,你们做好观察记录。播放视频9.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发现50毫升水中溶解了7份食盐,2份小苏打,你记录对了吗?这说明什么呢?通过对记录的现象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份数是不同的。5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看来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得多少是不同的。2. 课后实验。厨房中还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砂糖、味精、食用碱等。这几种物质,哪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多呢? 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上的实验方法试一试。请同学们把今天实验的食盐水放到窗台上,每天进行观察,期待你的发现。请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2个一样大的杯子或碗、方糖(可用冰糖、盐等其他可以溶解的物质代替)、筷子、凉水、热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一课题加快溶解教科书书名: 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赵静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如何加快水中方糖的溶解速度。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和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点:认识到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3分钟9分钟 3分钟 一、聚焦二、探索加快溶解的方法 三、拓展1.同学们,你们喝过糖水吗,糖水甜丝丝的,喝上一杯真的是太美味了。你看,这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方糖冲一杯糖水喝呢。可是啊,这块方糖放在水杯中已经好半天了,还是不溶解,喝起来一点都不甜。2.同学们,你有好办法能让这个小朋友快一点喝到方糖水吗?让我们听听这两位同学的办法。S1:可以拿筷子搅拌搅拌,上节课我们溶解盐和小苏打时都是这么做的。S2:把水加加热,方糖就溶解得快了。奶奶给我做梨水的时候,把方糖放在热水中,很快就溶解了呢。1.问题:这两种方法真的能让水中的方糖很快地溶解吗?2.讲解:经验确实很重要,它有时候是正确的,让我们可以更快速地完成一些工作。但有时候经验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你们现在的想法只能说是一种假设,要想说明搅拌和温度确实会影响溶解的快慢,我们必须使用更加严谨的科学的方法来证明。 3.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证明搅拌和热水能加快溶解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预计会看到什么现象。预设:S1:一个杯子里倒入一些热水,然后把方糖放进去,再搅拌,看它溶解跑得快不快。S2:准备两个杯子,一个杯子里倒上热水,然后把方糖放进去搅拌,另一个杯子里倒上冷水,放上方糖后不搅拌。看哪一杯溶解得快。解决: (1)当我们讨论谁更快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比较在里面?就像是赛跑,如果只有一个在跑,能说明他最快吗?是不是得和别人一起跑,他跑在最前面、最先到终点了。才能说明他跑得最快。因此,只用一杯水做实验肯定是不够的。(2)在第一个杯子中又搅拌也倒入了热水,这样行不行呢?我们再来想一想赛跑时的比赛规则,几位运动员必须在同一起点、同时起跑,还要跑相同的距离,这样到达终点时所用时间最短的人才是冠军。我们做对比实验,也和赛跑类似。应该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赛。在赛跑时,我们比的是哪个运动员在跑步方面最有实力,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证明的是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那是和谁去比呢?对了,去和不搅拌的比。我们是想知道,是搅拌溶解得快,还是不搅拌溶解的快。那么在比的时候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呢?怎样比,赛出的结果大家才认可呢?想一想,这位同学设计的方案哪里出了问题?3.研究搅拌是否能够加快溶解。学生检查并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汇报、展示、完善。4.结论:搅拌会影响方糖溶解的速度。 搅拌,方糖溶解得快;不搅拌,方糖溶解得慢。5.自行设计温度是否影响溶解快慢的实验。展示实验方案:准备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进两块方糖,观察哪杯水中的方糖先溶解。汇报、展示、完善方案。6.研讨:在这个实验中使用搅拌棒可不可以呢? 其实也可以,我们如果使用搅拌棒,就需要两杯水同时搅拌,搅拌的速度力度都要相同。结论:水的温度会影响方糖溶解的速度,热水中的方糖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方糖溶解的慢。7.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设计严谨的对比实验,并认真实施,在实验中进行认真地观察与对比,终于证明了搅拌和温度确实都会影响溶解的速度,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这个经验果然是正确的。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朋友也是很快就喝到了方糖水!1.谈话:搅拌和用热水,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加快水中方糖的溶解速度?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想一想,试一试,注意要得到家长的允许才可以实验,在使用热水和工具的时候要注意安全!2.等到你掌握了所有加快溶解的方法,你就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和家长来一场比赛,比一比谁能最快地制作一杯糖水。没有放糖也可以用冰糖、红糖、水果糖、盐或者鸡精都行,看看谁能在比赛中获胜!3.最后请同学们准备好下节课的材料。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一课题混合与分离教科书书名: 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赵静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盐水通过蒸发可以获得食盐,可以利用物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离;2.科学探究目标:学会使用过滤装置和蒸发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3.科学态度目标:形成观察、比较的科学习惯,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物质混合与分离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教学重点: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教学难点: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5721一、聚焦话题二、探索与研讨三、拓展四、总结1.从生活情景引入话题 教师展示袋装食盐的图片,提问:你知道我们吃的食盐是哪来的吗?谈话:我们生活中的食盐,一部分是从海水中获得的。2.聚焦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如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吗?预设学生:把海水晒干就可以获得食盐。教师投影展示并介绍海水晒盐的一般过程。3.提出研究问题展示食盐和沙混合一起的图片,在海边晾晒食盐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海边有大量的沙子,所以晾晒海水获得的粗盐经常会混有一些沙子,当沙子与食盐混合在一起时,我们如何将两者分离呢?1.活动一:筛一筛,发现不成功。2.活动二:观察盐和沙的特点,推理分离盐和沙的方法。第一步:利用溶解将盐和沙分离;第二步:利用漏勺将沙捞出来第三步: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盐和水。3.进行实验展示实验室蒸发水的方法。拓展: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可以利用木屑和铁屑的哪些特点将它们分离?提示:磁性不同,轻重不同本节课学习了利用物质的不同特点分离物质的方法,学会了过滤和蒸发的操作,复习了水的性质。物质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大家在课后可以继续思考。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一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书书名: 义务教育科学书 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赵静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指导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探究目标: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重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研讨它们有哪些相同点,认识到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是原来的物质。教学难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研讨它们有哪些相同点,认识到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是原来的物质。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5532一、闯关游戏二、探索三、巩固四、拓展1.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水的变化的知识,今天老师想邀请大家参加一个闯关游戏,看看你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第一关:请同学们说一说下面图片上的这些现象说明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第二关:我们已经知道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水、冰、水蒸气,也知道它们之间可以变化,那么你能总结一下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吗?第三关:水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回答。2.填写记录单1.提问:纸和橡皮泥的变化和水的变化有相同的地方2.活动:玩橡皮泥的活动和折纸剪纸,并填写记录单。3.提问:橡皮泥和纸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4.分析表格记录。5.总结:有时候物质的外形和大小会发生改变,但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纸还是纸,水还是水,橡皮泥还是橡皮泥,并没有改变。6.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这样的变化吗?就是说这种物质的外形可能发生了各种变化,但还是原来的物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预设:竹筷子折断以后虽然不能恢复原形,但它仍然是木头做的,还是原来的物质。预设:玻璃被打碎以后,虽然变成了无数碎片,但每一个碎片仍然是玻璃,还是原来的物质。提问: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溶解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提问:一张纸被点燃以后变成了纸灰,这时候纸还是纸吗? 总结:世界上任何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有的和水的变化是一样的,他们只是外形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但也有的变化和水的变化是不同的,他们在变化的过程中变成了新的物质,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以后还会学习。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9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感受空气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说出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说明空气总会充满各处。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空气的特征;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3.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空气的特征。教学难点: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3聚焦1.出示充气泳池图片:仔细观察,这个游泳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塑料+空气)它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2.谈话:我们在一年级的科学课上观察过一袋空气。你还记得空气有哪些特征、它有什么作用吗?3.用气泡图整理对空气的认识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知识用气泡图表示出来,画在学习单上。 4.讲述:同学们写得对不对呢?先不急着下结论。接下来我们将用8节课的时间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在每一节课学习结束之前,我们都有机会补充和修改这张气泡图。10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思考:哪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感知它的存在?出示材料:扇子、塑料袋、水盆、塑料杯、海绵参与活动:用上述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习单上画图记录你是怎么做的。交流研讨:你看到什么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5)小结:用一句话说一说哪里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总是充满各处。2.捕捉空气,感知它的特征 (1)谈话:知道哪里有空气,我们就可以研究空气的特征了。要想研究空气的特征,首先要捕捉空气。你会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呢?(2)出示材料:透明大塑料袋、气球(3)参与活动,在学习单上记录你的发现。捕捉一袋空气,用多种方法观察、感知它的特征抛接气球,观察有哪些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5)交流研讨: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装着空气的塑料袋、气球都变鼓了,又都容易按出坑,说明空气容易被挤压,没有固定的形状;装空气前后的塑料袋和气球感觉不出重量的差别,装满空气的气球抛起来后会慢慢落下来,说明空气很轻。空气很容易从塑料袋口、气球口漏出来,说明空气会流动。3.做传递游戏,在比较中感知空气的特征游戏规则出示需要传递的物品:几块石块、一杯水、空气(需自己捕捉)传递的要求:可以从上述任何一种物品开始,先观察需要传递的物品的特征,再把它传递给另一个人进行观察。要求不能遗漏或掉在地上。可选择的辅助材料:塑料碗、塑料杯、密封袋准备材料:石块、水、塑料碗、塑料杯、塑料袋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做传递游戏,在学习单上记录你的发现。交流游戏体会及发现你是怎样传递这三种物品的?在传递物品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们的哪些特征?石块较多,放在碗里传递;水容易洒,装在杯子里传递;空气容易泄漏,装在密封袋里传递。传递过程中发现:石块很硬,有颜色,有固定形状,容易被传递;水没有颜色,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传递过程中容易洒漏;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不太好密封,传递过程中容易泄漏。空气特别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5)小结:通过游戏,我们感知到空气在颜色、形状、流动性、轻重等方面有与石块和水不同的特征。2研讨整理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空气的特征有哪些新的认识?补充修正你的气泡图。空气和一般物体相比,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可以被感知、可以装起来1拓展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石块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你还能举例说出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吗?人们是怎样区分它们的?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找资料。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0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空气可以占据空间。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3.对探究空气的特征感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探究空气性质的实验,体会创新乐趣。4.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教学难点: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通过转化的实验方法观察并描述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2聚焦1.观察三个容器:这三个容器分别装着什么物质?出示3个透明容器:一个装满豆子,一个装满水,一个空的2.交流研讨,聚焦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你看见了豆子,也看见了水。你看到空气了吗?你依据什么说杯子里有空气? 如果杯子装满豆子,我们可以说杯子里的空间被豆子占据了;杯子装满水,我们可以说杯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据了。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提出猜想: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说出你的观点10探索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谈话: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收集通过视觉、触觉可感知的证据,证明空气能或不能占据空间吗?(2)提供一些材料,辅助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出示水槽(装适量水)、去底儿带盖儿的矿泉水瓶、乒乓球:想想怎样用这些材料帮助你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是否占据空间。(3)研讨形成实验方案将乒乓球放入水中,观察它在水中的位置;将去底带盖儿的矿泉水瓶竖直向下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的位置;拧松瓶盖,观察乒乓球位置的变化。2.学生实验3.交流研讨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1)描述实验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研讨实验方法水瓶的作用是什么? 水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瓶子为什么去底儿不去盖儿? 乒乓球有什么作用? 4.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5拓展1.水瓶+气球实验谈话: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推断,水把空气从瓶口挤出来了,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但是,你看到跑出来的空气了吗?你有办法让我们看到这些空气吗?如果去掉瓶盖,把气球套在瓶口,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2.双杯实验提问:水能挤占空气所占据的空间,空气能把水挤走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吗?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空气把水挤走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空气腾出来的空间被水占据了。2总结提升1.关于科学观念(1)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回顾与反思:想想最初我们为什么不敢断定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有哪些不同于寻常物质的特点? (3)讲解:我们身边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也有像空气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2.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方法(1)回顾与反思:在上述三个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我们始终没有离开一种材料——水。想一想,我们明明研究的是空气的性质,为什么用到水?水在实验中起到了什么重要的作用?(2)讲解:可视化实验方法。3.补充、修正气泡图。1评价解释:倒扣水杯中的纸团会湿吗?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1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压缩空气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2.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3.尊重证据,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4.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教学难点:从微观层面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3聚焦谈话:给篮球打气,打气前后篮球有什么变化?篮球由软变硬了。充气前的篮球能轻松按压出一个坑;充了10筒空气后变硬了一些,但还能轻松按出一个小点儿的坑;充20筒空气后变得更硬了,很难按出明显的坑。空气使篮球变硬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尝试作出解释。你的解释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寻求证据。10探索讲解示范实验方法空气在篮球里的样子不容易看清楚,我们换个透明的容器装空气,再通过按压观察空气的变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借助水可以更好地感知空气的性质。今天的实验我们依然要请水来帮忙。我们需要准备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和一杯水。实验步骤:(1)用两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大约半管)的水和空气,比如10ml;(2)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松开手,观察活塞位置的变化。在记录表中记录活塞的始末位置。(3)保持注射器的管口被堵住的状态,待活塞回到初始位置,再慢慢用力向上拉活塞,直到拉不动为止,看看此时活塞的位置。松开手,观察并记录活塞的位置变化。(4)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2.学生准备材料,实验并作记录 3.交流研讨(1)分享1个学生的记录单(2)分析实验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现象一:开始两个注射器活塞位置相同,说明水和空气都占据10毫升的空间;现象二:压或拉之后水占据空间的大小都没有明显改变,空气被压后只占6毫升空间了,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向上拉活塞,空气可以占据更多的空间,到15毫升。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称作体积,这说明空气没有固定体积。现象三:松开手后,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4.用图画表征空气的变化如果用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你会怎样表示空气被压缩前后的变化?1回顾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空气的什么特征?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2.补充、修正气泡图。1解释1.解释:篮球打气前后为什么由软变硬了?(空气压缩)打篮球的人为什么不喜欢玩瘪篮球?(弹性小)1迁移1.还记得本单元第1课老师出示的充气游泳池吗?现在你能解释空气泳池利用了空气的哪些特征吗?2.自行车、汽车的轮胎为什么需要时常补气?(保持一定弹性)为什么不能充太足的气?课下跟家长一起讨论这个问题。2拓展视频:制作空气压缩枪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2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空气有质量吗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说出空气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被测量。2.学会测量空气质量的简单方法。3.发展进一步研究空气特征的兴趣,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认识到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教学重点:说出空气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被测量。教学难点:学会测量空气质量的简单方法。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3聚焦1.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空气的很多特征,如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等。有不少同学在活动中发现,充气前后的塑料袋、气球、篮球等在轻重上似乎没有明显差别。于是有的同学认为空气没有质量,有的同学认为空气有质量,只是很轻。那么,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2.思考并判断: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作出判断。A.空气有质量 B.空气没有质量 C.说不清楚3.讲解:质量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木头、石头、水等物质都有质量,许多商品包装上都会标示物质的质量,如5千克面粉,400克食盐。你知道质量是如何称量出来的吗?如果空气有质量,你有办法称量出空气的质量吗?10探索1.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1)讲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种,实验室里有:托盘天平、学生天平。生活中有:杆秤、案秤、电子秤、台秤等。(2)认识电子秤电子秤是采用现代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一体化的电子称量工具,能满足生活中快速、准确称量的需求。从外观上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秤盘和数字显示屏。打开电子秤开关,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电子秤的秤盘上,物体的质量很快就出现在数字显示屏上了,十分方便快捷。2.用电子秤称量一袋空气的质量(1)准备材料:一台电子秤和一个较大的塑料袋(2)打开电子秤开关,将塑料袋折叠后放置在秤盘上,读取并记录塑料袋的质量。(3)将塑料袋装入空气后再次称量,读取并记录此时塑料袋+空气的质量。(4)你称出一袋空气的质量了吗?这是怎么回事?这是老师反复测量三次的结果,你发现什么问题?三次测量结果不一致;装入空气后质量没有增加。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塑料袋折叠的程度不同,里面可能有残留的空气;每次装入的空气不一样多;空气量太少,电子秤精确度不够……空气浮力这能说明空气没有质量吗?很难说,需要找到其他可行的称量方法。3.用简易天平称量篮球充气前后的质量(1)讨论可行方案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塑料袋折叠的程度不同,里面可能有残留的空气换成不需要折叠的篮球装空气每次装入的空气不一样多用打气筒控制加入的空气量空气量太少多打几筒空气,使打气前后空气的量差别较大电子秤精确度不够换成更加灵敏的天平装置(2)用简易天平称量篮球充气前后的质量准备材料:篮球(或其他可充气的球)、打气筒、简易天平各1,小筒2个,绿豆若干调节简易天平,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在天平两端各挂一个小桶,分别放入一个放过气的篮球和若干豆子;调整豆子的量使天平保持水平;取出篮球打入10筒空气,再挂到天平上,观察发生的现象;添加豆子使天平恢复平衡,记录加入的豆子数量;继续给篮球充10筒空气,重复上述实验。(3)结论:空气有质量,20筒空气的质量大约与50颗绿豆的质量相当。4.用电子秤称量篮球充气前后的质量(1)谈话:有同学对上述测量结果不满意。50颗绿豆的质量是多少啊?是啊,绿豆有大有小,用绿豆的个数表述空气的质量不够精确。常见的质量的单位是克或千克,我们能否用前面提到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测量一下呢?(2)用电子秤称量篮球充气前后的质量 称量充了20筒空气的篮球的质量;给篮球放气后再次称量;记录两次测量的数据。(3)结论:空气有质量,20筒空气大约有2克。(4)讨论:为什么电子秤称量不出一袋空气的质量,却可以称出充气前后篮球的质量?因为篮球里装入的是压缩空气,空气的量增加了,充气前后的质量差别就比较明显;充气前后篮球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排除了空气浮力的干扰。2研讨回顾本课学习内容,你对空气的特征有什么新的认识?在称量空气质量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补充、修正气泡图。1拓展1.通常情况下,即20摄氏度时,1立方米空气质量为1.205kg。2.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圈包裹着,越往上空气越稀薄。你能想象吗,一个手指肚大小的地面上大约有1千克的空气。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压住的感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找资料继续学习。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3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科书书名: 《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说出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量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来测量。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发展进一步研究工具的兴趣和愿望。体会质量工具的发展是根据我们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学重点:说出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量的质量教学难点:如何用身边的物体测量一定量空气的质量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回顾1:怎样测量空气的质量?回顾2: 20筒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提出问题:任意一袋装一袋空气,推测这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呢?【教学意图】回顾复习空气有质量、可测量,内化科学概念。聚焦新的问题。二、探索 (一)探索测量20筒一袋空气的质量1. 替换法测量2. 推测100筒空气的质量【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用替换容器的方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并能够将推理、计算100筒空气的质量的思维过程外显。(二)探索任意一袋空气的质量推测这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学生可能地回答:10个曲别针15颗豆子3乒乓球……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天平和收集空气示范测量空气的质量的方法学生使用其他的常见物体测量分析数据1(1)发现:一定量的空气可以用一些常见的物体测量。(2)问题:用常见物体测量时天平多数不平衡,测量粗准确?4. 解决问题:用多种物体共同测量5. 分析数据2发现:质量单位要统一,测量单位要精细化(三)探索天平1. 讲述托盘天平发现问题:读书繁琐、精度不够2. 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橡皮,并读数2. 介绍电子天平 优势:读书简单、精度高【教学意图】通过制作简易天平,并用常见物体进行测量,发展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体会测量量工具的发展是根据我们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来。三、拓展使用电子秤或者其他测量工具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教学意图】感知不同质量测量工具的特点。延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4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教科书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会下降。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并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可以重复。了解热空气上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说出空气受热会上升,变冷会下降教学难点:通过模拟现象,形成感性认识,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热气球现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观看新闻:首届张掖热气球运动简述:热气球的发展史问题:人们怎样让热气球上升到空中?人们又是怎样让热气球缓缓回到地面的?【教学意图】通过现今人们喜爱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引发学生聚焦本节课主要问题:热气球上升、下降的原因。二、探索查阅资料,认识热球球的结构球壳燃烧器 热气球负载探索热气球升空、下降的原因思考:实验中用什么模拟什么?模拟物和被模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球壳——保鲜袋/垃圾袋 (轻) 燃烧器——蜡烛(热量)负载——× 2. 观看或进行模拟实验思考:实验过程中我们应当观察什么?注意哪些问题?(1)观察加热前后塑料袋与空气的变化(2)记录加热前后的现象(3)重复实验,并记录(4)注意安全3. 收集证据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变冷会下降。【教学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了解热气球的结构。初步学习模拟实验的过程、方法、特点。通过模拟实验收集证据。研讨分析讨论:加热空气前后的变化比较热量的变化比较塑料袋形状的变化比较塑料袋体积和质量的变化比较塑料袋位置的变化小结:引起加热后塑料袋上升和下降的现象的原因是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变轻。解释热气球上升、下降的原因加热后,球壳里面的空气______变大,所以热气球会上升;降落时,调节球壳里面的温度比上升时低,球壳里面的空气______变小,所以热气球会下降。【教学意图】联系已有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热气球受热上升,变冷下降的背后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四、拓展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观察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现象?解释热空气为什么能够气球?【教学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历史与现代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学以致用。五、回顾与反思完善气泡图【教学意图】将所学科学概念建立联系,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5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风的成因教科书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学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说出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列举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教学重点:通过进行模拟实验,说出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教学难点:尝试画图解释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谈话:夏天,天气闷热。我们都喜欢在通风的地方休息,那么怎样才能制造出风来呢?学生可能地回答:扇扇子、吹电扇等归纳:人造风需要动力、“扇叶”和空气提出问题:自然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学意图】聚焦本节课主要问题风的成因。二、探索根据已有经验形成假设学生可能地回答:有一种力量推动空气运动起来 类比自然风和人造风的形成。探索风的成因指导学生准备制作‘风的成因演示箱’的用具通过视频学习制作‘风的成因演示箱’3.探究风的成因 (1)学生思考:实验中用什么模拟什么?实验中通过什么感受到风的存在?哪些现象与风的形成有关?蚊香和纸条有什么作用? (2)学生观看并进行模拟实验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模拟:动力——蜡烛空气——演示箱内的空气(空气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流动,热空气会上升)树枝——纸条(塑料条飘动,感受风的存在) 对比: (4)说出演示箱内的空气是如何流动起来的?指导学生解释风的成因4.解释自然界风的形成【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人造风与自然风的共同点,推理自然风的形成条件。制作风的成因演示箱进行模拟风的成因实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然界风。建立探究因素的意识、巩固模拟实验特点的认知,从而提高探究方面的科学素养。三、回顾与反思指导学生用气泡图的方式补充空气的特点和作用。回顾实验方法:模拟实验【教学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评价学生的重难点的认知水平。四、拓展交流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教学意图】了解风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知道事物存在是既有利也有弊的。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6学科科学年级三学期上课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科书书名: 《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石润芳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说出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举例说出空气的作用并进行简单分类。能够对信心进行整理。尝试用多种方式反思回顾单元内容和探究方法。教学重点:回顾单元内容和探究方法。教学难点:说出空气的作用及分类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聚焦空气的分布地球上空气的分布讲述大气层: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身边空气的分布引导学生说出我们身边的空气分布在空中、水中、土壤中【教学策略】通多阅读资料探究空气的分布。二、探索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交流调查结果枚举空气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实例将空气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实例进行分类可以做什么分类 空气泳池、救生圈、充气城堡娱乐人、动物、植物呼吸生命自行车、汽车、帆船……交通工具球类运动空调、风扇家居……保护大气环境污染源污染物及危害保护地气的措施【教学意图】通过资料探究,进一步认识空气的分布以及与生活的关系。并将空气的作用进行简单地分类,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物质,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引导学生具有保护大气的措施并用行动践行。三、单元梳理能够占据空间空间能否被压缩是否有质量是否会流动空气水石头通过二维表对比空气、水和石头的特征通过气泡图补充空气的特征、作用阅读短文,巩固认识空气的特征【活动意图】通过多个角度回顾反思。加深对空气特征及其作用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内化概念生成。四、拓展撰写关于空气内容的短文、诗歌、打油诗、儿歌【活动意图】通过短文、诗歌、打油诗、儿歌等形式提升学生概括空气部分的知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7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张霁萌海淀区实验小学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郭晓丽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 说出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2. 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3.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说出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谈话: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学校运动会和春游秋游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不冷不热,下雨的概率也比较小,适合组织大型活动;放风筝要具备风的天气条件;出去旅行要考虑带什么衣物;春耕播种盼着下雨,春雨贵如油,有利于种子发芽生长;夏秋收割稻麦时希望晴天多一些,能快速把粮食晒干,颗粒归仓。因此,研究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对生产和生活都非常重要。二、探索(一)说出你知道的天气,给天气分类1.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天气2.提问:说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阴晴雨雪风……3.给天气现象分类冷、热、温暖分一类,它们描述的都是气温;小雨、大雨、小雪、中雪、雷雨分一类,在气象学上它们都属于降水;晴、阴、多云分一类,它们描述的都是天空中的云量;大风、微风分一类,它们都是风。4.总结:这样我们就可以抽象出一些描述天气的视角——气温、降水、云量和风。5.发现和提出问题:气温多高的时候你会觉得热?刮多大风你觉得能算大风?下多大的雨你觉得能算大雨?你发现了吗,过去我们对天气现象的描述停留在模糊地、个人经验水平。要想准确描述天气,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定量测量的方法。这就是本单元2至6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给天气下定义1.交流:今天天气怎么样?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不一样2.下定义:什么是天气(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2)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大气圈中。(3)北京常见地灾害天气(三)持续观察和记录天气,为研究天气积累事实性资料1.竺可桢的事迹 每天都观察并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坚持了38年,留下40多本自然日记,近千万字。2.记录天气日历播放视频:记录天气变化,形成天气日历三、研讨1.什么是天气?2.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3.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四、拓展接下来的一个月,请你每天根据天气预报将天气数据记录在这份日历上。这份天气日历将会贯穿我们整个单元的学习,请你一定要保管好,并且坚持完成记录。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8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认识气温计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张霁萌海淀区实验小学指导教师郭晓丽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 能说出气温计的基本结构,基于与水温计的对比,识别气温计的量程、刻度值等。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2. 使用气温计模拟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3. 认识到真实测量数据对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识别量程、刻度值等。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教学难点:使用气温计模型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谈话:不同的人对冷暖的感受不同。用什么工具测量气温呢?2.提问:还记得水温计的用法吗?二、探索(一)认识气温计1.播放视频:认识气温计2.讲解:认识刻度。温度计是不是什么样的温度都能测呢?其实啊,每个温度计都有一个测量范围,叫量程,这只气温计的量程是多少呢?没错,是零下20到零上50摄氏度。超过这个范围的温度,气温计是无法测量的;而相邻两条刻度线表示的温度值称为分度值,又叫最小刻度值。不同种类的温度计,量程和分度值也会有所不同。(二)怎样读数?1.播放视频:怎样读数2.提问:你能读出这些温度计的读数吗?3.谈话:读取气温数据时需要注意什么? 4.播放视频:比较气温计和水温计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三)认识更多的温度计1.提问:观察这些温度计,它们有什么用途?2.播放视频:比较气温计、水温计与体温计3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三、研讨1.提问: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应注意什么?2.提问:利用气温计描述气温对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四、拓展1. 谈话:了解了这么多种温度计,今天就请你把家里的温度计都拿出来,找找它们在结构、量程、分度值上有什么区别,好吗? 2.布置任务:坚持每天根据天气预报记录气温数据,完善天气日历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19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测量气温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张霁萌海淀区实验小学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郭晓丽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 1.说出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2.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3.知道一天的气温规律: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傍晚气温较低,午后两点气温最高。教学重点:知道一天的气温规律: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傍晚气温较低,午后两点气温最高。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提问:今天的气温是多少?2.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气温计,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二、探索(一)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1.播放视频: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二)测量当下的气温1.学生独立测量气温2.交流研讨:你测量的气温是多少?这个温度能说明今天是冷还是热吗?3.提问: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天气预报中我们常听到的两个温度值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你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吗?(三)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1.提问:选择一天中什么时间测量气温?2.提问:你能看出气温变化的趋势吗?一天中什么时刻气温最高?什么时刻气温最低? 3.播放视频:用excel表绘制柱状图4.谈话:使用柱状图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四)怎样绘制一个柱状图?1.谈话:口诀——找气温、点上点、划横线、涂上色2.播放视频:手绘柱状图三、研讨1.谈话:想一想,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四、拓展1.提问:气象工作者是如何测量气温的?了解日平均气温讲解:气象学家一般会测量一天中四个时间点的气温——2:00、8:00、14:00、20:00,这四个时间点气温的平均值称作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是判断季节更替的重要依据。入春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高于10℃,第一天即为入春日。入夏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高于22℃,第一天即为入夏日。入秋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2℃,第一天即为入秋日。入冬日: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第一天即为入冬日。2.谈话:请你在课后继续完善天气日历中关于气温的数据。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0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测量降水量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张霁萌海淀区实验小学指导教师王思锦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郭晓丽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气象学家通过测量降雨的深度来判断雨的大小2. 通过制作简易雨量器,认识其基本结构,基于结构体会其设计与使用时的注意事项。3. 直到现在常用的降雨的测量工具,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制作简易的雨量器,运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提问:这是什么天气?2.讲解: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气象学家通过测量降雨的深度来判断雨的大小。3.谈话:用什么工具收集雨水、测量深度?二、探索(一)制作简易雨量器1.讲解:所需材料及制作步骤2.提问:如果要将矿泉水瓶作为收集工具,你需要做哪些改进?3.播放视频:制作简易雨量器4.谈话:怎样测量、记录降雨量?(二)模拟测量降雨量1.讲解:找一块平整且上面无遮挡物的地面,将雨量器垫高(70cm,防止雨水从其表面溅入)水平放置,固定好。根据乌云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应有所不同。(拿起雨量器,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雨水溢出。)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待液面平稳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持平,加单位(毫米)。测量三次,尽量模拟不同大小的降雨。依次记录数据。2.播放视频: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三)用自制雨量器测降雨量 1.谈话:请你用自制的雨量器,真实地测量下雨天的降雨量,并根据标准判断降雨量等级。三、研讨1.播放视频:一毫米降雨有多少?2.谈话: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如何测量它们的降水量?3.谈话:比较自制雨量器和标准雨量器 四、拓展1.谈话:请你使用自制雨量器,连续测量十天的降雨量并记录。参照“降雨量等级标准”,填写降雨等级。 2.讲解:根据连续十天的降雨量数据制作降雨量柱状图。活动手册中提供了这样一张绘制柱状图的辅助表格。横坐标代表日期,每一个小格子可以代表一天。纵坐标代表降雨量,每个小格为10毫米。请你在有降水的那天相应的位置涂上颜色,绘制成柱状图。例如这样。3.谈话:坚持每天记录降雨量,完善天气日历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1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观测风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郭晓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张霁萌海淀区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1.说出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2.学会自制简易小风旗,能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力,并记录观察结果。 3.知道利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教学重点: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力,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难点:利用工具测量风向和风力。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播放视频: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风的内容,并通过观察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2.提问:视频中有怎样的现象呢?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请你说一说?3.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风是空气的流动,空气看不见,所以风也是看不见的。但是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发现了小草在随风摇曳,而五星红旗在随风飘展,特别是这些大树在风的作用下摇摆得十分厉害,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风的存在,可以通过风中物体的运动变化间接感知风的存在。所以因为有风才有了上面的这些现象。4.同学们关于风,我们如何描述它呢?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二、探索学习风向和风力1.提问:在前面的天气预报中,我们看到了天气预报里面提到了风向和风力,例如风向西南风,风力两级,这些是如何得到的,什么是风向?什么又是风力呢?2.讲解: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而风力指的是风的大小。3.讲解:在自然界中,我们必须借助于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向和风力。例如在视频中我们所看到的旗子,就可以通过它的摆动来判断风向。4.谈话: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刚刚提到的风向:西南风。你觉得它是从哪儿吹来的?5.提问:为了更好地判断方向,我们增加了4个方位。分别是西北,东北,东南和西南。这样就有了8个方位。现在你可以在图上画出西南风了吗?6.提问:风力的大小又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我们来通过视频了解一下风力等级。观看视频,学习蒲福风力等级表。7.讲解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弯、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动、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倒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二)制作小风旗1.讲解:刚刚我们了解了风力等级以及方位图。现在请同学们和李老师一起制作小风旗,通过风旗我们来判断今天的风向和风力,我们需要的材料有硬纸板,布,铅笔,直尺,剪刀,钉书器等。2.实验提示: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还有几个小提示,旗面应选择轻薄柔的面料,二旗杆可以用小竹棍等材料使用双面胶粘贴,三使用钉书器时要注意安全。让我们开始吧!(三)测量风力和风向讲解:小风旗已经制作好了,同学们在我们配套教材的视频当中有一段是老师测量的风向和风力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四)学习记录 在测量后,同学们要掌握记录方法,并养成记录的好习惯。三、研讨谈话: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如何利用小风旗来测量风向和风力,同时测量方向还有一个小工具叫做风向标,把它放到室外测量风的时候,风从哪里吹来它就会指向哪里,在我们配套教材的视频中,老师教给了咱们同学们制作风向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四、拓展1.提问:这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观察风的装置,你可以说一说,它如何来测定风力和风向吗?你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2.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测量风向和风力,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每天测量风向和风力。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2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观察云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郭晓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张霁萌海淀区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1.说出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2.学会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3.通过观察,能够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天气符号和简图进行记录。教学重点: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教学难点: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出示谜语:大大一团棉花糖、高高挂在蓝天上、天天飘来又飘去、小小雨滴里面藏。这是什么呢?你想到了吗?2.观看视频,展现生活中常见的云。3.提问:云是什么?云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我们怎么观测云呢?观察云的哪些方面?天气预报当中所说的晴天、阴天、多云等天气和云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二、探索(一)云和我们生活的关系1.谈话:首先我们来学习云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讲解:云的外形特征和云量的多少以及云的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的状况,而且也预示着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云的形成1.播放视频,了解云的形成。2.讲解:通过观看视频,我们知道了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三)云的形态和分类1.播放视频,展示云的形态和分类2.教师讲解:积云、层云、卷云积云: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层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是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又称雨层云。 卷云:在空中纤细的羽毛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3.气象学家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它们分为三类,分别是积云、层云和卷云。(四)学习天气符号1.讲解:同学们,在我们记录天气的时候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表示。2.谈话:在图中,你找到了哪些和云有关的天气符号?多云、阴、晴。你可以想出来这些天气符号和云的关系是什么?——云很少,太阳露出来了,是晴天云比较多,有时太阳被挡住,多云。云太多,挡住了太阳,我们叫做阴天。3.讲解:这就是晴天、多云和阴天的天气符号,现在你们知道天气符号的来源了吧。(五)云量1.提问:天气预报当中我们所看到的晴天、多云和阴天,在天气日历中,我们使用了这三种天气来描述和记录对于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讲解:如果把我们的天空看成一个圆,云量不超过圆面积的1/4就是晴天。云量超过1/4,但不超过3/4就是多云。而云量超过了3/4,就是阴天。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晴天多云还是阴天,根据天空中的云量来进行判断。4.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天气呢?这就是晴天阳光明媚,云量不到整个天空的1/4。这是多云,云量超过了整个天空的1/4,但是不超过3/4,我们还可以看到太阳从云里面射出来。再来看,这就是阴天了,看不到太阳,此时的云整个占领了天空。三、研讨1.活动:室外观察云的形态和云量。2.交流汇报:云地记录情况。3.讲解:观测的情况,云占领了天空的3/4以上,所以是阴天。4.观看视频:学习制作云量卡。四、拓展1.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气象学家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我们还知道了可以通过云量判断晴天、多云还是阴天。2.讲解:看云,还可以预知天气,我们的古人,根据对云的形状,编了很多的谚语,用于提示人们未来的天气情况,例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观察云,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每天观察云,并进行记录。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如何记录气温、降水量和云量等内容,我们如何整理相关的天气日历呢?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3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郭晓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张霁萌海淀区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1.说出天气是不断变化的。2.能够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3.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教学重点: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教学难点: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我们身边的天气。在天气日历中,我们还把这些信息记录了下来。2.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记录了天气日历,为了更好地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呢? 二、探索(一)整理天气日历1.谈话:请看!这是一名同学所记录的天气日历,里面完整地记录了2020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的天气情况。2.提问:这些信息我们应该如何整理呢?3.交流:同学们想到了,我们如果要整理天气日历,首先我们可以进行分类,例如我们可以单独统计云量、降水量等,然后把这些分类进行统计,然后制作成图表进行分析。4.讲解:请看这就是单独的一种天气情况,我们所制作的图表,云的情况统计以及风的统计。你顺便可以想想,怎么统计就可以不重不漏呢?我们还可以用之前所学过的图表的方式来进行记录,以便于我们后面更好地进行分析。(二)统计天气日历中的信息1.统计云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进行云的统计。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是我们配套教材所提供,让我们开始吧。通过收集信息我们得到了,在这个月中晴天较少,多数是多云或阴天,云量多的天数比较多。2.统计风 下面我们再来统计一下风,请同学们和我们配套的教材当中的视频来学习一下,开始。通过统计,我们得出了刮风的天数以及不刮风的天数,还有就是风力和风向。通过统计我们得出了,刮风的天数为30天,不刮风的天数为0天,在这一个月最大的风力是三级,而风向东南风比较多。3.统计气温下面我们再跟着教材当中的配套视频学习一下气温统计,开始。通过统计气温,按照天气日历绘制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并把数据做成气温柱状图。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在这个月中白天气温较高,变化较大,而夜晚气温稳定较为凉爽。4.统计降雨量下面我们再跟着教材当中的配套视频学习一下统计降雨量。通过统计,我们得出了这个月下雨的天数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个月中下雨天数为8天,雷阵雨6天,小雨是三天,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这个月降水量较多。三、研讨1.分析:通过我们整理天气日历,并且对天气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北京市海淀区2020年6月天气情况,白天气温较高,夜晚较为舒适,整月微风云量较多,降水量较多。2.出示: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6月份的数据整体分析,我们发现了在6月份的时候,北京的天气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像这种情况,我们把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做气候。3.如果我们持续记录的不仅仅是6月的天气状况,而是全年的,那么经过几年的积累,就可以总结发现一个地区气候的特点及变化趋势,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了。 4.讲解:根据天气气候的情况,我们的古人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方便我们的生活以及种植,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吧。5.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整理天气日历并学习了对于天气日历进行分析,从而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个地方的气候情况。四、拓展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4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书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李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指导教师郭晓丽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王思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指导教师赵若珊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2.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教学重点: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聚焦1.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如何整理天气日历,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称为气候,根据气候的特点,我们还把一年分为了二十四节气。2.思考:我们记录的天气日历和天气预报有什么不同呢?记录天气日历是记录曾经的天气,而天气预报说的是未来的天气。3.提问:关于天气预报你有什么问题吗?4.提出疑问: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我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二、探索(一)观测天气的历史1.讲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2.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3.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我们国家真了不起!后来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仪器,但是比我国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呢。到了晋代,人们将铜鸟改为了木鸟,更轻便,转动也更灵活了。 4.唐代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给风定了10个等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把风划分为0到12级。 5.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气象学研究成果开始融合。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设有专门观测气象的人员。到了清朝成立了类似我们现在的气象部门,叫做“钦天监”。6.到了近代,我们的中国气象局会每天发布天气情况。(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1.谈话:同学们请看天气预报,主要是由分布在全球各地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我们国家从1957年6月1日开始,每天公布天气预报。2.提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天气预报不断地在变化和更新。天气预报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3.讲解:下面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天气预报,它的制作过程分为5步,分别为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首先是数据收集,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气象数据是如何收集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数值天气预报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在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数据的收集。收集完这些数据,气象员做预报又是如何开展的,请看视频。接下来就是进行天气会商,这又是要做什么呢?看一下视频吧。最后就是发布天气预报了,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作出预报,天气会商以及发布天气预报。4.提问:知道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5.小结:天气预报的发布非常的复杂,首先是全球气象监测站要收集数据,而且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过程十分的复杂,同时也非常的严谨,最后气象学家还要基于数据转化为证据作出判断,由此可见我们的天气预报来之不易呀。三、研讨1.思考: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2.提问:我们学校马上要进行秋游了,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可以提前做些什么?首先我们就要去看一看天气预报了,出行当天的降雨,温度,风力等,我们都要了解一下它,能够更好地方便我们的生活。3.讲解: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获取天气预报,现在我们的网站还有手机APP都有很多的平台,我们从中就可以了解到气象知识。4.接下来我们看一段天气预报,这又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预报,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出行,让我们知道如何穿衣和防雨,同时极端天气预报,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四、拓展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天气:气温、降水量、风、云等——气候2、观测天气现象——如实记录——整理分析获得规律3、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气温计、风旗、风向标、雨量器等)。4、天气和我们息息相关。气象学家对于天气的及时预测可以更好地指导生产与生活。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天气对种植到底影响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课下去查阅相关资料,继续学习。

    精品成套资料

    教科版(2024)三年级上册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知识点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