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逆时针,顺时针,°26,北回归线,月22日,月21日,月23日,夏至日,秋分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层级一 “必备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1] ,从南极上空俯视为[2] 。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为1月初,远日点为7月初。
(3)周期:一个[3] 年,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
(2)影响。①引起太阳直射点在[7] 之间往返运动。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a.[12] 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13] 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a.[14] 之间有直射现象。 b.[15] 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回归线极圈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的不同(1)时间不同: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时间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所在位置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所在位置以东。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1)典型图示(判断所代表的节气)。
甲[16] 乙[17] 丙[18]
2.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均为12时。(2)北半球状况(南半球相反)。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叫作[32] ,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33] (如图乙所示)。
甲 乙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从[34] 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35]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36]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37] 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38]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39] 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40]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41】 折线所示。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47】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2)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的四季:【48】__________月为春季,如此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层级二 “关键能力”突破
知识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黄赤交角[命题探究] 小明去某地旅游时看到了北回归线标志塔(如图),其后他搜集到如下资料:黄赤交角在不断变化,现阶段每100年减小47″;1984年开始启用黄赤交角数值23°26'。据此完成(1)~(2)题。
(1)现阶段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每年( )A.北回归线南移约14.5厘米B.北回归线北移约14.5米C.南回归线南移约14.5厘米D.南回归线北移约14.5米(2)回归线位置移动产生的影响是( )A.地球上的地理坐标发生变化 B.地球的极点位置向赤道移动C.温带昼夜长短年内变幅减小 D.各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核心归纳]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技巧(1)公转方向的判读——看是南极上空还是北极上空。从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为逆时针。(2)先判断“二至”再判断“二分”。①看太阳位置:太阳位于椭圆轨道右焦点,则右侧为近日点(接近冬至日),左侧为远日点(接近夏至日)。②看地轴的指向: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北端向左倾斜,左面为冬至,向右倾斜,右面为冬至。③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接太阳直射点与地心,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从而区分冬至和夏至。确定了二至点后,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即可判断春分和秋分。
2.黄赤交角及其变化带来的影响(1)黄赤交角的影响: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季节变化和五带形成。(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能力运用]考向1 地球公转的特征分析 (2023年山西太原模拟)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及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第1~2 题。
1.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图甲中N点时,地球位于图乙中公转轨道的( )A.①点附近B.②点附近C.③点附近D.④点附近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图乙中①点时(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最大值C.地球自转角速度加快D.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点快
解析:第1题,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图甲中N点时,即公转速度最慢的时候,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根据图乙中四地的位置,可知在③点附近距太阳最远。第2题,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图乙中①点时,即为近日点附近,为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快,即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点快。
考向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022年黑龙江鹤岗期末)如图中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B.23°26'C.30°D.66°34'4.地球公转经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向南移动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C.在北半球,向北移动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PQ连线在黄道平面上,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相同,即23°26'。第4题,地球公转经过P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知识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命题探究] (2021年新课标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如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A.3月B.6月C.9月D.12月(2)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A.全天性减少B.时段性增加C.时段性减少D.不发生变化
[核心归纳]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空间对称);在太阳直射同一纬度的两个日期时,昼夜长短状况相同,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时间对称)。
(3)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变化幅度越小。
2.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如图所示。
(2)昼夜长短分布——看“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图所示。
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常规计算方法。①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②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要求是地方时,但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所用的时间要统一,如都是地方时或北京时间)。昼长时数=(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
③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a.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b.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
(2)规律计算方法。①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②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各地的夜长。③利用时间的对称性计算。相对于夏至日或者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的昼长、夜长都是相同的;相对于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某地一个时间的昼长等于另一个时间的夜长。如图所示。
某地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夜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昼长)。
[能力运用]考向1 昼夜长短的计算 (2022年江苏淮安模拟)读①②③④四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差值统计表,完成第1~2题。
1.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④①③D.④③①②2.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A.8小时31分B.9小时9分C.10小时42分D.11小时22分
解析:第1题,纬度越低,昼长最大差值越小,由此可知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第2题,根据同一地区夏至日和冬至日昼夜时长相反,即同一地区夏至日白昼时长等于冬至日黑夜时长,并且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长,则冬至日白昼最短,若该地夏至日白昼最短,则冬至日白昼最长。④地昼长最大差值等于该地昼长最大值(设为x)减去该地昼长最小值(24-x),由此可得x-(24-x)=5小时42分,即x=14小时51分,则④地最短昼长为(24小时-14小时51分)=9小时9分,B项正确。
考向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023年山东临沂模拟)能够看到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就是国家版图边界与晨线最早相切的地方。 对于“在哪里能看到中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这个有趣的问题,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图甲是小组搜集到的中国最早日出的县级行政区位置示意图,图乙是四个县级行政区一年内的日出时刻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第3~5题。
甲 乙
3.图中抚远、虎林、温岭、台东四个县级行政区对应的序号分别是( )A.④③②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④③4.与温岭相比,抚远每天都先看到第一缕阳光的时段是( )A.秋分到春分B.春分到秋分C.夏至到冬至D.冬至到夏至
5.以下因素对能否最早看到中国2023 年第一缕阳光影响最小的是( )A.天气状况B.纬度位置C.经度位置D.海拔高低
解析:第3题,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纬度位置越高,白昼时间越长,日出时间越早,日落时间越晚;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纬度位置越高,白昼时间越短,日出时间越晚。因此,纬度位置越高,夏至日日出时间和冬至日日出时间差距越大。读图可知,图中抚远、虎林、温岭、台东四地中,日出时间变化最大的是曲线是①,其次是曲线②,曲线④日出时间变化最小,图中抚远纬度位置最高,其次是虎林,台东的纬度位置最低。故图甲中抚远、虎林、温岭、台东四个县级行政区对应的序号分别是①②③④,C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抚远比温岭先看到第一缕阳光的时间为1月下旬到11月上旬,春分到秋分在此期间,B项正确。第5题,海拔高度虽然也会影响日出时间,但是图中四地都位于平原附近,海拔差异较小,对能否最早看到“中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影响最小,D项正确。
知识点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命题探究] (2023年海南高考地理)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方时等地理要素。图甲为①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图乙为②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2)题。
(1)观测当日( )A.①地昼长夜短B.②地昼短夜长C.①地昼长大于②地D.①②两地昼夜等长(2)①地位于②地的(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
【思维过程】第(1)题,
[核心归纳]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
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特征——90°的出现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物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物影越长,且物影方向背向太阳。(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的纬度大小。
3.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关的计算(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①公式:H=90°-两点纬度差。②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2)计算最短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解题的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如图,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t H。
(3)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夹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夹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h=90°(如图)。
[能力运用]考向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2023年山东枣庄模拟)北京故宫中的乾清宫在每年冬至日正午12时前后的一段时间出现会“点亮金匾”的奇特现象。阳光照射到乾清宫金砖地面后,反射到“正大光明”匾上(如图),将“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依次点亮,散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据此完成第1~2题。
1.冬至日乾清宫正午入射角约为( )A.23.5°B.26.5°C.40.0°D.46.5°2.乾清宫“点亮金匾”的奇特现象发生时,阳光在“正大光明”匾上的移动方向为( )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C.由高到低D.由低到高
解析:第1题,结合乾清宫夏至日正午入射角,计算出乾清宫的纬度约为40°N,再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6.5°,即冬至日正午入射角约为26.5°,B项正确。第2题,该地冬至日正午前后一段时间内,太阳自东南向西南移动,反射的阳光由西向东将“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依次点亮,A项正确。
考向2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2023年河南洛阳模拟)如图为某日正午海口(20°N)某住宅小区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日最接近( )A.3月10日B.6月30日C.9月10日D.12月30日4.为获得最佳光效,此日该地楼顶的太阳能集热板与楼顶水平面的角度可调整为( )A.18°B.36°C.54°D.72°
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此日海口正午太阳高度为72°,且太阳位于海口南面。海口的纬度为2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计算可知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N。因此该日为4月6日或9月7日,最接近9月10日,C项正确。第4题,太阳能集热板与楼顶水平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因此该日角度可调整为90°-72°=18°,A项正确。
知识点4 太阳视运动与日出、日落方位[命题探究] (典型高考题)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 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完成(1)~(2)题。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A.①B.②C.③D.④(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核心归纳]1.认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时(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如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判读技巧: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2.全球日出、日落方位的判读(1)通常情况(不含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2)极圈内刚好出现极昼现象。
(1)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天空;南回归线以南,全年正午太阳都在正北方天空。(2)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有时在天顶,有时在正南方天空,有时在正北方天空。(3)太阳的周日运动:以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为例,太阳东北方天空升—东南方天空—正南方天空—西南方天空—西北方天空落。
3.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以北半球为例,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日出、日落的位置越偏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大;反之,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日出、日落位置越偏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小。4.影子变化的判读(1)影长变化:根据太阳高度的大小判断影长。例如,日出时影长最长,之后缩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日落时影长又最长,直射点上无影子。(2)影子方位的变化:影子位于太阳相反方位,根据太阳方位即可推知影子方位。
[能力运用]考向1 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 (2023年福建漳州模拟)读某地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与其对跖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地理纬度分别是( )A.40°S,40°NB.50°N,50°SC.40°N,40°SD.50°S,50°N2.该地某日的夜长为9小时40分,则该日的太阳运动轨迹、日出时间及日落方位分别是( )A.①,4时50分,西北方向B.②,4时50分,西南方向C.③,7时10分,西北方向D.①,7时10分,西南方向
解析:第1题,北半球各地北极星的仰角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由图可知,当地北极星的仰角为40°,则当地纬度为40°N,其对跖点纬度为40°S,C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①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②为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③为冬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题干中该地某日的夜长为9小时40分,说明该地昼长夜短,符合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即①,此时日出时间为0时+夜长的一半,即4时50分日出,夏至日在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A项正确。
考向2 日出、日落方位 (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如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A.生肖虎B.生肖虎与兔之间C.生肖兔D.生肖兔与龙之间4.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A.5个B.6个C.7个D.8个
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正西,当地经度为105°E,此时当地地方时应为8:20,太阳位于正东,一天之中太阳方位关于地方时正午(正南)对称,此日当地地方时15:40太阳应位于正西,则地方时16:00太阳应位于西北方向,杆影应指向东南,读图可知,生肖虎、生肖虎与兔之间均在东北方向,生肖兔在正东方位,只有生肖兔与龙之间在东南方位,D项正确。第4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可知,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点一直位于南半球,此地(37°N,105°E)始终昼短夜长,所以在此期间,该地日出东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日落西南。由此可知,日出时刻杆影朝向西北方,位于生肖鸡以北;正午时刻杆影朝向正北,指向生肖鼠;日落时杆影朝向东北方,位于生肖兔以北。按杆影顺时针方向转动可知,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最多为5个,A项正确。
层级三 “核心素养”养成
热考主题必“追”① 地球运动与生活 [主题探究]探究1 日晷计时日晷,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晷针垂直晷盘,上端指向北极星。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如图是山东某中学中放置的日晷图。
(1)晷针的影子在冬至日晴天时移动的方向应是怎样的?(2)山东该中学的日晷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行胜于言”日晷相比,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哪个大?(3)在放置日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
提示:山东该中学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大。
提示:指针与地轴平行,应该指向正北方向;指针与地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纬度;要避免周围树木等物体影响太阳光照,日晷应该放在没有阳光遮挡的开阔地区;冬半年需要看晷面下方日影,日晷下方应该也有刻度和晷针。
探究2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在哪里?(2)二十四节气有何意义?
提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在此辛勤耕作总结出的规律。
提示: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提示: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他们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体现出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3)二十四节气如何划分?
[应用体验]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赤道式日晷”的晷盘平行于赤道面,晷盘正、反两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指向北极星方向。图甲为我国北方某地日晷剖面示意图,图乙为该日晷某时刻晷盘正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甲 乙
1.一天中,晷盘上晷针影子的移动方向是( )A.正面呈顺时针方向,反面呈逆时针方向B.正反两面均呈逆时针方向C.正面呈逆时针方向,反面呈顺时针方向D.正反两面均呈顺时针方向2.根据图乙日晷晷针影子位置,可推测图乙拍摄时为( )A.上午 B.正午C.下午 D.子夜
解析:第1题,由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自西向东移动,从晷盘上面(正面)看呈顺时针方向,从晷盘下面(反面)看呈逆时针方向,A项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晷针指向北极星方向,正午时指针指向正下方的影子为北,所以图乙时刻晷针影子指向西北方向,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应为上午,A项正确。
2022年2月4日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该日20时整,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大屏幕上依次闪现二十四节气,体育场中央地屏上一轮明月升起,翩翩彩蝶飞舞,蒲公英的种子飞向空中,绚丽的焰火点亮鸟巢上空,绽放出“立春”的中英文造型,在冬日传递着春的消息。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节气中,北京的夜长与此日最接近的是( )A.立秋 B.立冬C.小雪 D.大寒4.二十四节气是按天文、气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的有特殊意义的名称。下列节气名称反映气温变化的是(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小雪、谷雨、白露、霜降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D.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三节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自转轴,北极星,自西向东,逆时针,小时56分4秒,南北两极点,不透明,夜半球,昼半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逆时针,顺时针,°26,北回归线,月22日,月21日,月23日,12月22日,回归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三节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自转轴,北极星,自西向东,逆时针,2周期,小时56分4秒,3速度,北极点,不透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