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左图)于2023年12月7日开始建设,2024年2月7日正式开站。秦岭站建设期间,某日某科研人员每间隔4小时对太阳拍摄一张照片,并合成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 )
A. 东南方B. 东北方C. 西北方D. 西南方
2. 拍摄乙位置太阳时,北京时间约为( )
A. 5时B. 9时C. 19时D. 23时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示甲的位置和太阳视运动方向可以看出,甲与前一次拍摄位置的太阳高度基本相同且邻近最大太阳高度,结合材料可知,相邻两次拍摄间隔4小时,所以甲位于当地正午之后2小时,秦岭站位于南极地区,正午太阳位于观测者的正北方,正午过后太阳视运动向西偏移,所以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西北方,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拍摄甲位置太阳时为秦岭站当地时间正午之后2小时,即当地时间14时,相邻两次拍摄间隔4小时,则乙为2时。读图可知,秦岭站的经度大致为165°E,故165°E为2时,秦岭站与北京120°E时差为3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时间为23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视运动轨迹变化规律也与太阳直射点有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海南省某黎族古村落(位于19°N)的广场上存有“立柱测午时”的古建筑。该古建筑由一根花岗岩立柱和立柱南北两侧固定不能位移的花岗岩条石组成(下图)。每天立柱的影子与条石重合时,即为正午12时。条石面以上的立柱高度为2米(已知tan60°≈1.732,tan65°≈2.14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一年中,立柱日影与条石OA重合的次数约为( )
A. 35次B. 90次C. 183次D. 365次
4. 某日,立柱落在条石上的影长为1米。下列四图与当天立柱顶端日影轨迹相符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立柱日影与条石OA重合说明太阳从正北方向照射过来。只有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19°N以北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一个月直射点的移动纬度为8°略少一点点,直射点最北能到达北回归线,因此直射点从19°N北移到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南移到19°N共跨8°多一点,所花时间略高于一个月,即一年中,立柱日影与条石OA重合的次数约为略多于30天,四个选项中只有A符合题意,故A正确,BCD错误,选A。
【4题详解】
立柱落在条石上的影长为1米,立柱高2米,tanH=2/1=2。根据材料tan60°≈1.732,tan65°≈2.145,可知该日正午太阳高度(H)为60°-65°之间。该地位于19°N,直射点最北能只能到达北回归线,因此若要实现正午太阳高度(H)为60°-65°之间,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该日太阳方位为东南-正南-西南,对应立柱顶端日影轨迹为西北-正北-东北。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故ACD错误,选B。
【点睛】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极昼、极夜地区除外):1、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3、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下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江苏省主要盛行风是( )
A. 偏南风B. 偏西风C. 偏东风D. 偏北风
6. 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层结稳定B. 冷锋带来暖湿空气
C. 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温差较小D. 相对湿度较低
7. 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雾也逐渐发展增强,关于该区域此时云雾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 云雾混合B. 云雾分明且齐平C. 上雾下云D. 上云下雾
【答案】5. C 6. A 7.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例中风向和风力,结合所学知识,风尾或风旗标在哪一侧就是哪一侧的风,江苏省主要盛行的风向为偏东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根据图示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空气迅速降温,该地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较为充足,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因此平流雾生成需要较大温差,且冷锋是导致下垫面降温,地面上暖下冷,形成逆温,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近地面平流雾的维持,A正确;冷锋带来的是冷干空气,B错误;平流雾生成需要较大温差,C错误;相对湿度较高,利于雾的形成,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平流雾形成于近地面,云形成高度较高,云形成需要水汽凝结放热,提高了上层大气的温度,加剧了上暖下冷的逆温层结,有利于下层平流雾的维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促进雾的形成;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保证雾的存留。
张家口市崇礼区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部分比赛,为满足冬奥会气象观测需求,设立了气象观测站。北京市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利用气象观测站资料(冬季小风日)对赛场风向和风速变化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发现,赛场风向和风速受山谷风影响大。下左图示意赛场及周边等高线分布(单位:米)。活动小组通过观测,绘制了观测站某天每小时风向与温度变化曲线图(下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该气象观测站观测到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大约在( )
A. 5点B. 9点C. 13点D. 17点
9. 观测站实测风速与理论山谷风风速的差异是( )
①白天实测风速大于理论风速②白天实测风速小于理论风速
③夜间实测风速大于理论风速④夜间实测风速小于理论风速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答案】8. B 9. B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据图可知,在夜间,气象观测站两侧的山坡上降温快,气流向下运动,形成山风;白天气象观测站所在山谷,升温慢,气流下沉,两侧山坡升温快,气流向上运动,形成谷风。 故该气象观测站山风转为谷风的时间为气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间点,也在风向发生剧烈变化的时间点,大约发生在9-10点,故本题排除ACD选项,选B。
【9题详解】
实测风速会受到背景风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冬季小风日”可知,此时该地会受到冬季西北季风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白天谷风为偏西风,会与冬季的西北风叠加,导致实测风速偏大;晚上为山风,风向为偏东风,与冬季风风向相反,实测的风速会偏小,①④正确,②③错。故选B选。
【点睛】实测风速会受到背景风的影响,当实测风速与背景风相同时会加大风速,反之会削弱风速。
南美洲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地势平坦。图1为潘塔纳尔湿地所在区域略图,图2表示科伦巴各月降水量和流经该地的巴拉圭河各月径流量。完成下面小题。
10. 潘塔纳尔湿地主要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季风气候C. 热带草原气候D. 热带沙漠气候
11. 科伦巴雨季和流经该地的巴拉圭河汛期在时间上( )
A. 一致,因为湿地对该河流量有助涨助落的作用
B. 一致,因为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来自于大气降水
C. 不一致,因为湿地对该河流量有延缓峰值作用
D. 不一致,因为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来自于地下水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右图科伦巴各月降水量图可知,该地的年降水总量较大,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季多(11月至次年5月多雨),最高值在200毫米到300毫米之间,冬春季少(6-9月少雨)。结合其所在纬度为热带,潘塔纳尔湿地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可知,湿地面积大,对下游河流的径流有调节作用,使下游河段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图中巴拉圭河流经潘塔纳尔湿地,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巴拉圭河上游,所以潘塔纳尔湿地对下游河流的径流有调节作用,使下游河段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即科伦巴降水量峰值和流经该地的巴拉圭河汛期在时间上不一致,科伦巴降水量峰值提前于流经该地的巴拉圭河径流量的峰值,因湿地对该河流量有延缓峰值作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湿地的形成与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有关。
地质图上,构造等高线是指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下图示意某区域的白垩纪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地形等高线的等高距是50米,山峰最高点海拔为681米,河流丁处有一落差10米的瀑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关于该白垩纪岩层时期,地质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 铁、金等矿藏出现在此时期地层B. 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时期
C. 海陆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D. 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河流自东向西流
②甲处坡面径流流向东北
③若乙处地下含有煤层,开采时不易发生瓦斯爆炸
④图中河谷为向斜凹陷形成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4. 图中丙处该岩层顶部的最大埋藏深度可能是( )
A. 280mB. 285mC. 290mD. 300m
【答案】12. B 13. C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时期,铁、金等矿藏出现在古生代时期,A错误;白垩纪时期,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B正确;海陆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出现在古生代时期,C错误;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出现在新生代时期,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读图可知,图示河流流经等高线向西侧凸出,则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流,①错;河流所在的河谷地区地势较低,两侧山坡向山谷汇流,甲处坡面径流流向东北汇入河流,②对;由乙处闭合等高线和构造等高线的凸向可知,乙地为向斜山,煤气层气体沿岩层释放,开采过程中不易发生瓦斯爆炸,③对;图中河谷为背斜凹陷形成,④错。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丙处该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丙处地貌最高等高线高度(海拔高度)-构造等高线高度(岩层海拔)。读图可知,丙处构造等高线高度为100—120m;丙处外围等高线数值应为400,但是河流丁处有一落差10米的瀑布,丙处位于丁处的下游,故丙处等高线高度为350—390m,则丙处该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为230—290m,最大埋藏深度可能是285m,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丙处地貌最高等高线高度(海拔)-构造等高线高度(岩层海拔)。
丹霞地貌是一种以陆相红层为物质基础,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近年来,在陕北地区发现了大量连片分布的丹霞地貌,由陕北高原黄土盖层之下埋藏的巨厚红层发育而成。其中陕西省靖边县龙州镇有一大片特殊的丹霞地貌,因其岩石纹理形似波浪,被称为“波浪式丹霞”(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对该地“波浪式丹霞”的形成后期影响力最小的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侵蚀B. 流水侵蚀C. 冻融风化D. 温差风化
16. 我国东南部的丹霞地貌多峰丛和峰林景观,陕北的丹霞地貌则多高原峡谷景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土壤B. 岩性C. 气候D. 植被
17. 陕北高原波浪式丹霞”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
A. 陆相沉积一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一黄土堆积
B 陆相沉积一黄土堆积一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
C. 黄土堆积一地壳下沉一陆相沉积一风化侵蚀
D. 风化侵蚀一地壳下沉—陆相沉积一黄土堆积
【答案】15. A 16. C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波浪式丹霞所在位置为陕西靖边县龙州镇,该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强烈,B不符题意;陕北高原地区,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易受温差风化影响,D不符题意;冬春季节有积雪覆盖,易受冻融风化影响,C不符题意;材料指出该地区丹霞地貌有陕北高原黄土盖层之下埋藏的巨厚红层发育而成,故其形成后期受冰川侵蚀影响最小,A符合题意。故选A。
【16题详解】
我国东南部为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流水冲刷侵蚀作用强烈,很多地区已达到或接近侵蚀基准面,而我国陕北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红层侵蚀程度更轻,C正确;受侵蚀部分为岩层而非土壤,A错误;我国东南部和陕北的丹霞地貌都是红层发育而来,岩性上差异较小,B错误;相较而言,植被对岩层受侵蚀的保护作用差异较小,D错误。排除ABD,故选C。
【17题详解】
材料显示“黄土盖层之下埋藏巨厚红层”,说明先有陆相堆积形成红层,后有黄土堆积,之后地壳抬升,接受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因此陕北高原波浪式丹霞”的形成过程大致是陆相沉积一黄土堆积一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B正确,C错误;丹霞地貌为地壳抬升出露侵蚀而成,地势较高,此后不易发生堆积,AD错误。排除ACD,故选B。
【点睛】地球表面形态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影响,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使地表趋于平坦。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陆相沉积形成红色砂岩,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后受侵蚀作用改变表面形态。
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涌浪池是指大洋风浪遇陆地阻碍而形成的涌浪汇聚,池内表层海水朝一定方向流动,指标以涌浪速率表示,正值表示速度加快,负值表示速度减慢。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涌浪速率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据图推断,南太平洋的涌浪流动方向与洋流流动方向( )
A. 基本一致B. 基本相反C. 东部相反D. 西部相反
19. 若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池内表层海水的流动速率减缓,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 赤道西太平洋沿岸洪涝频发B. 我国东部台风登陆频率上升
C. 东南信风驱动能力增强D. 秘鲁附近海区渔业减产
【答案】18. A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可知,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涌浪流动速率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因此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流动的方向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而南太平洋西部海域正好相反。这与南太平洋洋流运动方向基本一致(逆时针),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若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池内表层海水的流动速度减缓,则高纬较低温度的海水流向低纬海域减少,赤道东太平洋的水温上升,意味着东南信风减弱,厄尔尼诺现象加剧;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低压减弱,降水减少,故A、C错误;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下降,台风生成概率下降,登陆我国风减少,B错误;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海水温度上升,上升流减弱,饵料减少,冷水性鱼类难以生存,秘鲁附近海区渔业减产,D正确。故选D。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
扎墨公路从我国西藏波密县扎木镇到墨脱县,全长117km,沿线最大高差近4000m,穿过8种不同气候区。公路沿线。随海拔上升,温度从年均20℃左右的流水带过渡到小于0℃的冰雪带。在公路南段,来自盂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上溯,形成一个多雨区,年降水量达2500mm以上。不同海拔高度自然环境和泥石流类型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图为“扎墨公路沿线泥石流成因类型的垂直地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据图推测,VIII为( )
A. 热带季雨林带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D. 寒带苔原带
21. 不同类型泥石流主要爆发期发生在( )
A. 降雨型:春季B. 冰面湖溃决型:夏季
C. 冻融型:秋季D. 融水型:冬季
22. 图中,由I到VIII,泥石流发生频率表现为( )
A. 高→低→高B. 低→低→高C. 高→高→低D. 低→高→低
【答案】20. A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扎墨公路南段属墨脱县境内,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东南部,与印度接壤,地势低,温度高,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强度达到2500mm,从而形成热带季风气候。所以VIII近地面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形成热带季雨林带。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由上题结论可知,该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且强度大,具备了泥石流产生的条件,再加上夏季温度较高,进一步增大了冰川的融化,导致水量的增加,导致泥石流现象更易产生,所以不同类型泥石流主要爆发期发生在夏季,图中有冰川层存在于5000m以上的冰川湖溃决型的冰雪带,所以夏季冰川湖溃决型的冰雪带融水更多,更易造成泥石流现象。因此,依据下列选项可以排除ACD三项,确定该题选B。故选B。
【22题详解】
依据所需知识,泥石流的产生一般与降水量以及降水强度有很大关系。降水强度大越易发生泥石流现象,一般来说山腰处降水强度大且多,越易发生泥石流现象。根据图中信息及上题的结论可知,从I到VIII之间的,分别为冰川带,融水带和季雨林带,所以可推知山体中部地区融水多且强度大,更易发生泥石流现象,因此山体中部地区出现泥石流的频率会更高,而山顶和山麓地区相对较低,由此可知由I到VIII,泥石流发生频率表现为低-高-低。综上所述,D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
【点睛】冰面湖溃决型泥石流:由冰面湖溃决引发的泥石流。冻融型泥石流:由冻土融化引发的泥石流。融水型泥石流:由冰雪融化引发的泥石流。
二、综合题:共3题,共56分。
23.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甲所示),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湖区周围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湖陆风冬季明显弱于夏季。在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下,湖区a气象站检测该地雨季多夜雨(如图乙所示),同时年内平均气温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如图丙)。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纳木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纳木错冬季湖陆风弱的原因。
(3)请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纳木错夏季多夜雨的原因。
(4)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a气象观测站8月比1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
【答案】(1)河流由四周流向湖泊,将矿物质(盐分)带入封闭的湖泊;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分升高,形成咸水湖。
(2)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弱。
(3)夏季,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夜晚湖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4)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南部纳木错湖泊的湖陆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水循环环节、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纳木错为内流湖,相对比较封闭,河流由四周流向湖泊,河水携带大量的矿物质搬运到湖泊,不断的积累;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降水较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分升高,形成咸水湖。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冬季湖陆风弱,说明冬季湖泊与陆地的温差小。结合区域知识可知,冬季纳木错所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纳木错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温差减小,空气垂直运动减弱,近地面湖泊与陆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减弱。
【小问3详解】
受湖泊和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影响,白天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夜间,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加上湖面水汽充足(夏季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易形成降水,因此湖区多夜雨。
【小问4详解】
由乙图可知,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导致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2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底格里斯河是西亚水量最大的河流,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河流整体沿扎格罗斯山脉西南侧山麓流动,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河水主要靠高山融雪和上游春雨补给。在伊拉克形成的广阔肥沃冲积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在巴格达以下河段,底格里斯河失去水量80%以上。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提克里特村以南,流入一片宽阔、起伏和缓的波状平原,从而广泛出现曲流,有许多牛轭湖、残迹河槽。下图为底格里斯河水系分布图和巴格达气候资料图。
(1)指出底格里斯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成因。
(2)说明底格里斯河支流主要分布在东岸的成因。
(3)解释巴格达以下河段水量锐减的主要原因。
(4)分析底格里斯下游河道曲流发育的原因。
【答案】(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北多南少(或西北多,东南少)。成因:本区降水受西风带影响;北部纬度较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
(2)原因:河流东侧为扎格罗斯山脉,西风遇山地阻挡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山区山谷多,河流发育,支流众多;底格里斯河东侧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注入底格里斯河。
(3)巴格达以下河段通过汊流向两岸湖泊、沼泽供水使底格里斯河水量减少;该河段沿岸是重要的农业区,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流经气候干旱地区,渗漏和蒸发严重使河流水量减少。
(4)原因:下游流经平原,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形成曲流。
【解析】
【分析】本题以底格里斯河为背景材料,主要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地貌的形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降水和空间分布和成因。从左图可以看出,北部处于北纬35 °N以北,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而南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可以得出北部降水多,南部降水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原因主要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和控制有关,结合纬度位置分析,北部纬度较高,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南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
【小问2详解】
考查河流支流分布及成因。河流支流的分布与地形分布和降水分布关系密切,从图上看,底格里斯河的东北侧是扎格罗斯山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西风在扎格罗斯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扎格罗斯山脉东侧山谷较多,降水从山谷汇入底格里斯河,从而形成较多支流;底格里斯河东侧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注入底格里斯河。地形和降水的因素使支流主要分布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水量变化原因。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河流与其它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流经区域的地表状况(如沙漠地区)、蒸发强度等。从左图可以看出,巴格达以下河段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河流水源补给湖泊和沼泽,导致水量锐减;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主要的农业区,农业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水减少;下游流经干旱的气候区,气温高,蒸发旺盛,灌渠渗漏增加,导致河水减少。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曲流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变缓,河流侵蚀以侧蚀为主,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河流右岸被侵蚀,左岸形成堆积,长期的侵蚀和堆积,使河流形成凸岸和凹岸,从而形成河曲。
25. 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屿,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海面上。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热带风暴“巴齐雷”当地时间2022年2月5日晚登陆马达加斯加,2月14日,马达加斯加内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巴齐雷”造成马达加斯加超过14万人受灾。
材料二:香草是一种多年生热带藤本香料植物,分布在炎热、潮湿、海拔在1500m以下且有一定遮阴的坡地,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称号。马达加斯加香草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品质最佳的香草,在全球市场上,80%以上的香草产自马达加斯加。
(1)描述马达加斯加岛的地形特征。
(2)图中甲地与乙地的纬度相近,但植被类型不同,判断甲地植被类型并说明其成因。
(3)判断“巴齐雷”属于哪种天气系统?分析其对马达加斯加东部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原因。
(4)分析图示地区适合香草生长的自然原因。
【答案】(1)沿海以平原为主,中间以山地为主,中间高四周低。
(2)甲地是热带雨林(带);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充分;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来自印度洋大量暖湿气流的影响;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3)强热带气旋(或气旋);给当地带来狂风和降雨(东部地处台风雨的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导致降雨量巨大);强降水引发了山地滑坡、泥石流和洪涝等次生灾害;摧毁了房屋、毁坏了交通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人员伤亡。
(4)该地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森林丰富,有较好的遮阴条件;山地地形有利于排水。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马达加斯加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形、植被、天气系统和农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该题主要从地势倾斜状况、地形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分析。读图“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图”可知,该岛地势中间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四周海拔高度逐渐降低,沿海在海拔200米以下;由海拔高度可以推断,中间以山地为主,两侧沿海为平原。
【小问2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较多,判定甲地是热带雨林(带);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的角度进行分析,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充分,气温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来自印度洋大量暖湿气流遇到地形的抬升的影响,多地形雨,降水多;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可知,热带风暴“巴齐雷”属于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强风、暴雨。热带气旋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风力可以达到12级及以上。.暴雨热带气旋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热带气旋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热带气旋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登录,东部地处热带气旋的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导致降雨量更加巨大,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房屋、桥梁、山体等在台风中受到洪水长时间的冲刷、浸泡,以及滑坡、泥石流对其破坏,容易出现房屋、桥梁坍塌等,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小问4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从材料中“香草兰是一种多年生热带藤本香料植物,分布在炎热,潮湿目有一定遮阴的地区,海拔在1500m以下的坡地。”可知马达加斯加岛东坡更适合种植香草,这里满足了香草生长所需的各种条件,马达加斯加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东坡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具有炎热,潮湿的气候,水热条件好;且有大片的热带雨林分布,高大的雨林树种的生长使得香草生长有较好的遮阳条件;马达加斯加岛东坡是山地地形,有利于排水。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地理试题,共7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