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为此开展“走进二十四节气”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对于二十四节气,使中国人当然并不陌生,它以wēn rùn的“滴答声”写入中国人的基因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留下深痕。这也许是世上最诗意的历法,四时轮回,与你邂逅二十四次,像一封封时光信笺,悄然告诉你世事变迁。沿着节气稳健的足迹,我们走过春夏秋冬,颖悟人生的真谛。它是实用的,千百年来,它______着稻香谷熟,______着蛙鸣蝉唱,它______着叶落花黄,______出雪甜梅香。它是诗意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从民谣、谚语到诗词文赋,文人们被节气的风吹出万千gǎn kǎi,平平仄仄的诗行在大地上蓬勃生长,随着季风四野吟诵。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邂逅______ 真谛______
wēn rùn ______ gǎn kǎi ______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装载 引导 展示 沉淀B. 装载 引领 演示 沉积
C. 承载 引领 展示 沉积D. 承载 引导 演示 沉淀
(3)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 ①. hòu ②. dì ③. 温润 ④. 感慨 (2)D
(3)删掉“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邂逅”的“逅”应读hòu,“真谛”的“谛”应读dì;
“wēn rùn”应写作温润,“gǎn kǎi”应写作感慨。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装载:运输工具装人或物。承载:承受支撑物体。语境指二十四节气对粮食作物的支撑,属于抽象的事物,应选“承载”。
第二空,引导:指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或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通过行为的帮人走出困境。引领:指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语境是说二十四节气,不能引领蛙鸣蝉唱,应选“引导”。
第三空,演示:通过一些方式和工具,将信息传达给他人。展示:展开其内容,通过知觉感受,实现预期效果的过程。语境“叶落花黄”是二十四节气呈现的一个过程,应选“演示”。
第四空,沉积:主要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连续沉降。水流中所夹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沉淀、淤积;也指这样沉下来的物质形成冲积层或自然的堆积物。沉淀:指将物质沉降下来,也用来比喻人的思想、知识、经验等在长期积累后的稳定状态。语境说“雪甜梅香”是二十四节气积累的结果,应选“沉淀”。
故选D。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对于二十四节气,使中国人当然并不陌生”成分残缺,“对于”与“使”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删掉“使”。
2. 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定格为永恒。______当冬奥盛会载入史册,前无古人的“双奥之城”见证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息的昂扬精气神。时空流转,不变的是一个民族昂扬奋进、始终向前的身姿。
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惊艳世界,经典时刻令人难忘
②从“一朵雪花”“微火火炬”,到“折柳相送”“光影留声”
③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
④从大山里的孩子用稚嫩的童声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到视障歌手全新演绎经典歌曲《你鼓舞了我》……
A. ①④②③B. ③②④①C. ②④①③D. 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语段描述的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
③句是总写总体情况,应排第一位;
②句写开始,应排第二位;
④句是紧承②句描绘情状,应排第三位;
①句是评价,应排第四位。
因此排序为:③②④①。
故选B。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呼吸,诗意地总结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劳动人民把它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最早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生长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于是人们总结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经验,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提醒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来把握农时,其中立春、芒种、白露等节气都提醒人们要进行相应的生产活动。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冬至饺子夏至面”“小寒腊祭处暑游”等传统民俗活动,至今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下面是小明根据节气特点制作的书签,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示例,从诗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包含的节气中任选其一,完成书签内容的填写。
4.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做才能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5. 周末学校将举办主题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讲座,李华很想参加。但李华的爸爸不同意,他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东西,不如利用周末多复习一下所学的文化课知识。李华妈妈反对李华爸爸的看法。你若是李华妈妈,应怎样说服李华爸爸?
【答案】3. 示例:
节气:惊蛰
含义: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动物。
诗意描绘:远方传来轰隆隆的雷鸣,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他们睁开惺忪睡眼,敞开胸怀迎接崭新的季节。
4. ①开发多种传播的形式及途径,营造文化自觉氛围。②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促进生产发展。③结合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
5. 示例:李华爸爸,二十四节气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现在仍广泛运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二十四节气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孩子对此有兴趣,且参加讲座能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机会非常难得。我们不能把孩子的成长局限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你说是吗?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首先分析示例,包括节气、含义和诗意描绘三项内容。
诗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包含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从中任选一个节气,解释含义以及运用诗意的语言进行描绘,语言表达优美、符合情境即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概括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考生可依据材料从传播途径、农业生产、文化内涵等方面作答
①结合“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劳动人民把它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可知,开发多种传播的形式及途径,营造文化自觉氛围。
②结合“二十四节气最早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生长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可知,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促进生产发展。
③结合“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可知,结合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得体的能力。
首先明确表达身份:李华妈妈。
表达对象:李华爸爸。
表达目的:李华的爸爸不同意李华参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讲座,李华妈妈要说服李华爸爸。
注意:要有称呼,用语要得体,内容上可以突出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意义、价值。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强调参加讲座的意义:学文化课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盯着书本,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才是关键。这个讲座能开阔视野,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6. 填写古诗文名句,完成班级“我来说‘二十四节气’”主题演讲活动发言稿。
徜徉书海,我们发现许多诗文中也蕴含着“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内涵。西湖早春,诗人踏青而歌“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展现出了一派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勃勃生机,春到人欢的胜景展露无遗;夏日荷香,濂溪先生颂吟“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象征了莲花身处污浊环境而不随俗沉浮、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庄重、质朴的美好品质;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做·秋思》),体现了西北边塞秋天风光与中原不同,诗人的怀乡思归之情不禁从中而来;纵是寒冬分别,也别具一番风味,“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表现出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意境美。
【答案】 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 出淤泥而不染 ④. 濯清涟而不妖 ⑤.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⑥.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⑦. 忽如一夜春风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淤、濯、清涟、衡。
二、阅读(60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卖橘翁
云兮
①清晨,一眼看见停在树下的电瓶车倒在地上,我突然就慌了神。
②这种情况已不止一次发生。因为车身重,加上自己力气小,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扶它起来。
③雨淅淅沥沥下着,我咬牙试了试想弄它起来,可车头被旁边的树干卡住了,不管我怎么使力,车也只是晃了晃。此时街道路灯昏朦,人迹寥落,阵阵冷雨扑面而来,一排排店铺都紧闭着门。看见一辆电瓶车经过,我刚想开口,它已呼啸而过。听见一扇卷帘门拉开,一回头,老板已倏然消失在昏暗的门后。任凭我怎样努力,地上这头困兽也没能起身。但此时的我看起来比它更像困兽,身上衣服早已淋湿,阵阵寒意袭来,绝望和懊恼让我决定弃之而去。
④“需要帮忙不?”一个苍老而浑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一位戴草帽的老人突然出现在树下,我激动地连连答应。在老人的帮助下,困兽终于“站”了起来!可是,因为地面凹凸不平,撑开的小脚架无法让车身稳妥,我只得请他继续扶住车身,但我的钥匙却怎么也打不开轮上的铁锁,被雨水打湿的锁孔似乎生了锈,急得我脸上直冒汗。“你帮我多扶住一下呢!”我一边费力开锁,一边用手擦着脸上的雨水和汗水,“这锁不大好开!”“你开,你开,莫急,越急越打不开。”听他这样说,我仿佛吃了颗定心丸,不那么着急了。
⑤锁终于被打开,我如释重负起身来,发现老人的棉衣已经被雨水淋湿了一大片,草帽未能遮住他佝偻的背,一双青筋凸起的手还紧抓着车身。看到我开了锁,老人抬起头来。我看见一副瘦削、黝黑、但很精神的脸,额头深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年轮。
⑥没有问老人一大早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在空寂的街道突然出现在这里,我看着他身上打湿的一团团深蓝色印痕,心中既感激又无比歉疚。想说一句道谢的话,感觉实在太轻了。我连忙坐上车,让他松出手来。此时路灯已经闭眼,雨渐渐小了。就在我挪车准备离开时,忽然发现老人正坐在街角一处的石阶上,面前摆着两个装满柑橘的箩筐。显然,这些柑橘还未开张售卖。石阶上只有一小处干燥之地可供就座,筐中橘子在雨中发出红黄而晶莹的光,街上除了来往的车辆外,大概就只有我和角落里的这个老人了。
⑦“橘子多少钱一斤?”我本是带着一些感恩的心情,想照顾一下他清冷的生意。“一元。”老人双手笼在袖中,微缩着身子,没有招呼我买,更没有小贩的那种热情或期待的表情。“我买一些!”他愣了一下,突然反应了过来,赶紧从一个破旧的蛇皮袋里拿出一把老式的杆秤和一些五颜六色皱巴巴的塑料袋,让我自己挑选。大概我这个顾客让他有些意外。这样一个偏僻角落,在天不见亮下雨的冬天,他就如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只能碰碰运气。
⑧这两筐大小不匀的柑橘,还带着新鲜的墨绿色的叶子。他说这是昨天下午才从自家树上摘的果子,由于自己年纪大,无法搬运,就让亲戚帮忙顺车带来城里。为能尽量卖完回家,宁愿价格便宜点。
⑨我捡了满满的一大袋果子,共五元钱,真的太便宜了!此时它们还带着树叶的青绿和泥土的清芬。这么一担柑橘不知要花多少心血:修枝,除虫,浇水,施肥,疏果,采摘……最后,静静地躺在这里,等着偶然经过的顾客来购买。想到这些,我决定再买一些给父母送去。
⑩当我拿出手机准备微信付款时,老人说他弄不来这个,我便用现金付了款,骑车到了一个红绿灯路口等待。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回头一看,是卖橘老人急匆匆追了过来,我下意识想:糟了!我忘了付钱吗?
⑪“你的手机。”他跑过来把我刚才随手放在箩筐里的手机递给我,转身走了。连一声感谢也来不及说,我拿着这个失而复得的手机,心里涌动着无比的感动。
⑫天边晨曦隐隐穿过厚厚的云层,给街道上逐渐增加的车辆和行人笼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我知道,今天定有一个温暖而和煦的冬阳。
(有删改)
7. 卖橘翁帮“我”做了哪两件事?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8. 赏析下列句子。
(1)此时街道路灯昏朦,人迹寥落,阵阵冷雨扑面而来,一排排店铺都紧闭着门。(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我看着他身上打湿的一团团深蓝色印痕,心中既感激又无比歉疚。(请分析产生“感激”“歉疚”这两种心理的原因)
9. 结合文章内容,请分析卖橘翁的形象特点。
10. 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感动、感恩、帮助、温暖……请任选一个词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7. ①清晨,卖橘翁雨中帮“我”扶电瓶车。②卖橘翁跑着送还“我”随手放在箩筐里的手机。
8. (1)环境描写,渲染了街道上冷清、寂静的气氛,衬托了“我”当时着急、无助的心理。
(2)“感激”是因为老人帮“我”把电瓶车扶了起来,并一直扶到“我”顺利打开锁;“歉疚”是因为他帮“我”扶车导致他身上的衣服都打湿了。
9. ①生活艰难:卖橘翁的用具简陋,“从一个破旧的蛇皮袋里拿出一把老式的杆秤和一些五颜六色皱巴巴的塑料袋”,侧面描写出卖橘翁生活的拮据。②饱经风霜:他外貌瘦削、黝黑、额头深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年轮。③乐于助人:“我”的电瓶车倒了,当时下着雨,没有人帮“我”,他却帮“我”扶起了电瓶车。④心地善良:“我”买他的橘子时手机忘在他的箩筐里,他匆匆追过来送还给“我”。
10. 示例1:感动。
在“我”无法扶起电瓶车时,卖橘翁冒雨帮“我”扶车,衣服还被淋湿了;“我”粗心大意把手机忘在他的箩筐里,卖橘翁又跑着归还手机,这些都让“我”感动。这些让“我”明白:雪中送炭最让人感动。
示例2:温暖。
在“我”无助的情况下,卖橘翁冒雨帮“我”扶电瓶车,衣服被淋湿了,还紧紧扶着电瓶车;跑着归还“我”粗心落下的手机,这些都让“我”觉得温暖。“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买卖橘翁的橘子,也让卖橘翁感到温暖。这些让“我”明白:助人为乐能带给别人温暖,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温暖,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温暖亲切。(结合相关语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①段“清晨,一眼看见停在树下的电瓶车倒在地上,我突然就慌了神”,④段“‘需要帮忙不?’一个苍老而浑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一位戴草帽的老人突然出现在树下,我激动地连连答应。在老人的帮助下,困兽终于‘站’了起来”可概括为:清晨,卖橘翁雨中帮“我”扶电瓶车。
根据第⑪段“‘你的手机。’他跑过来把我刚才随手放在箩筐里的手机递给我,转身走了”可概括为:卖橘翁跑着归还“我”随手放在箩筐里的手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从描写的角度看,语句写了路灯、行人、冷雨、店铺等,属于环境描写,通过“人迹寥落“阵阵冷雨”“店铺都紧闭着门”渲染了冷清寂寥的环境氛围,再结合上文第③段“雨淅淅沥沥下着,我咬牙试了试想弄它起来,可车头被旁边的树干卡住了,不管我怎么使力,车也只是晃了晃”可知,此处衬托了“我”扶不起电瓶车的着急与无可奈何的心理。
(2)从心理描写角度,结合上文第④段“在老人的帮助下,困兽终于‘站’了起来”以及⑤段“锁终于被打开”可知,“感激”是因为老人热心帮助“我”扶车并成功开了车锁;再结合“他身上打湿的一团团深蓝色印痕”可知,此时他因为帮助“我”而衣服被雨水淋湿了,因此“我”很“歉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第⑥段“忽然发现老人正坐在街角一处的石阶上,面前摆着两个装满柑橘的箩筐”,第⑦段“赶紧从一个破旧的蛇皮袋里拿出一把老式的杆秤和一些五颜六色皱巴巴的塑料袋”可知,老人售卖柑橘的用具十分简陋,由此可见他生活艰难;
结合第④段“一个苍老而浑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一位戴草帽的老人突然出现在树下”,第⑤段“草帽未能遮住他佝偻的背,一双青筋凸起的手还紧抓着车身。看到我开了锁,老人抬头来。我看见一副瘦削、黝黑、但很精神的脸,额头深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年轮”可知,老人外形苍老,饱经风霜;
结合第④段“‘需要帮忙不?’一个苍老而浑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一位戴草帽的老人突然出现在树下,我激动地连连答应。在老人的帮助下,困兽终于‘站’了起来”,⑤段“锁终于被打开”可知,老人帮助“我”成功扶起车子并开了锁,体现他的乐于助人;
结合第⑪段“‘你的手机。’他跑过来把我刚才随手放在箩筐里的手机递给我,转身走了”可知,卖橘翁跑着送还“我”随手放在箩筐里的手机,可见他心地善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任选一个词语,结合相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围绕选定的词语,先分析情节,再谈启示。
如谈感动,可就卖橘翁冒雨帮“我”扶车的情节分析;如谈感恩,可就卖橘翁帮我,我买了他的橘子来感恩的情节分析;如谈帮助,可就卖橘翁帮我扶车、帮我找到手机等情节来谈;如谈温暖,可就我和卖橘翁互帮互助体现人间温暖来谈。
谈启示,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悟。
示例:温暖。在雨中“我”电车倒了无力扶起,周围又找不到可以求助的人,正当“我”要放弃之时,买橘子老人主动伸出援手帮我扶起车子;当我粗心将手机遗落在车筐后,老人又及时将手机送还。这一幕幕温暖着“我”,也温暖着读者的心,我们从日常平凡普通人身上感受到了互相帮助的温暖。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
卞文志
①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徒弟见状,略有所悟,终于无言以对。
②师父的所为是在提醒徒弟:石子满了还有沙子,沙子满了还有水,怎么可以轻易断定碗中所盛之物“满了”呢?这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因“满”而自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凡有进取心的人,其理想和追求都不会有“满了”的时候。月亮再美丽,也有阴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经不住无休止的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微小的瑕疵……
③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每个人都应具备“海绵精神”。人生在世,虽然苦短,但一步步走下去却十分漫长,因而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哲人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前进的车轮就会倒退,进取的思想就会滑坡;停滞不前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推而不进的灵魂将会跌入命运的低谷。“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永不觉“满”的无穷无尽。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
④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不以“满了”为自足,方会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忍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态度,就能摆脱私欲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取;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登攀。
⑤梁启超在赞美曾国藩持之以恒地学习和从不自足的追求精神时说:“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我们常说,命运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这种有准备的人就是那不以“满了”为自足者,奇迹和运气不可能眷顾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失败在成功的起点,而是失败在通向成功的途中。因为失败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被荆棘绊倒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经常问问自己“满了吗”,以此来提醒和鞭策自己。
⑥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当下有很多人有了文凭、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就在工作岗位上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满了”,于是书读得少了、工作不认真了、他人的忠告不肯听了。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在工作上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如果你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思进取,自以为大脑库存的东西已经“满”的时候,这时,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自以为是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的思想按一下暂停键。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质,也能虚心采纳各方意见,以利于随时找到应对之策,从而在更敏锐的智慧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⑦总之,人生决不可以“满”而自足。当你觉得自己“满了”而自足时,就暂停一下,让自己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向前奋进。
(选自《中学生之友》,有删改)
11. 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海绵精神”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12. 文章第①段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一个自满自足的人在学习、修养和工作上是永不会进步的。
B. 我们要不以“满”而自足,要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态度。
C. 自满容易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也不能够虚心采纳各方的意见。
D. 作者使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对观点进行证明,合乎逻辑,观点明确。
14. 论述观点需要合理且充分的论据。下面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最合适?请阐述理由。
材料:金庸曾说:“我做什么事都不求速成,但求在缓慢中坚持。”曾经有十几年,他每天坚持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小说,他的那些长篇巨著就是在办报和杂务的空隙中累积而成的。无怪乎他笔下出现了凭借一颗淳朴的心和一股水滴石穿的毅力成为绝顶高手的郭靖!
【答案】11. “海绵精神”具体指代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精神。
12. 讲述《满了吗》故事,由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13. A 14. 放在第④段合适。因为第④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人生要做到不以“满”而自足,需要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断怀气度。而金庸的故事讲述的也是他在写武侠小说时的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可以用以论证上述论点。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海绵本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根据第③段“海绵精神”是一个比喻,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根据上下文,“海绵精神“在文中具体指代的是人生在世,应该像海绵一样,具有不断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精神特质。即持续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一旦觉得自己已经“满了”就停止前进,满足于现状。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始终保持进取心,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我超越。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结合“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徒弟学艺三年……”可知,开头段讲述《满了吗》故事,由故事引出中心论点,下文写到“这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因‘满’而自足”。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永不会进步的”有误。根据第③段“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可知,这里强调了不自满、不自足对于进步的重要性,但是自满自足不代表人就永远无法进步。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中提到金庸曾说:“我做什么事都不求速成,但求在缓慢中坚持。”并且他以自己写武侠小说的经历为例,说明了他如何在办报和杂务的空隙中,通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完成了长篇巨著。这个例子强调了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精神。
文章的第④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人生要做到不以“满“而自足,需要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可以看出,金庸的故事与这一段的论点高度契合,都强调了 坚持不懈厚积薄发的精神。因此,将材料放在第④段是合适的。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和有力,同时也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①,未报②。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③,奏蠲庐舒折役茶④,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⑤。岁余,徙⑥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循行:巡视、巡行。②未报:没有得到答复。③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④蠲庐舒折役茶: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蠲,免除。⑤条上救敝十事:向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弊端的十件大事。⑥徙:调职。范仲淹因仁宗废后而直言进谏,先被贬睦州,后调任苏州。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去国怀乡______ (2)把酒临风______
(3)遣使循行______ (4)寻徙明州______
16.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喜洋洋者矣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 不以物喜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 乃请间曰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且禁民淫祀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17. 翻译下列句子。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
18. 请回答问题。
(1)甲文前两段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迁客骚人”怎样的“览物之情”?
(2)乙文中范仲淹的哪些行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15. ①. 国都,京城 ②. 持,执 ③. 派 ④. 不久 16. B
17. (1)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2)仁宗皇帝显得十分难过,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
18. (1)第一段描绘了阴冷的洞庭风雨图,第二段描绘了明媚的洞庭春晴图。表达了“迁客骚人”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的“览物之情”。
(2)范仲淹请求朝廷巡察灾情,未得到答复,直言反问皇帝,体现了他在朝廷心系百姓;在江、淮任上,开仓赈灾,减免赋税,并上书皇帝救治弊端的十件大事,体现了他在地方心系国家;在苏州任职时发生水灾,范仲淹为百姓疏通河湖,治理水患,也体现了他在地方上的忧国忧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国:国都,京城。句意: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感情)。
(2)把:持,执。句意: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
(3)遣:派。句意:派遣官员前往灾区查看灾情。
(4)寻:不久。句意:不久就被调任明州知州。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指示代词,那/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意: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B.介词,因/介词,因。句意:不因外物好坏而喜或悲。/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
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句意:于是(范仲淹)就问(宋仁宗)说。/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D.连词,并且/副词,将要。句意:并且禁止百姓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天子将要到了。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这,这样;“进”,在朝廷做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恻”,难过;“乃”,于是;“命”,派遣,命令。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对洞庭湖的景色描写,选文第一段描绘阴冷的洞庭风雨图,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二段描绘明媚的洞庭春晴图,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
从“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能看出,这两段文字表达了“迁客骚人”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的“览物之情”。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乙文由原文“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可知,主要写范仲淹请求朝廷巡察灾情,未得到答复,直言反问皇帝,体现了他在朝心系百姓;
由原文“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可知,在江、淮任上,开仓赈灾,减免赋税,并上书皇帝救治弊端的十件大事,体现了他在野心系国家;
由原文“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可知,在苏州任职时发生水灾,范仲淹为百姓疏通河湖,治理水患,也体现了他在野忧国忧民。
参考译文:
【甲】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
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查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范仲淹)就问(宋仁宗)说:“宫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显得十分难过,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以及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弊端的十件大事。一年多以后,(范仲淹)被贬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工程)还没有完成,不久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暂时留下范仲淹(让其)完成水利工程,得到批准。
(四)古诗阅读(5分)
19. 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题木兰庙①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释】①木兰庙:《太平广记》云,黄州黄冈县(今属湖北)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②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③明妃: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
小杰:这首咏史绝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形象。
小方:是呀,读到诗中“______”一句,我的脑海不由浮现《木兰诗》中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奔赴沙场的飒爽英姿;读到诗中“______”一词,又如见木兰少女情态,她也有女子爱美之心。
小杰:没想到木兰______时,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不过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
小方:是的,她们二人都是女子,都是______,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身上都承载着______的重大责任。
【答案】 ①. 弯弓征战作男儿 ②. 画眉 ③. 把酒思乡 ④. 离家别亲来到边塞 ⑤. 家国、民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弯弓征战作男儿”一句,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与《木兰诗》中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奔赴沙场的飒爽英姿相一致。
第二空,结合《木兰诗》“当户理红妆,对镜帖花黄”可知,木兰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结合诗“梦里曾经与画眉”可知,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据此可知,“当户理红妆,对镜帖花黄”和“画眉”都表达了木兰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表达了木兰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
第三空,结合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
第四空,木兰与王昭君,她们二人都是女子,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
第五空,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解难的。
(五)名著阅读(8分)
20. 在《水浒传》《儒林外史》《艾青诗选》三部名著中都出现了女性形象。作为班级读书会的会员,你最欣赏其中哪位女性?请结合作品内容谈一谈她的形象特点。
【答案】示例一:《艾青诗选》里的大堰河虽然生活艰辛,命运悲苦,但依然保持着勤劳宽厚、乐观质朴、慈爱博大的美好品格。
示例二:《水浒传》里的扈三娘,绰号“一丈青”,是梁山三位女将之一。她智勇双全,武艺高超,心地善良,忠肝义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要求从《艾青诗选》《水浒传》《儒林外史》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位女性,谈一谈她的形象特点,如人物性格、品质和命运等。考生需要先回顾作品内容以及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结合其具体的事件分析特点。
《水浒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其中女性形象有孙二娘、扈三娘、顾大嫂等。
扈三娘,绰号“一丈青”,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之一,位列第59位。她美丽且武艺高强,性格特点包括智勇双全、性格倔强、敢爱敢恨、疾恶如仇。扈三娘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立下战功,但她的命运令人惋惜,在讨伐方腊的战斗中夫妻双双阵亡,被朝廷追封为花阳郡夫人。
孙二娘,绰号“母夜叉”,以豪放不羁和敢爱敢恨著称。她性格豪爽、精明豪放,同时也有着温柔的一面,对朋友和亲人表现出重情重义。孙二娘的命运多舛,为了救出拜把子兄弟武松,她不惜舍弃家业,与丈夫一起上山落草。
顾大嫂,绰号“母大虫”,以性格豪爽和武艺高强闻名。她在解救解珍解宝、搭救史进的行动中一马当先,展现出领导和战斗的能力。顾大嫂的豪爽性格和勇敢行为,使她在梁山泊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三位女性角色在《水浒传》中以其独特的性格和经历,打破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女性形象如沈琼枝才貌双全,自尊自立,智勇兼备,刚柔并济,不畏权贵。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阳、黎明、火把,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如《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大堰河,她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21. 同学将《西游记》八十一难的大多数叙事套路梳理成下图,请你结合书中一个具体情节阐述你对图示的理解。
【答案】示例:唐僧师徒向西取经路上,枯松涧火云洞的红孩儿变作小孩骗过唐僧,把唐僧抓去。红孩儿派小妖请父亲牛魔王前来一起吃唐僧肉,孙悟空变作牛魔王的样子进入洞中,后来被红孩儿识破,孙悟空与之交战,不能取不死胜。最后,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师徒四人继续向西取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答题时要读懂图表中的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解答。
《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根据图示,从书中斩妖除魔的故事中任选其一,分析作答即可。注意顺序为:向西取经是开始,也是结束。小说情节的叙述过程与图示中的内容要对应,如要准确指出“造难者”“帮助者”,准确叙述相关情节。语言要简练。
比如:唐僧师徒向西取经路阻火焰山,罗刹女为报夺子之仇不肯借扇,孙悟空第一次借扇失败,灵吉菩萨相助定风丹后,孙悟空第二次借扇,罗刹女以假骗过悟空;第三次,孙悟空与猪八戒合力大战牛魔王方才借出真扇,又能西行而去。
三、作文(60分)
22. 网络上流行起了一个新的词汇——躺平。班级准备举办一场辩论赛,讨论“年轻人该不该躺平”。下面是正方辩手的辩词,请你站在反方的立场“年轻人不该躺平”写一段辩论词。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不少于100字。
正方辩手1:
年轻人“躺平”合乎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中国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可谓华夏“躺平”第一人。一句“无为,而无不为”道出了人要顺其自然,不随波逐流,让外界事物影响到自己的规律。
正方辩手2:
年轻人“躺平”可以保持身心自由。颜回不愿做官,他觉得跟着老师学习就很开心。孔子都夸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足常乐的“躺平”心态能给自己一个轻松、安宁的身心环境,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富足。
【答案】示例:年轻人不该躺平。年轻人“躺平”,容易懈怠,得过且过,丢掉奋斗拼搏的品质;“躺平”不一定降低欲望,极力奋斗也不等于欲望膨胀;懈怠的生活容易让人失去对认知的渴望,何谈丰富精神世界呢?无奋斗,不青春,新一代青年不做“躺平族”,要做“奋进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辩论词的能力。
辩论,是双方互相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说明一定的事情和问题,以图战胜对方,有时还要揭露对方的矛盾,驳斥对方的错误,力求最后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为辩论而写的文字稿就是辩论词。
写辩论词要做到观点鲜明,如本题观点是“年轻人不该躺平”,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可以从“躺平”的实质、危害等角度分析;还可以结合时代青年的特点,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在“躺平”中实现的,而是在矢志不渝、不懈奋斗中造就的。
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注意字数要求。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文。
2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行在路上,那是一种跃动的感觉,天上的云,地上的花,那不经意的一瞥会给你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路上故事多,路上风景美。
请以“行在路上”为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答案】例文:
行在路上
长路漫漫其修远,人生,原本就是一场上下求索的跋涉。既然终点是固定的,又何必一路奔忙,辜负了一路花香?
行在路上,要学会享受过程。品一路花香馥郁,听一路婉转莺啼,只有善于欣赏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丽,才能享受生命的欢愉。多少人的一生都在奔忙与追逐,认为人生的景致在遥远的前方,只有金钱与权势才是通行证。殊不知幸福原本就是一种感觉,路旁的一丛野花,一溪活水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
行在路上,需要相互扶持。人生不是孤独地跋涉,既然别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何不珍惜这短暂而珍贵的同行时光?爱在左,同情在右,手心中生出温暖,一路扶持,风雨相伴。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心的祝福,都会给艰苦跋涉的人以笑着继续的勇气。路上的好人给我们远行的坚定,走在人生之路上请相互搀扶,用爱温暖。
行在路上,要坦然面对一路风雨。没有一路平坦的人生,当锐利的荆棘刺破了你的双手,当乌云的阴霾遮住了光明,当岁月的风雨让你筋疲力尽,要坦然面对。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辗转,乌台下狱,九死一生,贬居的日子里他不但要忍受物质上的匮乏,更经历了精神上的抑郁;壮志难酬的苦闷,故交旧友的疏远,人生路上的风雨一并袭来。但苏子以他博大的襟怀,坦荡的心胸将刺入生命的痛升华成了一种晶莹。“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品尽沧桑,才能以俯视的姿态看待一路风雨崎岖。因此,走在人生之路的人们,请心存一份旷达与坦荡。
行在路上,要为后人披荆斩棘。世上本没有路,为人类的进步辟道是艰辛的,然而家国天下,苍生百姓面前,艰辛与彷徨又算得了什么?鲁迅铸笔为剑,为开辟一条剑拔的民族振兴之路一路求索。那些以血荐轩辕的斗士留给后人的是永久的心灵震撼!脚下的路来之不易,每一条路的路边都埋着先驱的白骨。行在路上的人怎能不奋起崛起!行在路上,品一路花香,携二三好友,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坦对路上凄风苦雨,去跋涉,去开辟,去品味生命,去成就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生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材料只有两句话,第一句阐述“行在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感,第二句总结“行在路上”故事多,风景美的特点。材料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行”,一个是“路上”。“路”既可以是本义上的路,又可以是通往理想之路、生活之路,还可以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过程;“行在路上”,重心在“行”,强调过程重于结果,贵在参与,重在实践,贵在追求,贵在奋斗不息。“路上故事多,路上风景美”这一句说明“行在路上”的意义和价值,“行在路上”,我们可以发生很多故事,可以见证很多故事,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可以感受不一样的风光……
综合以上理解,考生可以围绕“行在路上”这一关键词来立意构思:
1.要走,不要停。①路是人走出来的,不肯走路的人永远也达不到目标,不敢走路的人永远欣赏不到远方的风景。②只要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即使永远达不到目标,也是可贵的。③一直在路上,才能见证很多故事,才能产生故事,才能创造精彩的人生。
2.行在路上的态度,怎么走。①不要因为有坎坷就裹足不前,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止步不前,要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②既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又不要贪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走路。③不要总是低头走路,要经常抬头看路、回头看路,要经常清除掉鞋里的“沙子”。
立意:
1.行在路上,永不止息。
2.人生就是不断往前走。
3.慢慢走,但不要停。
4.行在路上,享受生活的每一步。
24. 下面这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答案】例文:
成长与失去
漫画中,那个哭泣的小孩子,因被抢走玩具而撕心裂肺,简单而直接地表达着内心的痛苦和不舍。然而,配图文字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长大,都从失去开始。
小时候,我们世界简单纯粹,一个玩具就是我们快乐的全部源泉。失去它,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那哭声,是我们最本能、最真实的情感宣泄。我们不懂得掩饰,不懂得忍耐,只知道那是我们心爱的东西,不能被夺走。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失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或许是儿时的玩伴,因为搬家、升学,渐渐断了联系;或许是曾经无比热爱的兴趣爱好,因为学业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又或许是青春岁月里那份纯真的爱恋,因为种种现实的因素,最终无疾而终。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失去。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时光,失去了天真无邪的笑容,失去了曾经以为会永恒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些失去,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当我们回首往事,那些失去的瞬间,虽然痛苦,却也成为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让我们更加懂得拥有的可贵。
还记得毕业时,与同窗好友分别的场景。曾经一起度过的无数个日夜,一起欢笑,一起奋斗,一起憧憬未来。然而,毕业的钟声敲响,我们不得不各奔东西,奔赴不同的人生旅程。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充满了不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失去,让我们更加珍惜曾经的友谊,懂得了相聚的不易。
成长中的失去,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每一次失去,都是一次心灵的磨砺。我们在失去中学会接受现实,学会面对挫折,学会从痛苦中重新站起来。就像那只被抢走玩具的小手,虽然此刻充满了无力感,但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逐渐变得有力,能够承受更多的失去,也能够更加坚定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失去并不可怕,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秋天的落叶,虽然凋零,却为来年的新绿贡献了养分。我们在失去中成长,在失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失去时,不妨勇敢一些,坦然一些。让我们把每一次失去都当作生命的一次馈赠,用它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更加成熟、更加坚韧。因为,只有经历了失去,我们才能真正懂得成长的意义,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
审题时要注意抓住漫画的关键之处,即图画部分和文字阐述部分。图画展示的是一个哭泣的小孩子,还有一只拿走小孩子玩具的手,配图文字是“五岁那年,你为被抢走的玩具哭得撕心裂肺,却不知长大都从失去开始”。
配图这句话是我们理解材料含义的关键所在,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成长的感悟。
首先,“五岁那年,你为被抢走的玩具哭得撕心裂肺”描绘了一个孩子在幼年时,因为心爱的玩具被夺走而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悲伤。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玩具可能是他们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失去玩具意味着失去了快乐和满足。
而“却不知长大都从失去开始”则是整句话的关键和升华部分。它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经历更多、更重大的失去。这种失去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东西,如玩具,还可能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健康、机会、梦想等等。
小时候,我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失去的真正意义和普遍性。但当我们长大,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失去,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这句话也暗示了成长是一个伴随着失去和挫折的过程。每一次失去,都可能带来痛苦和困惑,但同时也促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的,学会从失去中汲取力量和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挑战。它提醒着我们,要用更加坦然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成长中的失去,将其视为人生的历练和成长的契机。考生可以围绕“成长与失去”来展开立意构思。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概括漫画的内容,并提出观点,在失去中领悟成长。接着,引用漫画配图文字然后描述看到这句话时内心的触动,引出回忆五岁时因玩具被抢而大哭的场景,详细描绘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强调那份单纯而直接的痛苦,对成长与失去的思考。然后,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讲述成长过程中的几次重要失去,比如失去友谊,讲述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因为误会或环境变化而疏远,内心的失落和困惑;或者失去某个重要的机会,如比赛的失利、升学的挫折等,描述当时的沮丧和自我怀疑。最后,阐述每一次失去后的反思和成长。失去友谊后,学会理解他人、珍惜真正的友情;失去机会后,懂得了要更加努力准备、把握未来的机遇。也可以对比五岁时和长大后面对失去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突出随着年龄增长,心智的成熟和应对能力的提升。并总结成长与失去的紧密关系,强调失去虽然痛苦,但也是成长的催化剂。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即使知道还会有更多的失去,也要勇敢面对,因为每一次失去都将带来新的成长。
立意:
1.成长伴随着失去。
2.在失去中成长。
3.学会接受失去,走向成熟。
4.接受失去,拥抱成熟。
5.失去让我们更懂得珍惜。
6.以积极心态面对失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连云港市城头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