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 分)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昨天,郊区支部党员寻访慰问了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 3 位老战士,聆听了
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B.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
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 锋芒毕露。
D.侯宝林是当之无愧的相声界泰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
C.考场上沉着、 镇静, 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5、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1、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疮疤(chuāng) 书斋 (zhāi) 镶嵌 (qiàn)
肿胀 (zhàng)
B.愧怍 (zuò) 门框 (kuāng) 惶恐(huáng)
哀悼 (dià)
C.憎恶(zēng) 诘问(jié) 取缔 (dì)
滞笨(zhì)
D.门槛 (kǎn) 晌午(shǎng) 膝盖(xī)
塌败(tā)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嘹亮 云霄 大相径庭 神采奕奕
B.贮蓄
狭隘
人声顶沸
瘦骨嶙峋
C.战栗
怂勇
迫不急待
刨根问底
D.感概
殉职
妄下断语
花团锦簇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
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
微露出点粉色。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
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
B.比喻
C.拟人
D.拟人
拟人
比喻
拟人
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比喻
比喻
拟人
比喻
拟人
6、在下面一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 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
。
7、默写古诗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意其中两句)
①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和尚《绝句》)
②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齡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③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默写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诗。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
师之所言, 吾悉能志之, 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盖学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护生活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 ①④③②
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 五日, 李生故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之, 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① ,盍改之 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
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 。”
(注)①厌:满足。②迨:等到。③炯戒:明显的警戒。
1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谓/君不善学 B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C .迨年/事蹉跎 D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2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愠( )
(2)始 ( )
3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用原文回答)
5 .读完上面这则故事,说说从王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
1 .A
2 .(1)恼恨(2)才
3 .(1)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2)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4 . 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5 . ①好学更要得法;②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1、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
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
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
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 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 大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 都是叶三给送, 所以 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 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 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 画 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 你过来看看怎
么样。 ”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 ”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 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 这不叫好,更不叫细, 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 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 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 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 “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 ”画家一 愣,说: “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叶三跟画家说: “您画的紫藤
花是乱的。 ”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 捕 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 细, 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 写作出来的, 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 在文本 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
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 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 “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 ”叶三看完 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 ”画家说:“奇怪了 ,你何以分出来? 说说原因。 ”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 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 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
了。 ”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 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 你看见灯台,我也看
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
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 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 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 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 “您 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 “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 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 “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 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 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 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 白莲花变成红
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 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 缺乏生活知识, 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 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 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
知识, 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 也
锻炼我们的心, 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7 年 10 月 28 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 :“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 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
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2、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 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
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 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 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
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 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 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 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 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 也是这个命运。 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
过了两天, 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 “你的作文写得是班 上最好的, 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 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 暖, 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
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 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 及至以后 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
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 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 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 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 每天, 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
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 离开时, 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 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
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 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
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 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
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 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
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 她都已经有了白发, 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 她却笑着说:“其 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
去信心, 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 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有删改)
1.对于“我 ”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
的老师。
四、 写作题(40 分)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生命之中, 总有令人难以忘怀、久久回味的那一刻,也许是你摆脱烦恼 的欣慰之后, 也许是你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 也许是你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
请以《那一刻,我 》为题作文。
文题二: 声音无处不在, 风声、雨声、 笑声、歌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
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 牵动你的心灵。
请以《有一种声音牵动我的心灵》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
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
B
A
B
D
A
B
吹面不寒杨柳风 杨花落尽子规啼 归雁洛阳边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
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
三
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
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
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意对即可)
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
这个‘细 ’,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 画家说“奇怪”表明
画家将信将疑(惊奇), 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
叶三的佩服。
5.示例:材料一 《咏鹅》 的作者观察仔细, 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 毛”“绿水 ”“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 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 把它撕掉了; 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
定勉励的话。
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 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 ”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
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 表达出“我” 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 (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
念, 回应前文的伏笔; 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 她
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四、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秋辽宁省东洲区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2023年秋广西河池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有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年秋广西河池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