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2024)五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2024)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 精华版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 精华版教案,共6页。
21 古诗词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品味古诗词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运用:有感情地诵读三首古诗词,能借助注释、插图等说说大意。思维能力: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创造:在反复朗读中想象诗词画面,体会诗词意境,并拓展阅读类似的古诗。【课前解析】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关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重难点)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调动积累1.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2.四时有景,诗中更有景,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出示课件3)二、学习《山居秋暝》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描绘了不同的景,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山居秋暝》。 1.(出示课件4)理解诗题: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点拨: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 介绍作者。(出示课件5)3.(出示课件6)自读古诗,相机指导。4.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1)结合注释理解;(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5.合作自学,试着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示课件7)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通过字义组合,或者借助之前学过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来理解。②“晚来秋”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天的傍晚的天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③诗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示课件8)诗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示课件9)①点拨:“竹喧”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莲动”指莲叶晃动。“下渔船”指渔船顺流而下。②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示课件10)①点拨:“春芳”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诗人自己。②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6.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出示课件11)7.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2)预设: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8.朗读指导,再读古诗。(出示课件13)9.结合关于王维的资料,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4)点拨: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出示课件15)三、自主学习《枫桥夜泊》1.解诗题。(出示课件16)引导:“枫桥”表示地点。“夜”表示时间。“泊”是事件。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点拨: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7)3.自主学习,理解诗意。自学提示:(出示课件18)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③画一画: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4.(出示课件19)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1)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2)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3)对愁眠: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0)6.(出示课件21)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点拨: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客船。诗中描写的声音有乌啼、钟声。7.(出示课件22)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点拨: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愁”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8.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3)2.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学习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首诗。(出示课件24)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5)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2.过渡: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相思》。 板书诗题(长相思),学生齐读诗题。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回顾“词”的知识: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7)点拨:《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课件28、29)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出示课件30)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长相思》,随文指导学习认字。(出示课件31)(1)更(gēng):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读“gèng”时,可组词“更加”。(2)聒(guō):由“耳”与“舌”组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这里指风雪声。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1.(出示课件32)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出示课件33)点拨:(1)“山一程,水一程”指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艰辛。(2)“风一更,雪一更”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2.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出示课件34)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1.(出示课件35)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词人“身”在何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点拨: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板书(身在征途)(出示课件36)“身”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2.展示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距离,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情景与艰辛。3.(出示课件37)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点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山。波涛滚滚、巨浪滔天的水。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4.(出示课件38)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千帐灯”的画面。5.(出示课件39)指导朗读上阕: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6.(出示课件40)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出示课件41)展示风和雪的图片,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帮助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7.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出示课件42)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板书聒碎乡心梦不成)8.(出示课件43)交流感悟: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点拨: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展示风和雪的图片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板书心系家乡)9.(出示课件44)有感情地朗读下阙,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六、主题概括,巩固练习1.(出示课件45、46)结构梳理、主题概括。2.(出示课件47)课堂演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摩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教学《山居秋暝》时我分三步走:第一步,交流对王维的认识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是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第二步,自读自悟,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最后借助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对于《枫桥夜泊》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再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最后也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我注重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情感。
21 古诗词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品味古诗词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运用:有感情地诵读三首古诗词,能借助注释、插图等说说大意。思维能力: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创造:在反复朗读中想象诗词画面,体会诗词意境,并拓展阅读类似的古诗。【课前解析】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以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关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重难点)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调动积累1.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2.四时有景,诗中更有景,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出示课件3)二、学习《山居秋暝》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描绘了不同的景,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山居秋暝》。 1.(出示课件4)理解诗题: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点拨: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 介绍作者。(出示课件5)3.(出示课件6)自读古诗,相机指导。4.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1)结合注释理解;(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5.合作自学,试着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每一句的诗意。(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示课件7)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通过字义组合,或者借助之前学过的《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来理解。②“晚来秋”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天的傍晚的天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③诗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示课件8)诗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示课件9)①点拨:“竹喧”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莲动”指莲叶晃动。“下渔船”指渔船顺流而下。②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示课件10)①点拨:“春芳”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诗人自己。②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6.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出示课件11)7.读诗的首联、颔联,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2)预设: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8.朗读指导,再读古诗。(出示课件13)9.结合关于王维的资料,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4)点拨: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出示课件15)三、自主学习《枫桥夜泊》1.解诗题。(出示课件16)引导:“枫桥”表示地点。“夜”表示时间。“泊”是事件。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点拨: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7)3.自主学习,理解诗意。自学提示:(出示课件18)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③画一画: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4.(出示课件19)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1)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2)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3)对愁眠: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0)6.(出示课件21)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点拨: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客船。诗中描写的声音有乌啼、钟声。7.(出示课件22)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点拨: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愁”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8.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3)2.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还学习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首诗。(出示课件24)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5)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2.过渡: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相思》。 板书诗题(长相思),学生齐读诗题。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回顾“词”的知识: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7)点拨:《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课件28、29)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出示课件30)朗读《长相思》,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长相思》,随文指导学习认字。(出示课件31)(1)更(gēng):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读“gèng”时,可组词“更加”。(2)聒(guō):由“耳”与“舌”组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这里指风雪声。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1.(出示课件32)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出示课件33)点拨:(1)“山一程,水一程”指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艰辛。(2)“风一更,雪一更”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2.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出示课件34)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1.(出示课件35)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词人“身”在何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点拨: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板书(身在征途)(出示课件36)“身”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2.展示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距离,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情景与艰辛。3.(出示课件37)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点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山。波涛滚滚、巨浪滔天的水。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4.(出示课件38)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千帐灯”的画面。5.(出示课件39)指导朗读上阕:边读边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缓慢而深情地读。6.(出示课件40)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出示课件41)展示风和雪的图片,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帮助学生想象,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7.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出示课件42)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板书聒碎乡心梦不成)8.(出示课件43)交流感悟: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点拨: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展示风和雪的图片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板书心系家乡)9.(出示课件44)有感情地朗读下阙,边读边想象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低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六、主题概括,巩固练习1.(出示课件45、46)结构梳理、主题概括。2.(出示课件47)课堂演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摩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教学《山居秋暝》时我分三步走:第一步,交流对王维的认识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是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第二步,自读自悟,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最后借助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质。对于《枫桥夜泊》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再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最后也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我注重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情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