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四章 光现象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四章 光现象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流程,课 题,教学时间,教学对象,课 型,教 材,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课 题】光的折射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八级学生
【课 型】新授课
【教 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教材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
1.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3.2光的折射
【板书设计】
1、坐井观天 3.光的折射规律
一样:光沿直线传播 (1)三线共面
不一样:光线会发生偏转 (2)分局两侧
结论:不一样 (3)一个共点
(4)折射角≠入射角
折射光路图 (5)光路可逆
4.4 光的折射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学生的思维基础
初中的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物理实验很好奇,
学生的知识基础
(1)已经学习了光的反射规律及光的相关知识。
学生的能力基础
(1)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便于同学们接受新的概念以及规律。
学生的认知困难
容易与光的反射混淆起来,思维会受到光的反射的影响
物理观念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
(2)学生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3)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科学思维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得到培养。
科学探究
(1)通过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科学的态度与责任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得到激发。
(2)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时,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教
法
演示法
本堂课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类比光的反射规律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讲授法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同学们自行探究的同时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光的折射规律,帮助同学领会知识。
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引导性的讲解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实验现象、直观教具,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
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类比、合作等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类比学习、并从直观现象中体会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从中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用具
PPT,黑板,粉笔,激光笔,水,透明杯子,手机,刻度圆盘,玻璃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生疑,引入新知
1.播放海洋馆中看到北极熊头部和身体出现分身的视频,提示同学们思考其中的奥秘。
1.认真观看视频,大胆猜想出现视频中的现象的原因并积极发言。
1.创设物理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让本节课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演示实验
1.以实验为载体,探究光路在不同介质中的大致传播路径。引入“井底之蛙”的实验背景,先引导同学们思考,大胆猜测,积极回答。
坐井观天:请问一直青蛙在井底看天,春天和夏天看到的天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呢?
一样的: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不一样:运用到光的折射的知识
2.将情景转化为便于操作的情形,进行演示实验。分别模拟出春、夏季的情景,拍照进行对比。由于讲课时现场拍照再进行对比会耗费大量时间,故老师需要提前进行实验并拍照,届时提供给同学们观察。
小实验
天空:可以用一副能看出明
显边界的画替代
井;用圆柱形塑料杯等
青蛙:用手机摄像头模拟
(1)春季是旱季,井中没有水,直接拍照即可;
夏季是多雨季,井中会有水,则往塑料杯中倒水,再用手机摄像头拍照;
对比两张照片所看到的范围,猜测光的大致路径。
得出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会发生反射,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其传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提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3.介绍光的折射的定义
根据老师创设的情景,春夏季的不同之处;
根据老师给的提示,大胆猜测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及现象,对比两幅图的区别,并猜测光线的变化;
认真听老师讲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偏转,再一次明确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明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造成认知冲突,光不沿直线传播,再次强调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对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有初步认识,更加具体,贴合实际;
为之后光的折射规律的学习做铺垫。
三、小组讨论
试验探究
、
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带领同学们回顾:回顾光的反射规律,让同学们类比光的反射推测光的折射规律
2.让同学们阅读课本P81“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且
(1)提出问题:光在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2)小组讨论: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为例,对比光的反射定律猜想光的折射规律:
a:三线是否共面?
b:两线是否分居法线两侧?
c:两角的大小关系?
(3)带领同学们认识光的折射光路图中的有关基本概念,明确实验时的观察对象
a:法线(ON'):过入射点和折射面垂直的直线。
b:入射角(∠AON):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c:折射角(∠CON'):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1.让同学们以小组实验的形式,运用光的折射实验仪进行实验探究,
(1)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3.用光的折射实验仪进行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观看演示实验并与自己的小组实验作比较,看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讨论出自己小组内实验中错误或不足的地方。
4.带领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光的折射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改变入射角时,折射角相应改变。让光垂直射向玻璃砖,观察现象;
(4)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重合,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和入射角均为0;
(5)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
1.将视线回到课程开始时的视频,让同学尝试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为什么北极熊分身的现象;
2.启发同学思考,列举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带领同学复习本节课内容,梳理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率的计算
(4)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回忆光的反射规律,不懂的查缺补漏,已经掌握的加强记忆;
认真阅读课本P81“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积极参与讨论,大胆猜测光的折射规律;
明确光的折射光路图中各个角以及各条边的物理意义,掌握最基本的概念。
1.进行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根据实验记录表,依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完成实验记录表;
2.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将演示实验结果与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结果相比较,看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讨论出自己小组内实验中错误或不足的地方。
3.根据实验记录,尝试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的规律;
4.在老师的带领下,总结概括,学习并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导入中北极熊分身的情景;
举例分析说明生活中光的折射的例子。
1.小结知识点,认真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巩固重难点
认真完成作业,回忆所学知识,根据作业查缺补漏。
1.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光的反射的知识之后再来学习新的光的折射的知识,让同学们有迁移的意识,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教材为根本,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且学会自主学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设置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会物理知识,还能再其他方面得到锻炼;
3.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将学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光的折射定律。
1.学以致用,承上启下,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感受到本节课的收获;
2.进一步深化与活化物理知识,知识只有与实践、思考结合方能成为力量;
3.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反应了物理学习的时代特征,使学生会用现代观念看待物理知识,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的思维。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魔术引入,新课推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