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突触后膜可塑性研究表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 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细胞学说使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D. 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完全相同的结构
【答案】B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非一切生物,A错误;
B、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B正确;
C、细胞学说揭示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C错误;
D、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但是一般情况下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D错误。
故选B。
2. 内质网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复合体,有些能引导新生肽链准确进入内质网;有些能确保只有正确折叠、修饰的成熟蛋白质才会通过分拣过程,并被不同囊泡捕获,而未完成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则不会被运出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复合体既能进行物质运输又具有识别能力
B. 经内质网正确加工后的蛋白质可被其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直接运送到高尔基体
C.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抗体等分泌蛋白的合成
D.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虽然不会被运出细胞,但一般也不会在细胞中过多积累
【答案】B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一段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肽链,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由题意“有些能确保只有正确折叠、修饰的成熟蛋白质才会通过分拣过程,并被不同囊泡捕获”可知:内质网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复合体既能进行物质运输又具有识别能力,A正确;
B、经内质网正确加工后的蛋白质,是通过内质网膜鼓出形成的囊泡运送到高尔基体的,B错误;
C、抗体等分泌蛋白的合成,离不开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C正确;
D、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不会被运出细胞,可能被召回,正确加工后再运出细胞,或被溶酶体降解消化,一般不会在细胞中过多积累,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实验组的土壤需经60℃恒温灭菌处理
B. 在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时,通过预实验可减小实验误差
C. 若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可通过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来控制自变量
D. 伞藻核移植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核的来源,因变量是新长出的伞帽的形状
【答案】B
【分析】一、实验设计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
二、“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数量,扦插枝条的种类、处理插条的时间、每根插条上的芽和叶等都是无关变量。
【详解】A、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有土壤微生物”,土壤中存在微生物是自然状态,60℃恒温灭菌是处理状态,故为实验组,A 正确;
B、在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时,通过预实验不能减小实验误差,但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B错误;
C、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这是控制实验的自变量,C 正确;
D、伞藻核移植实验是为了研究细胞核对细胞的遗传性状的控制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核移植时细胞核的来源,因变量是核移植后新长出的伞帽的形状,D正确。
故选B。
4. 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酶能催化水解几丁质产生低聚寡糖或单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几丁质酶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来催化细菌细胞壁的降解
B. 几丁质酶催化几丁质的水解需要消耗ATP
C. 细菌和真菌合成几丁质酶的场所相同,原料均为氨基酸
D. 应在常温下保存几丁质酶,高温会使其空间结构变得伸展和松散
【答案】C
【分析】几丁质也是一种多糖,又称为壳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化工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几丁质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结合,因此可用于废水处理;可以用于制作食品的包装纸和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制作人造皮肤等等。
【详解】A、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另外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供能,A 错误;
B、几丁质酶催化几丁质的水解不需要消耗ATP,几丁质的合成需要消耗ATP,B错误;
C、几丁质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菌和真菌中合成场所均为核糖体,原料均为氨基酸,C正确;
D、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几丁质酶,高温下酶的空间结构会因遭到破坏而变得伸展和松散,D错误。
故选C。
5. 某兴趣小组利用富含葡萄糖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并利用以下两套装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开始时向甲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的生成情况
B. 仅根据装置一乙瓶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变为黄色无法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装置二有色液滴不再移动,说明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已经死亡
D. 若装置二有色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答案】B
【分析】酿酒使用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等量二氧化碳,菌体大量繁殖。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详解】A、由于葡萄糖也可与酸性重铬酸钾发生颜色反应,故应在充分反应后(葡萄糖消耗完),取适量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加入酸性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生成,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CO2,均会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所以仅根据装置一乙瓶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变为黄色无法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正确;
C、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液滴不再移动可能是酵母菌已经死亡或者培养液中葡萄糖消耗完全,C错误;
D、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则图中有色液滴将右移,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
B. 果蝇棒状眼的形成与其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有关
C.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基因上的任意位点,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
D.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可引起DNA碱基序列的改变
【答案】D
【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均可见,A错误;
B、果蝇棒状眼的形成与其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有关,B错误;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基因上的任意碱基位点,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可以实现基因重组,引起 DNA 碱基序列的改变;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移接、颠倒等所有染色体结构变异也可引起DNA 碱基序列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7. 天南星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常染色体上的D/d基因也会影响性别,当D基因不存在时,XX个体发育为雄性不育株。为研究天南星宽叶(E)和窄叶(e)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窄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F1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雄株=3:1:4。若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d、E/e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B. 亲本窄叶雌株、宽叶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Xe、DdXEY
C. F1雄性个体中雄性不育株占2/5
D. F1中的宽叶雄株不育
【答案】C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B、题意分析:某小组用窄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F1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雄株=3:1:4,其和为8=2×4,说明一对等位基因相当于测交,另一对相当于自交,且D/d、E/e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D基因不存在时,XX个体发育为雄性不育株,且位于D/d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窄叶雌株、宽叶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Xe、DdXEY,AB正确;
C、F1雄性个体基因型(3D_XeY、ddXEXe、ddXeY)共有4种,其中雄性不育株(ddXEXe)占1/5,C错误;
D、F1中的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ddXEXe,其不育,D正确。
故选C。
8. 研究表明,在转录因子C-Myc的激活下,胃癌细胞内会大量合成某种长链非编码RNA(用LncRNA-a表示),LncRNA-a通过与某单链小分子RNA(miRNA-1,能与mRNA靶向结合并使其降解)靶向结合来调控SPZ1基因的表达,进而加速肿瘤生长转移,其作用机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LncRNA-a与SPZ1mRNA通过对miRNA-1的竞争性结合,影响SPZ1基因的表达
B. LncRNA-a基因被激活后,在相关酶作用下,以它的两条链为模板大量合成LncRNA-a
C. 细胞内LncRNA-a基因过量表达时会加速患者胃癌肿瘤的生长及转移
D. 促进miRNA-1的合成或降低SPZ1基因的表达量均可作为治疗胃癌的新思路
【答案】B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详解】A、据图可知,LncRNA-a与 SPZlmRNA 都能与miRNA-1 结合,SPZlmRNA 能翻译形成 SPZ1 蛋白,因此推测 LncRNA-a 与 SPZlmRNA 在细胞中通过对 miRNA-1 的竞争性结合,从而影响SPZI 基因的表达,A 正确;
B、转录因子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B 错误;
C、当细胞内 LncRNA-a 过量表达时,大量的 LncRNA-a 竞争结合 miRNA-1,SPZlmRNA 不能与miRNA-1 结合,从而使 SPZImRNA 产生大量的 SPZ1 蛋白,抑制细胞凋亡,所以会加速患者胃癌肿瘤生长,C 正确;
D、据题干信息,除了减少 LncRNA-a 的表达之外,还能通过增大细胞内miRNA-1的含量,使其与SPZlmRNA 结合,从而降低 SPZ1 蛋白含量,或者降低 SPZ1 基因的表达量等,促进癌细胞细胞凋亡,从而治疗胃癌,D正确。
故选B。
9. 突触后膜可塑性研究表明:在静息电位状态下,NMDA受体(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因其离子通道被Mg2+阻滞而受到抑制。一些带正电的离子如Na+、K+、Ca2+等可通过AMPA受体进入突触后细胞。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最终Ca2+内流与胞内钙调蛋白结合,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使更多的NMDA受体向突触后膜转移。下述分析错误的是( )
A. Na+过度内流可能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吸水能力增强
B. Na+通过AMPA受体、Ca2+通过NMDA受体的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C. 谷氨酸存在于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内,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D. NMDA受体可能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膜运输到突触后膜
【答案】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Na⁺过度内流可能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能力增强,A正确;
B、据图分析,Na⁺通过AMPA受体、Ca²⁺通过 NMDA 受体的过程均不需要能量,所以均为协助扩散,B错误;
C、谷氨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消耗 ATP,C 正确;
D、NMDA 受体蛋白向突触后膜转移,类似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NMDA 受体可能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膜运输到突触后膜,D正确。
故选B。
10.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淋巴细胞也能呈递抗原
B. 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既能引发体液免疫又能引发细胞免疫
C. 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D.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机体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答案】C
【分析】一、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
二、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处理和呈递抗原,A正确;
B、一些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属于胞内寄生菌,感染人体后既能引发体液免疫又能引发细胞免疫,B正确;
C、经过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的病毒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C错误;
D、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11. 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浓度升高会抑制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B. 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C. 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是一种能促进细胞伸长的植物激素
D.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答案】D
【分析】一、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二、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生长素浓度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A错误;
B、乙烯的主要作用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赤霉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
C、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并不能说明其是一种植物激素,因为该赤霉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获取的,C错误;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12. 家庭制作馒头时可以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制作泡菜时可以向泡菜坛中加入一些“陈泡菜水”,而工业上大规模生产馒头或泡菜时往往需要添加单一菌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家庭制作馒头时采用老面发酵,属于传统发酵技术
B. 添加“面团”和“陈泡菜水”可分别为发酵提供酵母菌和乳酸菌等菌种
C. 馒头和泡菜的制作都需要创造无氧环境
D. 泡菜腌制时食盐用量过高易造成泡菜咸而不酸
【答案】C
【分析】制作泡菜的实验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详解】A、老面中留有酵母菌,家庭制作馒头时采用老面发酵,属于传统发酵技术,A正确;
B、“面团”中有酵母菌,“陈泡菜水”中有乳酸菌,添加“面团”和“陈泡菜水”可分别为发酵提供酵母菌和乳酸菌等菌种,B正确;
C、泡菜的制作需要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繁殖和发酵,馒头的制作中需要先创造有氧环境,C错误;
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是因为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从而导致酸味无法产生,D正确。
故选C。
13. 下图表示利用二倍体植株甲(自花受粉)和植株乙培育植株A~E的过程,其中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植株B有4种基因型
B. 植株C与植株甲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3/16
C. 培育植株A、D、E都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D. 植株A~E中可能与植株甲的基因型相同的是C、D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甲植株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A为单倍体植株,植株A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物B是纯合二倍体,该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植株甲的种子发育形成植株C是二倍体,该过程属于杂交育种;植株甲的细胞离体培养得到植株D时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育种,为无性繁殖的方法;植株甲和植株乙培育得到植株E时采用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育种,该育种方式的典型优势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详解】A、植株A是由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甲减数分裂后产生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所以为单倍体,由于植株甲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b、aB、AB、ab共四种,故该单倍体的基因型为Ab、aB、AB、ab共种,在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后获得的植株B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A正确;
B、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植株C表现型A_B_∶A_bb∶aaB_∶aabb=9∶3∶3∶1,植株甲的表现型为双显类型,故植株C与植株甲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9/16,B错误;
C、植株A、D、E的培育过程中都需要采用的生物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其原理是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植株A、B、C、D、E中,植株A为单倍体,植株B是纯合体,植株E是多倍体,所以可能与植株甲的基因型相同的是植株C、D,D正确;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关于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可由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递
B. 兴奋的产生及传导与神经细胞内外离子的跨膜转运有关
C. 酸碱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兴奋的产生
D.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入神经传递给传出神经
【答案】ABC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可沿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A正确;
B、兴奋的产生及传导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等离子的跨膜转运有关,B正确;
C、酸碱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影响兴奋的产生,C正确;
D、兴奋由传入神经传递给传出神经,经过了突触结构,其在突触处以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D错误。
故选ABC。
15. 经调查绘制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其中甲病和乙病独立遗传,甲病由A、a基因控制,乙病由B、b基因控制,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分析,可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若Ⅲ2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303
C. 通过检测Ⅱ4是否具有b基因,可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
D. 若Ⅲ3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404
【答案】BC
【分析】由图可知,Ⅱ4和Ⅱ5患乙病,Ⅲ4正常,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可能为伴X显性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和Ⅱ2正常,Ⅲ1患甲病,且为女性,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患,父子无病在常染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1和Ⅱ2正常,Ⅲ1患甲病,且为女性,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患,父子无病在常染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0,则正常人群中基因型Aa的概率为2×99/100×1/100÷(1-1/10000)=2/101,基因型AA的概率为1-Aa=1-2/101=99/101,Ⅲ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2/3Aa+1/3AA,因此Ⅲ2与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患甲病子女的概率为2/101×2/3×1/4=1/303,B正确;
C、由图可知,Ⅱ4和Ⅱ5患乙病,Ⅲ4正常,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可能为伴X显性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为Ⅰ1为表现正常的男性,其基因型可能为XbY或bb,Ⅱ2表现正确的女性,其基因型为bb或XbXb,则Ⅰ2的基因型为Bb或XBXb,则Ⅱ4的基因型为Bb或XBY,故通过检测Ⅱ4是否具有b基因,可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若Ⅱ4具有b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Ⅱ4具没有b基因,为伴X显性遗传病,C正确;
D、Ⅱ4和Ⅱ5正常,Ⅲ5患甲病,则Ⅲ5的基因型为aa,则Ⅱ4和Ⅱ5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Ⅲ3关于甲病遗传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3的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又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则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01,则Ⅲ3与一个表型正常(A_XbY)的男性结婚,所生的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2/101×2/3×1/4×(1-1/4)=1/404;若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3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则Ⅲ3个体与一个表型正常(A_ bb)的男性结婚,所生的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2/101×2/3×1/4×(1-2/3×1/2)=2/909,综上,所生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404或2/909,D错误。
故选BC。
16.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与渴觉的关系,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体重相近、饮水量相当的长跑运动员均分为两组,让其进行长跑,直至体重减轻1.5kg。随后让第1组运动员摄入1.5L纯净水,第2组运动员摄入1.5L质量分数为0.5%的食盐水,并要求他们将渴觉的变化用1~10进行打分(数值越大渴觉越明显),同时分别定时测定运动员体内血管紧张素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最终在下丘脑处产生渴觉
B. 在一定的实验范围内,各组的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均与渴觉指数呈正相关
C. 第1组在饮用纯净水2h后,渴觉指数又迅速回升是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直接引起的
D. 饮水20min后,第1组运动员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低于第2组
【答案】BD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剧烈运动后会口渴,是因为大量出汗导致水分丢失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错误;
B、表中实验数据显示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越高渴觉越明显,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越高,渴觉指数越大,呈正相关,B正确;
C、第1组运动员饮用纯净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渴觉指数2 h后又迅速回升的原因可能是在运动过程中丢失水分的同时也丢失了大量无机盐离子,2 h后水分随着代谢排出,血液量减少引发机体产生血管紧张素来维持正常血压,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导致渴觉产生,C错误;
D、第1组饮用纯净水,纯净水被吸收入内环境后,渗透压明显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第2组饮用0.5%的食盐水后,机体的渗透压下降不明显,故第2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比第1组多,D正确。
故选BD。
17. 生态学科研工作者对某群落中甲、乙两种群进行了长期调研,统计得出两者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N),绘制曲线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t3~t4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t2~t3段,乙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 t1~t2段某个时刻,乙种群的数量可能与甲种群相等
D. t2时刻,甲、乙两种群的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答案】AB
【分析】已知N 表示出生率的值,当N>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 N=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N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教师版docx、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