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第一部分(1~5题 2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糖糖①yā qǐng来自山东的杉杉一起观看了唐山南湖的灯盏,从鲤鱼跃龙门、双龙戏珠到鳌山点灯,从盘古开天地到三皇五帝灯,从孔子讲学到李白斗酒灯,每一组灯都是历史与现代的③交融。同时,糖糖和杉杉还观看了无人机表演。2024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狂风一样,幻化成威猛的巨龙;________,________,气势④磅礴,令人( )。无人机表演最早起源于军事②lǐng yù,随后民用市场逐渐开始关注无人机飞行表演。无人机依靠高效的通信、精确的定位与导航、智能的控制算法、协同编队技术以及适当的光效与灯光控制,实现了精确、协调和华丽。
1.根据拼音写出①②处的汉字,并给③④加点词语注音
yā qǐng________ lǐng yù________ 交融( ) 磅礴( )
2.填入语段括号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叹为观止B.富丽堂皇C.附庸风雅
3.画曲线句子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仿照示例中描写场面的手法,补全横线处的句子。
示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安塞腰鼓》)
【答案】1.①邀请 ②领域 ③jiā róng ④páng bó 2.A
3.在“华丽”后边加上“的表演”
4.群星一样,幻化成五彩的凤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邀请:yā qǐng,有礼貌地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约定的地方去。
领域:lǐng yù,①(名)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②社会活动或思想、学术的范围。
交融:jiā róng,交汇融合。
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一般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或是形容河流奔腾时气势磅礴。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叹为观止:意为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以至于看了以后没有办法再赞美它了。通常用来形容看到或经历到的事物极其出色、壮观,以至于令人惊叹不已。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多用来形容建筑物或文学作品的华丽、壮观。
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并非真正热爱文化或艺术,而是为了某种目的(如显示自己高雅)而做出表面功夫的人或行为。
文段中描述无人机表演的壮观景象,应用“叹为观止”,它最准确地表达了观众对于无人机表演壮观景象的高度赞赏和惊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该句语病是缺少宾语,应改为“实现了精确、协调和华丽的飞行表演”。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结合“狂风一样,幻化成威猛的巨龙”的句式,采用比喻修辞进行拟写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暴雨一样,汇聚成汹涌的江河;彩虹一样,绘制出绚烂的孔雀。
5.语言表达
(1)针对本次唐山南湖灯会的举办,杉杉认为违背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你怎样说服他支持举办灯会,请将理由写在横线上。
杉杉:现在倡导低碳生活,这么大型的灯会,需要耗用大量电量,我认为唐山南湖灯会的举办不符合低碳的宣传和倡导。
糖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杉杉:你说得很有道理,民俗是需要民众创新并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
(2)马上要到分别的时候了,两位依依不舍的朋友同时感慨道: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请你引用所学古诗中的句子,作为两人的临别赠言。
【答案】(1)唐山南湖的灯展既是民俗的展现,又彰显着中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文脉,所以我觉得灯展是很有意义的。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
(1)本题考查劝说词。解答时,需要答出举办灯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以此来回应杉杉对低碳环保的担忧。可以从灯会促进旅游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同时说明现在的灯会也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了新技术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示例:杉杉,我理解你对低碳环保的关注。然而,唐山南湖灯会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灯光展示活动。首先,灯会的举办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其次,灯会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我们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享受灯光盛宴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灯会已经越来越注重环保和节能。很多灯会都采用了LED等节能灯具,不仅亮度高、寿命长,而且耗电量大大减少。同时,组织者也会在灯会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合理安排灯光开放时间、加强能源管理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本题考查名句积累。解答时,需要考虑到友情和分别的主题,选择一句能够表达真挚友情可以克服空间阻隔的诗句。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四海之内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此句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后人在与挚友分别之时,常用此句作为宽慰,作为友情长存的誓言。
第二部分(6~17题 50分)
一、(14分)
6.根据阅读提示,完成读书任务。
材料一:
《经典常谈》目录
作者:________________
序/001 四书第七/042
说文解字第一/004 战国策第八/047
周易第二/011 史记汉书第九/051
尚书第三/018 诸子第十/073
诗经第四/025 辞赋第十一/073
三礼第五/032 诗第十二/080
春秋三传第六/037 文第十三/091
材料二: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任务一:请你为《经典常谈》目录页面补写出作者姓名。
(2)任务二:“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这段话节选自《经典常谈》,请对照阅读《式微》,说说《式微》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式微》,你会选择《经典常谈》中的哪部分内容进行对照阅读?请写出“目录”中的章节名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诗经》在艺术上巧妙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请在《关雎》中选取一例,并加以分析。
(4)任务四:请你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
【答案】(1)朱自清 (2)重叠(或复沓) 《诗经第四》
(3)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和鸣,相依相恋,兴起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贴切自然,意蕴丰富。
(4)示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13篇,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中学生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运用。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两节诗只改变了三个字,因此在写法上是运用了“重叠或叫复沓”的方式。
《式微》是《诗经》中的篇章,因此要选择《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进行对照阅读,以加深理解。
(3)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它往往以自然界中的景物或现象作为起兴,以此引出诗歌的主题或情感。在《关雎》这首诗中,“兴”的运用尤为巧妙。
例如,《关雎》开篇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是运用了“兴”的手法。雎鸠,是一种水鸟,它们雌雄和鸣,情意绵绵。诗人以雎鸠的和鸣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这种起兴方式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象征意义,使读者在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名著推介语。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内容和主旨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即可。
示例:《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读者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清荫台记
长安里居①,左有园,多老松。门内亘以清溪,修竹丛生水涯。过桥,槐之一株,上参天,孙枝②皆可为他山乔木。其余桃李枣栗之属,郁然茂盛。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夏日无事,乃于溪之上,槐之下,筑一台。台为青槐所覆,日影不能至,因名之曰“清荫”,而招客以乐之。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③,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举凡风之自远来者,皆宛转穿于万松之中,其烈焰尽而后至此;而又和合于池上芰④荷之气,故虽细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两重衣,乃可坐,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乃大呼客曰:“是亦不可以隐乎!”
【注】①里居:寓居,住址。②孙枝:从树干上长出的新枝。③阜:土山。④芰(jì)荷:一种荷花。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佁然不动
②日光下澈
③乃大呼客
④其余桃李枣栗之属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断两处)
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
10.【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乐”,但作者内心的心境却迥然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
【答案】7.①静止不动的样子。②穿透。③于是,就④类。
8.①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可推测它的源头。②低头(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抬头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
9.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
10.柳宗元因政治失意,心中充满忧伤,寄情山水也只得到短暂的快乐,一旦被周围凄清的环境所触发,他的悲凉凄苦抑郁就会自然流露。《清荫台记》写的则是袁中道的寓居之地,那里有和兄长同窗共读的美好记忆,如今乐享清净,陶醉于清荫台清幽的环境,心境闲适愉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②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句意:不禁大声对朋友们说。乃:于是,就。
④句意:其余桃树李树枣树栗树之类。属: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①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②俯:低头;仰:抬头;予:我;意:心情;益:更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后来两个哥哥先后考中进士,全家都搬进城里居住,只有我还一个人住在这里。
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看,它描述的是“两兄”相继成为进士,随后“举家”(全家人)都搬到了城市,但“我”(予)却独自留在了这里。因此,句子的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情况,需要分别断开。
正确划分为: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解答此题要考虑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心乐之”源于水声,“鸣珮环”指的是身上佩带的环珮碰击有声,清脆悦耳,是使人感觉欢愉又动听的一种声音;“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和一同游玩的人,感受到对小潭的无比,是对景的喜爱与沉醉的快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时的作者被小潭孤独寂寞的氛围深深感染,便生出了“悄怆幽邃”之感,为小石潭而忧伤。此时柳宗元改革失败,被贬官降职,对政治上本来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一身抱负无处施展,从人生巅峰滑落低谷,悲观失意的情绪常伴左右。他的乐在“景”,是一时的快乐,是短暂的,“乐”只是他悲观失意时一种暂时的解脱,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这种孤寂悲凉的心境又占据身心,挥之不去了。
乙文结合“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可知,清阴台是袁中道的寓居之地,这里曾有作者兄弟读书的美好记忆,而今独享清幽;从“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可知,作者在这里陶醉于美景,纵情于自然,因此心情愉悦。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在老家长安村,左面有一个园,多的是苍老的松树。大门里横着一条清溪,高高的竹子丛生在水边。过了桥,有一棵槐树,高入天空,小枝条都相当于别的山上的乔木。其余桃树李树枣树栗树之类,郁郁苍苍非常茂盛。树林中有书房三间,从前两个哥哥和我一起在这里读书学习。后来两个哥哥先后考中进士,全家都搬进城里居住,只有我还一个人住在这里。夏天闲暇无事,我就在溪边槐树下筑了一个台。台被青青的槐树覆盖着,阳光照不到,因此就把它叫做清荫台,而且还常常把朋友接引到这里玩耍。这里虽然没有高山大川,可是远远近近的山冈,郁郁苍苍地不是浓密的松树,就是布满了翠绿的竹子。凡是从远处吹来的风,都转转折折地从松林中穿过来,到这里时所夹带的热气早已消失,而又融和着池上莲叶藕花的香气,所以风虽然是细细的,却是又清凉又芬芳。到了傍晚,要穿上夹衣才能坐在这里。低下头看看鱼儿在清溪中游动,仰起头听听乌儿在树林里唱歌,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愉快,不禁大声对朋友们说:“这里难道不可以隐居吗?”
三、(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蔬菜,生吃好还是熟吃好
①就蔬菜而言,到底是生吃好还是熟吃好呢?
②生活中,有很多蔬菜适合生吃。生吃蔬菜最突出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蔬菜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可以提高人体中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人体抵抗力。生吃蔬菜可以让牙齿充分咀嚼,从而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同时还能增强口腔的自洁能力。人们利用生吃蔬菜的益处,设计出了生食疗法。生食疗法对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高血压等病症均有疗效。有些蔬菜只有在生吃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保健作用,比如,大蒜所含大蒜素(在高温下易被破坏)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生吃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
③从营养的角度看,有一些蔬菜适合生吃,如韭菜、蒜苗等。其实,包括韭菜、蒜苗在内的很多蔬菜都可以在“生熟之间”或“非全生也非烂熟”的状态下食用,营养价值并不会打折扣,同时又照顾了口感。
④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多好处, (1) 。比如土豆、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适合熟吃,否则人体很难消化其中的淀粉。再如,扁豆(豆角)含有大量皂苷和血球凝集素,必须熟吃。
⑤对人们来说,熟吃蔬菜带来的健康益处是生吃无法替代的。首先,将蔬菜烹饪后食用有利于胡萝卜素的吸收。深绿色、黄红色的蔬菜大多富含胡萝卜素,这种物质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人的视力、皮肤、神经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将这些蔬菜用油炒或在肉汤中烹熟后食用,能够显著提高胡萝卜素的吸收率。再次,熟吃可使人获得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抑制肿瘤、调节血脂的功能,番茄生吃很美味,但通过油炒可以使番茄红素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另外,绿叶蔬菜是钙和镁的良好来源,但绿叶蔬菜往往含有草酸,不利于钙和镁的吸收。把它们做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⑥从卫生的角度说,熟吃蔬菜胜过生吃。在种植过程中,蔬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甚至会受到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靠近地面生长的蔬菜还可能接触粪肥,被致病菌污染。这些污染物用清水洗是洗不干净的,熟吃可以去除或减少污染物带来的危害。加热烹调还能杀死一些不耐沸水、热油的虫卵和病菌,避免病从口入。
⑦烹饪会令蔬菜损失某些营养素,而采取具有保护性措施的烹饪方式则能使菜肴保存更多的营养素。
⑧维生素C很容易被氧化,因此它在热环境中很不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维生素C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我们日常炒绿豆芽时会放些醋,主要是为了提鲜。其实醋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怕碱不怕酸,酸能避免绿豆芽中的维生素C被氧化。土豆也富含维生素C,如果不是炒,而是蒸或煮,维生素C的流失就很少,因为土豆中的淀粉可以保存维生素C。
⑨当然,也有一些不利于保存营养素的烹饪方法需要调整。比如,制作某些菜肴或馅料时,一些人喜欢多次加热蔬菜或挤掉菜汁,这样会损失大量营养素。所以,在烹饪方法上下功夫可以让蔬菜留下更多的营养素。比如,与油炸相比,蒸和煮的加热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化合物;缩短烹饪时间,可以更好地保存蔬菜的营养素。
⑩无论生吃还是熟吃,只要是新鲜的蔬菜,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的。`既然生吃和熟吃各有益处,那我们就不必在这个问题上非要分出高下,只须针对不同的蔬菜采取不同的烹饪方法。比如,熟吃颜色较深或富含淀粉的蔬菜,生吃颜色较浅而脆嫩的蔬菜。如此,生吃、熟吃有机结合,营养、口感兼顾,彼此取长补短。
1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12.在阅读文本时,小语和文文就文章中括号内的补充说明文字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对话。
小语:读这篇文章时,我注意到作者将一些补充说明的文字放在了括号之中。这些文字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为什么不删掉呢?
文文:并不是这样的。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比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一句,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沙子都含有杂质。
小语:哦,我知道了!就像本文第②段中“大蒜所含大蒜素(在高温下易被破坏)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生吃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一句,括号内的文字________
文文:嗯,就是这个作用。
13.妈妈做饭时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烹饪方法而犯难,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种食材,为妈妈推荐一种健康、合适的烹饪方式,并说明理由。
土豆 胡萝卜 菠菜 豆芽
我选________,它适合________(烹饪方法),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1)示例:但不是所有的蔬菜都适合生吃(2)作比较(3)分类别
12.补充说明大蒜素的特性:在高温下易被破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大蒜是一种“只有在生吃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保健作用”的蔬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3.①示例:我选土豆, ②它适合蒸煮, ③因为土豆富含淀粉,适合熟吃,否则人体很难消化其中的淀粉。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内容概括和说明方法。
(1)根据④段“比如土豆、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适合熟吃,否则人体很难消化其中的淀粉。再如,扁豆(豆角)含有大量皂苷和血球凝集素,必须熟吃”举例说明的是熟吃,结合上文“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多好处”可知,此处有转折意味,可补写为:但不是所有的蔬菜都适合生吃。
(2)根据⑩段“熟吃颜色较深或富含淀粉的蔬菜,生吃颜色较浅而脆嫩的蔬菜”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根据③段“从营养的角度看,有一些蔬菜适合生吃”和⑥段“从卫生的角度说,熟吃蔬菜胜过生吃”可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根据②段“大蒜所含大蒜素(在高温下易被破坏)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生吃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可知,括号内的文字“在高温下易被破坏”补充说明了大蒜素的特性,强调了大蒜素在高温下易被破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大蒜是一种“只有在生吃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保健作用”的蔬菜。这个括号的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的特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从“芋头、韭菜、胡萝卜、菠菜、豆芽”中任选一种食材推荐一种健康、合适的烹饪方式,结合材料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一:我选胡萝卜,它适合炒肉,因为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这种物质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人的视力、皮肤、神经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炒熟后更利于胡萝卜素吸收。
示例二:我选韭菜,它适合焯水后凉拌,因为韭菜味道辛辣,但是在“生熟之间”或“非全生也非烂熟”的状态下食用,营养价值并不会打折扣,同时口感脆爽。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爹娘树
①我的老家在一个山坳里,树木连绵遍野。那里的树与村里的人一样,绵延了不知多少代,其中与我相伴的那些树,令我永远牵念。一些树贴上了“老张家”的标签,是属于父母的,我亲切地唤作“爹娘树”。
②“爹娘树”品类不一,凡土生土长的树种都有些,大大小小有百余棵,遍布我家田间地头、屋前屋后。它们有分田地时带的,有老家院儿里祖传的,还有父母亲手培植的。父母把它们视若儿女,精心呵护并时常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
③父亲个头不高,但身形灵活。过去,每年冬季,他都会腰别镰刀,蹭蹭爬上树干,修理那些疯长的枝丫。经过父亲的精心护理后,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父亲一边砍枝一边逗我:“小子呀,你也像这树一样,不修理就成不了材!”我叉腰抬头朝树上喊:“那你下来修理我呀!”说完,我俩都笑了。
④冬去春来,修剪过的树木冒出新芽,父亲又会剪些杨树枝,扦插在自家河埂上、沟渠边、农田里。他说:“每年栽一些,以后又是一片树林!”还真是这样,如今几十年过去,我老家的那几片杨树林已郁郁葱葱。
⑤记得哥哥结婚那年,父亲伐了儿株高大的杨树和槐树,请了村里盖房把式最好的木匠,在山脚下盖起了5间土木新房,让哥哥风风光光将媳妇娶进了家。那些父亲一手培育成材的树木,即使不再撒下荫凉,也换了种方式继续帮着老张家遮风挡雨,开枝散叶。
⑥那年我考上师范,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高兴地放了一挂鞭,对着老房山墙外的两株老洋槐念念有词:“老洋槐啊,孩子的学费就靠你了!”说完,摩拳擦掌地砍起树来。靠着卖树木赚取的1000多元,父亲送我走出了大山,我得以进城求学。
⑦母亲虽然瘦弱,却能勤劳持家。母亲总会千方百计地从田野沟谷寻得各种果树苗,有柿树苗、枣树苗、核桃树苗、苹果树苗、石榴树苗……移栽在我家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费尽心思地侍弄、修剪和嫁接这些果木树。
⑧老房墙角处,有一棵李子树,可心的是竟然还有两枝大黄杏。盛夏,黄杏先熟。我对着黄澄澄的大黄杏,直流口水,“娘呀,这些大黄杏深得我心!”摘下杏来咬一口,酸甜可口,“太解馋了!”母亲喜滋滋地看着我吃,眼中充满了慈爱,说:“小时候带你走亲戚。你吃了人家一瓢大黄杏。我怕你嘴馋,就嫁接了两枝,好几次才成活呢。”我吃着黄杏,想着家里的那些果树,说:“这么多果树,得结多少果子啊,我们也吃不完呀!”母亲说:“吃不完的果子,你爹去集上卖,卖了钱也能贴补家用……”如今,那些树还在,一年年牵动着我回家的脚步。
⑨有一年秋天,我回家帮母亲摘柿子。当年的小树已高大挺拔,硕果满枝。在家的那些天,母亲略显神秘地领我走了几道谷、几块地,让我认认家里的果木树。在母亲的指引下,我知道了村北有三棵核桃树、五棵枣树,村东有两棵杏树、四棵花椒树,村南有两棵柿树、一棵山楂树,老屋附近还有四棵桃树、一棵李子树;也知道了这些果树参差的树龄、挂果的先后以及管理方法、收获时令。
⑩母亲坐在院里的苹果树下喘着气,说:“哪年我都会栽些树。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我连连说“是”。母亲满意地笑了,`起身做饭,我却坐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
⑪一日,父亲打电话说,村里修路要占地,要砍掉一片杨树林。他虽不舍,却识得大体。几日后,他招呼我回家,将得的4万元补偿款给我,说:“这些钱你帮我收着,等哪天我们有个大事小情,或者突然走了,就用这些吧。菜园地里还有两棵老香椿树,到时砍了给我俩做寿材,够用,挺好……”
⑫时光如梭,“爹娘树”年岁日长,明年将继续发新叶、结新果,可爹娘却会一直枯萎下去,终将滑向生命的冬季,不再回春。
⑬恍惚间,我已然站成了一棵树,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融在了山坳的密林之中……
14.选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处,写父母念叨“说不定哪天就能沾上它们的光”,阅读选文第③—⑧自然段,概括“沾光”的几件事。
15.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②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体会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6.本文以“爹娘树”为题有什么含义?
17.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4.伐树盖房;赚取学费;提供食物;贴补家用。
15.①这一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经父亲修剪后长势良好的样子,表现了父亲勤劳能干的特点。②“种”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被母亲对儿女的眷恋和期望感动,写出了“我”把母亲的期望和自己对父母的爱深深记在心里,也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我”这里得到延续。
16.通过分田地、祖传、培植等途径,老家属于父母的一些树;指父母的精神品质及“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达了“我”对故乡、父母的依恋和要承续父母精神品质的情感。
17.内容上,写出父母的精神品质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我”对故乡、父母的依恋之情,升华文章主旨;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和开头,首尾呼应,完整严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沾光”指因为这些树而获得益处。③~⑧段因树获益的事有四件。
(1)根据第⑤段“记得哥哥结婚那年,父亲伐了几株高大的杨树和槐树,请了村里盖房把式最好的木匠,在山脚下盖起了5间土木新房,让哥哥风风光光将媳妇娶进了家”,可概括为:伐树盖房;
(2)根据第⑥段“靠着卖树木赚取的1000多元,父亲送我走出了大山,我得以进城求学”,可概括为:卖树赚取学费;
(3)根据第⑧段“摘下杏来咬一口,酸甜可口”,可概括为:提供食物。
(4)根据第⑧段“吃不完的果子,你爹去集上卖,卖了钱也能贴补家用”,可概括为:贴补家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修辞手法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根据第③段画线句“钻天杨开始‘钻天’,洋槐树不再乖张,一株株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精神、帅气”中“洋槐树不再乖张”可知,这一句将洋槐树人格化,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洋槐树在被父亲修剪后整齐有序的生长;“如刚理过发的小伙儿般”将树比作人,是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经父亲修剪后的树长势良好,富有生机,表现了父亲勤劳能干的特点。
(2)根据第⑩段画线句“只是默默地将那些树又一棵一棵地种在了心田里”可知,“种”的意思是种下,结合第⑨⑩段记叙了母亲领“我”认了家里所有的果木树,希望“我”能在以后继续摘果,留个念想。再根据第⑩段“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可知,母亲对这些果木树的珍爱,对子女的依恋。根据第⑩段“母亲满意地笑了,起身做饭,我却坐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知,“我”被母亲对儿女的眷恋和期望感动,把母亲的期望和自己对父母的爱深深记在心里,此处用“种”表现这一心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也可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我”这里得到承续。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浅层角度,“爹娘树”在本文中直接指代了老家属于父母的一些树木。这些树木品类不一,有分田地时带的,有祖传的,还有父母亲手培植的,它们遍布在“我”家的田间地头、屋前屋后,成为了家庭的一部分。如文中所述,“父亲伐了几株高大的杨树和槐树,请了村里盖房把式最好的木匠,在山脚下盖起了5间土木新房”,这些树木为家庭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深层角度,“爹娘树”则蕴含着更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树木不仅代表了父母的精神品质,如坚韧、勤劳、无私等,更是“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象征。如文中所述,“母亲坐在院里的苹果树下喘着气,说:‘哪年我都会栽些树。如果真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或是不在了,你们照样能吃到应时的果子,摘了送人、卖钱都成。即便顾不上摘,也是个念想不是?’”这段话表达了母亲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对子女的无私付出,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伟大和不易。因此,“爹娘树”在文中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物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弘扬。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我已然站成了一棵树”,是一棵父母辛勤培育已经长大成才的树,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我们传承了父母勤劳,爱护子女的家风,父母的精神品质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融在了山坳的密林之中”,这密林是父母、故乡的象征,“融”表达了“我”深深的眷恋之情,升华文章主旨,赞美父母之爱;
结构上:“与妻女,哥嫂一起成了‘爹娘的树’”与题目呼应;与第①段“我亲切地唤作‘爹娘树’”照应,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第三部分(18题 5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偶然邂逅的美景,不期而遇的朋友,无意间读到的一本好书,收到意想不到的礼物,柳暗花明的发现……惊喜让生活充满了阳光,惊喜让人生充满了期待。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和思考?请以“生活中的惊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观点。
要求:①诗歌除外,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答案】略。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