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他极其重视中国语文的新生,把语言文字改革提高到了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他呼吁现代人要将自己的思想直白、真实地表达出来,以打破旧中国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因此,鲁迅的不少代表作成为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重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曾将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他在广泛剖析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现代社会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物质支撑,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素的价值支撑。如果缺少了“诚”与“爱”,市场经济就会出现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对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有切身感受。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道德追求也就是应有的信仰追求、理想追求。现代社会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是一种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达。但是,《诗经》中有一句诗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鲁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它不可能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切具体问题。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个字:“学做人!”鲁迅是中国底层民众的忠实代言人,他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的“道德准则”是“损己利人”,“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娴熟地掌握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对于革命、权力、人道、暴力等复杂难解的问题都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郁达夫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选自陈漱渝《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一生耗费精力最大的,便是探寻什么是理想的人性、国民劣根性的根源何在之类的问题。他的小说与杂文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便在这里。近几年,当人们直面现代化与传统的时候,国民性问题作为一个未完成的课题,便自然地在艺术领域中被再次呈现出来。
    读一读各式的新乡土小说、民风民俗色彩十分浓郁的地域小说,都有类似的思路。贾平凹、刘恒、陈忠实、陈建功诸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常流露着对国人灵魂凝视时的无奈。印象较深的,是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那大气磅礴的文化拷问,对中国人心理性格的勾勒,让人感受到鲁迅杂文中的冷峻。王蒙试图写出中国儿女的魂魄来,当他无情地剥脱着人性的外衣时,他是不是也进入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境地?还有贾平凹,他对鲁迅研究论著的热心和关注,绝不亚于一些学者。在灵魂的深处,他或许更喜爱鲁迅吧!读一读他近年的小说,在古雅的氛围与中原古风的韵致里,是不是也有鲁迅乡土小说式的惨烈?当他陷入中年人的绝望时,我从其灰色的目光中,似乎也感受到一丝鲁迅的忧郁。
    这类文化色调浓郁的审美凝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过。张炜、张承志等个性色彩十分浓厚的人,何尝不也有着这类思路?“写出民族的灵魂来”,几乎成了一代人的信条。我从20世纪末众多文人相似的精神走向中,看到了“未完成的鲁迅”在当代的意义。
    鲁迅的价值不仅显示在他的同时代里,更重要的是在后来岁月中的不朽的延续。中国要进入现代文明,欲解决人的现代化的问题,首先便是人的灵魂要更新。鲁迅最早看到了这一障碍。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深刻、那样猛烈地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然而这样的声音在古老的中国,显得那样弱小。当代有良知的作家,几乎都意识到了鲁迅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当无数个为解决国民性问题而奋斗的诗人、小说家艰难地在文化之旅中攀登的时候,我常常被这一代久未泯灭的良知所打动。
    (选自孙郁《在鲁迅的余影里》,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代的发展会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现实意义,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会不断更新。
    B.最理想的人性包含诚与爱,它不仅在鲁迅时代缺乏,即便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质。
    C.鲁迅具有洞察力,面对复杂问题能够由此及彼、通古见今,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D.王蒙、贾平凹等在小说中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体现对人性的忧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之所以成为学校传统教材,是因为其文学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能力。
    B.阅读鲁迅作品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而是获取精神上的资源。
    C.鲁迅塑造新型民族性格的三点主张,契合今天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具有先进性。
    D.国民性的问题经由鲁迅作品引发人们思考,又经由当代有良知的作家得以深入探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B.鲁迅指出: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C.鲁迅的《一件小事》启迪人们要看到车夫一类底层人的爱心与担当,以此反省所谓知识分子的自私与渺小。
    D.鲁迅的《拿来主义》从送去主义写起,先破后立,在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中抨击时弊,显示高超的批判艺术。
    4.同样谈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班级举行“《祝福》读后谈”活动,请结合材料谈谈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
    【答案】1.C 2.A 3.B
    4.材料一从鲁迅作品阅读者的角度,侧重谈鲁迅作品对当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材料二从艺术传承者的角度,侧重谈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问题对后人文艺创作的深远影响。
    5.①小说充分发挥文字的揭示和教化功能,以精准的语言描摹了祥林嫂从充满活力到悲惨死去的过程,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榜样;②小说批判了封建思想奴役下国民麻木、无知、冷漠的劣根性,促使今天的人们在深刻的反省中更新灵魂;③小说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同情底层民众,寻找拯救民众的路径,这种探求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会不断更新”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潜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本身会不断更新,而是它们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的应用和解读会有所不同。选项曲解文意。
    B.“即便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质”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他在广泛剖析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明确指出鲁迅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但没有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质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
    D.“王蒙、贾平凹等在小说中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错误,材料二第二段“王蒙试图写出中国儿女的魂魄来,当他无情地剥脱着人性的外衣时,他是不是也进入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境地?还有贾平凹,他对鲁迅研究论著的热心和关注,绝不亚于一些学者”“是不是也有鲁迅乡土小说式的惨烈”提到了王蒙的作品《活动变人形》和贾平凹的作品,指出他们在创作中探讨国民性和人性问题,但作者是用疑问的方式猜测他们的情感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是因为其文学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能力”错误,以偏概全,据材料一原文第一段“……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因此,鲁迅的不少代表作成为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可知,“其文学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能力”仅是原因之一。
    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在文末,“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
    B.体现鲁迅时代有局限性的观点,不适合今天社会发展,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比较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指出鲁迅对中国现代语言的贡献:强调了鲁迅在推动中国现代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包括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文体创新的影响。第二段指出鲁迅作品的跨时代意义:指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恒定的审美和认知价值,还具有流动的现实意义,能够反映并回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第三四段指出鲁迅对国民性的改造的观点:鲁迅认为“诚与爱”是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并提出了新型民族性格塑造的方向,包括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的精神。第五段指出阅读鲁迅作品的最大现实功效:“学做人”,即学习鲁迅的道德准则、智慧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可见,材料一从鲁迅作品阅读者的角度,侧重谈鲁迅作品对当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影响,尤其是如何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来提升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第一段指出鲁迅对人性的探索:着重讨论了鲁迅一生致力于探究理想人性和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第二段分析鲁迅作品在当代的延续:通过分析当代作家如王蒙、贾平凹等人如何受到鲁迅影响,展现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第三段指出鲁迅作品的未完成性:提出鲁迅作品中的某些议题,如国民性问题,仍然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第四段指出鲁迅精神的价值:强调鲁迅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尤其是在推动人的现代化、灵魂更新方面的作用。可见,材料二从艺术传承者的角度,更多地探讨鲁迅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和鲁迅精神的持续意义,特别是对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对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启示。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祝福》原文“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可知,鲁迅的《祝福》以精准的语言描摹了祥林嫂从充满活力到悲惨死去的过程,根据《祝福》原文可得出,祥林嫂之所以会悲惨死去,是因为吃人的封建礼教,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他极其重视中国语文的新生,把语言文字改革提高到了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可得出,小说充分发挥文字的揭示和教化功能,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榜样。
    ②《祝福》这篇小说通过四叔、柳妈、鲁镇上的人们等代表人物对祥林嫂遭遇的麻木、嘲笑,批判了封建思想奴役下国民麻木、无知、冷漠的劣根性,结合材料与第三段“鲁迅曾将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急务。他在广泛剖析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种对‘最理想的人性’的呼唤,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现代社会既需要市场经济的物质支撑,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素的价值支撑”可知,这篇小说促使今天的人们在深刻的反省中更新灵魂,思考道德观念中的“诚与爱”。
    ③《祝福》这篇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根据原文“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可知,小说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同情底层民众,寻找拯救民众的路径,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可知,当代青年读鲁迅的作品也应该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祝福》中“我”的这种探求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身掌
    马笑泉
    这天夜里,他梦见了师父。师父绾一个高髻,穿着道袍,只管打坐,也不理会他。他跪了许久,师父才拿起拂尘,往他脑袋上打了一下。这一下把他打醒了。
    下午他准备站桩时,突然听到长班在院里喊:“薛师傅,您有客人。”他倾听了一下脚步声,连忙打开门,那人已上了台阶,看到他便站住了,圆脸上露着笑意。他快步迎上去,唤了声大师兄,便不知道说什么好,眼睛微微泛红。
    “我还以为你不记得我了。”
    “怎么会呢?怎么会呢?”
    “那到了京城怎么不来见我?”
    “我不知道您回来了。”
    “嗯。那是二师弟没跟你说,回头我去骂他。不过你也没给机会让他说。”
    他没吭声,把大师兄让进房中。
    大师兄一边看着他倒茶,一边说:“看你比过去稳重多了。”
    “您的修为,我们可都赶不上。”
    大师兄呵呵大笑,“听说你现在长能耐了,快露一手,让师兄瞧瞧。”
    他应了声好,身子陡然塌下去,等暴涨起来的时候,人已站在长凳的另一边,对着大师兄拱拱手。
    “好!”大师兄说,“你的身法已经练到神变的地步,单论这个,我和二师弟都不及你。”
    “大师兄,论功夫,我和他一向都不及您。许久不见,您也露一手让我开开眼界。”
    大师兄喝了口茶,走到开阔地,哼了一声,打出一记半步崩拳。整间房都抖了一下。那顶瓜皮小帽直射而上,落下来时,大师兄身形稍动,不偏不歪回到他头上。
    他鼓起掌来,说:“这就是冲冠力啊!”
    大师兄点点头,落座后拈起颗花生搓了一下,一粒花生仁就弹进他嘴里。
    他望着大师兄,满眼都是钦佩,还有亲近。方才他这记半步崩拳,前崩开碑,后蓄满弓,上顶冲冠,下蹚掀地,腰胯还拧着股巨力,功力和打法都已到了极致。既然大师兄回来了,论资格论功夫,本门应该由他主持才对,怎么二师兄还占着那个位子?这般想着,他愈发觉得二师兄有可恨之处。
    “大师兄,师父他老人家呢?”
    “他出家了,在终南山修行呢。”
    他一愣,随后喃喃地说:“他真的出家了。”
    “你也听说了?”
    “我昨晚梦见他了,在个道观里。”
    “嗯,师父由武入道,在尘世留的这些技艺,就靠我们传下去了。”
    “你们当年为什么要走呢?”
    “你还记得庚子年的事吗?”
    “记得,那年京城乱成一锅粥,老佛爷也跑到西安去了。”
    “是啊,洋鬼子进来了,到处烧杀抢掠,师父看不下去,每晚带着我出去,看到落单的洋鬼子,上去就是一刀,有时碰到两三个,眨眨眼也解决了。”
    他瞪大眼睛,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怎么不叫我?”
    “这事危险得紧,洋鬼子手里有枪,慢一拍都不行。最怕的就是惊动大部队,围上来就难得脱身。你和二师弟那会儿功夫还不老成,这么凶险的事,只有带上我。后来太后和洋鬼子议和,师父知道虽然事情做得隐蔽,以防万一,还是得出去避避。临走时跟二师弟说了缘由。师父要他一切忍让为先,千万别出头,还特意叮嘱他看好你,然后带着我出去了。”
    “您回来就该您主事,怎么他还坐在那?”
    “这不关二师弟的事,他都让过我好几回了。我说临别前师父又叮嘱了,本门以后就由他主持,有什么难了的事,我再出面。”
    “师父怎么这样安排?您都是跟他出生入死的人了。”
    “二师弟少年老成,善于斡旋,师父不在这些年,很多麻烦事他都不动声色化解了,这也是大能耐。师父就是看准了他有这个能耐,才把本门交给他打理。”
    “理是这个理,但我还是觉着您委屈了。”
    “不委屈。我就是个武痴,那些应酬的事摊到我头上,还真是委屈我了。师父是不会亏待任何人的,他恩准我自开一派。”
    他的眼睛瞬间大亮起来,说:“师父真是没亏待您,您也担得起。”
    “你知道师父怎么说你吗?”
    他把身子往前凑了凑。实际上,哪怕坐在屋外,大师兄的话,他也能听得一字不落。
    “师父说,咱师兄弟三个,你灵性最足,能出变化,将来也会自开一派。”
    他眼睛更亮了,反复品咂这评说。
    “你说,你还犯得上跟二师弟怄气吗?”
    他沉默片刻:“要不,不用旁人在场,就您盯着。”
    “你还是放不下啊。这招我也盘算过,还是不妥。你想想,你练到了神变,二师弟练出了气劲,只要动手,谁都不敢留手。不留手,败的一方不死也得重伤,胜的也好受不到哪去。师父好不容易调教出三个弟子,一下折损了两个,你还要我在旁边看着,是要我看得吐血啊?”
    他耳根烧了起来,半晌不说话。
    “我问你,他当初打你那一招,还记得吗?”
    “回身掌。”
    “他平时用得多吗?”
    “少。”
    “他用虎扑掌也能把你放出去,这招他当时就练到家了,比回身掌稳妥,你说说,他怎么就不用?”
    他咬着下唇,瞅着大师兄。
    “他是在告诉你,还等着你回来呢。”
    “他就非得把我打跑吗?”
    “他那性子,比师父还谨慎。觉得你老是闹,不消停,干脆逼你到外面转几年,最稳妥。这不,现在皇上的龙椅都快坐不稳了,师父那点事,也没人追究了。”
    他陷入长久的沉默。
    “师父说虽然要改朝换代了,但咱们武行当大兴。这不,二师弟这些年也没闲着,本门在京城是越来越旺了,前一阵天津要成立国术馆,出钱的人跟二师弟商量,想请本门派高手去主持。二师弟跟我商量了,就让你去主持。”
    这时天色渐暗,他的眼睛却仿佛能把一室照亮。大师兄和师父的话合在一起,把他的心放得很大。那回身一掌印在胸口的耻辱,变得很小,小得有点可笑。
    他站起来,向大师兄拱手鞠躬,说:“谢谢大师兄栽培。”
    大师兄笑呵呵地说:“那边催得急,明天我和二师弟就送你过去。”
    他怔了一怔,说:“有您陪着就行了。”
    “你还跟他怄气?”
    “不是怄气。您跟他说,等我在天津站稳脚跟了,再回来看他。”
    “这样也好。你们不在拳上争输赢,那就比比谁把本门功夫传得广,传得远。”
    他用力点点头,露齿一笑,这笑容比他的眼神还亮。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次见面,大师兄埋怨他“到了京城怎么不来见我”,要去骂二师弟,从中可以看出大师兄与两位师弟感情很好。
    B.他愿意在大师兄面前展示武功,既说明他对自己的武功充满信心,也说明他虽然与大师兄分开多年,但毫无芥蒂。
    C.庚子年间,师父只带大徒弟出去杀敌,是因为其他两位徒弟功夫不过硬,也因为小徒弟的性子急,容易出事。
    D.听了大师兄解释二师兄用回身掌的原因,他“陷入长久的沉默”,说明之前的误会至此已经完全消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梦见师傅“把他打醒了”的情节颇具暗示意味,与文末他不再与二师兄怄气形成呼应。
    B.第二段他“倾听”脚步声后“连忙打开门”“快步迎上去”等细节,既表明他重情重义,也说明他功力深厚。
    C.画线处“不过你也没给机会让他说”,大师兄看似调侃的语言点出两位师弟的微妙关系,为后文他修复裂痕做铺垫。
    D.小说把二师兄回身一掌带给他的“耻辱”与其“放得很大”的心进行对比,生动地展示出他思想上的变化。
    8.小说三次写到他的眼睛发亮,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叙述,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D 7.B
    8.①第一次是他听到师父恩准大师兄自开一派,他为大师兄没有被亏待而高兴。
    ②第二次是他听到师父对自己的评价,他为师父对自己寄予厚望而兴奋。
    ③第三次是他明白了二师兄的良苦用心,自己也有了用武之地,为未来发展而振奋。
    9.①在对话问答中,清晰展示师兄弟间从心存怨气到化解怨气的过程,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背景信息,丰富小说主题。以庚子年混乱、改朝换代等大事为背景,凸显爱国主题。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他的争强好胜、大师兄的顾全大局、二师兄的忍让、师父的知人善任等在对话中得以呈现。④创设真实的人物交流情境,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误会至此已经完全消除”错误。文章最后“有您陪着就行了”,他“陷入长久的沉默”只能说明他开始思考大师兄的话,意识到自己可能误会了二师兄,但不能说之前的误会至此已经完全消除,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功力深厚”错误,“倾听”脚步声后“连忙打开门”“快步迎上去”等细节,主要表明他对大师兄的敬重以及重情重义,不能直接说明他功力深厚。
    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①第一次眼睛发亮:“他的眼睛瞬间大亮起来,说:‘师父真是没亏待您,您也担得起。’”此时他听到师父恩准大师兄自开一派,为大师兄感到高兴,因为他觉得大师兄有这个实力,师父没有亏待大师兄。
    ②第二次眼睛发亮:“他眼睛更亮了,反复品咂这评说。”这里是他听到师父对自己的评价,说他灵性最足,能出变化,将来也会自开一派。他为师父对自己寄予厚望而兴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③第三次眼睛发亮:“这时天色渐暗,他的眼睛却仿佛能把一室照亮。”此时他明白了二师兄用回身掌的良苦用心,也知道自己有了去天津主持国术馆的机会,为未来发展而振奋,对过去的恩怨也不再计较。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叙述,小说中“他”对二师兄占着本门主持之位心存不满,从一开始与大师兄的对话中就流露出这种怨气,如“您回来就该您主事,怎么他还坐在那?”等。随着大师兄讲述当年师父安排的缘由以及二师兄这些年的作为,“他”的怨气逐渐化解。大师兄讲述了庚子年师父带着他去杀洋鬼子以及师父对二师兄的嘱托,让“他”了解到二师兄主持本门是有原因的。接着大师兄分析二师兄用回身掌打“他”的用意,使“他”开始理解二师兄。最后,“他”的心结逐渐解开。对话清晰展示师兄弟间从心存怨气到化解怨气的过程。
    ②通过对话交代了庚子年混乱、改朝换代等大事为背景,如“庚子年的事吗?……洋鬼子进来了,到处烧杀抢掠”“师父看不下去,每晚带着我出去,看到落单的洋鬼子,上去就是一刀,有时碰到两三个,眨眨眼也解决了”“你们不在拳上争输赢,那就比比谁把本门功夫传得广,传得远”等,凸显了爱国主题,同时也展现了武行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③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从“他”对大师兄的功夫表示钦佩后,马上质疑二师兄占着主持之位,以及提出与二师兄单独比试的想法,可以看出“他”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大师兄在面对“他”的质疑时,没有附和“他”对二师弟的不满,而是客观地分析师父的安排和二师弟的优点,体现了大师兄顾全大局的性格。同时,大师兄在处理“他”与二师弟的矛盾时,也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大度。二师兄没有直接出场,但通过大师兄的讲述可以看出二师兄的忍让、处事能力强等性格。师父对三个徒弟的性格和能力了如指掌,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可见师父知人善任的特点。
    ④小说通过人物对话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师兄弟的交谈现场,能够直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交流。例如“他眼睛更亮了,反复品咂这评说”等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他”在听到不同信息时的反应。读者通过人物对话,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比如,“他”对二师兄的不满以及后来的理解过程,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与他人的矛盾和和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小说的情节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②。初对,首言乞总揽权纲以尽更化之美。又言:“官吏忤故相意,并缘文致,有司观望锻炼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又言:“王安石作《日录》,一时政事,美则归己。故相信任之专,非特安石。臣惧其作《时政记》,亦如安石专用己意,乞取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私说以垂无穷。”从之。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复言:“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减)
    【注】①埙:秦桧的孙子秦埙。 ②秘书省正字:古代官职名,主要在秘书省从事文字勘正工作。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寻除A知抚州B年未三十C莅事D精确E老于F州县者G所不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深厚,指关系亲密,与《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中“厚”意思不同。
    B.锻炼,文中指罗织罪名、陷人于罪,与现在“锻炼能力”中的“锻炼”意思不同。
    C.缓急,偏义复词,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出入”用法相同。
    D.名,文中指名声、名气,与《答司马谏议书》“尤在于名实”中“名”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廷试中,张孝祥因文辞和书法俱美,获得高宗提拔,力压众士人,这招致秦桧的不满。
    B.张孝祥以王安石作《日录》为鉴,建议校对故相的《时政记》,以免出现不符事实的内容。
    C.张孝祥担任平江知府时,处事果决利落,他依法逮捕辖区非法获利的大姓,抄没其家产。
    D.张孝祥从政期间数次被罢免官职,但他能力突出,三十八岁因病去世后,孝宗深为惋惜。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14.张浚推荐张孝祥,汤思退不悦,张孝祥表达了怎样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CE 11.D 12.A
    13.(1)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府,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严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平安无事。
    (2)等到李牧因谗言陷害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14.①二相应齐心协力辅佐皇上恢复国家;②朝廷要制定自治之策来应对“和与战”两派的争执;③朝廷应广泛征用有识之士。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当、准确,治理州县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
    “除”的宾语为“知抚州”,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州”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未三十”是“年”的谓语,应在“十”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精确”是“莅事”的补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确”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于”的宾语为“州县”,“所不及”的主语为“老于州县者”,中间都不应断开。
    故选BCE。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深厚,指关系亲密/厚度;句意: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B.正确。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在艰苦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句意:有关部门观望不管,任其罗织罪名陷人于罪。
    C.正确。偏义复词,危急/偏义复词,进来;句意:请求广泛征择朝外有识之士以备急时之用。/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
    D.“文中指名声、名气”“意思相同”错误。闻名/名声、名气;句意:他将来一定会闻名于世。/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张孝祥因文辞和书法俱美,获得高宗提拔”错误。由原文“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可知,高宗提拔张孝祥和不满秦埙的原因为秦埙的策论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
    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俄”,不久;“知”,做……知府;“起知潭州”,被动句,(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府;“济”,辅助,帮助。
    (2)“洎”,等到;“以谗诛”,被动句,因谗言陷害被诛杀;“为”,变为;“终”,坚持到底。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二相当同心勠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可知,二相应齐心协力辅佐皇上恢复国家。
    由原文“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可知,朝廷要制定自治之策来应对“和与战”两派的争执。
    由原文“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可知,朝廷应广泛征用有识之士。
    【参考译文】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写成好几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考中乡试,再次参加地方选拔并名列榜首。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确定秦埙为众多士子中的第一名,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埙的策论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文辞和书法都很美。”之前,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张孝祥首次回答皇上的提问,首先说请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使国家变得更加完善。又说:“官吏违背前任宰相的意见,一同凭借文字致人于罪,有关部门观望不管,任其罗织罪名陷人于罪,请令有关部门立即加以改正。”张孝祥又说:“王安石著《日录》,把一时政事,做得好的就归功自己。前任宰相的专信专用,并不只有王安石。我担心他所著的《时政记》,也如王安石专用自己的意思,请求对照已修订的《日历》详细审查加以改正,罢黜私家之说以流传青史。”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当、准确,治理州县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大堂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平时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高兴。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况且靖康以来只有和与战两种意见,留下无穷的祸害,必须先制定自治之策来对付现在的形势。”又说,“选用人才的路太狭窄,请求广泛征择朝外有识之士以备急时之用。”皇上赞扬了他。适逢金人两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人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免。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府,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严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平安无事。张孝祥恢复待制职名,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后因病去世,终年38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任用才能没能到底的叹息。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会闻名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 中 羁 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中》首句为山中眺望之景,“滞”字既写江水停滞不动,也暗指诗人滞留此地。
    B.《山中》将悲情融入向晚秋风、纷飞黄叶中,余韵悠长,“况属”二字强化了情感。
    C.《羁春》“重见落花飞”句,照应标题,情景交融,揭示诗人无可奈何的人生困境。
    D.两首诗情感相似而意境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山中》落寞凄婉,《羁春》则显开阔。
    16.两首诗都写到“归”,但意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山中》“归”指人有归意,“万里念将归”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滞留万里之外的思乡念归之情。《羁春》“归”指春归大地,“春事一朝归”即景写情,明写诗人在异乡迎来又一个春天,暗指自身难回,(也可理解为春天瞬间归去,时光飞逝,自己却“千里”难归)表达诗人客居异乡的疲倦和哀愁。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山中》落寞凄婉,《羁春》则显开阔”错误。应为《山中》意境较为开阔,《羁春》意境落寞凄婉。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山中》“万里念将归”意思是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所以“归”指万里远游之人有归意,并且“万里念将归”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滞留万里之外的思乡念归之情。
    《羁春》“春事一朝归”意思是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写出了春日已归而人犹滞留不归。所以“归”指春归大地,“春事一朝归”是即景写情,明写诗人在异乡迎来又一个春天,暗指自己在异乡又过了一年,但是仍然难以回去,表达诗人客居异乡的疲倦和哀愁。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邦彦《苏幕遮》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生动别致地烘托出雨后新晴之欢。
    (2)古诗词中常常以草木寄托物是人非、朝代兴亡之感,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对比,阐明诚心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
    【答案】(1)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梅的第一天,天边开始 雨意。①这样的季节,阴晴不定,风雨是断难预料的。此刻的江南,时令恰自缤纷,枇杷、槜李方才落幕,杨梅、香瓜立马应市,水蜜桃随即也开始采摘了,一个月里热闹得跟 似的。②但是什么都不耐持久,稍纵即逝,又均乖巧委婉,懂得智取,它们规避同台,轮番上阵。③但是这第一波的日川桃本地人并不看重,个头小不说,吃口也不灵。只有再等上半个月,白凤桃上了市,人们心中那才会叫一声“水蜜桃”:七八两一枚那还不算顶大,熟透的桃子双手一搓,整张皮都撕得下来,汁液 指缝往下淌,在腕口 住,粘得住手指,闻得见蜜糖的香味。④最好的桃子其实也不在大小,四五两足矣,指甲挑破一点皮,倒过来握手一挤,桃汁顷刻流满一杯。瞧着外地人捧住一只日川桃,在那里啃得啧啧称美,本地人是真心有点看不上。不过,江南初夏的节候急促,就像一只熟透的水蜜桃,你还没来得及接住,它“啪”的一声已然摔成了一汪汁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酝酿 车轮战 顺 停B.飘洒 走马灯 沿 挂
    C.飘洒 车轮战 沿 停D.酝酿 走马灯 顺 挂
    19.“这一点,像江南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颇为生动有趣,请简要分析。
    【答案】18.D 19.C
    20.①比喻新奇,将初夏节候比作熟透的水蜜桃,化虚为实,生动表现了初夏节候的饱满生机;②化静为动,“‘啪’的一声摔成了一汪汁水”,以动态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初夏节候短促、稍纵即逝的特点;③第二人称“你”,将读者代入“来不及接住”的情境中,让人直观感受到初夏易逝的惊讶和遗憾。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个空缺处,酝酿: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飘洒:飘扬;飘拂,姿态轻松自然;不呆板。语境描述的是雨意开始的情况,“酝酿”比“飘洒”更适合形容雨意刚开始时的状态,因为“酝酿”有逐渐形成的意思,而“飘洒”则更偏向于动作性的描述。
    第二个空缺处,用来形容枇杷、槜李、杨梅、香瓜和水蜜桃上市的情况,这里需要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些水果上市的连续性和快速变换。“车轮战”通常用来形容连续不断的对抗,而“走马灯”则是形容事物快速变换的情景,后者更适合形容水果接连上市的场景。
    第三个和第四个空缺处描述的是桃子的汁液流动的情况。“顺”和“挂”更能形象地表现出汁液顺着手指流下并停留在手腕的情形,“沿”和“停”则不太符合这一情境。
    综上所述,最合适的选项是D。
    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这一点,像江南的人。”这句话应该放在一个能够概括江南人特点的地方。
    ①处主要在描述入梅第一天的雨意以及江南时令的缤纷热闹,与“这一点,像江南的人”联系不紧密;
    ②处强调江南水果不耐持久、轮番上阵特点,也与江南的人无关;
    ③处先提到本地人不看重第一波日川桃,后面又说最好的桃子不在大小等内容,可引出江南人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标准,与“这一点,像江南的人”在逻辑上衔接紧密;
    ④处主要在继续说桃子的情况,与江南的人也无直接关联。
    故选C。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江南初夏的特点,非常富有诗意和表现力。
    ①比喻新奇,“江南初夏的节候急促,就像一只熟透的水蜜桃”将初夏节候比作熟透的水蜜桃,这种比喻化虚为实,作者通过这个比喻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通过熟悉的水蜜桃甜美、多汁,让读者感受江南初夏湿润、温暖的气候的特征,生动表现了初夏节候的饱满生机;
    ②化静为动,“你还没来得及接住,它‘啪’的一声已然摔成了一汪汁水。”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接住”“摔”)和声音效果(“啪”),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瞬间感。这种动态的描述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熟透的水蜜桃从树上掉落的场景,从而感受到时间流逝之快以及初夏时节的短暂、稍纵即逝。
    ③“你还没来得及接住”中第二人称“你”,给读者亲切感,将读者代入“来不及接住”情境中,似乎读者就在这个情境中,让人直观感受到初夏易逝的惊讶和遗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灾来临时,植物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繁殖体。很多植物演化出一种特性,它们的种子被保护在木质的果实或球果内,成熟后并不立即开裂,只有在高温烘烤后才会开裂并释放内部的种子。即使树冠枝叶在火灾中遭受较大损伤, a ,植物就可以成功繁衍后代。
    ①一般在一次火灾发生后,烧掉地面上的大部分可燃物,短期内难以再次起火,②有些植物种子就利用这个时期萌发生长。③在那些火灾频发的地区,火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当地生态系统元素之一。④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⑤人们试图人为控制火情发生等手段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计划性火烧 b ,也在野生动物的保护中有应用价值。例如,计划性火烧可以有效增加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降低木本植物的高度,为梅花鹿的采食提供更多选择。利用计划性火烧创建各种类型生境的镶嵌分布,对梅花鹿的生存和繁衍是相当有利的。由上所述,植物对火的适应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会想到:既然植物能够适应火,而且火是增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耐火植物如今的适应性特征是在与周期性火灾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产生的,超过限定规模的火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特别是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山火发生更加频繁,森林植物正面临更大的风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序号并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a.只要种子还安然无恙 b.不仅有助于保护植物 c.那么对森林火灾是否可以放任呢
    22.①地面上的大部分可燃物被烧掉;③火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⑤人们试图通过人为控制火情发生等手段来。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上文写“种子被保护在木质的果实或球果内,成熟后并不立即开裂,只有在高温烘烤后才会开裂并释放内部的种子”,即种子是被植物保护起来的,即使经历火灾,也不会被烧坏;根据下文“就可以”的提示,本空需要有关联词语与下文“就”照应,故可填写“只要种子还安然无恙”。
    第二空。根据下文“计划性火烧可以有效增加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利用计划性火烧创建各种类型生境的镶嵌分布”可知,计划性火烧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根据“也在野生动物的保护中有应用价值”的句式提示,本空需要有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与“也”照应,故可填写“不仅有助于保护植物”。
    第三空。上文提到“火是增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下文是对提问内容的否定,并指出“超过限定规模的火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可知,本空是有些人发出的对火灾可以放纵不管的疑问,故可填写“那么对森林火灾是否可以放任呢”。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烧掉地面上的大部分可燃物”,上文是介词结构,造成本句缺少主语,故可改为“地面上的大部分可燃物被烧掉”。
    ③“不可或缺的当地生态系统元素之一”定语顺序不当,“当地生态系统”为领属性定语,“不可或缺”为动词,故改为“火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⑤“人们试图人为控制火情发生等手段”中“人为控制火情发生等手段”偷换主语,要将“人为控制火情发生等手段”加上介词,使其成为介词结构,故可修改为“人们试图通过人为控制火情发生等手段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黛玉在教香菱学写诗时,说道:“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部分。黛玉教香菱作诗强调要大量熟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句,再读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文。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细细品味,把握其中的要义。黛玉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意思其实是要领悟所读诗歌的精髓。除此之外,还需要舍得花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可看出材料中黛玉教学很注意考虑对方的感受,平易浅近,教香菱要循序渐进,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由此看出,黛玉要求香菱熟读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诗作,无非就是强调积累感悟的重要性,将广泛阅读、深刻领悟看作写好诗的前提和基础。考生可以从中选取其一来作为立意的角度,结合自己所熟悉的写作的间接经验和自己作文时的亲身体会展开论述。
    写作时,开篇可以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写作是慢工出细活。然后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一是读书与写作是特殊的因果关系;二是读书与写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读书与写作二者之间是彼此融合的。最后回扣论点,收束全文。
    立意:
    1.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2.阅读是写作的源泉。
    3.写作需要阅读的积累。
    4.读写结合才能创作佳篇。

    相关试卷

    [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1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编剧喻荣军认为, 文章结尾颇有韵味,请简要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