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第3页
    还剩6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共7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保护区, 据图判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植被与土壤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2023山东,1,3分)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亚寒带针叶林带所处纬度高,热量条件差,树种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一旦被破坏,难以恢复,因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与光照、水分、土壤关系不大,B正确。
    2. (2023山东,2,3分)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D.物种多样性高
    亚寒带针叶林所处纬度高,气温低,生长季较短,A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利于有机物积累,B正确;亚寒带针叶林带虽降水量不充足,但气温低,地下永久冻土层发育,因此土壤积水,加上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含量低,因此土壤肥力低,C错误;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单一,D错误。
    (2023北京,7,3分)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 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 查。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读图,
    回答下题。
    ★ 常绿乔木 ☆ 落叶乔木 灌木
    A1507 山峰及高程/米
    ~230_等高线/米
    ( )
    3.该保护区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
    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
    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
    3A 读图可知,山麓地区基带是常绿阔叶乔木,该保 护区应该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处纬度大约是30° N,所在地区年降水量高于800毫米,A 正确、B错误;图 中等值线最低值为230米,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低于230 米,C 错误;落叶乔木分布在500~1300 米处,D 错误。
    故选A。
    (2023福建,6,3分)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 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 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 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 分。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 过程。据此完成下题。
    ……………唐朝时期河湖岸线
    ----北宋时期河湖岸线
    4.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了“杨柳北 归路,兼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诗中所 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坡 向 B. 热量
    C. 堆积状况 D. 盛行风向
    |C 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 道”推测该时期吴淞江区域水流呈漫流的状态;“杨柳北归岸,蒹葭(芦苇)南渡舟”,反映了诗人所处河段两岸
    1
    B
    2
    B
    碳库即碳的储存库,通常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碳库。其单位为质量单位。陆地上的碳库由土壤和有机物组成,其中土壤中的碳含量为1.5万亿吨,有机物中的碳主要来自植物。土壤中的碳有两个来源:一是有机物死亡后分解产生的碳;二是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容量所吸收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植被的差异。杨柳属于陆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河岸,地 势相对较高,而兼葭属于湿生植物,生长环境为水陆交 接地带,地势相对较低。说明河岸地势存在相对差异, 结合该处水流为漫流可知,形成两岸地势差异的原因主 要是堆积条件的不同,C 选项正确。就同一河段而言, 南北两岸的坡向、热量、盛行风向相差不大,A、B、D选项 错误。
    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 (2022辽宁,12,3分)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6. (2022辽宁,13,3分)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D 12月为冬季,落叶阔叶林已落叶,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有机物质,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最低,D正确。
    B 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该时期气温较多年平均气温低,而气温降低,将会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A、D错;月平均风速减小使蒸发量和蒸腾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提高,B正确;生长季降水减少,不利于高寒草甸植物的生长,造成植株较矮、叶片数量较少、叶片面积较小,光合作用减弱,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C错。
    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 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 (2022湖南,11,3分)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海拔 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含盐量
    A. B. C. D.
    6.B 从表格中数据可判断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先由30.33%增长到74.33%,后又下降到34.33%,即先上升后降低。对比表格数据可判断,海拔总体上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错误;土壤含水量总体上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正确;土壤容重从200~ 650米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从650~ 1 250米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上升,结合文字信息“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可推知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正确;土壤电导率与离河岸的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错误,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
    方法技巧 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既要直接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还要利用统计数据定性分析;注意对表格中的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主要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相似点。
    7. (2022湖南,12,3分)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7.A 观察表格中的“群落结构”可以发现,该地草本植物的分布与乔木密切相关,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的草本植物能在林下较好地生长,主要是根系深的胡杨将深层地下水或土壤中的水分带到浅层土壤, A正确;草本植物根系浅,水分竞争力不强,B错误;该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深,浅根系的草本植物难以直接从深层获取水源,C错误;该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
    8. (2022湖南, 13,3分)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8.B 由表格信息可知,离河岸950~1 250米的地段土壤容重增加,有机质减少,但在离河岸200~ 350米处土壤容重高达1.50g/cm3时,仍然有灌木,因此A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950~ 1 250米的地段土壤含水量由7.78%骤降至2.32%,又由于距离河岸较远,地下水埋藏较深,乔木和灌木植物根系主要吸收较深层的水,草本植物根系浅,因此灌木消失主要是与乔木之间的水分竞争,D错误、B正确;据表格信息可判断,在离河岸50~800米土壤电导率(土壤含盐量)无论在较高或较低时都有灌木的存在,因此灌木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含盐量关系不大,C错误。
    下图为我国山东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 (2022北京,8,3分)据图判断( )
    A.甲处适宜建化工厂
    B.乙处河道可能有水坝
    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
    D.小学距村庄约4千米
    9.B 由图可知,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依次为砾石、砂砾和砂粒,粒径不断减小,说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乙处沉积物差异明显可能是修建水坝所致,B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不宜布局会造成水污染的化工厂,A错误;山东丘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对应植被为落叶阔叶林,C错误;小学距村庄约4个单位比例尺距离,约为1.2 千米,D错误。
    10. (2022北京, 9,3分)图中四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C 菜地和耕地受人类干扰程度强于林地和草地,在耕作过程中的施肥导致菜地和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高于林地和草地;而菜地往往一年可种植多季蔬菜,为满足生长需求,菜地的施肥量要高于耕地,故菜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C正确。
    知识拓展 相对于菜地和耕地,林地和草地属于粗放式管理,除了地上部分的动植物残体、自身的掉落物和根系腐烂物外,基本无外源有机肥料的施加,故有机质含量偏低。
    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 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 (2022山东,8,3分)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11.C 由图可知,山谷、山坡植被明显不同,这是受地形影响,C正确;小型山间盆地,局地范围小,海拔差异小,热量和降水差异不大,岩性相差不大。
    12. (2022山东, 9,3分)图b中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C 示意的土壤剖面腐殖质层较厚,无淋溶层,说明有机质累积多,淋溶少,可判断该地地势较低,坡度较小,排除甲处;一般情况下,森林土壤比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丙处植被为塔头薹草,故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故选C。
    方法技巧 比较土壤剖面各层厚度差异和缺失状况,结合图示从地形、坡度和生物等因素分析其成因。
    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 (2022福建,4,3分)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
    14. (2022福建,5 ,3分)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
    15. (2022福建, 6,3分)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
    13.D 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说明气温大幅降低,最有可能是受地形因素影响,海拔快速上升,气温迅速降低,D正确;该纬度范围内植被和土壤变化不会如此明显,且植被和土壤变化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A、B错误;内陆地区土壤温度受洋流影响小,在平均值上变化不会如此明显,C错误。
    14.C 由图可知,35°N至60°N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为210—240天,波动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该区域陆地面积广阔,故选C。
    15.B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常年寒冷,土壤温度低,且冻结期内温度波动较小,持续处于冻结状态,使得冻结期与冻结天数较接近,两者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昼夜温差较小,与土壤冻结期相关性较小,A错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光照时间短,但在春秋季时光照时长并不一定短,C错误;地面反射较强,气温较低,但对气温的影响较小,且不能保证冻结期内土壤均处于冻结状态,不能得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的结论,D错误。
    易错提醒 解题时易忽略设问中蕴含的关键信息“北半球高纬地区”这一前提条件,加上对于高纬度气候特征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解题时,要圈出关键词;平常要掌握好必备知识。
    (2023 福建,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
    下题。
    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养水源。通
    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拟降雨法两种方法测算
    离河
    岸距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
    盖度
    (%)
    海拔
    (m)
    土壤
    含水量
    (%)
    土壤
    容重
    (g/cm3)
    土壤
    电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 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 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适用于满足枯落物长 时间浸泡和含水量饱和的环境;后者模拟当 地降雨特点,将水降到枯落物后测算。福建 某研学小组在当地考察时发现 B 处枯落物 层比A 处厚(下图)。为更准确测算冬季 A 处枯落物的实际吸水量,该小组选择模拟降
    雨法。
    分析浸泡法不适用于准确测算冬季 A
    处枯落物实际吸水量的自然原因。
    17 答案 A 处冬季盛行偏北风,降雨量较少;坡度较陡, 枯落物层较薄,保水量较小,雨水流失较多;土壤为砂 土,雨水容易下渗;难以达到浸泡法所需浸泡时间长、含
    水量饱和的条件。
    解析 从图文材料中获取“B 处枯落物层比A 处厚”“福 建”“冬季”等关键文字信息,以及图中 A、B 两处在地 形、植被和土壤等方面的差异后,分析自然原因可以从 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等方面描述冬季 A处不满足浸 泡法适用条件。A 处位于福建,冬季盛行干燥的偏北
    风,降水量较少;A处植被覆盖率较低,枯落物较少,且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枯落物与雨水难以留存,所以枯 落物层较薄,保水量较小,雨水流失较多;A处土壤为砂 土,雨水容易下渗(保水条件较差)。综上可得出A 处 难以达到浸泡法所需浸泡时间长、含水量饱和的条件。
    知识拓展 水源涵养指森林各结构层次在水文过程中与 水的相互作用,包括林冠层截留、枯落物层持水以及土壤 层蓄水等部分。其中枯落物层作为森林水源涵养的主 体,降水截留率最高可达到25%,对降水和径流的吸持量 可达到自身干质量的2~4倍。
    考点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 (2023湖南,10,3分)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根据材料中“不囤积食物”可知,①错误;题干中“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不能说明冬季食物需求减少,且冬季气温低,需要大量食物补充能量来抵御寒冷,②错误;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气温较低,冰鼠需要增加晒太阳的时间来调节体温,③正确;由于积雪会将食物掩盖,要想获取食物就要构筑雪下通道,④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 (2023全国甲,9,4分)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
    该区域地貌格局由山地和谷地组成,从岩层形态看是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作用造成的褶皱,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故C正确;冰川作用、流水作用、风沙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对区域整体地貌格局影响较小。
    3. (2023全国甲,10,4分)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
    山坡为砂砾岩且坡度大(受流水侵蚀),保水性差;而谷地沉积物厚(保水性好)且山谷地势低洼(集水条件好),地下水位较高,土壤较潮湿,不利于森林生长,适合草甸生长,故D正确。由于谷地沉积作用显著,造成山坡与谷地高差不大,因此山坡与谷地的气温、土壤温度、降水差异不大。
    4. (2023全国甲,11,4分)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谷地持续接受沉积,谷地海拔逐渐升高,谷地与山坡的高差减小,谷地与山坡的土壤水分差异变小,导致谷地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
    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 (2023新课标,9,4分)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
    由“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可判断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应由外力从其他地方搬运而来,在草毡层中沉积,由此首先排除A项;冰川搬运物质杂乱无章,且多角砾,颗粒物粗,C错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强劲,B错误、D正确。
    6. (2023新课标,10,4分)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
    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分解作用弱,即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而导致青藏高原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A正确。大气含氧量低、蒸发弱、太阳辐射强烈,均非青藏高原微生物分解作用弱的主要原因,故B、C、D可排除。
    7. (2023新课标, 11,4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草毡层位于地表,其厚度大,土壤孔隙度大,水分含量高,热隔绝效应明显,减少了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即②正确;草毡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且内部交织缠结的根系有利于水分下渗,从而增加地表水下渗,即③正确。故C正确。
    (2023 辽宁,3—4,6分)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 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 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 期间风沙堆积,约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 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 平均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
    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
    A.持续往东南移动
    B.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持续往西北移动
    D.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8 B 据材料“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000—8500年
    期间风沙堆积”可知,该时期毛乌素沙地不受夏季风影 响,降水较少,夏季风北边缘线向东南移动;由“约 8500—3000年期间土壤发育”可知,该时期毛乌素沙 地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夏季风北边缘线向西北移 动。故毛乌素沙地10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B 正确。
    9.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
    部地区广泛发育 ( )
    A.森林土 B.草原土
    C.荒漠土 D.高寒土
    9 B 读图可知,河西走廊位于毛乌素沙地的西侧,该 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说明汇入湖泊的物质增多,反 映区域内河流水量增加,降水增多,区域气候暖湿化;河 西走廊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当地荒漠草原生长茂盛,植 被覆盖率增加,发育了草原土,B 正确;森林土是森林植 被下发育的土壤;荒漠土是荒漠植被下发育的土壤;高 寒土是在高寒地区发育的土壤,A、C、D 错误。故选B 。 ‘
    ’知识拓展 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约为森林土壤的两 倍。主要原因是森林土壤的有机质来自枯枝和落叶,而 草原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草及其根系。草类植被的 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 了相当数量腐殖化的有机质。而树木生命周期长,大量 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 并不很大;森林系统的生产能力强,但其消耗能力也强, 相较于草原有机质积累少。
    (2023广东,13—14,6分)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 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 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 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 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下图示意 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 据 此 完 成 下 面
    两题。
    10.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
    物质增加将 (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D 由材料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 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 能力,B错误;有机物累积与地表植被有关,与粉尘物质 无关,A错误;表层覆盖物能够减少基岩的风化作用,C 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能够增加草毡层中的营养物 质,有利于耕作土壤形成,D 正确。
    11. 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
    致当地 (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 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 C]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 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直接接受太 阳辐射增加,冻土融化速率加快,②错误;随着冻土融化 速率加快,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被释放,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当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 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④正确。故选C。
    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 (2022全国甲,9,4分)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B 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气候寒冷,易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不利于牧民越冬;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B正确。
    名师点拨 古时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越冬遇到的困难包括气候寒冷、降雪量年际变化大(白灾指大雪覆盖草场,致使牲畜觅食困难;黑灾指的是草原冬季少雪甚至无雪,牲畜无水可饮,导致膘情下降,甚至造成大批死亡)、草料短缺等。
    13. (2022全国甲,10,4分)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D 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下渗的水分较多,坡面径流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也更好;杭盖草原多在缓丘和河谷,牧草生长旺盛,而坡度较大的丘陵、山地,因其水分条件不如缓丘和河谷,故牧草长势较差, 不能称为杭盖草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在相对小的范围内,丘陵坡度可能差异很大,但降水、热量、蒸发差别很小, 故A、B、C 项与实际不符。
    14. (2022全国甲, 11,4分)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C 与周边地区相比,河谷地势较低,为径流汇集区,地下水位高,不利于鼠类打洞和生存,因此鼠害很轻,C正确。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5.(2021全国乙,9,4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审题指导】解题关键是明确苔原带的分布范围“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以及气温升高后苔原带分布的变化特点。
    【解题思路】亚欧大陆苔原带“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说明亚欧大陆苔原带北部为海洋;“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说明苔原带从南向北退缩,北部位置变化很小或不变。故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面积缩小,而不是整体向北移动,故D正确。
    16.(2021全国乙,10,4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审题指导】苔原带植被适宜在冷湿的环境下生存。
    【解题思路】苔原带是在冷湿环境下形成的自然带,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说明亚欧大陆北部东西方向上均具有冷湿的环境特征;据此可判断亚欧大陆北部东西方向上湿度差异小,故B正确。苔原植被形成于生态脆弱环境下,对热量、湿度条件较敏感,A、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极地气团影响而降水少,D错误。
    【疑难突破】由于苔原带分布区纬度高,蒸发弱,气候呈现冷湿的特点。
    17.(2021全国乙,11,4分)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审题指导】极地特有种灌木原生地是极地苔原带,其他各地若有该物种,应是极地苔原带扩展的结果。
    【解题思路】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向南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而祁连山位于此线以南地区,因冰期基带相对温暖,极地苔原带中的特有种灌木没有扩展到祁连山地区,因此祁连山苔原带中没有该特有种灌木。故D正确。
    【误区警示】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苔原带分布,说明具有适宜苔原带植被生存的冷湿环境特征,则A、C错误;目前基带气温高,不影响曾经形成的特有种在此冷湿环境下继续生存,则B错误。
    答案DBD
    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两题。
    18.(2021浙江1月选考,5,2分)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
    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裂谷
    19.(2021浙江1月选考,6,2分)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净化水质 提供农副产品
    改变洋流性质 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A. B. C. D.
    A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对海底地形的判读,考查地壳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着重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读图并观察图例可知,甲处是消亡边界,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海底往往形成海沟,A正确;海岭和裂谷多位于生长边界,B、D错误;海盆一般不位于板块交界处,C错误。故本题选A。
    关键点拨 本题的作答需要认真观察图例,图例明确表明此处的板块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
    C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分析种植海草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着重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海草有“海洋之肺”之称,可以吸收海洋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正确;本题设问主要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农副产品不符合题意,错误;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种植海草不能改变洋流性质,且改变洋流性质未必有利于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错误;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隐蔽保护场所,正确。故本题选择C项。
    知识拓展 海草生态系统生物丰富,生产力高。它们可以过滤海水中的病原体、细菌和污染,净化水质,是儒艮、海马和海龟等濒危物种的家园。
    我国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某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站点的部分资料(下表),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0. (2021福建,14,3分)该学习小组对L谷地的研学结果合理的是( )
    A.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 854米
    B.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
    C.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D.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
    21. (2021福建,15,3分)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积雪深度 B.风力大小
    C.冬季气温 D.太阳辐射
    22. (2021福建, 16,3分)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 )
    A.太行山脉 B.长白山脉
    C.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CAD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某山脉谷地为载体,考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判断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本题综合性比较强,解题的关键是认真研读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有效信息,调用已有知识,运用排除法进行逐项排除。
    解题思路读表可以看出所在山脉的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海拔1 854米处,但不代表该山地出现降水的地方最高只能在1 854米处,一般山地迎风坡降水是先增加后减少的,即该山地同侧1 854米处年降水量最大,高于或低于1 854米的地方降水减少,A错误。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主要受坡向和风向影响,而年降水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年均温,B错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冻结开始的时间应越早,冻结时间越长,所以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前,冻结期也变长,D错误。冻土冻结多在气温较低月,北半球气温较低月主要在11月至次年1月,但随着海拔的升高,冻土冻结期变长,在1 854米处长达144天,近5个月,所以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C正确。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清楚冻结深度与其他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题思路影响土壤冻结深度的因素首要考虑气温,而气温和太阳辐射密切相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冬季气温越低,冻结深度越大,比海拔低,冬季气温较高,冻结深度应较浅,不符合表中数据,C错。站点位于同一山地,水平方向上太阳高度角一致,又已知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所以两站点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小,不可能导致两站点冻结深度差异大,D项错误。已知太阳辐射差异小,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可推知两站点的风力差异也较小,B项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比降水(雪)多,在坡度和坡向相似的情况下,比积雪厚度大,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土壤冻结深度相对浅,所以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大,A项正确。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中降水信息,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定位。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可推测该地可能位于西风带,纬度较高,排除A、C;根据表中地年降水量只有276毫米,推测该山地基带降水较少,而长白山位于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山地基带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B不符合题意;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基带降水较少,符合题意,故选D。
    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3.(2020课标Ⅱ,9,4分)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读图中信息可知,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主要位于西风带内,两地的水汽主要是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由于西西伯利亚平原距大西洋较远,且有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阻挡,所以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分降水较东欧平原少,故D项正确。
    24.(2020课标Ⅱ,10,4分)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
    答案 A 由于乌拉尔山脉两侧的降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其两侧的景观、物种均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比之下,两侧差异较小的自然带应是受热量条件影响大、受水分条件影响小的苔原带,故A项正确。
    25.(2020课标Ⅱ,11,4分)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沼泽分布少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D.远离北冰洋
    答案 B 读题中信息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所以导致南部较干的原因不是降水,而是由于南部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故B项正确。
    “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Ⅰ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Ⅱ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26.(2019浙江4月选考,19,2分)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Ⅱ与图Ⅰ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D.海拔高度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图Ⅰ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由于受海陆相间分布的影响,形成季风环流,夏季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降水,因此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图Ⅱ非洲大陆东北部与亚洲仅隔着海域面积狭小的红海,因此终年受来自大陆干燥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终年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
    27.(2019浙江4月选考,20,2分)图Ⅱ中甲自然带为图Ⅰ中(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甲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根据气候分布的规律,可推断出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Ⅰ中的②。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8.(2018海南单科,16,3分)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29.(2018海南单科,17,3分)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答案 D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冲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不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冲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
    30.(2018海南单科,18,3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 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31.(2014课标Ⅱ,8,4分)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答案 B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
    32.(2014课标Ⅱ,9,4分)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3.(2014大纲全国,4,4分)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知识总结 部分气候与自然带对应关系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等。
    34.(2014大纲全国,5,4分)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答案 C 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殆尽,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火山灰深厚,土地养分较高。
    审题技巧 高考题目中所有信息都是有效信息,本题组前面题目没有涉及“火山爆发”,而此题用上“火山爆发”这一个信息。
    35.(2021天津,18,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1)上图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6分)
    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6分)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6分)
    .答案(1)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
    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
    (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
    (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
    过程:冰川面积减少,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
    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考生须从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回答问题,其中角度一的两个答案中答出一个即可。)
    命题意图 本题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为情境,考查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温室效应等必备知识,同时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掌握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二是能够说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三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解题思路(1)影响永久性块状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极点附近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海水温度低,易于结冰;而欧洲以北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得到的热量多,海水温度较高,且该区域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来自较低纬度的温暖海水热量交换多,海水温度较高,不易结冰。
    (2)由图可知,斯瓦尔巴群岛纬度高,可推测其气温低,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生长,故该群岛生物数量、种类少,且生长缓慢,再加上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一旦被打破,很难恢复,生态环境脆弱。
    (3)选“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面积减小,裸露地表增多,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土层中固定的碳会被释放,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选“温室效应减弱”:全球变暖,该区域温度升高,有利于地表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率增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少,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疑难突破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温室气体对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很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水汽等气体),而这些气体在吸收辐射能量后,会再次产生长波辐射向四周传播出去,其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表,这个过程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并且这也是地表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36.[2019天津文综,12(1),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Ⅰ
    图Ⅱ
    在图Ⅰ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Ⅱ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答案 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条件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可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37.[2018北京文综,36(2)(3),18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1)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8分)
    希马尼东北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
    (2)分析气候对该湖泊水位和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10分)
    答案 (1)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海陆兼备。
    (2)全年高温,蒸发强;湖泊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1月和7月降水少,湖泊水位降低,盐度较高;5月和10月降水多,水位升高,盐度较低。
    解析 (1)物种丰富的原因可从地理环境差异大的角度分析。读图结合材料可知该国纬度低,三面临海,水热资源丰富,生物循环旺盛,物种丰富;海陆兼备,既有海洋生物,又有陆地生物;陆地湖泊具备陆地水生生物鳄鱼的生存条件;中部山区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2)湖泊的水位高低和盐度大小均与水的收支相关。当该地区降水多时,湖水补给量大,湖泊的水位相对较高,同时,因淡水的稀释作用,盐度相对较低;当降水少,气温高时,蒸发作用明显,湖水补给量较少,湖水水位低,湖泊盐度较高。
    38.(2016课标Ⅰ,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信息是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因此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
    (3)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概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科考队员的隐蔽和拍摄。
    疑难突破 (1)首先,从材料中明确堪察加半岛气候区域差异包括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其中南北差异与纬度相关;其次,从图中获取地形信息:南北向山脉、高差大;最后,运用地形对气温、降水的影响知识分析。(2)首先,明确大型动物(单一性植食或肉食动物)对单一性食物需求量大,所需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进行分析。(3)拍摄熊的首要条件是在拍摄点能够看到熊(鲑鱼是熊的重要食物,故拍摄点应选在河流旁边);其次,拍摄熊时需要有利的天气条件;同时,熊属于猛兽,故拍摄点应选在便于拍摄者隐蔽的地方。
    39.(2014海南单科,2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冷”是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寒流影响。“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考点三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下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 (2023湖北,10,3分)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间,该区( )
    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
    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
    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13.4-12.9)/13.4×100%≈3.73%,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72.9-72.2)/72.9×100%≈0.96%,可见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排除A、D;表中数据显示,北朝向冰川面积较小,南朝向冰川面积较大,排除B,正确选项为C。
    2. (2023湖北,11,3分)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 )
    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面积应该减少,A错误;该地区人烟稀少,各朝向冰川都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而且藏色岗日是世界上高寒生态系统尚未遭受破坏的最完好地区,B错误;各朝向都属于高寒地区,植被稀少,C错误;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南风,西南朝向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面积增加,因此D正确。
    3. (2023湖北, 12,3分)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
    A.保持稳定不变B.处于退缩状态
    C.正向山麓延伸D.处于扩张状态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与2006年相比,除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外,其余朝向的冰川面积都减少,冰川整体处于退缩状态,B正确。
    (2023江苏,5—7,6分)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 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 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
    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
    A.山 地 坡 度 B.上 部 林 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5B 山地草原带上部林带为山地疏林草地带、山地针 叶林带,说明随着海拔升高,水分有一定改善,草原带、 疏林草地带与山地针叶林带之间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 决定的,山地草原带的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 限,推测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
    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
    5.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
    因是山体顶部 (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 力 大 D.气 温 低
    6A] 山体顶部面积较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等条
    件差异小,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 项
    正确。
    6.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
    A.水分 B.土壤 C. 温 度 D. 光 照
    7D]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 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林下光照条件 不同,光照条件最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最明显,光照
    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D项正确。
    名师点睛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
    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 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的影响因素有三个。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 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 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
    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 (2022浙江6月选考,15,2分)图示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C 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从亚寒带向温带地区的递变,自然带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点,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8 (2022浙江6月选考, 16,2分)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
    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5.D 图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相同纬度附近,还有温带草原带,所以,影响因素不是纬度,A、C错误,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深入内陆,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能够深入,带来一定的水汽,和洋流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D正确。
    解题指导 依据题意判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深入内陆,反映当地气候较湿润,结合经纬网定位,可判断其会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
    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 (2021山东, 5,3分)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10. (2021山东, 6,3分)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CB命题意图本题组以大兴安岭中段东坡植被的垂直分布为载体,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6.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的信息,明确三类草原的分布高度,并充分利用材料中给出的“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这一信息。
    解题思路图中信息表明,草原主要分布在600米以下,由于海拔低,温度较高,蒸发强,所以土壤含水量不高。草原Ⅲ位于洪积扇的边缘,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水分状况最好;草原Ⅰ向上过渡为森林,说明水分条件较好;草原Ⅱ以上仍为草原,说明水分状况不如草原Ⅰ,故C项正确。
    7.审题指导解答本题要注意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关系:草原Ⅲ向上是草原Ⅰ,但草原Ⅰ并不连续,中间(平台—察尔森)分布有草原Ⅱ。
    解题思路图中信息表明,草原Ⅲ向上是草原Ⅰ,但草原Ⅰ并不连续,中间(平台—察尔森)分布有草原Ⅱ,且草原Ⅰ向上过渡为森林,草原Ⅱ的水分状况较差。东南季风会在迎风坡(东坡)形成地形雨,不会导致同在东坡的草原Ⅰ和草原Ⅱ水分状况出现较大差别,故A项错误;坡度更陡的地方有森林分布,所以草原Ⅱ水分状况较差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坡度,故C项错误;水分状况和土壤肥力无关,故D项错误;600~900米之间分布有阔叶林,说明这一区域降水最多,且降水向草原Ⅰ、草原Ⅱ区域递减,所以地形差异造成的局地环流使得不同高度的降水差异较大,故B项正确。
    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面两题。
    11.(2021浙江1月选考,3,2分)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12.(2021浙江1月选考,4,2分)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地形 水分 热量 土壤
    A. B. C. D.
    8.B 命题意图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分析洞庭湖区植被的分布规律,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重点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 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是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是小范围、局部的地域分异现象,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项正确。
    知识拓展 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成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影响: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的地方性分异。
    9.A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要求考生具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需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洞庭湖区”“陆地到水底”。
    解题思路 从陆地到水底,洞庭湖区的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因此,地形和水分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正确;洞庭湖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水稻土,其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错误。故选择A项。
    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下图是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3.(2021北京,7,3分)图中为针叶树种的折线是( )
    A. B. C. D.
    10.D命题意图本题以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谱的分布规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的信息,在明确针叶林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解题思路 该山地地处我国暖温带,基带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温带荒漠,随着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发生改变,植被演替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针叶林为耐寒植物,主要生长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的地方,而图中显示树种在较低海拔处没有出现,1 400米以上才密集出现,由此推知应该是针叶林。故选D。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4.(2021天津,6,3分)据图4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15.(2021天津,7,3分)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
    BC命题意图本题组以川藏铁路沿线地理事物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了对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11.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把握川藏铁路沿线的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川藏铁路沿线地理事物的分布。
    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川藏铁路沿线穿越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这三个地形单元,其气候分布为从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过渡到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沿线植被带并不是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A项错误。因为沿线气候从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过渡到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沿线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故B项正确。青藏高原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而四川盆地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故C项错误。图中只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最终注入印度洋,而澜沧江、长江最终注入太平洋,因此不是所有河流都注入印度洋,故D项错误。
    12.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获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并明确雪豹活动的环境,以此来分析迎风坡上雪线和林线的分布状况对雪豹活动的影响。
    解题思路从题中材料信息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而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条件好,林线就高;热量和水分条件差,林线就低。而林芝附近的山地南坡为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阳坡气温较高,迎风坡降水多,林线较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林芝附近的山地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山地迎风坡比干燥少雨的背风坡雪线高度要低,故C项正确,D项错误。雪线低、林线低,或雪线高、林线高,雪豹活动范围可能不会变小,故A、 B项错误。
    疑难突破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累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气温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地貌因素:从坡度来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据报道,北京时间2021年4月29日,包括我国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5号B等三枚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升空。三个发射场均位于海岸线附近。下表为三枚运载火箭发射的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2021广东,10,3分)三枚火箭发射离开地球表面的先后顺序为( )
    A.长征5号B、织女星、猎鹰9号 B.长征5号B、猎鹰9号、织女星
    C.织女星、长征5号B、猎鹰9号 D.织女星、猎鹰9号、长征5号B
    14.(2021广东,11,3分)从纬度地带性角度考虑,三个发射场所在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3—14.CB命题意图本题组以三枚运载火箭发射为命题情境,考查地球自转的意义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侧重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和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13.审题指导将三枚运载火箭的发射时间(不同区时)转化为三地之中某地区的区时进行比较,以此确定先后顺序。
    解题思路中国长征5号B发射时,西三区区时为29日0时23分,美国猎鹰9号发射时,西三区区时为29日0时44分,三地以西三区区时为标准可确定三枚火箭离开地球表面的先后顺序为织女星、长征5号B和猎鹰9号。故C正确。
    疑难突破 计算时间时注意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14.审题指导根据经纬度准确进行空间定位,确定三个发射场的气候类型,从而确定自然带。
    解题思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库鲁所在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卡纳维拉尔角所在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B项正确。
    易错警示 卡纳维拉尔角位于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半岛,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但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5. (2021江苏, 6,2分)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
    A.气温 B.水分 C.光照 D.风向
    16. (2021江苏, 7,2分)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
    A.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15—16.BA命题意图本题组以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为情境,考查影响大草原的区位因素及发育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和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组的关键:一是看清林地及草地位置,二是明确林地、草地、牛轭湖及曲流的关系。
    15.解题思路12.图示区域是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造成森林、草原、荒漠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读图可知,靠近河流的植被茂盛,故选B。图示区域气温、光照和风向差别不大,A、C、D错误。
    16.读图可知,靠近河流的植被茂盛,说明林地和草地在曲流和牛轭湖之后发育,排除C、D。再比较曲流和牛轭湖发育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先发育曲流后发育牛轭湖。故选A。
    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下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2021河北,12,3分)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Ⅳ
    C.Ⅲ—Ⅳ—Ⅴ D.Ⅳ—Ⅴ—Ⅵ
    18.(2021河北,13,3分)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
    风速大 坡度大 土层薄 蒸发强
    A. B. C. D.
    17—18.DB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东部热带地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为命题情境,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体现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7.审题指导解题关键点是知道大陆东部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的分布规律是热带雨林、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带之间应有落叶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在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带更高纬度处应为苔原带,而不是常绿革叶灌丛与草甸带,故Ⅳ-Ⅴ-Ⅵ山地垂直带谱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故选D。
    18.解题思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缺失落叶阔叶林带及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的过渡带,而由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直接过渡到了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带,常绿针叶林叶片呈针状,可以适应风速大、水分和热量条件差的环境,该山地无落叶阔叶林带及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间的过渡带,是因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以上区域风速大、蒸发强,落叶阔叶树种难以生存,正确;针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对坡度和土层的要求相差不大,故导致落叶阔叶林带及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间过渡带缺失的主要原因不包括坡度大和土层薄,错误。B正确。
    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9.(2020山东,13,3分)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答案 B 由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分布海拔在0~2 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分布海拔在1 000~2 800米,故太行山区针叶林垂直分布高差较黔桂喀斯特山区小,故A项错误;因太行山区针叶林垂直分布高差较小,有针叶林分布的海拔段面积占比较低,故太行山区针叶林总分布面积占比小,B项正确;太行山区在海拔1 000米以下没有针叶林分布,故C项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较高,为2 200~2 400米,故D项错误。
    20.(2020山东,14,3分)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D.热量充足
    答案 A 由题干信息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山体陡峭,坡面水土容易流失,因此其较低海拔陡峭的山体处,地表水分不充足,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针叶林则成为优势植被,故A项正确。
    21.(2020山东,15,3分)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不同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D.耕种历史不同
    答案 B 太行山区地处温带地区,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故太行山区较高海拔处热量、水分条件较差,导致山区农田分布上限较低,B项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云雨较多、光照较少,故光照条件不是其农田分布上限较高的优势因素;而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农田分布上限影响不大。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2.(2020课标Ⅰ,9,4分)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B.中龄结实树
    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答案 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目前的林线位于原有林线之上70~80米处;因林线是岳桦林分布上限,即最高位置,则目前林线位置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没有岳桦林存在,故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长的树木,即多为幼龄树木。
    23.(2020课标Ⅰ,10,4分)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答案 C “岳桦结实线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气候变暖后,原来林线之上70~80米处的种子能安全度过冬季,在生长季能正常发育而形成森林,即冬季气温升高幅度较大,故C正确。若生长季延长,会使结实线以上的森林生长条件改善而能够结实,即结实线会上移。
    24.(2020课标Ⅰ,11,4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 D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可能是岳桦结实(种子)线基本稳定,岳桦林入侵上部的幼苗或幼树基本不结实即不产种子,因此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也趋于稳定,D项正确。
    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5.(2020课标Ⅲ,9,4分)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答案 A 影响林线的因素很多,其中热量、水分起着重要作用;材料指出“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因此,影响该地火山锥各坡林线的因素主要为热量,阳坡热量条件优于阴坡,因此林线更高。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该地雪线高度主要受气温影响,阳坡气温高于阴坡,积雪融化较多,雪量较小,雪线更高。
    26.(2020课标Ⅲ,10,4分)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
    答案 A 气温和降水会影响森林的发育,从而影响林线的高度。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林线升高;反之,林线降低。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为气温上升,因此影响当地雪线下降的因素为降水。降水减少,雪线升高;降水增加,雪线降低。由题干“林线升高,雪线有所下降”可知,当地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气候变得暖湿。
    27.(2020课标Ⅲ,11,4分)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 B 材料中指出“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火山喷发的熔岩会掩埋地表植被,原有森林被毁,林线较火山喷发前低;火山熔岩同时会使原有冰雪融化,火山喷发后地表缺乏植被,保水保湿能力下降,水分减少,形成的冰雪相应减少,雪线较火山喷发前高。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植被和冰雪将逐渐恢复或近似恢复至原有状态,故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
    28.(2019课标Ⅲ,11,4分)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答案 D 本题通过某公路穿越的自然景观,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新疆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较高。该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位于山区洪积平原上,因此公路北端海拔750米处也应位于山前平原上,其自然带应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为灌丛荒漠带。故D项正确。
    知识拓展 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特点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地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山地,阳坡自然带分布高于阴坡;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完成下面两题。
    29.(2018浙江4月选考,7,2分)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答案 B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选B项。
    30.(2018浙江4月选考,8,2分)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B 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这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下题。
    31.(2018江苏单科,10,2分)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
    答案 B 图示该山地北坡基带为半荒漠带,降水量由山麓到山地针叶林带逐渐增多,则甲地植被应为介于半荒漠与山地针叶林之间的草原,故甲表示的自然带是山地草原带。
    易错警示 注意甲处降水量小于山地针叶林带,则甲表示的自然带不可能是森林带。
    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题。
    32.(2017北京文综,8,4分)该山地( )
    A.海拔3 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 C 该山地基带最冷月均温在15℃左右,且山麓海拔低,应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C项正确;读图可知,海拔3 000米左右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故没有终年积雪,A项错误;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为消亡边界,D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3.(2017课标Ⅰ,1,4分)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答案 B “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正值春季。“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杂树冬季落叶,此时春季开始长出新叶,则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据此可排除A、C两项。从图片中树型看,也不可能是针叶林,故为落叶阔叶林。一般杂树是在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下自然生长的植被,属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故B正确。
    疑难突破 本题中作为绿化景观而栽种的常绿灌木,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多为改变北方冬季单调的颜色,不属于当地地带性植被。
    34.(2017课标Ⅰ,2,4分)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
    答案 D 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分离车道”,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A项;同时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B、C两项;则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道路两侧属于不同行政区,而管理差异所致。故D正确。
    35.(2017课标Ⅰ,3,4分)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答案 A 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纬度地域分异的因素。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
    疑难突破 注意常绿灌木作为景观植物,可以通过人工浇水来满足其对水分的要求,则降水不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同时“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说明其对各地差异较大的土壤、光照条件要求不高。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6.(2016江苏单科,17,2分)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答案 B 依材料可知,教授位于森林与积雪带之间,且眼前花草相映,故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
    疑难突破 大西洋的微弱水汽会通过准噶尔盆地西侧的低矮山口进入盆地,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北麓受地形抬升而形成降水,形成针叶林带;在林带的上下两侧为草原植被。
    37.(2016江苏单科,18,2分)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 D 阿尔泰山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南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位置,故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则D正确。因该地纬度高,故森林多为针叶林,则A错误;此处山地的森林带位于山地中部,在森林带上、下部均有草场分布,故B错误;此时高山草甸花草相映,说明是夏季,故C错误。
    易错警示 阿尔泰山纬度较高,加之山地海拔高,热量不足,导致其南坡的森林为针叶林。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8.(2016课标Ⅰ,10,4分)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A 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故A项正确。由于该山地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 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误。海拔4 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
    39.(2016课标Ⅰ,11,4分)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C 据图可知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 000米处相比,2 000—3 000米处海拔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40.(2015山东文综,9,4分)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南岭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答案 C 本题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山麓地带为暖温荒漠带,海拔1 000多米,最高海拔达6 000多米,故最可能为昆仑山。
    41.(2015山东文综,10,4分)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
    答案 B 本题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甲地有山地森林草原带,乙、丙两地没有;丙地有高山草原带,甲、乙没有,这种组合差异的出现主要由水分差异所致。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2.(2015江苏单科,15,2分)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答案 D 本题考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条件。甲地林线较高,主要是水热条件好。喜马拉雅山东端为南北走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容易深入,使该地水热条件好。
    43.(2015江苏单科,16,2分)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 C 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生长的是耐寒的树种,故气温低对该地森林影响不大,而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森林生长,排除A,选C;该地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春季有积雪融水,所以降水也不是主要原因,再加上由图中无法确定河谷和平地是否位于背风坡,故排除B、D。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44.(2015江苏单科,7,2分)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5.(2013海南单科,8,3分)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答案 C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项正确。
    46.(2013海南单科,9,3分)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形
    答案 D 本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由题干可知,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由图可知,北京喇叭沟门纬度比东北地区低,但海拔较高,根据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关系可知,喇叭沟门因海拔高而存在白桦林,D项正确。
    47.(2013海南单科,10,3分)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
    A.9月中旬B.10月上旬
    C.10月下旬D.11月中旬
    答案 B 喇叭沟门的纬度、海拔都比香山要高说明热量条件比较差,因此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要比香山红叶稍早。
    48.(2013广东文综,3,4分)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该省区可能是( )
    A.内蒙古自治区B.广东省
    C.西藏自治区D.甘肃省
    答案 A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省区经度跨度较大,而且自西向东植被的覆盖状况总体上越来越好,表明该省区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增多,综合以上信息,该省区应是内蒙古自治区,故A项正确。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9.(2012北京文综,4,4分)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答案 C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依据山地海拔接近8 000米,以及南坡有雨林季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可判断此山为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多,山地冰雪带下界低于北坡,故C项正确。各自然带的界线是基本固定的,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故A项错误;图中显示4(针叶林带)上界北坡高于南坡,故B项错误;南北坡基带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海拔不同,故D项错误。
    50.(2012北京文综,5,4分)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
    答案 A 依据图中山脉的海拔(7 000米以上),以及南坡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四个备选山脉中,只有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存在热带季风气候,会出现雨林季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1.(2012江苏单科,1,2分)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答案 C 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据图中雪线高度等值线数值可以读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
    52.(2012江苏单科,2,2分)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答案 A 本题考查雪线的影响因素。材料指出:雪线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中梅里雪山所处纬度低,雪线应在5 000米以上,但其实际雪线高度在4 000米左右,故其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应是降水丰富。
    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3.(2012天津文综,10,4分)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答案 B 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有关地球划分的知识。弄清信风带和西风带、低纬和中纬地区的范围,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54.(2012天津文综,11,4分)结合上图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答案 A 本题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等。图中显示世界特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地区,与生物量的分布并不一致,排除B、C两项;与气候、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结合城市区位因素,A选项较为合适。
    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5.(2012山东文综,1,4分)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读图可知,沿OF方向,由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依次递变,主要是热量发生变化,水分变化不明显;沿OE方向,由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依次递变,主要是水分发生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可推出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故B项正确。
    56.(2012山东文综,2,4分)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风力D.光照
    答案 A 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读图可知,沿OF方向相同植被由高山类型逐渐过渡到温带类型,说明导致其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故A项正确。
    57.(2022全国乙,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分)
    54.答案 (1)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2)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3)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引起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水利设施拦截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河口泥沙沉积,(在海水运动侵蚀下)三角洲平原萎缩。这些影响方式共同导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4)海岸线变化方向不同,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乙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海岸(沉积海岸),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冰盖消融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而根据材料所给的“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的信息可知,冰盖消融可导致消融区陆面上升。此时,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则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即发生海退;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则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即发生海侵。(2)据图可知,甲站所在区域海平面总体呈下降趋势,即甲站陆面上升。结合材料,主要从纬度位置导致的冰盖消融和板块位置导致的地壳运动两方面分析甲站陆面垂直上升的原因。(3)据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判断此区域海岸线向陆地一侧推进。主要人为影响方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气温上升,进而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导致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对海岸线产生影响;水利设施等工程措施,以及在流域内开展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会减少河口泥沙沉积,在海浪、洋流等海水运动影响下,三角洲平原被侵蚀而萎缩。(4)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是向陆还是向海,主要看海平面是上升还是下降,而两地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的幅度则主要与海岸地形有关。
    审题指导 注意题干中的“指出”“说明”“分析”等答题方向指令词,“指出”不要求写原因,直接写出结果即可;“说明”要求写出原因,要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或者过程;“分析”要求写出因果关系。
    58.(2022江苏,24,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6分)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6分)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
    58.答案 (1)类型:苔原带;
    原因:向南凸出地为南北走向(乌拉尔山)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因此发育为苔原带。
    (2)整体地势中部高,东西低,由中部向东(南)、西(北)两侧降低。
    绘图如下: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受到地形抬升作用,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解析 (1)该地地处北冰洋沿岸附近地区,按照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由北向南可判断为冰原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向南凸出,说明凸出地比同纬度附近地区气温低,最可能的原因是海拔较高,结合当地地形分析可知,此处为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
    (2)读图可知,冰川集中在中部地区,反映中部地区海拔较高,结合河流的流向可判断东西两侧地势较低;绘制分水岭要依据地势特征和河流分布,沿区域内地势较高处,用平滑曲线相连。
    (3)分析冰川较多的原因,主要从形成冰川的条件分析,从水汽来源、气温高低等,结合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特征角度分析。
    解题指导
    (1)亚寒带针叶林带内出现苔原带,结合两者形成的气温差异,可以得出当地气温较低,进而思考影响气温的因素,把握设问的本质特征进行解答。
    59.(2017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1)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在2 000—2 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
    (2)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3)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4)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1
    D
    要结合文字材料“不囤积食物”,与选项中“食物储备充足”相背,排除①;结合题干“地表积雪”和选项“冬季”信息,排除②。
    2
    C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
    D
    根据剖面图,可以判断该地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甸是非地带性植被,其中,草甸适合在土壤较潮湿的环境下生长。
    4
    B
    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谷地持续接受沉积”,这样会导致谷地沉积物增厚,海拔升高。
    5
    D
    6
    A
    7
    C
    站点
    海拔
    (m)
    7月平均
    气温(℃)
    年降水
    量(mm)
    土壤冻结
    天数(天)
    土壤冻结
    最大深度(cm)
    663
    22.8
    276
    97
    41
    776
    21.2
    352
    103
    56
    1 106
    19.6
    554
    120
    64
    1 210
    19.2
    599
    126
    103
    1 854
    16.5
    802
    144
    85
    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
    原因
    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

    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

    冰川
    朝向
    2006年
    2015年
    数量(条)
    面积(km2)
    数量(条)
    面积(km2)
    西北
    18
    22.3
    19
    21.9

    12
    13.4
    12
    12.9
    东北
    13
    89.6
    13
    87.9

    12
    64.5
    13
    63.6
    东南
    5
    9.4
    5
    9.1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1
    C
    备选项中比较的是冰川面积退缩率,而不是退缩面积。冰川面积退缩率是指冰川退缩面积占原冰川面积的百分比。
    2
    D
    影响山地冰川面积大小的因素与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相似,应该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思考。
    3
    B
    运载火箭名称
    发射场
    发射时间
    中国长征5号B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23分
    欧洲织女星
    库鲁(5°14'N,52°47'W)
    西三区区时4月28日22时50分
    美国猎鹰9号
    卡纳维拉尔角(28°29'N,80°35'W)
    西五区区时4月28日22时44分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5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