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河北省河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6章第1节。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淡水水域中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起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该现象称为水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磷元素是组成绿藻细胞的微量元素
B. 绿藻与蓝细菌所含有的细胞器一样
C. 水华的发生有利于水体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D. 与绿藻相比,蓝细菌的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答案】D
【详解】A、磷元素是组成绿藻细胞的大量元素,A错误;
B、绿藻是真核生物,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含有叶绿体、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蓝细菌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绿藻与蓝细菌所含有的细胞器不一样,B错误;
C、水华的发生,引发了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抑制了水体其他生物的生存,C错误;
D、绿藻是真核生物,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与绿藻相比,蓝细菌的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2. 水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在储存小麦种子前,需要将刚收获的小麦种子晒干后,才收进粮仓存放。晒干的种子播种之前,要先吸收足够的水才能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使胚生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晒干的种子细胞中的水主要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B. 农民晒种时小麦种子失去的主要是细胞中的自由水
C.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D. 将刚收获的小麦种子晒干保存,利用了呼吸作用的原理
【答案】C
【详解】A、晒干后的种子细胞中的水主要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的,A正确;
BD、农民晒种时小麦种子失去的主要是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的水,该过程是利用了细胞呼吸的原理,降低了细胞的代谢水平,减少有机物的损耗,利于储存,BD正确;
C、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C错误。
故选C。
3. 下列涉及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双缩脲试剂与DNA在沸水中加热会发生显色反应
B.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二氧化碳
C. 以淀粉、蔗糖、淀粉酶为材料验证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检测
D. 斐林试剂可与葡萄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D
【分析】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不需要沸水加热,A错误;
B、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B错误;
C、碘液不能验证蔗糖是否被水解,故以淀粉、蔗糖、淀粉酶为材料验证酶的专一性,应用斐林试剂检测,C错误;
D、斐林试剂可与葡萄糖在水浴加热条件(50-65℃)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关于甲、乙、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中含有2种五碳糖、8种核苷酸
B. 乙中含有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C. 丙参与组成核酸,可存在于叶绿体内
D. 人体的质细胞同时含有甲、乙和丙
【答案】B
【分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共八种。即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详解】A、分析甲可知,甲中包含DNA和RNA,所以含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五碳糖,8种(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苷酸,A正确;
B、ATP中含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错误;
C、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DNA和RNA,丙参与组成核酸,可存在于叶绿体内,C正确;
D、甲表示DNA和RNA,乙表示ATP,丙表示碱基为腺嘌呤的核苷酸,人体的质细胞同时含有甲、乙和丙,D正确。
故选B。
5. 下列有关细胞中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
B. 与糖类相比,脂肪中氧的含量高,氢的含量氨
C. 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其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
D.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利于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性
【答案】B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常见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蔗糖可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可水解成2分子葡萄糖,乳糖可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详解】A、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被称为生命的燃料,A正确;
B、与糖类相比,脂肪中C和H的含量高,O的含量低,故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能多,B错误;
C、血红蛋白可运输氧气,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其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C正确;
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利于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性,此外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也可为DNA准确复制提供模板,D正确。
故选B。
6. 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型蛋白药物,该蛋白药物包裹上一层人工膜后可被肠道直接吸收。推测该蛋白药物被肠道吸收的方式是( )
A. 自由扩散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D. 胞吞
【答案】D
【详解】依据题意可知,该药物是一种新型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故该蛋白药物被肠道直接吸收的方式是胞吞,不能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 蛋白复合体种类较多且功能各异。例如,核孔复合体是由多个蛋白质镶嵌在核孔上的一种双向亲水核质运输通道;蛋白复合体X位于内质网膜上,其中心有一个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该多肽链会通过蛋白复合体X运回细胞质基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核细胞没有核孔复合体
B. 物质经核孔运输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
C. 蛋白复合体X与核孔均具有运输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能力
D. 蛋白复合体X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
【答案】B
【分析】内质网是由膜构成的网状结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与细胞膜和核膜构成直接联系,并且内质网上能够形成囊泡,该囊泡会与高尔基体融合,与高尔基体形成间接联系。
【详解】A、核孔复合体是位于核孔上的一种双向亲水核质运输通道,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故原核细胞没有核孔复合体,A正确;
B、物质经核孔出入具有严格的选择性,不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
C、核孔是大分子进出细胞的通道;蛋白复合体X能引导新合成多肽链进入内质网,并可以将内质网中的未正确折叠的多肽链运回细胞质基质,故蛋白复合体X与核孔均具有运输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的能力,C正确;
D、蛋白复合体X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复合体,且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D正确。
故选B。
8. 某兴趣小组利用1ml·L-1蔗糖溶液、1ml·L-1葡萄糖溶液和清水,以及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进行实验,已知葡萄糖分子可以穿过半透膜c,蔗糖分子不可穿过半透膜c,两侧溶液的初始体积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中的水分子总是从高浓度溶液一侧流向低浓度溶液一侧
B. 若a为葡萄糖溶液,b为清水,则a的液面先升高后降低,最终a、b两侧等高
C. 若a为蔗糖溶液,b为清水,则a的液面先升高后降低,最终a侧低于b侧
D. 若a为葡萄糖溶液,b为蔗糖溶液,则a的液面先降低后升高,最终a侧高于b侧
【答案】B
【分析】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当半透膜两侧渗透压不相等时,水分子就会从低渗透压(低浓度)到高渗透压(高浓度)扩散。
【详解】A、a、b中的水分子总是从水分子浓度相对多的一侧流向水分子浓度相对少的一侧,A错误;
B、若a为葡萄糖溶液,b为清水,由于葡萄糖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a的液面先升高后降低,最终a、b两侧等高,B正确;
C、若a为蔗糖溶液,b为清水,由于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会从b移向a,导致a的液面升高,最终a侧高于b侧,C错误;
D、若a为葡萄糖溶液,b为蔗糖溶液,由于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则a的液面先降低后升高,最终a侧低于b侧,D错误。
故选B。
9. 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素可以NO3-的形式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一定时间内作物甲和作物乙的根细胞吸收NO3-的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细胞吸收NO3-会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B. a点后,作物乙吸收NO3-的速率主要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C. 中耕松土有利于作物甲和作物乙对NO3-的吸收
D. 作物甲根细胞膜上的NO3-载体蛋白的数量比作物乙的少
【答案】D
【分析】根细胞从土壤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该运输方式的特点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 侧,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详解】A、主动运输是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能量的供给,由图可知,当氧气浓度小于a点时,随着O2浓度的增加,根细胞对NO3- 的吸收速率也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NO3-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A正确;
B、图中a点以后,随着氧浓度的增加,作物乙吸收NO3-不再增加,此时限制作物乙吸收NO3-的主要因素是是载体蛋白的数量,不再是O2浓度,B正确;
C、中耕松土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作物甲和作物乙对NO3-的吸收,C正确;
D、相同氧浓度条件下,作物甲吸收NO3-的速率高于作物乙,说明作物甲根细胞膜上的NO3-载体数量可能比作物乙多,D错误。
故选D。
10. 实验操作顺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下表中实验操作顺序有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分析】观察细胞质流动、叶绿体时,制作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结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向待测样液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创造一个碱性环境,再加入B液,A正确;
B、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后再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B正确;
C、观察细胞质流动,应先用低倍镜找到特定区域的黑藻叶肉细胞,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中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植物细胞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
故选D。
11. 胆碱酯酶可催化靛酚乙酸酯(红色)水解为乙酸与靛酚(蓝色),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含胆碱酯酶的“农药残留速测卡”,可快速检测农产品如菠菜表面是否有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对检测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胆碱酯酶存在于红色药片中
B. 靛酚乙酸酯存在于白色药片中
C. 滴加菠菜浸洗液之前卡片不能对折
D. 若白色药片显蓝色,则表明菠菜表面有高剂量农药残留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已知速测卡有“红片”“白片”,其原理为:胆碱酯酶催化红色药片中的物质水解为蓝色物质,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最后根据“白片”的颜色变化判断结果。
【详解】AB、依据题干信息,胆碱酯酶催化红色药片中的物质水解为蓝色物质,因此在没开封前,胆碱酯酶存在于白色药片中,靛酚乙酸酯呈红色,存在于红色药片中,AB错误;
C、实验的目的是检测农产品(菠菜)表面是否有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而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胆碱酯酶存在于白色药片中,靛酚乙酸酯存在于红色药片中,所以滴加菠菜浸洗液之前卡片不能对折,以防止胆碱酯酶未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处理,就将底物靛酚乙酸酯水解,C正确;
D、依据题干信息,若白色药片显蓝色,说明胆碱酯酶活性较高,也说明菠菜表面农药残留量低,D错误。
故选C。
12.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途径。研究发现,即使在氧浓度充足条件下,癌细胞的能量供应仍主要依赖糖酵解途径,并产生大量乳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酵解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大量的ATP
B. 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为CO2和H2O
C. 在癌细胞中乳酸和CO2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D.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糖维持生命活动
【答案】D
【分析】细胞的呼吸方式主要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为糖酵解阶段,与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是完全相同的,此时由葡萄糖发酵产生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氧气充足时,会继续进行有氧呼吸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过程,而氧气不充足时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详解】A、糖酵解途径是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并伴有少量ATP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而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同时会释放大量能量,B错误;
C、在癌细胞中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CO2在线粒体中产生,C错误;
D、据题意可知,即使在氧浓度充足条件下,癌细胞的能量供应仍主要依赖糖酵解途径,并产生大量乳酸,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糖维持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13. 正常增殖细胞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DNA复制前的准备)、S期(DNA复制)和G2期(DNA复制结束后)。药物L能抑制S期核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常用于癌症的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1期核糖体的活跃程度较高
B. S期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
C. G2期细胞中的核DNA数和染色体数加倍
D. 使用药物L后,G1期细胞数会增多
【答案】C
【分析】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G1期需要为DNA分子的复制做准备,如需要完成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合成,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故核糖体的活跃程度较高,A正确;
B、S期是DNA分子复制期,DNA分子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B正确;
C、经过S期,核DNA数实现了加倍,有丝分裂后期,随着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依据题干信息,药物L能抑制S期核DNA的合成,故使用药物L后,处于G2期和分裂期的细胞会继续完成细胞分裂,直至G1期,G1期细胞数会增多,D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为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某实验小组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得到其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不能选用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 a~b段,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多,渗透压逐渐增大
C. a~e段,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细胞在e点开始吸收乙二醇
D. e~c段,细胞保有生理活性,细胞逐渐恢复到原状
【答案】ABD
【分析】由图可知,某种植物细胞处于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体积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大;同时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一段时间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中心大液泡,故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不应选用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A正确;
B、ab段时间内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减小,说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多,渗透压逐渐增大,B正确;
C、a~e段,随着细胞失水量的增多,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但是,细胞开始吸收乙二醇是从a点开始的,C错误;
D、e~c段,细胞原生质体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说明细胞保有生理活性,发生了质壁分离的主动复原,D正确。
故选ABD。
15. ATP合酶在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位于生物膜上,由头部亲水性蛋白F1和基部疏水性蛋白F0构成,如图所示。ATP合酶的主要功能是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利用ADP和无机磷酸(Pi)合成AT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0和F1均是在核糖体中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B. H+逆浓度梯度通过ATP合酶,从而推动ATP的合成
C. ATP合酶大量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上
D. ATP合酶同时具有催化和运输的功能
【答案】AD
【分析】ATP的水解反应与吸能反应相联系,ATP的合成反应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A、头部亲水性蛋白F1和基部疏水性蛋白F0,蛋白质均是在核糖体中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A正确;
B、H+顺浓度梯度通过ATP合酶,从而推动ATP的合成,B错误;
C、ATP合酶大量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C错误;
D、由题可知,ATP合酶同时具有运输H'和催化ATP合成的功能,D正确。
故选AD。
16. 秸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利用纤维素水解液(含5%葡萄糖)可培养酵母菌。某兴趣小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丙酮酸
B. 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C. 装置a和装置e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CO2
D. 根据是否产生CO2能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答案】ABC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D、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故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丙酮酸,但不能根据是否产生CO2能判断细胞呼吸方式,A正确,D错误;
B、a装置小烧杯内的液体是NaOH溶液,用于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a装置内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的呼吸不消耗锥形瓶中的氧气;b装置内小烧杯内的液体是清水,由于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等于CO2的产生量,故液滴的移动距离反映了细胞呼吸过程中CO2的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差值,结合a装置,可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不管是a装置,还是e装置,NaOH溶液的作用均是吸收CO2,C正确。
故选ABC。
17. 夏季在温室栽培黄瓜常伴随高温胁迫,为给越夏黄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研人员对不同条件下温室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长期变化展开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增施的CO2浓度,无关变量为光照强度等
B. 由图可知,在高温条件下,增施CO2可一定程度解除高温对光合速率的抑制
C. 为充分利用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实践中应尽可能增大种植密度
D. 单独高温处理时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低,主要原因是高温使酶失活
【答案】ACD
【分析】图形分析:自变量为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处理天数,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图中可以看出,在3~9天期间,不同处理组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高温+高浓度CO2组>高温+中浓度CO2组>常温通风组>高温组。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增施的CO2浓度和处理天数,无关变量为光照强度等,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A错误;
B、对比2、3和2、4可知,高温下增施二氧化碳可解除高温对光合速率的抑制,B正确;
C、实践中应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过大不会增加有效光合作用面积,反而会增加呼吸消耗,进而导致产量下降,C错误;
D、单独高温处理时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最低,主要原因是高温条件下呼吸作用增强,因而增加了呼吸消耗,导致产量下降,D错误。
故选ACD。
18. 将某二倍体动物(染色体数为2N)胚胎干细胞的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后,置于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分裂产生了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32P的含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在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每个核DNA上都带有31P
B. 该细胞第一次分裂后所得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32P
C. 该细胞在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4N条染色体带有32P
D. 在该细胞分裂两次后的子细胞中,带有32P的染色体可能有 N条
【答案】C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
【详解】A、无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DNA在间期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该细胞在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每个核DNA上都带有31P,A正确;
B、胚胎干细胞第一次分裂后所得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32P和31P,B正确;
C、胚胎干细胞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分裂的后期有2N条染色体带有32P,C错误;
D、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时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子细胞,在该细胞分裂两次后的子细胞中带有32P的染色体可能有 N条,若进行减数分裂,在该细胞分裂两次后的子细胞中带有32P的染色体有 N条,D正确。
故选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 牛奶是古老的乳制品之一,含有蛋白质、钙及水等成分,其中蛋白质主要是由乳腺细胞分泌产生的。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鉴定牛奶中的蛋白质,则可用_____试剂,该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呈_____色。
(2)老年人容易缺钙。补钙时,往往还会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理由是_____。
(3)研究人员运用了某种科学方法研究乳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相关过程,如图所示,a~d表示细胞器。
①据图分析,该研究过程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
②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离不开乳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参与。图中_____(填字母)的膜和细胞膜等参与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脂溶性的物质比较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_____。
③乳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过程离不开能量的参与,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器c_____(填名称)。
【答案】(1)①. 双缩脲 ②. 紫
(2)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的吸收
(3)①. 同位素标记法 ②. bcd ③. 脂质 ④. 线粒体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为:首先在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多肽经内质网的初步加工形成“较成熟蛋白质”,“较成熟蛋白质”经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蛋白质”,然后再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附近,并与细胞膜融合使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整个过程由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具有膜的细胞器只有内质网、高尔基体。
【小问1详解】
鉴定蛋白质,通常使用双缩脲试剂,该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呈现紫色。
【小问2详解】
老年人缺钙,可以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其原因是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的吸收。
【小问3详解】
①依据图示信息,研究乳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相关过程运用的是3H同位素标记法。
②a表示核糖体,b表示内质网,c表示线粒体,d表示高尔基体,其中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故图中bcd的膜和细胞膜等参与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于脂溶性的物质比较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脂质。
③乳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过程的能量主要来自动力工厂c线粒体。
20. 细胞膜上存在的多种蛋白质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基本支架是_____。
(2)细胞膜有物质转运功能,这与其组成成分密切相关。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_____,具有该功能特性的分子基础是_____。
(3)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某细胞细胞膜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
①某同学判断该细胞最可能为动物细胞,其判断依据是_____。据图分析,蛋白质A具有_____的功能。
②肌细胞中的ATP主要是在_____(填场所)中产生的。ATP的作用是_____。
【答案】(1)①. 蛋白质和脂质 ②. 磷脂双分子层
(2)①. 选择透过性 ②. 磷脂分子具有疏水性,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
(3)①. 细胞膜中有胆固醇 ②. 运输物质和催化 ③. 线粒体 ④. 给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小问1详解】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小问2详解】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具有该功能特性的分子基础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具有疏水性,膜上的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
【小问3详解】
①该细胞的细胞膜中含有胆固醇,故最可能为动物细胞;据图可知,蛋白质A能将ATP分解产生ADP和Pi,同时将K+运入细胞,Na+运出细胞,故蛋白质A具有催化和转运的功能。
②肌细胞中的ATP主要是在细胞器线粒体中产生,ATP的作用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提能量。
21. 土壤盐渍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某植物可通过质膜H+泵把Na+排出细胞,也可通过液泡膜H+泵和液泡膜NHX载体把Na+转入液泡内,以维持细胞质基质Na+稳态。科研人员欲探究盐胁迫(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下,钒酸钠(质膜H+泵的专一抑制剂)和甘氨酸甜菜碱(GB)对玉米Na+的转运和相关载体蛋白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植物可在盐渍化环境中通过质膜H+泵把Na+排出细胞,这种N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该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是_____。
(2)由实验一、二结果分析可知,GB可能通过调控质膜H+泵活性_____(填“促进”或“抑制”)Na+外排,从而_____(填“增加”或“减少”)细胞内Na+的积累。
(3)由实验三、四结果分析可知,GB引起盐胁迫下液泡中Na+浓度的显著变化,与_____(填“液泡膜H+泵”或“液泡膜NHX载体”)活性有关。
(4)由实验结果可知,农业生产上为增强植物的耐盐性,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
【答案】(1)①. 主动运输 ②. 需要消耗能量和需要载体蛋白等
(2)①. 促进 ②. 减少
(3)液泡膜NHX载体
(4)施用一定量的GB
【分析】分析实验一、二题图可知,NaCl胁迫时,加GB使Na+外排显著增加,钒酸钠处理抑制了质膜H+泵后,NaCl胁迫时,加GB使Na+外排略微增加;分析实验三、四题图可知,NaCl胁迫时,加GB使液泡膜NHX载体活性明显增强,而液泡膜H+泵活性几乎无变化,所以GB引起盐胁迫时液泡中Na+浓度的显著变化,与液泡膜NHX载体活性有关,而与液泡膜H+泵活性无关。
【小问1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依据H+泵,通过质膜将Na+排除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该运输方式一般具备三个条件:①逆浓度梯度;②需要消耗能量;③需要载体蛋白。
【小问2详解】
依据实验一、二可知,NaCl胁迫时,加GB使Na+外排显著增加,可推知GB可能通过调控质膜H+泵活性,进而促进Na+外排,从而减少了细胞内Na+的积累。
【小问3详解】
依据实验三、四可知,NaCl胁迫时,加GB使液泡膜NHX载体活性明显增强,而液泡膜H+泵活性几乎无变化,所以GB引起盐胁迫时液泡中Na+浓度的显著变化,与液泡膜NHX载体活性有关,而与液泡膜H+泵活性无关。
【小问4详解】
结合第二、三小问可知,农业生产上若要增强植物的耐盐性,可通过施加一定量的GB实现。
2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某实验室研究了大田生长环境下水稻不同生长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分配率,结果如图1、2所示,图中FW表示鲜重,干物质分配率是指叶片留存的光合产物占光合产物总积累量的百分比,图2收割期不统计。回答下列问题:
(1)为比较不同时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提取叶绿素时需要在研钵中加入____(答出3种)等试剂,进一步测定提取出的光合色素的含量可得出图1所示结果。研究人员测得收割期的净光合速率最低,根据图1结果分析,其原因是____。
(2)水稻的分蘖期是水稻的营养生长期,灌浆期是种子形成期。分析图2的实验结果,分蘖期的干物质分配率较高,而灌浆期的干物质分配率明显降低,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
(3)水稻叶片直接吸收CO2用于光合作用,而多肉植物的CO2的固定方式与水稻的不同,如图3所示。
①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所需的CO2来自____(填场所)。
②沙漠地区炎热干旱,与水稻相比,多肉植物更适合种植在沙漠地区,据图3分析,推测原因是____。
【答案】(1)①. 无水乙醇、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②. 收割期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时期的,收割期的光反应速率最低,导致其净光合速率最低
(2)分蘖期干物质更多地留存在叶片中以用于自身的生长,而灌浆期干物质更多地被运输至 种子中
(3)①. 外界环境、线粒体 ②. 夜晚多肉植物的气孔打开,吸收CO:储存在液泡中供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时使用,白天多肉植物的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
【分析】题图干物质分配率表示叶片留存的光合产物占光合产物总积累量的百分比;分蘖指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在分蘖期干物质分配率最高,主要用于叶片的生长发育,抽穗期和灌浆期干物质分配率较低,抽穗期干物质主要用于稻穗的生长发育,灌浆期干物质主要用于种子的形成。
【小问1详解】
叶绿素等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加入二氧化硅有利于研磨充分,碳酸钙可保护色素;所以提取叶绿素时,研钵中需要加入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三种试剂。由图1可知,收割期的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时期的,收割期的光反应速率最低,导致其净光合速 率最低。
【小问2详解】
据图2分析可知,分蘖期和灌浆期干物质分配率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分蘖期干 物质分配率最高,即留存在叶片中的干物质较多,所以分蘖期有机物主要用于自身叶片的生 长,灌浆期更多有机物被运输至种子中,叶片存留的干物质较少,所以灌浆期干物质分配率 低。
【小问3详解】
①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直接失水空气中的CO2或者是线粒体释放的CO2。
②从图3中可以看出,多肉植物夜晚可以将CO2转化为C4储存在液泡中,白天多肉植物的液泡中的C4转化为CO2以供暗反应使用,且白天多肉植物气孔关闭,可减少水分散 失,以适应沙漠地区的炎热干旱环境。
23. 图1为某生物实验小组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绘制的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图2为处于不同分裂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为_____期。_____可使染色体着色。
(2)图1中按有丝分裂时期排序为_____(用图1中字母和箭头表示)。图1中处于图2甲时期的细胞有_____(填图1中字母)。
(3)图2中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和核DNA的分别是_____(填图2中字母),图2中由甲到乙形成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①. 中 ②. 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2)①. B→C→A→D ②. B、C
(3)①. b和c ②.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小问1详解】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甲紫溶液是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
【小问2详解】
分析图1,A细胞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处于后期;B细胞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处于前期;C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中期;D形成细胞板,处于末期,故有丝分裂时期排序为B→C→A→D;分析图2,b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为染色单体,a与b的比值为1:1或1:2,则a为染色体,c是核DNA,则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1:2:2,由此可知,图1中处于图2甲时期的细胞有B和C。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b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为染色单体,a与b的比值为1:1或1:2,则a为染色体,c是核DNA;图2中由甲到乙(染色单体消失)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选项
生物学教材的实验内容
部分实验操作步骤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向待测样液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
B
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
先滴加苏丹Ⅲ染液染色,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后再洗去浮色
C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先用低倍镜找到黑藻的叶肉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先从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再在另一侧滴加蔗糖溶液
[生物][期末]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河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河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软骨骨生成障碍综合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河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1: 这是一份河北省河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1,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0~8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