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该遗址中出土的著名玉琮,其形制内圆外方,背后正是“天圆地方”的宇宙空间意识。甲骨文出现后,“方”的概念更是被高度强化,空间被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出现了四方风、四方神等概念,一切自然物象都被按照方位秩序容纳与整理。从方、圆的空间感知到四方的介入,中国上古的空间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与完形的过程。早期的空间感知虽已初具形态,但成系统的概念一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得以完成,这一概念即“六合”。“六”在这里指代空间中的六个基本方位,即上、下、东、西、南、北;“合”为聚合、合拢之意。至此,上古时期的空间感知终于被以概念的形态固化下来。“六合”不仅涵盖了一上一下的天地观念,还囊括了东、南、西、北的方位经验,是中国人对空间认知的完整指称,它虽出现较晚,却是对中国上古空间经验的系统归纳与总结。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六合”指向的是中国古代的空间一体性问题,但构成这一空间统一体的核心要素却是六个方位。方位是古代空间意识的基础。然而,不论上下还是四方,一切方位都是以世界与其观察者——人的关系而言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方位,这就注定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空间只能是一种人化的经验空间,而与纯粹的物理空间有所区别。早期的空间认知和天下观念很大程度上建立于人自身的方位感,以及原始的农业生产实践之上,而这一经验性天然地就为“六合”的世界建构开启了一个审美的维度。从神乌负日、地下黄泉,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方神兽,方位承载了先民最重要的空间想象,空间逐渐从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审美化的人文地理空间。
“六合”中的六个方位在相关叙述中通常被分为两组,一类是上下或天地,一类是四方。人类对空间的原始感知大体可划为两类:一是垂直维度,二是水平维度。两组方位各自有不同的功用及价值,都是空间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比较而言,垂直维度的方位走向对整个空间建构来说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中国,天与地被视作上与下的尽头,通常作为方位之两极的代表。而天、地的确立正是宇宙诞生的标志,是一切自然空间的起始。从盘古到女娲,几乎所有上古创世神话都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天地设立的重要意义。天地所代表的上、下因而成为空间中的主导方位,与水平维度的四方相比具有统领性。
天空对先民来说是以个人之力无法涉足的空间领域,而天象对万物生存又有着决定性意义,人不得不去认识天。经验无法触及之处,往往就是想象的乐土。先民对上方空间的勾画往往是非理性的,弥漫着神秘的色彩,充满恐惧与敬畏的宗教意味。基于农业文明天时物候的一体性,“天”的概念往往一直从天空延伸到地表。如商朝人就想象出一位无所不能的至上神“帝”居于空间的最上,掌管天象乃至人事。商朝人创造天帝的观念,也正是希望通过占卜、献祭等手段讨好天帝,确保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神灵能够左右农业发展的进程,人在诸多的祭祀仪式中获得的,与其说是天神的庇佑,不如说是一种关乎崇高的审美体验。“上”这一空间方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意味,具备了超越现实层面的价值。正是“上”这一特殊方位的存在,引领自然空间逐渐走向审美、走向价值,成为一种独具美学特性的人文空间。
回到“六合”的观念上看,《庄子》还明确区分了“六合”与“六合之外”。《齐物论》讲:“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如果说“六合”之内指向的是中国传统经验性的宇宙空间,那么“六合之外”指向的就是一种超越现实层面的价值空间,是神人、圣人、仙人往来之处。“六合”之外不存在四方,却仍旧有天地,垂直维度的方位与水平方位相比,往往承载了更多超越性的内涵。正是这种超越的特性,使得上、下这组方位在“六合”之中占据了统领性的地位。
上、下这组原始的空间方位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被赋予超经验的属性,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是如此。在古代西方,柏拉图在此岸对面创立了一个彼岸世界,是“理念”的居所。这个理想世界人类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理智与灵魂才可感知,但它却实实在在位于自然世界的“上方”。如《斐德罗篇》所说:“那些被称作不朽者的灵魂则已经抵达高天之巅,它们还要攀上天穹绝顶,让天穹载着它们运行,而它们则呆在那里观照天外的景象。”柏拉图的上、下是截然两分的此岸与彼岸。与古希腊不同,中国人对空间的认识缺少了一个彼岸的维度,虽然有从经验到想象的过渡,但世界整体上还是人间性的世界。中国人的上方与下方并非彼岸与此岸之间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彼此连通。中西方位观中皆有作为超越维度的“上”,但超越的路径各有不同。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将中国传统的空间问题作为一个美学问题来讲,正是因为它缺少了这一实体性的彼岸空间维度。中国人的空间更多的是一种人化的想象空间,这样一种人化的空间建构必然少不了审美要素的参与,空间问题因此具备了美学的维度。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华夏民族的空间观念是研究中国美学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古典美学本土性、民族性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自周律含《中国早期方位观及其美学意识》)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甲骨文出现以后,四方风、四方神等概念把空间分为四个方位,高度强化了“方”这一概念。
B. 方位是古代空间意识的基础,承载了先民最重要的空间想象,这使纯物理空间具备了审美价值。
C. “六合”中的方位被分成了两组,各有其功用和价值,都是空间统一体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D. 在中西文化中,“上”这一方位都经历了从经验性到超经验性的演变,但超越的路径各有不同。
2.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六合”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方位观念的系统化经历了一个从初具形态到形态固化的过程。
B. 从中国的许多创世神话中都能看出上下是空间的主导方位,所以只要研究创世神话,就可推知上下方位的统领性。
C. 经验无法触及之处,往往就是想象的乐土,先民们对天空非理性的认识,实际上使上方空间具有了美学特性。
D. 人化空间的建构必然要有审美要素的参与,“六合之外”是超现实的人化空间,因此“六合之外”可被视作一种审美空间。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
B.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C. 资生之物,咸出于地;而其丰歉,则悬系于天。
D. 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4. 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对图示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示的箭头表明先民通常依据生活经验,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作中心。
B. 图示中对方位判断都是基于人类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得出的。
C. 图中只有“上”“下”意在强调天地对整个空间建构来说更具决定意义。
D. 图示中的横线表明,天和地作为上与下的尽头,中间存在明显的分界。
5. 文本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早期方位观体现的美学意识?请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B
3. C 4. D
5. ①通过对空间意识建构基础的分析,指出“六合”是审美化的人文地理空间;②通过对“六合”方位的分类比较及对“上”这一方位的解读,指出自然空间成为独具美学特性的人文空间;③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指出中国人的空间更多的是人化的想象空间,有审美要素的参与,具备了美学维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四方风、四方神等概念把空间分为四个方位,高度强化了‘方’这一概念”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甲骨文出现后,先是“方”概念更是被高度强化,空间被分为四个方位,后出现“四方风、四方神等概念”,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所以只要研究创世神话,就可推知上下方位的统领性”错误。由原文“从盘古到女娲,几乎所有上古创世神话都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天地设立的重要意义”可知,不是从所有的创世神话中都能看到上下方位的统领性,选项推论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本第三段的观点是“天地所代表的上、下方位与四方相比具有统领性”。
A.说太阳东升西落,强调东西方位的重要性。
B.说我在的地方就是中心,强调方位以人为中心。
C.说天地生万物,体现了文本第三段的观点。
D.出自课本《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强调天的高远。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信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中间存在明显的分界”错误。由原文“在中国,天与地被视作上与下的尽头,通常作为方位之两极的代表”“中国人的上方与下方并非彼岸与此岸之间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彼此连通”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六合’指向的是中国古代的空间一体性问题,但构成这一空间统一体的核心要素却是六个方位。方位是古代空间意识的基础”“方位承载了先民最重要的空间想象,空间逐渐从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审美化的人文地理空间”可知,通过对空间意识建构基础的分析,指出“六合”是审美化的人文地理空间。
②由原文第三段对“六合”方位的分类比较以及第四段对“上”这一方位的解读,“‘上’这一空间方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意味,具备了超越现实层面的价值。正是‘上’这一特殊方位的存在,引领自然空间逐渐走向审美、走向价值,成为一种独具美学特性的人文空间”可知,自然空间成为独具美学特性的人文空间。
③由结尾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指出“中国人的空间更多的是一种人化的想象空间,这样一种人化的空间建构必然少不了审美要素的参与,空间问题因此具备了美学的维度”可知,中国人的空间更多的是人化的想象空间,有审美要素的参与,具备了美学维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并充满着期待的,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6. 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的评价和“我”对在“我”童年时代外婆送“我”的一双鞋垫的保存,都表明对外婆手艺的高度认可。
B. 做衣如同做人,要下点功夫,心里要有个“样式”,作者把做衣同做人相比,讲出了外婆衣服做得好的原因。
C. “我”希望妻子和女儿能仿做几双外婆留给自己的鞋垫,但是妻女认为外婆的精美手艺早已过时,因此“我”决定亲手缝制。
D. “我”一针一线临摹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在缝绣过程中体会外婆那份仁慈、安详和宁静的心境。
7. 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虽然平时都是穿有补丁的旧衣,但也从不感到委屈,主要是为了突出外婆缝补的衣服都是好看的艺术品。
B. 文本写外婆缝衣时先洗手,穿整齐衣服,坐端正、找敞亮地方,坐在院子里等做衣时的习惯,映衬着外婆内在的品质。
C. “外婆,我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表现了童年的“我”的童真与不解,也表现了外婆的慈爱和绣花手艺的高超。
D. “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这些充满哲理的语言,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8. 文章的标题“外婆的手纹”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文本将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在一起进行叙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答案】6. C 7. A
8. ①是指外婆的心灵手巧和朴实勤劳,外婆缝补衣服和绣花的针线活手艺。②是指外婆认真细致、从容热爱生活的态度。③是指外婆对“我”的慈爱与关怀。④是指“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与感悟。⑤是指“我”对外婆深深的思念和深深的爱。
9. ①既能表现“我”的当下活动,又能表现过去活动的当下意义,使文章主旨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外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全面;③灵活叙述过去和现实,前后相互印证,使情节更丰富,在有限的篇幅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④可以在相对较为单一的情节框架内打破种种现实的束缚,避免结构的平板与叙述的单调;⑤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叙事自由,提供理解人物性格的相关背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希望妻子和女儿能仿做”错,文中“我”只是希望妻子仿做。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主要是为了突出外婆缝补的衣服都是好看的艺术品”错,更深层的是为了突出外婆面对物质匮乏的生活的积极态度。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表层含义:
由“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等内容,可以指外婆的心灵手巧和朴实勤劳。
深层含义:
由“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等内容,可看出外婆认真细致、从容热爱生活的态度。
由“外婆为我们补衣”“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等内容,可体现外婆对“我”的慈爱与关怀。
由“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等内容,可看出“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与感悟。
由“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可看出“我”对外婆深深的思念和深深的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①主题:既写“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的“现在”,又回忆过去关于外婆缝补、刺绣等内容及“我”的感受,不仅表现“我”的当下活动,也表现过去活动的当下意义,使文章主旨更深刻。
②人物:关于“外婆”的叙述属于“过去”,而“我”则贯穿“过去”和“现在”,二者交织,拉开时间距离,使外婆的人物形象更丰富、全面、深刻。
③内容:过去”和“现在”的交错叙述,如保存着“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鞋垫上的“泉水”“小鱼”“水仙”等具体内容,前后相互印证,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厚重感,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④结构:“过去”与“现实”相互交织,深刻而巧妙,避免了情节结构的单一化,打破了常见的以时间线索叙事的的束缚。
⑤阅读效果:“过去”和“现在”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交错叙述,融描写、记叙、抒情,乃至议论(对精湛、厚重的民艺的思考)为一体,灵活自由而又深邃厚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脘①,大夫之簧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脘,大夫之簧②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簧。”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①华而脘:华美,光滑。②箦(zé):席子。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①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求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
B. 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
C. 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 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 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C. 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国君打算用孔子这一套礼仪思想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符合以小民为先的取向。
D. 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1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14. 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答案】10. CEH
11. B 12. D
13. (1)(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将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2)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有生之年(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
14. (1)能言善辩,不守法度。(2)高傲自大,不能用来教育百姓。(3)崇尚厚葬,不能作为风俗。(4)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
“尔之爱我也”为主语,“不如”为谓语动词,“彼”是宾语,应该在C处断开;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与“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句式结构一致,“吾”是下一句的主语,应该在EH处断开。
故选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病”,病重。/困苦。句意:曾子病危。/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
B.错误,“诸”,均为兼词,但意思不同。之乎。/之于。句意:我怎么能吃得下去?/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C.正确。句意: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D.正确。句意:这样以后才去处理政务。/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错误,原文“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景公对待孔子的规格与礼制无关,“极力”也有拔高之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全,都,一起;“易”,更换;“没”,通“殁”,死。
(2)“累世”,几代;“殚”,穷尽;“当年”,有生之年,从幼到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并进行概括。
(1)根据“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
(2)根据“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
(3)根据“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
(4)根据“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可知,晏婴认为这些儒者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可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因病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照明。童仆说:“竹席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能够及时换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小人以无原则的迁就去爱别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礼制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大家)一起扶起曾子,换掉席子,把曾子安放回席子,曾子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
材料二: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下去?”他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田地封赏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力,厚葬死人,不可将这作为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可以用这个来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之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的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符合以小民为先的取向。”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走了,返回鲁国。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守心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尽哀;有的弟子又留下来。惟有子贡在坟墓旁建起一间房子,共守了六年,然后离去。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世世代代相传。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演习礼仪,举行乡饮酒礼,还举行大规模的比射仪式。孔子坟墓的占地面积有一顷那么大。孔子的故居堂屋及弟子们的内室,后世就改成了庙堂,收藏孔子的衣服、帽子、琴、车、书,直到汉代二百多年没有断绝。高皇帝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这样以后才去处理政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①,儿童②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③。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④,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⑤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②儿童:自己的孩子们。③东坡: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苏轼因家贫而耕种于此。④底事:为什么。⑤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但表达的归情与陶渊明有所不同。
B. 词人将离开黄州和汝州,回到岷峨,本词写的是临行前与雪堂邻里和江东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C.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年事已高,所余岁月不多,苦日子也将到头了。
D. “坐见”两句,说出自己在黄州时间之长。“相劝老东坡”写黄州的山中朋友热情地劝我喝酒。
16. 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两种思想情感?试作分析。
【答案】15. B 16. ①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
②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表达了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词人将离开黄州和汝州,回到岷峨”错误。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向雪堂的两三位邻居告别。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开头三句,起势十分陡健,作者翘首西望,哀声长吟,乡情浓郁感人。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己吟唱“归去来兮”仅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
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己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待人竭尽诚心或傲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类似。
(3)古人常用“美人”指称君王、品德美好的人,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②.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 酌酒以自宽 ④. 举杯断绝歌《路难》 ⑤. 渺渺兮予怀 ⑥. 望美人兮天一方(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酌”“渺”“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方面继续参加教授的习弥那尔,听英文系和斯拉夫语文系的课,另一方面就开始读法国学者塞那校订的《大事》,一共厚厚的三大本,我真是 A ,“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我把每一个动词形式都做成卡片,还要查阅大量的图书杂志,忙得不可开交。
此时国际环境和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不但黄油和肉几乎绝迹,面包和土豆也仅够每天需要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黄油和面包都掺了假,吃下肚去,咕咕直叫。德国人是非常讲究礼貌的。但在当时,在电影院里,屁声相应, B 。①天上还有英美的飞机,天天飞越哥廷根上空。②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炸弹落下,心里终日 C 。③在自己的祖国,日本军国主义者奸淫掳掠,杀人如麻。④此时也与家失去了联系,家里的妻子老小,生死不知。
我在这种内外交迫下,天天晚上失眠。偶尔睡上一会儿,也是噩梦迷离。有时候梦到在祖国吃花生米,可见我当时对吃的要求已经低到什么程度。几粒花生米,连龙肝凤髓也无法比得上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也”与文中加点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库可以灌溉,也可以养鱼。
B. 他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
C. 七八岁的孩子也学会电脑了。
D.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18. A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B习以为常(不足为奇) C危惧不安(惴惴不安、惶恐不安)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形容读书勤奋,可用:争分夺秒。争分夺秒,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B.语境形容“在电影院里,屁声相应”的情况很常见,已经习惯了,可用:习以为常。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C.语境形容战乱年代担心炸弹落下的惊惧心理,可用:危惧不安。危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也”是副词,表示强调。
A.副词,表示同样;
B.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结果都相同;
C副词,表示强调;
D.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战争的持久不休,写出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与④处“此时也与家失去了联系”内容上衔接紧密。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把未来的智能生命与外星文明囊括进来,生命可看作是一种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由看得见的“硬件”、看不见的“软件”构成。“软件”决定了它的行为,也决定了其“硬件”的进化蓝图。
生命的最初版本,也就是最简单、原始的生命——细菌,按照物理学家麦克斯·泰格马克的划分,这是生命1.0阶段:DNA决定了它的“硬件”和“软件”,有生之年都无法重新设计。当莎草纸、竹简、书籍、学校被人类发明,人们懂得与他人交流、见贤思齐时,生命就进入了2.0版本—— ① ,却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和复杂技能、从实践中调整行为习惯,持续改写、自我更新生命的“软件”。 ② ?当芯片植入脑部,意念便能操纵机器替代身体的部分机能,修复失能人士的身体缺陷,还能无需语言即能实现不同大脑的脑电信号之间的直接传输与沟通,也能升级自己的“硬件”,生命进入3.0阶段。
③ ,其鼓舞人心之处在于,生命不再局限于被疾病、贫穷、细胞衰老困住的百年寿命,不只在于有着206块骨骼、23对染色体、639块肌肉的肉身,也不只囿于地球,而会遍布庞大的宇宙,突破自然选择的极限,飞跃我们古老祖先闻所未闻的遥远边界。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总分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21. ①虽无法改变进化而来的“硬件”
②更高阶的生命什么样
③生命“硬件”的拓展 22. 生命分三个阶段:一是“硬件”“软件”都无法重新设计的1.0阶段,二是能改写、更新生命“软件”的2.0阶段,三是能升级生命“硬件”的3.0阶段。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的“却”,可知此处句式为转折关系的复句,句式应为“虽然……”。结合“通过学习知识和复杂技能、从实践中调整行为习惯,持续改写、自我更新生命的‘软件’”,可知此前后文语境强调“硬件”无法改变,“软件”可以改写、更新,所以此处可填“虽无法改变进化而来的‘硬件’”。
第二处,根据句末的问号可知此处句式应为疑问句。后文中“也能升级自己的‘硬件’,生命进入3.0阶段”相比于前文的“1.0阶段”“2.0阶段”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阶段,所以此处可填“更高阶的生命什么样”。
第三处,后文“生命不再局限于……不只在于……也不只囿于……突破自然选择的极限,飞跃我们古老祖先闻所未闻的遥远边界”阐述了“硬件”升级拓展对生命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此处可填“生命‘硬件’的拓展”。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介绍了生命的三个阶段。第一句介绍了生命1.0阶段,其特点是DNA决定了生命的“硬件”和“软件”,有生之年都无法重新设计。第二句话介绍了生命2.0版本,其特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持续改写、自我更新生命的“软件”。第三四句话介绍了生命的3.0阶段,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操纵下,能升级生命的“硬件”。根据总分关系和字数要求,将本段内容概括为:生命分三个阶段:一是“硬件”“软件”都无法重新设计的1.0阶段,二是能改写、更新生命“软件”的2.0阶段,三是能升级生命“硬件”的3.0阶段。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上,麦天枢等三人凭《神探大战》获最佳编剧奖。颁奖嘉宾是知名的青年演员,成功出演过很多重要角色,她念到“麦天”两个字后却语塞了,最终干脆跳过了“枢”字。
这件事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演员只要能演好角色就足够了,并不需要过多的文化底蕴;另一些人则认为,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演绎角色。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文化修养之水,浇角色演绎之花
颁奖典礼上,身为知名演员竟不能读出“枢”字,着实令人唏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生活细节之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将质朴与文采结合,才可以达到最高境界。让我们以文化修养之水,浇角色演绎之花。
文化修养要注重积累,厚积薄发,方可扶摇直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董宇辉身上完美体现出来。董宇辉独特的带货方式,就是用丰富的文学知识充盈着看直播粉丝的内心。多少人羡慕他的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艳羡他的超高热度、风光无限,认为他是抓住了时代机遇的幸运儿。其实这一切归结于董宇辉读万卷书的文化储备,以及日积月累的点滴积累,从而拥有超一流的文化修养。他也曾经在无数个夜晚怀疑自己,殊不知命运的眷顾已悄然来临。如若不想错失机遇,那就让我们注重点滴积累,方可厚积薄发,扶摇直上九万里。
文化修养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方可修身治国。
《论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文化修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金钱利益,而要具有大同之心,淡泊名利。君可见,爱国诗人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甘与小人同流合污投江而死,以死明志;君可见,外卖骑手雷海在《中国诗词大会》惊艳四方,在物质横流的时代用厚积的诗词修养光照华夏大地;君可见,车间工人陈直在上工间隙研读名著,喧闹的车间磨不灭他的致学意志和宁静操守。让我们以淡泊之心提升文化修养,达到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角色演绎要具备文化修养,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
影视作品的完成需要好的剧本,好的拍摄,好的剪辑,最重要的是演员好的演绎,好的演绎源自良好的文化修养。2023感动中国人物牛犇,投身演艺事业几十载,厚积文化底蕴,认真对待每一场戏,赋予角色生命,带给人间笑声;青年演员易烊千玺在拍摄影片中极力做好台词功底,用心完成情绪、眼神等细节演绎,20岁就被同时提名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和最佳男主角;有高文化素养的老戏骨们在《觉醒年代》中的生动演绎让网友们不禁感叹“原来历史书上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寥寥数语竟是如此震撼人心”……由此可见,演绎角色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
以文化修养之水,浇角色演绎之花。拨动大地与天空交汇的琴弦,踏着新时代的铿锵节奏,迈着强有力的青春步伐,让我们共同奏响“文化修养”的华美乐章!
前路昭然,你我共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思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自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情境真实,事件具体,切入清晰,范围明确,便于避开宿构,利于多维思考。
知名演员不认识常见字,以致当众出丑,这一现象引发的思考很多:既为知名演员,演艺水平应当不错,文化底蕴却让人咋舌;出席如此重要活动并担任颁奖嘉宾,事先却不做基本的准备,职业操守实在堪忧;如此素质的艺人竟能一路“知名”,社会价值观值得反思……
对于这一现象,材料围绕“演员是否需要文化修养”提供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但是命题指向仍然倾向于批评与否定。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文化修养,就是掌握的文化知识和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演员的主要职责是表演,但文化修养同样重要。文化修养不仅有助于演员更深入地理解角色,还能提升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表演层次。其次作为公众人物,演员理应具有基本的学识素养、基本的职业操守,才能担当起公众人物的正能量引导的职责。再从国家层面看,只有提升民众的文化修养才会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那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我们可以从演员自身和社会评价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从演员自身来看,缺乏严格的自我要求,没有学习的紧迫感,缺少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追求眼前利益等是主要原因;从社会评价来看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没有有效的监督等是原因。
写作时学生要集中在对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根源、价值观和影响等方面的反思上,明确观点,进行论证。行文上可以采取由演员到个人到国家的层层递进的思路,阐述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文化底蕴与修养。
立意:
1.提高文化修养,才能行稳致远。
2.文化很重要,青年当努力。
3.给自己多充电,让职场少遗憾。
4.必须敬业,才能立业。
5.弘扬正确的成功价值观。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鹤壁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