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153284/0-172603297565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153284/0-1726032975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阶段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七)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加强社会流动的重要创造。以下可以证实这一功能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2.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长官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强君主专制
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4.[2023·重庆高中检测]下表为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受田情况表。
这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情形严重 B.边疆商贸经济兴盛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5.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政策( )
A.增加了税目,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6.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主要体现在唐朝两税法的实行上。这一转变主要是指( )
A.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B.取消杂税,按照田亩纳地税
C.改为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改为以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
7.据统计,(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7人,占总数的58.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
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 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8.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 )
A.科举取士为唯一途径 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重武轻文的现象明显 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9.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10.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1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12.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两税法( )
A.开始经夏秋两次收税
B.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
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
D.开始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唐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所得土地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唐初的“租庸调”是按照人口计征的。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个人田产的占有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存在严重弊端,杨炎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的“两税”,并非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摘编自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之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施的影响。(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
材料二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8分)
农户
实际受田(亩)
应受田(亩)
占应受田比例
赵玄义
11
52
21.2%
余善意
28
161
17.4%
杜客生
40
201
19.9%
时期
宰相总
人数
进士出
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唐玄宗)
34
7
举荐、行伍、门荫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8课 辛亥革命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一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