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四)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153318/0-1726033544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四)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6153318/0-17260335447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及阶段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四)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四),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明中叶以后,人口增加,科举竞争日趋激烈,人地矛盾也趋于尖锐,大批生员和破产农民纷纷弃儒就贾或弃农从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变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科举制度的动摇
2.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表明明清时期( )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3.[2023·安徽示范高中培优联盟冬季联赛]明中期的部分学者这样说道:“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相混。”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明代( )
A.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B.工商皆本思想日益盛行
C.心学否定传统伦理标准
D.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A.明清人口增长压力得到缓和
B.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有所改变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5.李贽认为,应该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这说明( )
A.反专制思潮已成熟
B.李贽倡导个人自由
C.李贽重视社会责任
D.晚明思想氛围宽松
6.黄宗羲认为,君主“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其旨在( )
A.反对重农抑商观念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废除封建制度
D.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7.[2023·江苏扬州高中检测]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出现了180度的“坐标转位”,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明清时期的这一“剧变”( )
A.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D.实现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
8.清代帝王多有查禁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tè);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
A.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通俗小说在社会上有很强影响力
D.小说是出现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9.18世纪中国本土商业网点更加紧密。每一重要行会(山西的银行家,安徽新安的商人)在大城市都拥有地方会馆,作为会堂,拥有供过往人员用的客栈以及仓库、分支机构、钱庄。材料表明( )
A.山西、安徽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C.“工商皆本”的观念影响广泛
D.传统小农经济已经失去优势地位
10.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陆王心学形成 B.君主专制强化
C.商品经济繁荣 D.商人地位提高
11.明末清初的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曾风靡一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12.明清时期,无论剧本、小说,还是医药、科技著作都盛行插图,出现了大量的诸如绣像小说之类的图文结合书籍。这一现象( )
A.说明印刷技术开始成熟
B.反映了世俗文化的兴盛
C.加速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D.体现了文化政策的宽松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
13.明至清中叶出现社会阶层变化与人口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摘编自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材料二 康熙帝在其统治的后期,已经明显地感到庞大的人口对社会形成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流迁。由于中国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在经济发达较早的腹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并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即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流迁。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离开地少人多的故乡,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分析材料一中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8分)
(2)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与材料一中相比,二者有何共同点。(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两个朝鲜人相约去买书,甲:“我们到书市买文书去。”乙:“买什么书?”甲:“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乙:“买四书五经也好。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理,买那些通俗读物干什么?”甲:“《西游记》热闹,好看解闷。”
学者朱舜水侨居安南(古越南)时问安南某官员:“尊府古书多否?”答曰:“少少足备观览。”他又问:“有通鉴纲目、前后汉、廿一史、《史记》《文献通考》、纪事本末、《潜确居类书》《焚书》《藏书》及《古文奇赏》《鸿藻》等书吗?”答云:“俱有,唯《鸿藻》无有。”
——据[明]朱舜水《安南供役记事》、[朝鲜]崔世珍《朴通事谚解》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作者
相关表述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王夫之
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四),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八),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五),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