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优秀习题ppt课件
展开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明确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2.观察教材中本课的图片及地图,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食物物种交流的概况和影响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重大影响
重点:认识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难点: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日常所食中你知道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把上图中的作物进行分类,说说它们在欧洲和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1.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
甘薯属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性喜温,不耐寒,较耐旱,生命力极强,产量极高。栽培面积以亚洲最多,非洲次之,美洲居第3位。
甘薯 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 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红薯献给女王。 西班牙水手又将红薯传至吕宋(今菲律宾),葡萄牙水手则将红薯传至交趾(今越南)。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偕往……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材料二: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刻印的《金薯传习录》,现收藏于福建省图书馆
陈振龙:“甘薯之父“,明朝的”袁隆平“
陈振龙历险记: “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织” 菲律宾这样的海滨小国,红薯这种生熟都可以吃的天然食物是国宝一样的东西,绝不外传也禁止出口的,“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经商的陈振龙想尽各种办法,试图偷一两个红薯回国,都没能成功。 第一次把红薯藏在藤箱底层,过海关时被查了出来,没收加批评教育。第二次把红薯的藤条编入一只藤篮,试图拎着篮子蒙混过关,也被查了出来,这一次除了罚款还差一点坐牢。终于在1593年的5月,这一年,已经50岁的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吊在船舷下,经七昼夜一路漂回福州。
材料三 “我国的人口,在西汉末年便已接近六千万,到明代极盛时仍只有六千万有零,清初以战乱有所减少,但是到乾隆六年(即1741年),便达一万万四千余万,道光十五年便增至四万万以上。这样的人口激增,虽然与版图的扩大、田地的开辟,及赋税的改变都有关系,但是与明朝晚年输入原产于美洲的番薯,恐关系更大。由这一角度来看,考证番薯在我国出现的历史,是有它的重要意义的。”——夏鼐《略谈番薯和薯蓣》
材料四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三种农作物在南方亚热带山区的推广主要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正是中国人口在大基数下的绝对数量大增加时期。研究表明,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道光三十年(1850),中国人口增加了34.32%,南方四川、贵州等省增加幅度超过平均数,最多四川增加了76.1%。——蓝勇《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
闽广人赖(番薯)以救饥,其利甚大。 ——《农政全书》亦可备荒,厅民悉以(玉米)为食。 ——《城口厅志·卷18》山民藉(马铃薯)以济饥者甚众。 ——《宁陕厅志》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明嘉靖《常熟县志》(1538)和王世懋《学圃杂疏》均有明确记载。《三农记》卷12亦云:“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张丽娟、郭若楠《美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影响因素评析》
4.物种交流冲击原有社会等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材料 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5.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晖《建始县志》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矣。——清人袁景晖《建始县志》
1.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交流的说法最正确的是( )
A.不利于新大陆的发展B.只是农作物的交流C.使新旧大陆更加疏远D.促使两个文明的交流
2.玉米在明朝时传入中国。有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C.世界各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3.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株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材料一 玉黍(玉米)……①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清)包世臣《齐民四术》材料二 三十年前,从无开垦。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已十开六七矣。②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溢,田禾淹没,岁屡不登……③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也。——(清)汪元方奏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世臣和汪元方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及各自的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能够在中国种植的主要因素。
提示 (1)包世臣持支持态度。理由:易于种植;拓展耕地面积;工本轻;收成多。汪元方持反对态度。理由:过度垦殖导致生态破坏;影响正常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2)主要因素:玉米自身的适应性;垦荒活动的推动;农产品商品化;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政策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授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外来食物命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禽类的推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文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CONTENTS,美洲物种的外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