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2024)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等奖教案
展开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科学价值观。
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能解释四季变化和五带等问题。
区域认知:了解公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地球公转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欣赏中国24节气的变化。
师: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为什么会有24节气的变化?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什么学校的作息有冬季作息表和夏季作息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二十四节气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二十四节气景象变化的原因,启发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认知。
二、新课讲授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23第1、2段文字和视频,完成下面表格。
生:观看视频,完成表格填空。
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太阳,地球公转的基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地轴是倾斜的,那地轴倾斜的角度是多少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倾斜角度为23.5°。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且始终指向北极星,与轨道面夹角保持为66.5°。地球的北极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始终倾斜的是因为地球本身是倾斜的。
【活动】辨一辩:模拟地球的公转中,A和B两幅中哪一幅图是正确的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地球上也就不会出现四季交替。
【活动】模拟地球的公转
和同桌一起,利用地球仪,参考P26的图1.24 地球公转的演示,演示地球的公转。
注意事项:
1.地球仪沿着轨道边缘移动,地球仪底座不离开桌面,处于平方状态。
2.确保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宇宙空间中的北极星方向。
3.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生:模拟地球的公转。
承转:地球的公转也产生什么现象呢?具有哪些地理意义呢?
师:每天不同时刻我们观察自己的影子也有不同,通常,正午时刻太阳的影子是比较短的,影子长短的变化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正午12:00的太阳高度角。地球上有些地区有太阳直射的现象,所谓太阳直射点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呈90°时的点。
【模拟实验】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线的直射与斜射,观察同一束光线散布在不同的面积上,其亮度有何不同。
生:观察实验,完成表格。
师:图中A点的太阳高度角是90°,B点的太阳高度角是60°,C点的太阳高度角是30°,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是光线直射,光线散步面积最小,亮度是最大的;B点是光线的斜射,光线散布面积较大,亮度较大;C点也是光线斜射,光线散步面积最大,亮度是最小的。说明太阳高度角越大,热量越丰富,太阳高度角越小,热量越少。
师:受太阳直射时,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多;斜射时,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这也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活动】在图中画一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生:在图中画一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师:在左图中,太阳光线与赤道垂直,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的位置;在中间这幅图中,太阳光线与北回归线垂直,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5°N;在右边这幅图中,太阳光线与南回归线垂直,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5°S。
师: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活动】观察左图,在右图中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
生:读图观察绘图。
师:左图中,当太阳光线与赤道垂直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位置时,时间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随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一直到夏至日,6月22日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位置;之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直到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随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向南移动,一直移动到南回归线,此时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南端;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往赤道方向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如赤道),一年太阳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太阳直射一次;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地球公转的第二个地理意义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师:一位山区支教老师记录不同季节同学们上学的场景,仔细观看视频,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思考不同季节上学时有什么区别?
生:举手回答。
师:夏季出门上学的时候天气很热,太阳早已出来,下午放学太阳还很大,天气还很热,还是白天;冬季出门上学天刚蒙蒙亮,可能还没有日出,下午放学的时候,天已黑。不同季节上下学的天气变化与昼夜长短有关,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不同季节的白昼时间长短不同。
师:地球上某个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一个地区的昼长与昼弧有关,夜长与夜弧有关。当一个地区处于极昼的时候就是24小时的白昼,当一个地区处于极夜的时候就是处于24小时的黑夜。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半球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
【活动】观察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分布图,完成表格。
生: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师:在春分(3月21日前后)或者秋分(9月23日前后)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北半球相反。
【设计意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从简单的讲述中理解,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活动】仔细观看视频,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生: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师小结:
【设计意图】地球公转的昼夜长短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通过读图、填表、实验操作等活动反复强化二分二至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师:我国有句谚语:“日长长不过夏至,夜长长不过冬至”“春分、秋分、昼夜平分”。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的变化,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变化,便产生了季节变换。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夏至日获得太阳光热多,形成夏季;冬至日获得太阳光热少,形成冬季。春秋分日获得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形成春季和秋季。季节变化在中纬度最为明显。
师:3、4、5是北半球的春季,6、7、8是北半球的夏季,9、10、11是北半球的秋季,12、1、2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地球公转的第四个地理意义是四季的变化。
承转:春来秋去,寒来暑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
师:对生产而言,农民伯伯要插秧了,到了秋天就能吃到新米饭了。对生活而言,厚重的防寒衣要收起来了,不久就可以穿又轻又薄的夏装了。
【活动】演示地球公转,了解季节变化。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观察同一纬度地带接受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变化。
1.参考以下步骤和图1.24,演示地球公转。
(1)在暗室里,选择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保持地轴指向不变。
(3)观察同一纬度带接受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变化。
2.当地球公转至图1.24 所示的四个位置时,北半球处于哪个季节?
生:演示并且思考回答。
师:A是春分日,北半球处于春季;B是夏至日,北半球处于夏季;C是秋分日,北半球处于秋季;D是冬至日,北半球处于冬季。
师:在同一时间里,不同纬度地带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地球自转的第五个地理意义是五带的划分。
师: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由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居住在寒带的人们,由于阳光斜射的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太阳终日不出来,气候终年寒冷。生活在热带的人们,由于正午太阳高高悬在空中,气候终年炎热。
【思与学】地球仪上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
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南北半球分别有两条纬线是虚线,它们被称为回归线或极圈。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呢?
原来,每年夏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向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北移。这样23.5N和23.5°S就成了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回归”的界线,所以把它们称为回归线。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66.5N、66.5S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1.3.2 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二分二至
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课后作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6年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作物质文化遗产名景。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加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
C.地球的形状D.地球的大小
2.“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中,山东聊城
市全为昼长夜短的一组是( )
A.春雨惊春清谷天B.夏满芒夏暑相连
C.秋处露秋寒霜降D.冬雪雪冬小大寒
材料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月9日20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与海内外观众相见。五大会场各具特色,新春的欢乐喜气扑面而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结合图文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的大致经纬度是(40°N,116°W)
B.长沙位于西安的东南方向
C.西安地处中纬度、热带
D.喀什比沈阳先看到新一天日出
4.2月9日当天,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达州市昼长夜短B.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D.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中的②③之间
家住杭州的小梅同学,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做了影子长短变化的实验,并记录下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上述实验中,关于正午影子长短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春分最短B.夏至最长
C.秋分最短D.冬至最长
6.一年中,正午影子长短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B.气候差异
C.海陆变迁D.月食现象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了中国力量。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预计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空间搭载试验和科普教育等活动。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时,酒泉( )
A.昼夜平分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D.出现极夜
8.“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结束6个月驻留时,
地球位于公转轨道( )
甲乙之间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D.丁甲之间
9.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利于( )
①推动科技进步②尽快实现星球移民
③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④认识宇宙环境
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也是他们对地理产生畏难心理的开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可以引导学生将地球的自转的学习方法迁移,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导入较为生动,课堂中穿插了许多自主学习和学生活动,也加入了简单的实验操作,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活动多样,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把握重难点,合理安排课时内容,把控好课堂时间。本节课的内容较难,学生的小组讨论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图文材料,否则会影响课堂的讨论效果。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6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公转,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公开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7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公开课教案设计</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7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优质课教案</a>,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