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临考模拟试卷(3)(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154750/0-17260677568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临考模拟试卷(3)(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154750/0-17260677569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临考模拟试卷(3)(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154750/0-17260677570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临考模拟试卷(3)(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临考模拟试卷(3)(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化学试卷共二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物理和化学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下列图示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的净化B. 石蜡的熔化
C.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D. 石油分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的净化过程中只是除去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石蜡的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D、石油分馏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 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夏天被蚊子叮咬,涂肥皂水可以减轻痛痒
B. 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
C. 进入久未开启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实验
D.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都有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碱性成分的肥皂水涂蚊子叮咬的部位可以中和蚊子叮咬释放的酸性物质,缓解痛痒,说法正确;
B、垃圾分类有利于废物再利用,资源再利用,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说法正确;
C、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人进入可能会缺氧而窒息,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实验,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若灯火熄灭,则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不适宜立刻进入地窖中,说法正确;
D、通常情况下,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是否有害要根据食品添加剂是否正规合法、添加剂添加量等因素来判断,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一定对人体都有害,说法错误;
故选:D。
3. 保护环境,创建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共同愿景。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禁止使用煤炭防止空气污染B. 购物时为了方便多用塑料袋
C. 推广使用氢氧燃料电池汽车D. 城市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A、煤炭是常用的化石燃料,不能禁止使用,要合理的使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多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氢气燃烧热值较高,燃烧的产物为水,则可以推广使用氢氧燃料电池汽车,故选项说法正确;
D、城市生活废水需要处理合格后才能排入河流,直接排入会污染水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 钆是一种稀土元素,具有铁磁性,用于微波技术、彩色电视机的荧光粉、原子能工业及配制特种合金等。下列有关钆说法错误的是( )
A. 钆的原子质量为157.25
B. 钆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4
C. 钆是第六周期的元素
D. 金属钆能被磁铁吸引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故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7.25,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左上方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钆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4,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钆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6,则钆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周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题干信息可知,钆具有铁磁性,则金属钆能被磁铁吸引,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培养同学们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下列基本实验操作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集气瓶炸裂B. 试管破裂
C. 溶液蒸不干D. 液滴飞溅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应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该实验中未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可能导致集气瓶炸裂,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该实验中,试管口略向上倾斜,会导致试管破裂,不符合题意;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该实验中,未用玻璃棒搅拌,可能导致液滴飞溅,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若向酸中加入水,会导致水沸腾导致酸液飞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罗红霉素C41H76N2O15是某药品的主要成分,下列有关罗红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罗红霉素中含有四种非金属
B. 罗红霉素分子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 罗红霉素中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5
D. 罗红霉素由41个碳原子、76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15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罗红霉素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罗红霉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罗红霉素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罗红霉素中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罗红霉素由罗红霉素分子构成,1个罗红霉素分子由41个碳原子、76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15个氧原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NaOH是一种重要的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aOH应密封保存
B. NaOH可作干燥剂,可干燥O2
C. NaOH固体溶解时放热
D. NaOH具有乳化作用,可制洗涤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OH固体不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还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实验室中应密封保存,选项A正确;
B、NaOH固体具有强的吸水性,可作干燥剂,因为氢氧化钠不能和氧气反应,所以可用来干燥O2,选项B正确;
C、NaOH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可见溶解时放热,选项C正确;
D、NaOH没有乳化作用,但能和油脂反应,因此可制洗涤剂,选项D不正确。
故选D。
8. “煤改气”是将煤炭(主要成分为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燃料过程。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参与反应的碳原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
B. 该反应中,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C. 反应后生成物的种类有三种
D.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水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详解】A、由可知,参与反应的碳原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说法正确;
B、物质夺取氧的性质是还原性,由可知,碳夺取了水中的氧,表现出了还原性,故说法正确;
C、由可知,反应后生成物的种类有两种,故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C。
9. 下列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氨气由氨气分子构成,氨气分子由氮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
B、CO2并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C、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可以用作制氧剂,故选项正确;
D、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水仍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 分析与推理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都是离子
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 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所以醋酸也能与碳酸钠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电子都带电,故A推理错误;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生成盐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故B推理错误;
C、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C推理错误;
D、 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醋酸属于酸,醋酸也能与碳酸钠反应,故D推理正确;
故选:D。
11. 在实验室里,以下物质的鉴别或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与酒精均为无色液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方法错误;
B、H2和CH4燃烧均能生成水,点燃,在火焰上罩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均出现水雾,不能鉴别,故选项方法错误;
C、铁粉能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银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烘干,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方法正确;
D、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方法错误;
故选:C。
12. NaCl和Na2SO4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NaCl 和Na2SO4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40℃之间
C. 20℃时, 将2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 充分溶解后得到120g溶液
D. 40℃时,可通过升高温度或者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Na2SO4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40℃以后,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错误;
B、由图示可知,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在20℃~40℃之间,所以NaCl 和Na2SO4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40℃之间,故正确;
C、由图示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20g,所以20g氯化钠放入100g水中能全部溶解,所以溶液质量=20g+100g=120g,故正确;
D、40℃以下,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可以降温方法得到饱和溶液,40℃以下,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可以升温方法得到饱和溶液,故正确。
故选A。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氢能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其制取和储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制氢的技术有多种,其中煤气化制氢约占56%、天然气重整制氢约占21%,电解水制氢约占1%。此外,在一定温度下,利用Fe-M/C作催化剂裂解乙醇也可以制备氢气。科研人员研究相同温度下裂解乙醇制备氢气时,催化剂中M与Fe最佳质量比的实验结果如图,氢气产率越高,说明倠化剂效果越好。
氢气储存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材料储氢。科研人员研究出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实现了氢气安全、高效及大规模储运,原理是利用金属镁和氢气在300℃和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镁(MgH2)。
随着低耗能制氢及高效储氢问题的解决,氢能终将在各领域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1)制氢技术中占比最高的是_________。
(2)对比图中的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镁基固态储氢技术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现阶段氢能已经大规模使用
b.目前制氢的原料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
c.裂解乙醇(C2H5OH)制氢指将乙醇分解成H2和CO2
【答案】(1)煤气化制氢
(2)在相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内,裂解乙醇制氢气所需的催化剂中M-Fe的最佳质量比为1:9
(3)
(4)ac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制氢的技术有多种,其中煤气化制氢约占56%、天然气重整制氢约占21%,电解水制氢约占1%,故制氢技术中占比最高的是煤气化制氢;
(2)由图可知,相同温度下裂解乙醇制备氢气时,相同时间内催化剂中Fe-M的质量比为1:9时氢气的产率最高,则对比图中的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相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内,裂解乙醇制氢气所需的催化剂中M-Fe的最佳质量比为1:9;
(3)镁基固态储氢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金属镁和氢气在300℃和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镁(MgH2),化学方程式为;
(4)a、由题干信息可知,随着低耗能制氢及高效储氢问题的解决,氢能终将在各领域实现大规模的应用,说明现阶段制氢的能耗高,氢能还没有大规模使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由题干信息可知,制氢技术中占比最高的是煤气化制氢,故目前制氢的原料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乙醇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2:1,而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因此裂解乙醇(C2H5OH)制氢并不是指将乙醇分解成H2和CO2,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c。
1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为了得到平稳、匀速的气体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组合是______(从A到G中选)。若用H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_________。
(2)某同学为实现废物利用设计了装置Ⅰ,若使用装置Ⅰ作为实验室制取H2的发生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若将铜丝网换成铁丝网,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
【答案】(1)①. ②. A、C ③.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2)①.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②. 铁网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解析】(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为了得到平稳、匀速的气体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组合是A、C,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若用H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该从m端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验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2)装置I可将固体置于铜网中,通过去底塑料瓶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弹簧夹,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去底塑料瓶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实验室利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若将铜丝网换成铁丝网,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会导致铁网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15. 我国已向世界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某工厂为实现本厂“碳中和”目标,设计了一种“捕捉”CO2的减排方案,流程如下:
(1)“捕捉室”中NaOH溶液常喷成雾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2)“捕捉室”捕捉二氧化碳原理是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3)“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
(4)“循环Ⅰ”中循环物质的俗称为_________________,若将“储存室”中的产品降温固化,所得固体可用于______________(回答一条)。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
(3)过滤
(4)①. 苛性钠##火碱##烧碱 ②. 人工降雨、制造舞台效果、制冷剂
【解析】(1)“捕捉室”中NaOH溶液常喷成雾状,主要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捕捉室”捕捉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操作a”是分离固液的过滤操作;
(4)“捕捉室”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进入“转化、沉淀室”,在“转化、沉淀室”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经过过滤操作得到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溶液,因此“循环Ⅰ”中的循环物质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俗称为苛性钠、火碱、烧碱;
将“储存室”中的二氧化碳降温固化,得到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制造舞台效果、制冷剂等。
16. 金属材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钢铁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钢铁的腐蚀是重要研究课题。
【知识回顾】用如图1所示五组实验进行铁钉腐蚀的研究。一段时间后试管A、B中铁钉几乎没有生锈,而试管C中铁钉明显锈蚀,试管D、E中铁钉严重锈蚀。
(1)由五组实验中的______(填实验组序号)现象可知,铁的锈蚀是铁跟氧气和水作用的过程;铁锈化学式_____________。
(2)试管B中使用“蒸馏水”为防止溶解的氧气对实验造成干扰,应对其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
【实验探究】向试管D中(含生锈铁钉)加入过量10%稀盐酸,浸泡。可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呈黄色,一段时间后黄色变为浅绿色。
(3)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4)推测试管D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可能是因为氯化铁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所致。现进行表中的3个实验(持续10小时,已知氢气不影响该反应)。
①设计实验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②综合分析上述3个实验,试管D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
【拓展延伸】研究水样的pH、水中溶解氧浓度与钢铁腐蚀速率的关系。查阅相关文献得到如下资料。
(5)图2表示水样温度22℃、氧含量6mL•L-1时,钢铁腐蚀速率与水样pH的关系。当pH<4时,钢铁腐蚀速率明显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
(6)图3表示温度22℃、pH=7时,钢铁腐蚀速率与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关系。当溶解氧浓度超过20mL•L-1时,钢铁腐蚀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1)①. ABC ②. Fe2O3
(2)煮沸
(3)Fe+2HCl=FeCl2+H2↑
(4)①. 探究氯化铁是否与盐酸反应 ②. 酸性条件下,氯化铁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5)酸性条件下,钢铁与氢离子发生反应
(6)钢铁表面生成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发生
【解析】(1)试管A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试管B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没有锈蚀,试管C中的铁钉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由A、B、C的现象可知,铁的锈蚀是铁跟水、氧气等物质作用的过程;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
(2)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试管B中使用“蒸馏水”为防止溶解的氧气对实验造成干扰,应对其进行的处理是煮沸,从而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氧气且防止氧气再溶于水;
(3) 铁与稀盐酸反应生 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4)①设计实验Ⅰ的目的是探究氯化铁能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②综合分析上述3个实验可知,酸性条件下,氯化铁与铁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所以试管D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5) 由图象2可知,当pH<4时,钢铁与水样中的氢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钢铁腐蚀速率明显增大;
(6)当溶解氧超过20mL•L-1时,钢铁表面生成较致密的氧化膜,阻碍氧气、水与钢铁的接触,所以钢铁腐蚀速率明显下降。
17. 2024年3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二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长征二号火箭使用的推进剂是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发生的反应为:。
(1)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
(2)假设火箭携带15t偏二甲肼,理论上消耗N2O4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6:7
(2)解:设火箭携带15t偏二甲肼,理论上消耗N2O4的质量是x,
x=46t
答:假设火箭携带15t偏二甲肼,理论上消耗N2O4的质量是46t。
【解析】(1)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12×2):(14×2)=6:7;
(2)见答案。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橡皮泥制作氨分子的结构模型
氨气由氮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
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测CO2含量
CO2属于空气污染物
C
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制氧剂
D
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雨水
净化后得到纯水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水与酒精
观察颜色
B
鉴别H2和CH4
点燃,在火焰上罩干冷烧杯
C
除去银粉中的铁粉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烘干
D
除去CO2中的少量的CO
点燃
序号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
实验内容
现象
溶液颜色始终呈黄色
产生红褐色沉淀
溶液逐渐由黄色变浅绿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三模]2024年安徽中考三模化学试卷(临考模拟3)(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化学三模2024年安徽中考三模化学试卷临考模拟3解析版pdf、化学三模2024年安徽中考三模化学试卷临考模拟3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中考临考模拟化学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附相对原子质量,胶头滴管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氢气是未来的能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4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