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5届高考部编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含答案)
展开1.[2024哈尔滨三中开学考]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佛教的影响力扩大
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三教合流成为主流
2.[2023江苏淮安模拟]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
A.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D.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
3.[2024湖北月考]中晚唐时期,一部分士大夫相继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新经学运动。它们无不以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标榜,交相推引。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江南经济得以开发
B.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
C.体现了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
4.[2024哈尔滨师大附中开学考]盛唐时期,许多边塞诗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饱含壮怀激烈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边关的民族交融 B.国家的动荡不安
C.社会的积极进取 D.文学的繁荣发展
5.[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6.[2024河北省级联测]《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7.[2023重庆模拟]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
A.重视临床医学 B.医生学识渊博
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 D.浸润儒家文化
8.[2024湘豫名校联考]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9.[2023广东联考]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
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
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D.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10.[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表明当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11.《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期间为祭奠殉身国难的爱侄所作。全篇作品呈现出连绵呼应、起伏多变的气势,字体奔放不拘,但筋骨硬朗,从中可窥见颜体刚健之风。据此可知,该书法作品( )
A.反映出大唐盛世繁荣局面
B.推动文化发展走向自觉
C.展现了书法家的崇高风骨
D.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性
12.[2024长沙长郡中学月考改编,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陆路以长安为中心,西出今河西走廊,经新疆至中亚、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西南经四川、西藏至尼泊尔和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至朝鲜半岛。海路方面,东去日本,可由登州或扬州起航;南向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由广州出海。
——摘编自陈光崇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摩尼教、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10分)
答案版
1.[2024哈尔滨三中开学考]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 B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佛教的影响力扩大
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三教合流成为主流
2.[2023江苏淮安模拟]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B )
A.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D.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
3.[2024湖北月考]中晚唐时期,一部分士大夫相继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新经学运动。它们无不以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标榜,交相推引。这一现象( D )
A.反映了江南经济得以开发
B.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
C.体现了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
4.[2024哈尔滨师大附中开学考]盛唐时期,许多边塞诗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饱含壮怀激烈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C )
A.边关的民族交融 B.国家的动荡不安
C.社会的积极进取 D.文学的繁荣发展
5.[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D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6.[2024河北省级联测]《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D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7.[2023重庆模拟]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D )
A.重视临床医学 B.医生学识渊博
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 D.浸润儒家文化
8.[2024湘豫名校联考]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D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9.[2023广东联考]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A )
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
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D.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10.[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表明当时( D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11.《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期间为祭奠殉身国难的爱侄所作。全篇作品呈现出连绵呼应、起伏多变的气势,字体奔放不拘,但筋骨硬朗,从中可窥见颜体刚健之风。据此可知,该书法作品( C )
A.反映出大唐盛世繁荣局面
B.推动文化发展走向自觉
C.展现了书法家的崇高风骨
D.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性
12.[2024长沙长郡中学月考改编,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陆路以长安为中心,西出今河西走廊,经新疆至中亚、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西南经四川、西藏至尼泊尔和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至朝鲜半岛。海路方面,东去日本,可由登州或扬州起航;南向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由广州出海。
——摘编自陈光崇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摩尼教、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10分)
答案 (1)特点:海陆并行,辐射范围广;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网。(4分)原因:唐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分)
(2)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战乱,重建了大一统王朝;唐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隋朝修筑大运河和推行科举制也为唐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唐代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佛道思想也十分盛行,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此外,摩尼教、景教等也都得以流行;文学艺术上,外来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引入中原,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唐诗提供了创作内容,为唐代传奇小说提供借鉴。在魏晋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兴盛,呈现出独有的盛唐气象,这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儒学文化圈,也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10分)
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7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课题训练7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晋书》记载这一时期士人说,唐中期,韩愈大力推崇孟子,下表是唐代歌咏昭君出塞的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