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交通与社会变迁——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练习(含答案)
展开一、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海路线和地图、洋流与风向等地理知识的进步,尤其是促进了世界海路大通道的初步形成
2.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水陆空交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促使蒸汽机车出现,推动了以铁路为代表的陆上交通的发展;煤气和石油的应用,使得内燃机不断被改进和应用,汽车、轮船、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逐渐被广泛应用。
(2)促进了交通动力的革新。蒸汽机和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得交通工具的发动机不断得到改进;电的发现与使用,促进电动机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以带动其他机械做功,推动了交通动力的革新。
(3)提升了交通道路、工具的质量。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钢铁技术体系的形成,为铁路铺设、轮船和汽车的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支撑;同时,交通工具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着现代国家政府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交通管理水平。
【提升练】
1.秦汉两代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2.下面是18世纪英国修建运河的情况表。据此最能说明( )
A.运河的修建促进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 B.运河交通发展加速英国殖民扩张
C.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推动交通发展 D.运河交通促进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衔接
3.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4.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5.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载:1923年“火车于本月十四日又行开运晋粮出境往直隶、往石家庄,每日行十数火车,每车运载新斗可三百石…粮因出境,价又增加”;1932年“近来粮价诚缩……一则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此吾晋之粮价逐渐减少也”。据此可知( )
A.军阀混战导致粮价骤变B.交通改善影响区域粮价
C.经济危机冲击本土经济D.恶性通胀破坏社会生产
6.下面为1500—1960年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表。据此推知( )
A.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C.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
7.2015年,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北京推进方案。其中讲述了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等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生活变化D.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发展
8.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 )
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B.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9.2023年9月28日,中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运营,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77.42公里,海上穿行长度达19.9公里,全程最快只需55分钟,自此福州、厦门正式迈入“一小时生活圈”,促进了福建沿海“黄金旅游带”的加速形成。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B.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C高铁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中国海陆交通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虽然中国铁路事业驶入正轨,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1895年至1911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为了鼓励和规范铁路建设,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为当时中国铁路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创立商办铁路公司,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以保中国自主权。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
——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规模地修建铁路。印度铁路修建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53—1869年,由殖民政府提供担保利息,主要由私营铁路公司筑路时期;1870—1882年,除私营铁路公司筑路外,殖民政府参与修建并经营铁路系统的新时期;1883—1914年,由政府补助的私营铁路公司再度活跃时期。到1914年,印度的铁路里程已长达35000英里,形成了颇为完整的运输系统,在当时的亚洲居第一位,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铁路系统。铁路连接了印度的高山和丛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叶等各种货物的运输效率,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
——摘编自杞新村《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影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铁路事业发展的状况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秦汉两代都非常重视交通建设,这是因为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B项夸大了秦汉交通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排除;交通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绝对领导权”,D项表述夸张,排除。
2.答案:C
解析:表格中的内容无法说明运河交通发展的作用,排除A、B、D三项;材料中所列城市均为英国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其若要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发展交通以加强联系,C项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说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选A项;材料中乘坐“火轮车”对观念有影响,但不会彻底影响,排除B项;“火轮车”不是第一个近代交通工具,排除C项;吴淞铁路公司不是广告公司,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婚礼铁路’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等信息反映了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婚礼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B项排除;材料现象并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肯定和效仿,C项排除;由材料得不出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D项排除。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火车……开运晋粮出境往直隶、往石家庄”“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可得出,采用火车运粮的方式,据“粮因出境,价又增加”“晋之粮价逐渐减少”可得出,粮价受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故材料体现的是通过火车这一交通运输方式调节区域粮价,B项正确;材料与军阀割据混战及经济大危机冲击无关,排除A、C项;近代中国恶性通货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同交通工具的变化是科技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运输速度不断加快,各地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带来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加快,不能体现出科技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也没有涉及社会变革,排除A、B两项;科技与生产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实现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交通设施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交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向一体化、便捷化方向发展,这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发展,故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18年末中国各种交通工具的保有量出现极大增长,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成就巨大,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故选B项;中国民用汽车很多属于私企,并非国企,且材料信息不涉及国企改革,看不出其取得的成绩,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后来这一政策被逐步取消,现在更强调均衡发展,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且材料信息看不出其具体优势,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运营,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此福州、厦门正式迈入‘一小时生活圈’,促进了福建沿海‘黄金旅游带’的加速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铁发展加速了福州与厦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福州与厦门的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高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现了高铁交通的发展,而不是“海陆交通”,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1)状况:打破政策束缚催生近代铁路建设热潮;资金、人才、技术匮乏,依赖于列强,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向民间开放筑路权;商办铁路声势浩大但成效有限;总体发展曲折。主要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政策调整;清末新政的开展;技术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大肆掠夺控制筑路权。
(2)影响:加剧印度殖民地化;便利英国对印度的资源掠夺;客观上促进印度交通近代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催生印度近代工厂诞生。
解析:(1)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至此,束缚铁路数十年的政策枷锁”被彻底打破,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热潮。”可知打破政策束缚催生近代铁路建设热潮;根据材料“但囿于经费支绌、人才缺失、材料匮乏等阻碍,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求援,使他们乘机大肆掠夺和控制中国铁路权益。”可知资金、人才、技术匮乏,依赖于列强,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根据材料“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无论华洋官商均可禀请修筑铁路,正式向民间社会开放筑路权,”可知向民间开放筑路权;根据材料“1903年至1907年,共有15个省先后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商办铁路虽声势浩大,可成效有限,而且弊端百出。”可知商办铁路声势浩大但成效有限;根据所学可知,总体发展曲折。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而毅然兴办。”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政策调整;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的开展;根据所学可知,由于近代科技落后,所以依赖于列强;结合国际背景可知,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列强资本输出,大肆掠夺控制筑路权。
(2)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印度大规模地修建铁路。”可知加剧印度殖民地化;便利英国对印度的资源掠夺;根据材料形成了颇为完整的运输系统,在当时的亚洲居第一位,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铁路系统。铁路连接了印度的高山和丛林、港口和平原,大大提高了木材、大米、茶叶等各种货物的运输效率,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可知客观上促进印度交通近代化,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材料“在印度铁路的运输中,棉花、棉纱、棉织品成为最大宗的货物,催生了印度棉纺织工厂的出现。”可知催生印度近代工厂诞生。
1720年
兰开夏至利物浦的运河
1761年
布里奇沃特运河,连接沃尔斯利煤田与曼彻斯特
1762年
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的运河
1777年
大特朗克运河,连接利物浦、赫尔、布里斯托尔三个港口城市
1793年
大联盟运河,连接伦敦、伯明翰,并与大特朗克运河联通
时间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交通工具
马车、帆船
汽船、火车
速度
约16千米/小时
56-104千米/小时
时间
1950年
1960年
交通工具
螺旋飞机
喷气式飞机
速度
480-640千米/小时
800-1120千米/小时
(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练习(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练习(含答案解析),共7页。
(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练习(答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练习(答答案解析),共7页。
(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练习(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练习(含答案解析),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