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1. 新型冠状病毒与细菌主要的区别是( )
A. 有无细胞结构B. 有无细胞壁
C. 有无遗传物质D.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身体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
【详解】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身体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因此新冠病毒和细菌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
故选A。
2. 关于细胞中的有机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磷脂和胆固醇都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C. 淀粉和葡萄糖的组成元素都是C、H、O
D. 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均为核苷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RNA。
【详解】A、绝大多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错误;
B、磷脂和胆固醇都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其中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B正确;
C、淀粉和葡萄糖都属于糖类,组成元素都是C、H、O,C正确;
D、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均为核苷酸,前者是脱氧核苷酸,后者是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A。
3. 下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中心体,是一种没有膜包被的细胞器
B. ②表示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③表示叶绿体,内含基粒、基质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D. ④表示高尔基体,不具有膜结构,其上附着有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以上四幅图依次为中心体、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
【详解】A、①是中心体,是细胞内不具有膜结构,即不含有磷脂的细胞器,A正确;
B、②是线粒体,含有双层膜,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表示叶绿体,含有基粒、基质和光合作用相关的酶,是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C正确;
D、④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D错误。
故选D。
【点睛】
4.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存在的生命活动是( )
A. 线粒体内膜上O2和[H]结合生成水
B. 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C. 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D.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大肠杆菌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线粒体,A错误;
B、酵母菌细胞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都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即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B正确;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孔,C错误;
D、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酵母菌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5. 某同学用30%的蔗糖溶液和清水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活的黑藻叶肉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b两处细胞结构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液泡
B. 图中所示现象的发生与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有关
C. 若该细胞处于清水中,则a处浓度大于b处浓度
D. 若该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则a处浓度在逐渐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质壁分离的前后可以对照,质壁分离过程和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也可以形成对照,符合科学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2.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a、b两处细胞结构分别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空间、液泡,A错误;
B、图示所示现象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分离,该现象发生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B正确;
C、若该细胞处于清水中,将发生质壁分离的逐渐复原,则则a处浓度小于b处浓度,C错误;
D、若该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则细胞继续失水,则a处的浓度逐渐下降,D错误。
故选B。
6. ATP和葡萄糖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关于二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相对稳定
B.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伴随着ATP的合成
C. ATP和葡萄糖都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ATP中是活跃化学能,葡萄糖中是稳定化学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能量变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经氧化分解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合成ATP。无氧呼吸能量大部分留在不彻底氧化产物中,少部分在ATP中。
生物体中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淀粉是储能物质。
【详解】A、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相对稳定,A正确;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伴随着ATP的合成,B正确;
C、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葡萄糖不是,C错误;
D、ATP中是活跃化学能,葡萄糖中是稳定化学能,D正确。
故选C。
7. 下图表示某种植物果实在不同氧气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浓度为0时,该果实细胞呼吸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B. 氧气浓度在5%时,释放的CO2部分源自果实中的无氧呼吸
C. 氧气浓度在10%以上时,该果实细胞呼吸的产物只有酒精
D. 保存该果实时,氧气浓度越低,其储存时间就越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氧气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对应的氧气浓度下,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氧气浓度为0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植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在5%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该器官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故释放的CO2部分源自果实中的无氧呼吸,B正确;
C、氧气浓度在10%以上时,氧气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该果实细胞呼吸的产物没有酒精,C错误;
D、应该在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小的氧气浓度下保存该器官,所以要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5%左右,而不是氧气浓度越低,其储存时间就越长,D错误。
故选B。
8. 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有关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分别是O2、NADP+、ADP+Pi
B. CO2的固定是CO2与④结合的过程
C. (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只来自NADPH
D. A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是光反应,这一阶段中产生[H](即NADPH)、ATP和氧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因此,A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①表示氧气,②表示NADP+,③表示ADP+Pi,④表示C5。
【详解】A、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①表示氧气,②表示NADP+,③表示ADP+Pi,A正确;
B、CO2的固定是CO2与④C5在酶催化下结合成两分子C3的过程,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ATP、NADPH,均可以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提供能量,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C错误;
D、A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C。
9. 科学家发现某种癌细胞的成因之一是调节姐妹染色单体粘连的基因发生突变,姐妹染色单体不能粘连。图为出现此问题的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形成的
B. a图中共有5条染色体,10条染色单体
C. b图形成的子细胞中分别含有5个、3个DNA分子
D. 该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由题干可知,示意图为细胞的有丝分裂,则a图为有丝分裂中期,b图为有丝分裂后期。
2、当调节姐妹染色单体粘连的基因发生突变,姐妹染色单体不能粘连,导致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进而导致子细胞结构功能异常,这是癌细胞的成因之一。
【详解】A、染色单体的形成是在分裂间期形成的,A正确;
B、a图中共有5条染色体,只有三条染色体上才有染色单体,共6条染色单体,B错误;
C、如图所示,b图形成子细胞中分别含有5个、3个DNA分子,C正确;
D、题干中指出调节姐妹染色单体粘连的基因发生突变,姐妹染色单体不能粘连。导致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进而导致子细胞结构功能异常,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末期
B.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 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D.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后期,A错误;
B、细胞分化不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衰老的生物体中,大部分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也有新生的细胞,C错误;
D、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是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Ⅰ后期
B. 该个体产生的配子共有2种
C. 图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D. 该动物为雌性,此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 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AD、根据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分析,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动物为雌性,该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处于减Ⅰ后期,经分裂后会产生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AD正确;
B、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所以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只有1种。但是该雌性个体可以产生4种卵细胞,B错误;
C、B基因和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d基因和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图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B基因和d基因所在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b基因和D基因所在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即共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
故选B。
12. 用正常叶色和黄绿叶色甜瓜进行杂交实验(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甜瓜正常叶色与黄绿叶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B. 甜瓜叶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 实验二的杂交方式为测交
D. 实验二子代正常叶色自交,后代正常:黄绿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验一中正常叶色甜瓜与黄绿叶色甜瓜杂交后代全表现正常叶色,据此可知正常叶色为显性性状。
【详解】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甜瓜正常叶色与黄绿叶色是一对相对性状,A正确;
BC、实验二为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属于测交实验, 这说明甜瓜叶色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C正确;
D、实验一中正常叶色甜瓜与黄绿叶色甜瓜杂交后代全表现正常叶色,据此可知正常叶色为显性性状,实验二中正常叶色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正常:黄绿为3:1,D错误。
故选D。
13. 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后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三个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b、aB、abB. AB、ab、abC. ab、AB、ABD. AB、AB、AB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中心法则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中,DNA和RNA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而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可见,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详解】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另外3个精子为AB、ab、ab,B正确。
故选B。
14. 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让该紫茎番茄自交B. 与绿茎番茄杂交C. 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D. 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用的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设相关基因型为A、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 A不符合题意;
B、 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C、 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紫茎纯合子杂交进行鉴定,C符合题意;
D、 能通过与紫茎杂合子杂交(Aa)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泰—萨克斯病(T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患者由于进行性神经退化导致全身瘫痪而早夭,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360000。下图是一个TS的系谱图,其中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S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2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C. 人群中TS致病基因频率为1/600
D. Ⅲ-1和Ⅲ-2所生孩子患病概率为1/18
【答案】B
【解析】
【分析】并不是所有遗传病患者都携带致病基因,如唐氏综合征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患者不携带致病基因。
【详解】A、Ⅲ-3是TS的女性患者,其父母正常,则说明致病基因是隐性,而且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Ⅲ-3是TS的女性患者,其父母正常,则说明致病基因是隐性,而且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该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Ⅰ-1与Ⅰ-2的基因型为Aa、Aa,Ⅱ-2的基因型为2/3Aa、1/3AA,故Ⅱ-2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B错误;
C、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360000,即在人群中aa基因型概率约为1/360000,a基因频率=1/600,C正确;
D、Ⅱ-2的基因型为2/3Aa、1/3AA,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基因型为AA,故Ⅲ-1的基因型为2/3AA、1/3Aa,Ⅲ-2的基因型为2/3Aa、1/3AA,故Ⅲ-1和Ⅲ-2所生患病孩子概率为1/3×2/3×1/4=1/18,D正确。
故选B。
16. 鹅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Z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豁眼性状,常染色体上h基因能抑制b基因功能,而表现出正常眼。下列杂交组合后代能通过眼的性状区分性别的是( )
A. HhZbZb×HHZBWB. HHZBZb×HHZBW
C. hhZBZB×HHZbWD. HhZbZb×HhZBW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详解】A、基因型为HhZbZb的鹅与基因型为HHZBW的鹅杂交, 子代的基因型为HHZBZb、HhZBZb、 HHZbW、HhZbW,Z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豁眼性状,常染色体上h基因能抑制b基因功能,而表现出正常眼,因此子一代雄鹅都为正常眼,雌鹅都为豁眼,A正确;
B、基因型为HHZBZb的鹅与基因型为HHZBW的鹅杂 交,子代的基因型为HHZBZB、HHZBW、 HHZBZb、HHZbW,雄鹅都为正常眼,雌鹅既有豁眼也有正常眼,杂交组合后代不能通过眼的性状区分性别,B错误;
C、基因型为hhZBZB的鹅与基因型为HHZbW的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HhZBZb、 HhZBW,雌雄鹅都表现为正常眼,杂交组合后代不能通过眼的性状区分性别,C错误;
D、基因型为HhZbZb的鹅与基因型为HhZBW的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HHZBZb、HhZBZb、 HHZbW、HhZbW、hhZBZb、hhZbW,子一代雄鹅为正常眼,雌鹅为正常眼、豁眼,杂交组合后代不能通过眼的性状区分性别,D错误。
故选A。
17. 下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基本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之分离
C. 35S标记组离心后,检测出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D. 在新形成的部分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A正确;
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菌体表面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然后离心将被感染噬菌体的细菌沉淀下来(位于沉淀物),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B正确;
C、用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C错误;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当这个噬菌体的DNA注入进细菌内,会以该DNA分子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由于亲代DNA只含有两条32P标记的DNA链,因此产生的后代噬菌体中最多含有2个32P标记,绝大多数子代噬菌体中没有32P,D正确。
故选C。
18. 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此种海蜇的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所在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B.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有A、U、C、G四种碱基
C.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海蜇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A、真核生物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所在DNA具有双螺旋结构,A正确;
B、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有A、T、C、G四种碱基,B错误;
C、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
D、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即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D正确。
故选B
19. 下图为DNA分子半不连续复制模型:DNA复制形成互补子链时,一条子链连续复制;另一条子链先形成短链片段(虚线所示),再将短链片段连接成新的子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B. DNA聚合酶将特定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子链
C. 短链片段间通过形成氢键而连接成子链
D. 该模型解决了两条子链同时复制但方向相反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等条件,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DNA分子复制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新合成的DNA分子由1条模板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组成,即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
B、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一条长链,B正确;
C、短链片段间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而连接成子链,C错误;
D、DNA两条子链中,一条链连续复制,另一条链不连续复制,称为DNA半不连续复制。前导链为连续复制的子链,其复制方向与延伸方向一致,为5'→3'。后随链按冈崎片段不连续复制。每段冈崎片段是通过5'→3'方向聚合形成的,但DNA整体延伸方向是3'→5',解决了两条子链同时复制但方向相反的“矛盾”,D正确。
故选C。
20. 1993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整合到棉花的染色体DNA上,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大大减少了农药的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苏云金杆菌和棉花共用一套密码子
B. 抗虫棉的后代也可能具有抗虫的特性
C. 抗虫棉抗虫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 抗虫棉抗虫基因的表达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A、自然界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因此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A正确;
B、转基因抗虫棉相当于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后代可能具有抗虫的特性,也可能不具有抗虫特性,B正确;
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整合到了棉花的染色体DNA上,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D、抗虫棉抗虫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D错误。
故选D。
21.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D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将会影响细胞正常分裂
D. 该物质不会影响细胞正常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结合题干信息“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该物质的存在会影响解旋过程。
【详解】AB、依据题干信息,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即影响解旋过程,DNA复制和DNA转录均需要解旋,故随后发生的DNA复制和DNA转录均发生障碍,AB不符合题意;
C、细胞正常分裂伴随着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故该物质的存在将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需要进行转录过程,转录需要解旋,故该物质的存在会影响细胞正常分化,D符合题意。
故选D。
22. 图1、图2表示某种生物的两种染色体行为示意图,其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两图所示的变异
A. 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 均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
D. 均涉及DNA链的断开和重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图1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图2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基因重组过程中基因的数目没有改变,图2的染色体易位中数基因目不变,B错误;染色体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C错误;交叉互换和易位均涉及DNA链的断开和重接,D正确。
考点: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而②和③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23. 将萝卜(RR,2n=18)和甘蓝(BB,2n=18)进行杂交,得到杂种F1。F1偶尔结了少数几粒种子(F2),发芽后长成的植株株型很大,叶像甘蓝,根像萝卜,检查它的染色体,发现2n=36。下列对F1和F2育性的判断及分析,错误的是( )
A. F1是不育的,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B. F1是不育的,产生配子时无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C. F2是可育的,其配子中含有R、B两个染色体组
D. F2是可育的,可能是由F1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正常情况下,杂种F1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来自萝卜,一个染色体组来自甘蓝,染色体数应为18。F1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理论上不会结种子,但题干中提到偶尔结了几粒种子,发芽后长成的植株株型很大,且染色体数是36,这说明植株可能为偶然情况下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即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F2中含有两个R染色体组和两个B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可正常联会产生配子,是可育的。
【详解】AB、杂种F1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来自萝卜,一个染色体组来自甘蓝,因此F1中没有同源染色体,F1是不育的,A错误,B正确;
C、由分析可知,F2是可育的,含有两个R染色体组和两个B染色体组,其配子中含有R、B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由分析可知,F2是可育的,可能是由F1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的,D正确。
故选A。
24.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某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个体占36%,据此推测种群中该性状的杂合子的频率是( )
A. 30%B. 18%C. 32%D. 64%
【答案】C
【解析】
【分析】哈代-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详解】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设显性基因为 A,隐性基因为 a,显性个体占 36%,即 AA+Aa=36%,则隐性个体(aa)占 1-36%=64%,可算出隐性基因频率 a 的平方等于 64%,即 a=0.8,那么显性基因频率 A=1-0.8=0.2。杂合子 Aa 的频率为 2×A×a=2×0.2×0.8=0.32,即 32%,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5. 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B. 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会
C. 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D. 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根据提供信息分析,三种传粉者采蜜时,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说明花色变化减少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A错误;
B、花色变化可以利用多种传粉者帮其传粉,增加了授粉的机会,即增加了繁殖的机会,B正确;
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则不能进行自花传粉,增加了异花传粉的机会,C正确;
D、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协同(共同)进化的,D正确。
故选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6~31题,共50分)
26. 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封闭种群中,偶然发现几只小鼠在出生第二周后开始脱毛,以后终生保持无毛状态。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
注:●纯合脱毛早,■纯合脱毛♂、○纯合有毛♀,□纯合有毛♂,◐杂合♀,杂合♂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Ⅰ、Ⅱ组子代中脱毛、有毛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相关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2)Ⅲ组的繁殖结果表明脱毛、有毛性状是由______基因控制的,相关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定律。
(3)Ⅳ组的繁殖结果说明,小鼠表现出脱毛性状不是______影响的结果。
(4)在封闭小种群中,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属于______。此种群中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的条件是______。
(5)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中的1个G突变为A,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 由GGA变为AGAB. 由CGA变为GGA
C. 由AGA变为UGAD. 由CGA变为UGA
(6)研突发现,突变基因表达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推测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蛋白质合成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质会使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功能下降,据此推测脱毛小鼠细胞的代谢速率下降,这就可以解释表中数据显示的雌性脱毛小鼠______的原因。
【答案】(1)常 (2) ①. 一对 ②. 分离 (3)环境因素
(4) ①. 自发突变 ②. 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 (5)D
(6) ①. 提前终止 ②. 产仔率低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Ⅰ、Ⅱ组结果相同,即正交和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控制脱毛和有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Ⅲ组亲本都为杂合,子代中产生性状分离,且比例接近3:1,说明有毛相对于脱毛是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Ⅰ、Ⅱ组子代中脱毛、有毛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即正交和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Ⅲ组亲本都为杂合(表现型相同),子代中产生性状分离,且比例接近3:1,说明有毛相对于脱毛是显性性状,也说明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3详解】
Ⅳ组中脱毛纯合个体雌雄交配,后代都为脱毛小鼠,若存在环境基因的影响,后代可能会出现有毛小鼠,说明小鼠表现出脱毛性状不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小问4详解】
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在封闭小种群中,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属于自发突变;只有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时,此种群中才有可能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
【小问5详解】
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和m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若模板链中的1个碱基G变为A,则mRNA中相应位置上的碱基应该由C变为U,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小问6详解】
若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说明该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该蛋白质会使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功能下降,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由此可见该蛋白质会导致小鼠细胞的代谢下降,这可能也是雌性脱毛小鼠产仔率低的原因。
27. 番茄果实成熟涉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导致果实颜色及硬度等发生变化。果实颜色由果皮和果肉颜色决定。为探究番茄果实成熟的机制,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果皮黄色与果皮无色的番茄杂交的F1果皮为黄色,F1自交所得F2果皮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
(2)野生型番茄成熟时果肉为红色。现有两种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基因A突变为a)果肉黄色,乙(基因B突变为b)果肉橙色。用甲、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1。据此,写出F2中黄色的基因型:_______。
(3)深入研究发现,成熟番茄的果肉由于番茄红素的积累而呈红色,当番茄红素量较少时,果肉呈黄色,而前体物质2积累会使果肉呈橙色,如下图2。上述基因A、B以及另一基因H均编码与果肉颜色相关的酶,但H在果实中的表达量低。根据上述代谢途径,aabb中前体物质2积累、果肉呈橙色的原因是_______。
(4)有一果实不能成熟的变异株M,果肉颜色与甲相同,但A并未突变,而调控A表达的C基因转录水平极低。C基因在果实中特异性表达,敲除野生型中的C基因,其表型与M相同。进一步研究发现M中C基因的序列未发生改变,但其甲基化程度一直很高。推测果实成熟与C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有关。欲为此推测提供证据,合理的方案包括_______,并检测C的甲基化水平及表型。
①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
②敲除野生型中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
③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
④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野生型
【答案】(1)黄色∶无色=3∶1
(2)aaBB、aaBb
(3)基因A突变为a,但果肉细胞中的基因H仍表达出少量酶H,持续生成前体物质2;基因B突变为b,前体物质2无法转变为番茄红素
(4)①②④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甲、乙为两种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基因A突变为a)果肉黄色,乙(基因B突变为b)果肉橙色。由图1可知,F2比值约为为9:3:4,F1基因型为AaBb,红色基因型为A_B_,黄色为aaB_,橙色为A_bb、aabb,甲乙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小问1详解】
果皮黄色与果皮无色的番茄杂交的F1果皮为黄色,说明黄色是显性性状,F1为杂合子,则F1自交所得F2果皮颜色及比例为黄色∶无色=3∶1。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F2比值约为为9:3:4,说明F1基因型为AaBb,则F2中黄色的基因型aaBB、aaBb。
【小问3详解】
由题意和图2可知,成熟番茄的果肉由于番茄红素的积累而呈红色,当番茄红素量较少时,果肉呈黄色,而前体物质2积累会使果肉呈橙色,则存在A或H,不在B基因时,果肉呈橙色。因此,aabb中前体物质2积累、果肉呈橙色的原因是基因A突变为a,但果肉细胞中的基因H仍表达出少量酶H,持续生成前体物质2;基因B突变为b,前体物质2无法转变为番茄红素。
【小问4详解】
C基因表达的产物可以调控A的表达,变异株M中C基因的序列未发生改变,但其甲基化程度一直很高,欲检测C的甲基化水平及表型,可以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使得C去甲基化,并检测C的甲基化水平及表型;或者敲除野生型中果实特异性表达的去甲基化酶基因,检测野生型植株C的甲基化水平及表型,与突变植株进行比较;也可以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野生型,检测野生型C的甲基化水平及表型。而将果实特异性表达的甲基化酶基因导入M无法得到果实成熟与C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有关,故选①②④。
28. miRNA是在真核细胞内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小RNA,其具体调控机理如图。
(1)图中①为__________过程,形成的miRNA分子前体通过__________(结构)从细胞核运出,进入细胞质进一步加工为成熟miRNA。
(2)成熟miRNA与__________蛋白结合形成RNA诱导物(RISC)。RISC与靶基因mRNA特异结合而引起__________,并抑制翻译过程,导致靶基因沉默。这种不改变靶基因序列而对其表达进行调控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遗传。
(3)miRNA-1在心脏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但过表达的miRNA-1会引起心力衰竭(HF)。为研究黄芪甲苷(ASV)对miRNA-1过表达诱导大鼠(HF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者对32只大鼠随机分组,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注:左心室射血分数越大,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越强
由结果可知,miRNA-1过表达使大鼠__________,ASⅣ可以__________miRNA-1过表达对大鼠心脏造成的损伤。
(4)基于以上研究,请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的方向__________。
【答案】(1) ①. 转录 ②. 核孔
(2) ①. Ag ②. 靶基因mRNA降解 ③. 表观
(3) ①.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弱、引起心肌细胞死亡 ②. 缓解
(4)ASⅣ对miRNA-1异常高表达大鼠心脏保护的作用机理;(ASⅣ时miRNA-1异常高表达大鼠心脏保护的最适浓度;miRNA-1高表达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tRNA结合氨基酸的部位是其羟基末端(—OH)。
【小问1详解】
①是由miRNA基因产生miRNA分子前体,是转录过程。miRNA是大分子,需要从核孔运出。
【小问2详解】
据图,成熟miRNA与Ag蛋白结合形成RNA诱导物。RISC与靶基因mRNA特异结合而引起靶基因mRNA水解,并抑制翻译过程。该过程不改变靶基因序列,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属于表观遗传。
【小问3详解】
第2组和第1组相比,miRNA-1过表达,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小,心肌细胞存活率减小。第3组和第2组相比,miRNA-1过表达水平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大,心肌细胞存活率增大。
【小问4详解】
通过以上研究,已经知道黄芪甲苷(ASV)对miRNA-1过表达诱导大鼠(HF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进一步研究:ASⅣ对miRNA-1异常高表达大鼠心脏保护的作用机理;ASⅣ时miRNA-1异常高表达大鼠心脏保护的最适浓度;miRNA-1高表达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等。
29. 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而萝卜的某些染色体上具有抗线虫病基因。
(1)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生殖隔离,判定依据为两者______。
(2)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下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
注:方框中每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组
①F1植株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______,因而高度不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______,形成异源多倍体。
②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回交),获得BC1。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用字母表示)。用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条。
③获得的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______不同。
(3)从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为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尽快排除无关染色体,应进行的方法是与______进行多代杂交(回交)。
【答案】(1)它们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 ①. 联会 ②. 数目加倍 ③. AACCR ④. 38~47 ⑤. R(基因组)的染色体 (3)与油菜
【解析】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判断的依据是不能杂交,或杂交 产生的后代不可育。
【小问1详解】
油菜和萝卜属于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小问2详解】
①由图可知F1基因型为ACR,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能正常配对联会。而用秋水仙素处理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异源多倍体。
②图中BC1由异源多倍体(AACCRR)和油菜(AACC)杂交,其基因型为AACCR。BC1(AACCR)与油菜(AACC)再次杂交得BC2,因BC1(AACCR)中R基因组无同源染色体,故在减数分裂中移向细胞哪一极是随机的,最终形成的不同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19(只有AC基因组的染色体)~28(含有ACR基因组的所有染色体)之间,而油菜产生的配子(AC)的染色体数为19,所以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为38~47。
③R基因组使植株表现抗线虫病,因此不同植株中的R基因组的染色体不同,导致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差异。
【小问3详解】
筛选BC2植株中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与油菜(AACC)多代杂交,可以不断提高抗线虫病基因在子代中的含量和稳定性。
30. 某二倍体植物(2n=14)开两性花,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F2性状统计结果
(1)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结果如右表,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2)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______(父本/母本),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______操作。
(3)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其体细胞中增加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图(基因M控制可育,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r控制黄色)。
①三体新品种的培育利用了______原理。
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______个正常的四分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在______(时期)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理论上,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______,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雄配子不能与雌配子结合。
③此品种植株自交,所结的黄色种子占70%且发育成的植株均为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可育。结果说明三体植株产生的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是______,这可能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丢失有关。
④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______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______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答案】(1)分离 (2) ①. 母本 ②. 去雄
(3) ①. 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 7 ③.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④. 1/2(50%) ⑤. 3:7 ⑥. 黄 ⑦. 茶褐色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图表分析可知: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植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分离,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小问1详解】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各组F2代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因此,可育与不育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由于雄性不育植株的雄蕊异常而雌蕊正常,因此只能作母本;若是正常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时,必须去雄,而雄性不育系减少了去雄的麻烦。
【小问3详解】
①由于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因此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由于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该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因为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联会,因此在减数分裂联会时能形成7个正常的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50%。
③根据题意,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mmRrr,产生的配子为mr和MmRr,其中,mr的配子是正常的配子,MmRr的配子是异常的,不能和雌配子结合,则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只有mr能与雌配子结合,所以两种雌配子的种类为mr和MmRr,受精卵为mmrr和MmmRrr,表现型为黄色雄性不育和茶褐色可育,由于70%为黄色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可育,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30%:70%=3:7。
④要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黄色的种子mmrr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茶褐色的种子MmmRrr种植后进行自交,可以获得雄性不育种子mmrr。
31. 北美雪鞋兔又称北极兔,冬季褪去棕色“外衣”换为白色,其毛发的色素变化过程由体内黑色素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决定,Aguti基因是调控黑色素转换的关键基因。
(1)研究发现,北极兔毛色的棕色表型来自黑尾长耳大野兔,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在自然条件下不存在绝对的_______________,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2)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兔生活地带降雪不断减少,人们在野外发现一定数量的北极兔在冬季仍保留棕色毛色。对冬季毛色不同的两种北极兔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棕色性状的出现与Aguti基因端附近插入1Kb左右的碱基序列有关。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可以为进化提供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在11只冬季毛色为白色的北极兔样本中发现了4只杂合子。通过对其中三只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检测来确定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见表。
杂合子样本中相关基因表达量在等位基因中的比例
注:Ahcy基因是与Aguti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另一基因,作为参照
由检测结果推知Aguti基因为这对等位基因中的____________性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黑色素的形成。
(4)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兔在冬季仍保留棕色毛色的个体比例增加,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殖隔离
(2) ①. 基因突变 ②. 原材料
(3) ①. 显 ②. 抑制
(4)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北美野兔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北美野兔在冬季改变毛色,与其体内的Aguti基因有关,该基因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从而导致毛色变白,说明毛色的变化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是DNA分子上控制生物性状的有效片段,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Aguti基因在冬季表达,使野兔的额体色为白色,从而适应环境。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北极兔与黑尾长耳大野兔可以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两种并不存在绝对的生殖隔离。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棕色性状的出现与Aguti基因5′端附近插入1Kb左右的碱基序列有关,说明该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属于基因突变的范畴,基因突变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小问3详解】
由图表可以看出,Aguti基因的表达量较 高,说明其为显性基因,而这些样本北极兔毛色为白色, 说明Aguti基因抑制了黑色素的形成。
【小问4详解】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兔在冬季仍保留棕色毛色的个体比例增加现象的实质是由于自然选择,因为白色毛色的北极兔在冬季不易被捕食者发现, 而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化,此时棕色毛色个体更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所以数量增加。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
→
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
搅拌、离心
→
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
→
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
组合编号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交配组合
●×
◐×■
◐×
●×■
●×□
○×■
产仔次数
6
6
17
4
6
6
子代小鼠
总数(只)
脱毛
9
20
29
11
0
0
有毛
12
27
110
0
13
40
组别
实验处理
miRNA-1表达水平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肌细胞存活率(%)
1
正常大鼠灌胃0.9%生理盐水
1.00
92.50
100
2
HF模型大鼠灌胃0.9%生理盐水
82.51
71.52
49
3
HF模型大鼠灌胃80mg/kgASⅣ
20.38
84.36
76
编号
总株数
可育:不育
1
35
27:8
2
42
32:10
3
36
27:9
4
43
33:10
5
46
35:11
样本ID
Aguti基因
Ahcy基因
0498
0.900
0.487
0663
0.934
0.507
0901
0.979
0.494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共性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6,074,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