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版块(课题)
草原
课时
40分钟
教学
目标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激发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语言应用: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思维能力: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审美创造:在多种形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
内容
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课文情显交融的写法。
教学
重难点
能找出描写草原的优美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揣摩优美的语句,领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复习巩固,以旧迎新
重温草原美景
1、按要求写句子。
(1)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改为“被”字句)大盘的手抓羊肉被好客的主人端进来。
(2)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特别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缩句)
丁香花开得特别茂盛。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就太平无味了。
2、词语辨析
亲热 亲切
相同点∶都有“感情好”的意思。
不同点:“亲热”多显示出一种热情,“亲切”多显示出一种“贴近感”。
例句:
他们多年不见,一见面,就亲热地拥抱起来。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家乡人,他倍感亲切。
学习任务二
精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
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课文第一句话和题目有怎样的关系?第一句话在全文当中有怎样的作用?
课文的题目是“草原”,第一句中直接说“我看到了草原”,两者形成一种照应的关系,使题目和内容更加紧凑。第一句话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点出了要写的对象,开门见山,起到一种总摄性的作用。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前半句描写了草原上清朗的景色,“更”“那么”等词语中透露出“我”看到草原别样风景的激动。后半句属于直接抒情,“愉快”二字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我”的快乐心情。
在天底下,一 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 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是一幅经典的草原牧羊图,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边的草原比喻成“绿毯”,把羊儿比喻成“白色的大花”,准确、生动、形象。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骏马和大牛原本没有“回味”能力,把人的感受赋予它们,
表现出“我"独特的想象力,也表达出草原悠远的趣味。
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第2自然段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2自然段按照顺序表达,有条有理;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走”和再走”体现的是一种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体现出一种时间顺序,“忽然”则属于一种转折,草原景色转为主人迎接远客的场面,这些词语都帶有顺序性,行云流水,读来很顺畅。另外,把河水比喻为玻璃、把河流比喻为带子、把骑马奔驰的人群比喻为彩虹,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独特的草原风情。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人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一河!
这是一句远景描写,写了草原之河的独特景象。“迂回”表现出河水的弯曲形态,“明如玻璃”表现出河水的明透,“带子”则是一种整体性的河流形象。这里综合使用了两种比喻:把河水比喻成玻璃,意在突出河水之明透;把河流比喻成带子,意在突出河流弯曲悠长的特点。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两段主要是开头即写“蒙古包外”,第4自然段开头虽没有直接写蒙古包内”,但是“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表明场景已经转入到“蒙古包内”,这种空间的转换使内容一目了然,给人一种明朗的阅读感受。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倒”“摆”“坐”勾勒出一幅主客就餐的画面,生动活泼,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热闹气氛。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这句话对鄂温克族姑娘们的外貌和神情进行了描写,“戴着尖尖的帽子”属于外貌描写,“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属于神态描写。
结尾使用诗的语言,起到怎样的作用?
诗的语言留给人更多品味的空间,也有利于深化主题。诗的语言通常具有跳跃性和丰富的意境,它更适合人们慢慢去品味。“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便带有一种浓浓的草原惜别意境,有景有情,回味无穷。这句诗把“蒙汉深情”点出来,在领略草原美景的同时加入了一种宝贵的民族情感,使主题更加深刻。
学习任务三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作者的感受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运用修辞手法的方式流露出来。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学习任务四
课堂总结,课堂演练
课堂小结: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做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使人依依惜别。我们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想象画面、想开去的方法。
课文主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来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真诚款待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完成小练笔;你最喜欢 哪一处景物?动手写一写,注意运用情景交融法进行描写。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07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草原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自然段,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准备,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