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福建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福建专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六角龙鱼是世界闻名的水族宠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八上第1-2章。
5.难度系数:0.75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
A.章鱼B.娃娃鱼C.青鱼D.鲸鱼
【答案】C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据此答题。
【详解】A.章鱼属于软体动物;又称八爪鱼,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故A错误。
B.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故B错误。
C.青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故C正确。
D.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蝴蝶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两对翅B.具有内骨骼C.有三对足D.用气管呼吸
【答案】B
【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昆虫的胸部生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后足发达适于跳跃,一般有2对翅,适于飞行。
【详解】A.蝴蝶的胸部具有两对翅,A正确。
B.蝴蝶具有外骨骼,没有内骨骼,B错误。
C.蝴蝶的胸部具有三对足,C正确。
D.蝴蝶用气管进行气体交换,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米埔三桨水母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身体两侧对称B.有口有肛门C.靠触手捕食猎物D.体外有外套膜
【答案】C
【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由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食物由口进而消化腔,在消化腔内消化和吸收,有口无肛门,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然由口排出。
【详解】A.腔肠动物的身体是辐射对称的,即身体有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方式使得腔肠动物可以从各个方向感知和捕获猎物,A错误。
B.腔肠动物只有口,没有肛门,它们通过口摄取食物,消化后的残渣也从口排出,B错误。
C.腔肠动物的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这些刺细胞能射出有毒的刺丝,麻痹并捕获猎物,C正确。
D.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外壁和内壁之间的两层细胞及其间的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膜状结构,它包围着整个内腔,具有保护和支持身体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4.某同学投篮球的动作很优美,他运动的动力来源于( )
A.骨B.骨骼肌C.关节D.神经系统
【答案】B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骨连结是指骨与骨之间的连结。
【详解】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可见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长江江豚在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体表被毛B.胎生哺乳C.用肺呼吸D.运动快速
【答案】B
【分析】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详解】哺乳动物最突出的特征是胎生、哺乳,因此在生物分类上,将长江江豚属于哺乳动物,主要依据是长江江豚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下列生物中用鳃呼吸的是( )
A.鱼B.蛇C.鳄鱼D.乌龟
【答案】A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A符合题意。
B.蛇属于爬行动物,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用肺呼吸,B不符合题意。
C.鳄鱼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C不符合题意
D.乌龟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六角龙鱼是世界闻名的水族宠物。幼体水栖,成体常栖潮湿洞穴,可用体表呼吸,据此判断,六角龙鱼属于( )
A.两栖动物B.爬行动物C.软体动物D.扁形动物
【答案】A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A.结合分析,根据题干“幼体水栖,成体常栖潮湿洞穴,可用体表呼吸”的描述,可以判断六角鱼龙属于两栖动物,A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的特征是:体表覆盖有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上产卵,卵外有卵壳,B不符合题意。
C.软体动物的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C不符合题意。
D.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猪带绦虫和蛔虫都能寄生在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这两种动物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是( )
A.身体细长B.消化器官发达C.繁殖能力强D.靠足运动
【答案】C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详解】猪带绦虫和蛔虫都能寄生在人体内,它们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是繁殖能力强。寄生虫需要在宿主体内生存和繁殖,因此它们通常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以确保种群的延续和扩散。身体细长(A)和靠足运动(D)并不是它们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而消化器官发达(B)也不符合寄生虫的特点,因为寄生虫通常从宿主直接吸收营养,不需要复杂的消化系统。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与“鹦鹉学舌”属于同一类型的有( )
A.蜻艇点水B.飞鸽传书C.孔雀开屏D.猫咪睡觉
【答案】B
【分析】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鹦鹉学舌属于学习行为。
【详解】“鹦鹉学舌”和飞鸽传书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表现出来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而蜻蜓点水、孔雀开屏和猫咪睡觉都是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称为先天性行为 ,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每年12月末,东北居民常在冰面凿冰捕鱼,一网能捕上来三十万斤鱼,其利用的原理是在冰孔处( )
A.光线足B.食物丰富C.氧气多D.水温高
【答案】C
【分析】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详解】冬季冰封的水面下,水中的氧气含量会逐渐减少,鱼类会游向氧气较多的地方。凿冰捕鱼时,冰孔处的氧气相对较多,鱼类会聚集在此处,因此容易捕捞到大量的鱼。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面有关血吸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身体呈辐射对称B.体表有刺细胞
C.体表有角质层D.有口无肛门
【答案】D
【分析】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等。
【详解】A.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其形态结构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通常具有两侧对称的身体结构,而不是辐射对称,A错误。
B.刺细胞通常存在于某些具有刺的海洋生物中,如某些刺胞动物门下的生物。血吸虫并没有刺细胞这一结构,B错误。
C.角质层是某些生物体表面的一层保护结构,如昆虫和一些节肢动物。在血吸虫的描述中,并未提到其具有角质层,C错误。
D.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其形态结构属于扁形动物,有口无肛门,D正确。
故选D。
12.沙蚕没有发达的骨骼,但也能灵活运动,主要原因是( )
A.身体分节B.体表有黏液
C.有刚毛和疣足D.肌肉发达
【答案】A
【分析】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从环节动物开始身体出现了分节现象。动物的身体分节可以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更有利于适应环境。
【详解】A.沙蚕作为环节动物,其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种分节的身体结构不仅增强了其运动的灵活性,还使得沙蚕能够在不同环境中适应并灵活应对各种运动需求。在运动过程中,沙蚕可以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以及体表的刚毛和疣足的配合来完成各种动作。身体分节使得这些动作更加协调和灵活,A符合题意。
B.虽然沙蚕体表有黏液,但这并不是其灵活运动的主要原因。黏液主要起到保护和润滑的作用,有助于沙蚕在湿润环境中保持体表湿润并减少摩擦阻力,B不符合题意。
C.刚毛和疣足是沙蚕的辅助运动器官。刚毛可以钉入土内或其他介质中,为沙蚕提供支撑和前进的动力;疣足则具有游泳和爬行的功能。然而,这些器官虽然对沙蚕的运动有辅助作用,但并不是其灵活运动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沙蚕的肌肉发达确实为其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力量支持。但是,单纯的肌肉发达并不足以解释沙蚕为何能够灵活运动。更重要的是其身体分节的结构特征以及肌肉与刚毛、疣足等器官的协同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扇贝、乌贼等软体动物富含蛋白质可食用
B.蚯蚓有口无肛门,进行蠕动能够疏松土壤
C.蚊子和苍蝇都属于节肢动物,会传播疾病
D.棘皮动物海星喜食贝类,会危害贝类养殖
【答案】B
【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沙蚕、蛭等。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河蚌、牡蛎、扇贝、蜗牛、章鱼等。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详解】A.软体动物中的牡蛎、扇贝、乌贼等体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可食用,A正确。
B.蚯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有口有肛门,B错误。
C.蚊子和苍蝇体表都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都属于节肢动物,会传播疾病,C正确。
D.海星属于棘皮动物,喜食贝类,会危害贝类养殖,D正确。
故选B。
14.下列关于石鳖、蜗牛、鱿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生活在水中B.呼吸器官都是鳃
C.都有贝壳保护D.都具有外套膜
【答案】D
【分析】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章鱼、枪乌贼、扇贝、蛾螺、河蚌、蜗牛、田螺、文蛤、缢蛏、石鳖、牡蛎、鲍等。
【详解】石鳖、蜗牛和鱿鱼都属于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外套膜。石鳖和蜗牛有贝壳保护,但鱿鱼没有贝壳。石鳖和鱿鱼生活在水中,而蜗牛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石鳖和鱿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蜗牛的呼吸器官是肺。因此,只有选项D“都具有外套膜”是正确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下列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鲫鱼的胸鳍—控制运动方向 B.昆虫的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C.蚯蚓体表的刚毛—协助运动 D.河蚌的斧足—运动器官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详解】A.鲫鱼胸鳍的主要作用是平衡身体,故A错误。
B.昆虫的外骨骼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故B正确。
C.蚯蚓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肌肉运动,故C正确。
D.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它的足,故D正确。
故选A。
16.蚕农发现,雌雄蚕蛾能在出茧后的较短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个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 B.蚕蛾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C.“气味”是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D.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诱杀蝶蛾类农业害虫
【答案】B
【分析】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社会(群)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社会(群)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详解】A.雌蛾和雄蛾能在较短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尾,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说明动物个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A正确。
B.蚕蛾的群体内没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没有明确分工,不属于社群行为,B错误。
C.“气味”是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用来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
D.蛾类昆虫的幼虫大多是农业害虫,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通讯,阻止其交配,诱杀农业害虫,D正确。
故选B。
17.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工蚁饲喂其它白蚁B.众多的蚊子叮咬人
C.大量的青蛙雨后鸣叫D.母鸡带众小鸡觅食
【答案】A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详解】A.工蚁饲喂其它白蚁属于社会行为,群体内动物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并且还有等级,A符合题意。
B.众多的蚊子叮咬人不属于社会行为,没有明确分工和一定的组织,B不符合题意。
C.大批青蛙在雨后鸣叫求偶,属于求偶行为,与繁殖有关,C不符合题意。
D.母鸡带众小鸡觅食,是为了获得取食,属于觅食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B.学习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动物的行为都是从亲代继承获得的 D.先天性行为是由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答案】C
【分析】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A正确。
B.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B正确。
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从亲代继承获得的,学习行为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成形的,而不是都是从亲代继承获得的,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D正确。
故选C。
19.金鱼和眼镜蛇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
A.游泳、爬行B.奔跑、飞行
C.爬行、跳跃D.行走、奔跑
【答案】A
【分析】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飞行、游泳、爬行、奔跑等,据此答题。
【详解】金鱼属于鱼类,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所以金鱼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眼镜蛇属于爬行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是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骨质的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四肢短小或无四肢;爬行。所以眼镜蛇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某研究团队观察到一只野生猩猩使用药用植物治疗伤口。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学习行为B.这与猩猩的遗传物质无关
C.猩猩大脑比较发达D.这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B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A.猩猩用药用植物治疗伤口,这种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因此属于学习行为,故A正确。
B.猩猩用药用植物治疗伤口,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故B错误。
C.这种行为说明猩猩的大脑比较发达,有学习行为,故C正确。
D.这种行为能提高猩猩的生存率,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故D正确。
故选B。
21.下图中的圆圈表示三种生物本身具有的特点,重合部分则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关于图中各字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G表示为“完全生活在水中” B.E表示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C.H表示为“用肺呼吸” D.F表示为“体内有脊柱”
【答案】D
【分析】(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等。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3)鱼类的特征有: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个部分;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A.G为青蛙和鲫鱼的共同特征,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A错误。
B.E为青蛙和蜥蜴的共同特征,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还离不开水,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B错误。
C.H为鲫鱼鱼蜥蜴的共同特征,鲫鱼用鳃呼吸,C错误。
D.F是青蛙、鲫鱼和蜥蜴的共同特征,青蛙、鲫鱼和蜥蜴都属于脊椎动物,体内都有脊柱,D正确。
故选D。
22.小强不慎摔伤右臂,导致肘部无法自主弯曲,参考下图分析可能的病因不包括( )
A.肱骨骨折B.肱二头肌受损
C.肘关节受损D.神经中枢受损
【答案】D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转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转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如果肱骨骨折、肘关节受损、肱二头肌受损都可以导致肘部无法弯曲,摔伤右臂不可能导致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受损,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3.头部前倾的“手机脖”会对颈椎和斜方肌造成极大的负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和肌肉组成 B.颈椎具有支撑头部的作用
C.抬头时斜方肌呈收缩状态 D.头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作用
【答案】A
【分析】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后,出现颈部不适、疼痛、僵硬,以及头痛、头昏等症状,称为“手机脖”。
【详解】A.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故A错误。
B.颈椎连接头部和躯干部,具有支撑头部的作用,故B正确。
C.抬头时,斜方肌会收缩,故C正确。
D.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故D正确。
故选A。
24.关于眼保健操中“脚趾抓地”的动作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使拇趾运动更灵活 B.拇趾抓地过程中③起支点作用
C.骨骼肌牵拉③绕①运动,使拇趾抓地 D.拇趾抓地仅有运动系统的参与
【答案】C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与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与骨连结。骨连结有不活动的、半活动的和活动的三种形式,其中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可见,人体运动系统主要是由①关节、②肌肉和③骨组成的。
【详解】A.身体、附肢分节,可以动物的运动更灵敏。可见,①关节(不是②骨骼肌)使拇趾运动更灵活,A错误。
BC.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结合题图可知,拇趾抓地过程中①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牵拉③骨绕①关节运动,使拇趾抓地,B错误、C正确。
D.拇趾抓地等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D错误。
故选C。
25.研究人员探究人体不同运动强度对骨骼肌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毛细血管开放数量越多,骨骼肌呼吸作用就越强),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低速有氧运动最有利于降低体重
B.人体的骨骼肌遍布全身属于结缔组织
C.运动强度越强,骨骼肌细胞获得的氧气越多
D.中强度运动能够使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
【答案】D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详解】A.由柱形图可知,中速有氧运动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开放数量最多,有利于骨骼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有利于降低体重,A错误。
B.人体的骨骼肌遍布全身属于肌肉组织,B错误。
C.根据题意,中强度组骨骼肌细胞毛细血管开放数量最多,所以中强度骨骼肌获得的氧气越多,呼吸作用强;高强度组骨骼肌细胞毛细血管开放数量较少,骨骼肌获得的氧气较少,C错误。
D.根据题意,中强度组骨骼肌细胞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所以中强度骨骼肌获得的氧气越多,呼吸作用强,D正确。
故选D。
非选择题:本题共8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50分,“[ ]”内填序号或字母。
26.(4分)阅读资料,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的活动分为繁殖期(2~6月)、游荡期(7~10月)和越冬期(11月~次年1月)。朱鹮羽色随季节变化,它不断啄取颈部肌肉中分泌的黑色素涂抹到头、颈、背和肩羽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1)羽毛可以保温,还有助于朱鹮在空中飞行。( )
(2)朱鹮的筑巢、求偶和越冬都属于繁殖行为。( )
(3)朱鹮的黑色素主要产生于它的繁殖期。( )
(4)朱鹮羽色随季节变化是对环境的适应。( )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分析】(1)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2)鸟类的活动通常具有季节性变化,如繁殖期、游荡期和越冬期等;这些变化与鸟类的生理状态、食物来源、繁殖需求等密切相关。
【详解】(1)羽毛对于鸟类来说,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温,这有助于维持体温,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此外,羽毛还为鸟类提供了飞行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空中自由飞翔;故题干说法正确。
(2)朱鹮的筑巢和求偶行为确实与繁殖相关,属于繁殖行为的一部分。然而,越冬行为主要是为了适应寒冷季节的生存需要,属于节律行为,与繁殖没有直接关系;故题干说法错误。
(3)根据资料,朱鹮的羽色随季节变化,主要通过啄取颈部肌肉中分泌的黑色素涂抹到羽毛上来实现;这种黑色素的分泌和涂抹主要发生在繁殖期,因为繁殖期是朱鹮羽色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故题干说法正确。
(4)朱鹮的羽色随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其生活环境、食物来源以及繁殖需要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改变羽色,朱鹮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加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故题干说法正确。
27.(7分)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8小时就能飞越海拔接近9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青藏高原地区海拔显著增高,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需要克服低温和低氧的环境。斑头雁能适应这样的飞行环境,与其生理特点有关:其体表有丰厚的羽毛,起到 的作用:有 辅助肺呼吸,能保证飞行时 的充足供应。
(2)斑头雁身体呈流线型,骨骼 且坚固,长骨中空,可减轻身体的比重:胸骨上附着有发达的 ,牵动两翼飞行。
(3)下表为几种善于飞行的鸟类的身体测量数据,可见,斑头雁具有更大 ,因此飞行时能产生更强大的托举力。飞行所需的能量主要是在肌肉细胞线粒体中进行的 作用所释放出来的。
【答案】(1)保温 气囊 氧气
(2)轻薄 胸肌
(3)翼展比 呼吸
【分析】鸟类的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前肢变成翼,翼是家鸽的飞行器官;家鸽的骨有的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内充气体,这样的骨骼既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又能加强坚固性;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这些特点都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需要克服低温和低氧的环境。斑头雁能适应这样的飞行环境,与其生理特点有关:其体表有丰厚的羽毛,起到保温的作用:有气囊辅助肺呼吸,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足供应。
(2)结合分析可知,斑头雁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骨骼轻、薄且坚固,长骨中空,可减轻身体的比重;胸骨上附着有发达的胸肌,利于牵动两翼飞行。
(3)由表格可知,斑头雁具有更大翼展比,因此飞行时能产生更强大的托举力。呼吸作用的本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鸟类飞行所需的能量主要是在肌肉细胞线粒体中进行的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
28.(7分)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认识并研究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意义。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体内有无 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蝗虫属于其中的无脊椎动物,体表有坚韧的 ,因其不能随身体生长,所以蝗虫生长过程中会出现 现象。
(2)小林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发现蚯蚓是依靠 来进行运动的。
(3)鸟气体交换在图丙结构[ ]肺进行。体重轻也是鸟类飞行的必备特征,请列出与鸟类体重较轻有关的结构特点: (答出一点即可)。
(4)图丁中鱼的呼吸器官是3,其结构特点是长有既多又密的 ,上面布满毛细血管。
【答案】(1) 脊柱/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外骨骼 蜕皮
(2)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
(3)b 骨骼轻、薄,长骨中空/口中无齿/直肠短/无膀胱
(4)鳃丝
【分析】(1)题图甲示蝗虫;题图乙示蚯蚓;题图丙示鸟,其中a气管,b肺,c气囊;题图丁示鱼的呼吸器官,其中1口,2鳃盖,3鳃丝。
(2)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蝗虫等。
【详解】(1)动物根据其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动物、哺乳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蝗虫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2)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在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靠前端有环带,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蠕动。
(3)鸟的体内有很多c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吸气时,空气进入b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鸟类体重较轻有关的结构特点:骨骼薄,长骨中空;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能及时排出粪便,减轻体重。
(4)鱼类用鳃呼吸,主要的结构是3鳃丝,鳃丝又多又细,增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鳃丝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故呈鲜红色。鳃丝的这些特点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呼吸。
29.(6分)下图为某湖内部分生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的底部,这是因为它要依靠[ ③ ] 插入泥沙中运动。河蚌的贝壳是由[ ④ ] 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青蛙的成体用 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
(3)沼虾和中华绒螯蟹都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填动物类群),它们的 都分节。
【答案】(1) 斧足 外套膜
(2)肺 鳃
(3)节肢动物 身体和附肢
【分析】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图中①鳃、②口、③斧足、④外套膜。
【详解】(1)河蚌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的底部,足是它的运动器官,这是因为它要依靠③斧足插入泥沙中运动。
(2)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这种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
(3)沼虾和中华绒螯蟹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使动物的运动更灵活,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撑作用,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陆生生活,足和触角也分节。
30.(6分)在学校科技节模型设计比赛中,“未来发明家”团队展示了他们的一个设计作品,如图所示:
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运动系统中的 ,轴承相当于运动系统中的 ,感应装置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 ]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 (填“收缩”或“舒张”),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2)科创老师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只是智能化假肢的结构更复杂,并且其控制系统需与人体的 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答案】(1)骨 关节 感受器
(2)A 舒张
(3)神经
【分析】(1)人体任何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缩手反射模型”中,气动人工肌肉A相当于肱二头肌,气动人工肌肉B相当于肱三头肌。(2)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1)人体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在运动中,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起动力作用。由图可知,该设计图中,轻质铝材相当于运动系统中的骨,轴承相当于运动系统中的关节;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所以感应装置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2)当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控制气动人工肌肉A(肱二头肌)收缩,另一个气动人工肌肉B(肱三头肌)舒张,这样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2)人体任何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科创老师给予了该团队高度肯定,他认为该模型有智能化假肢的雏形。只是智能化假肢的结构更复杂,并且其控制系统需与人体的神经系统连接,这样人体就能控制智能化假肢完成各种动作。
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亚洲象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0年3月开始,这群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在成年雌性“族长”的带领下,持续北迁。象群中有6头幼象,其中包括在迁移途中分娩产下的“新生儿”。象群一路上集体活动,觅食、嬉戏、甚至连睡觉都很有秩序。成年象总是把幼象们围在中间,当警卫象觉察到危险,它会发出吼叫声,象群中其他个体会向声音发出的地方靠拢并把幼象保护在身下。
此次迁移的原因有不同的猜测:一是亚洲象保护区原有的森林变得单一化,几乎被高大乔木占据,适合亚洲象取食的草本植物减少;二是年轻象群族长经验不足,导致迷路:三是地磁暴激活了亚洲象的迁移本能;四是当地干旱程度异常严重等。
近30年间,我国野生亚洲象的保护取得了良好成效,数量由150头增至300头左右。此次象群绕行1300公里左右,最终顺利返回传统栖,息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有方面的能力和决心。“象”往之路,是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深度探索之路。
(1)用无人机跟踪监测象群行为的研究方法属于 法。亚洲象在迁移途中分娩产下“新生儿”,并用乳汁喂养,这一特征表明亚洲象是典型的 动物。
(2)亚洲象主要食用青草,以及低矮灌木的叶、嫩芽。食物减少是此次象群长距离迁移的原因之一,造成亚洲象食物减少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 。
(3)象群内部成员分工合作,表现出社会行为。材料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是:象群在迁移过程中 (答出一点即可)
(4)亚洲象的迁移需要依赖运动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骨、骨骼肌和 组成。怀孕母象在密迁移途中行走会有颠簸,而腹中胎儿却不受影响,给象胎儿起防震、保护作用的是子宫中的 。
【答案】(1) 观察 哺乳
(2)亚洲象保护区原有的森林变得单一化,几乎被高大乔木占据,适合亚洲象取食的草本植物减少
(3)成年象把幼象们围在中间,当警卫象觉察到危险,它会发出吼叫声
(4) 关节 羊水
【分析】(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详解】(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用无人机跟踪监测象群行为的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亚洲象在迁移途中分娩产下“新生儿”,并用乳汁喂养,这一特征表明亚洲象是典型的哺乳动物。
(2)根据此次迁移的原因的不同猜测可知,造成亚洲象食物减少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亚洲象保护区原有的森林变得单一化,几乎被高大乔木占据,适合亚洲象取食的草本植物减少。
(3)象群在迁移过程中成年象总是把幼象们围在中间,当警卫象觉察到危险,它会发出吼叫声,象群中其他个体会向声音发出的地方靠拢并把幼象保护在身下。这是象群内部成员分工合作,表现出社会行为。
(4)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骨在运动中起到杠杆的作用,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肌肉起到动力的作用。胚胎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免于干燥和机械损伤,所以养膜和羊水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32.(7分)人们发现,深海热液口区温度高、压力大,且含有重金属、硫等有毒物质,但这里生活着大量的蛤蜊、贻贝、管状蠕虫等生物。条件极为恶劣的热液口区生物,打破了人们对生命生存极限的认识,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它们适应恶劣环境的原因,可应用于深海探测、仿生、资源开发等领域。
(1)深海热液口区的生物与 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这里一片漆黑,没有绿色植物,原因是 。
(2)管状蠕虫是热液口生命的典型代表,人们对其结构及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如图)。
①管状蠕虫身体为圆筒形,由很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初步判断其属于 动物。
②管状蠕虫鳃冠上有许多细小的羽毛状分支结构,扩大了与海水的 ,有利于其从海水中获取硫化氢以及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
(3)观察显微镜下管状蠕虫身体组织切片,可见体细胞及其周围有 分布,部分体细胞内栖居着大量的硫细菌。
①硫细菌利用管状蠕虫吸收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一部分通过②过程进入管状蠕虫的 ,被运送到其他部位的体细胞中。
②硫细菌能利用硫化氢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其他生物利用。因此,硫细菌相当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答案】(1) 环境/深海热液口区 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2) 环节 接触面积
(3) ①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 ② 生产者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详解】(1)深海热液口区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绿色植物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因此深海热液口区一片漆黑,没有绿色植物,原因是绿色植物在此处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体现出环境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2)①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因此管状蠕虫身体为圆筒形,由很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初步判断其属于环节动物。②根据题图可知,氧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通过鳃冠进入体内。管状蠕虫鳃冠上有许多细小的羽毛状分支结构,能扩大与海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从海水中获取硫化氢,以及二氧化碳和氧气等物质。
(3)①硫细菌利用管状蠕虫吸收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一部分进入管状蠕虫的毛细血管,进而被运输到管状蠕虫的组织细胞中,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管状蠕虫为硫细菌提供无机物,硫细菌为管状蠕虫提供有机物,两者相互有利,因此管状蠕虫和硫细菌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
②硫细菌能利用硫化氢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自身,也供给其他生物利用,因此硫细菌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33.(7分)小明同学想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
器材:20只蚂蚁、100克白糖、100克用醋浸的拌匀的细红辣椒末、纸盒、塑料布、放大镜。
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
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注:白糖和红辣椒末摊开放于形状相同的等大的塑料布上,分别置于大纸盒一角)。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观察20分钟后,记录在白糖和醋浸泡细红辣椒末附近的蚂蚁数量。重复3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1)补全题干横线处内容 。
(2)等量白糖和红辣椒末摊开放于形状相同的等大的塑料布上的目的是 。
(3)此实验的变量是 。
(4)如果“用2只蚂蚁来做这个实验”,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吗? 。为什么? 。
(5)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应该对上述实验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
(6)分析实验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 。
【答案】(1)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2)控制实验变量
(3)食物
(4)不能 可能会因样本数量少造成偶然性
(5)求3次实验所得数据的平均值
(6)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故该实验的假设是: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2)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因此该实验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等量白糖和红辣椒末摊开放于形状相同的等大的塑料布上,分别置于大纸盒一角。
(3)通过实验设置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食物。
(4)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用2只蚂蚁来做这个实验,不能得出准确结论,因为可能会因样本数量少造成偶然性。
(5)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因此,求3次实验所得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6)求3次实验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是: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①灰色开始阶段②中间阶段③完全灰黑色④杂色羽(换羽)⑤完全白色
身体特征鸟的种类
体长(cm)
翼展(cm)
翼展比(翼展/体长)
岩鸽
29
53
1.83
大天鹅
160
243
1.77
斑头雁
69
150
2.17
“缩手反射模型”简要说明:
①两块轻质铝材用轴承连,既牢固又灵活;
②“气动人工肌肉”通入高压空气可实现收缩;
③触碰感应装置后,控制系统能控制相应气动人工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食物种类
白糖
用醋浸泡拌均匀的细红辣椒末
第一次
18
2
第二次
14
3
第三次
19
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北京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北京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人类的一个新生命开始于,下列关于青春期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安徽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