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广东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广东专用),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八上第1-2章。
5.难度系数:0.75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属于海葵和日本血吸虫共有的特征是( )
A.身体呈辐射对称B.身体呈两侧对称
C.生殖器官发达D.有口无肛门
【答案】D
【分析】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详解】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体壁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都有口无肛门,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也是有口无肛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海蜇的叙述,正确的的是( )
A.消化腔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B.刺细胞分布最多的部位是触手处
C.身体有三个胚层构成D.身体呈两侧对称
【答案】B
【分析】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详解】A.海蜇有口无肛门,食物由口进入,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A错误。
B.海蜇的体表有用于攻击和防御的刺细胞,尤其在触手处最多,这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结构,B正确。
C.海蜇的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C错误。
D.海蜇的身体呈辐射对称,D错误。
故选B。
3.猪肉绦虫是一类可以寄生在人体小肠道中的扁形动物。猪肉绦虫特别发达的器官是( )
A.消化器官B.运动器官
C.感觉器官D.生殖器官
【答案】D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详解】猪肉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具体分类为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带绦虫科。这种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其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通过体表吸收寄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来生存因此猪肉绦虫是扁形动物的身体结构中最发达的部分为生殖器官,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如图是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的过程图,下列关于蛔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殖器官发达
B.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C.消化管发达,可消化食糜
D.寄生生活,寄主限于儿童
【答案】A
【分析】蛔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中的寄生虫,其生殖器官非常发达,以便大量繁殖后代。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它们依靠体壁肌肉的收缩进行蠕动。蛔虫的消化系统较为简单,主要吸收宿主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而不是消化食糜。蛔虫的寄生对象不仅限于儿童,成人也可能感染蛔虫。
【详解】A.蛔虫营寄生生活,为了保证后代的繁衍,其生殖器官发达,故A正确。
B.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蠕动,故B错误。
C.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靠吸食人体半消化的食糜生活,消化管结构简单,故C错误。
D.蛔虫可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寄主包括儿童和成人等,故D错误。
故选A。
5.如图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毛虫,它属于环节动物,其特征不包( )
A.靠疣足辅助运动B.身体由体节组成
C.体表有角质层D.身体呈圆筒形
【答案】C
【分析】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
【详解】A.海毛虫属于环节动物,疣足是某些环节动物特有的运动器官,用于辅助它们在泥沙或水中移动,A不符合题意。
B.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这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弯曲和伸展身体,海毛虫作为环节动物,具备这一特征,B不符合题意。
C.环节动物的体表通常没有角质层,而是有一层湿润的表皮,这有助于它们进行呼吸和感知外界环境,C符合题意。
D.环节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圆筒形,这使得它们在水中或泥沙中能够更顺畅地移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夏天的雨后,有时可以见到一些蚯蚓爬出地面,这是因为( )
A.蚯蚓喜光,爬出地面晒太阳
B.土中温度太高,爬出地面应散热
C.蚯蚓要爬出地面进行摄食
D.土壤中氧气不足,爬出地面进行呼吸
【答案】D
【分析】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配合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详解】A.蚯蚓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它们并不喜欢光照强烈的环境。实际上,过强的光照可能会对蚯蚓造成伤害。因此,蚯蚓爬出地面并不是为了晒太阳,A错误。
B.虽然土壤中的温度可能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升高,但蚯蚓作为土壤中的生物,已经适应了这种温度变化。而且,土壤中的温度通常不会高到足以迫使蚯蚓爬出地面的程度,B错误。
C.蚯蚓在土壤中的摄食活动主要是通过其身体的蠕动和口部的摄食器官来完成的,它们并不需要爬出地面进行摄食。此外,爬出地面反而会增加蚯蚓被捕食的风险,C错误。
D.夏天的雨后,由于雨水渗入土壤,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含量相对减少,因为水分子占据了土壤中的部分空隙,使得氧气难以进入。而蚯蚓作为需要呼吸氧气的生物,在土壤中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会选择爬出地面进行呼吸,以获取足够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7.如图是2021年入侵中国12省的红火蚁,它是最具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气味与其同伴沟通交流
B.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C.身体分节,属于环节动物
D.红火蚁群体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答案】C
【分析】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两对翅、三对足。
【详解】A.群体中分工合作时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声音、动作及气味等。红火蚁是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交流方式,故A正确。
B.红火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胸部着生三对足、两对翅,足和触角都分节,具备了节肢动物中昆虫的特征,因此红火蚁属于昆虫,故B正确。
C.红火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故C错误。
D.红火蚁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因此红火蚁具有社会行为,故D正确。
故选C。
8.“蒜蓉扇贝”和“铁板鱿鱼”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两道菜,下列特征不是扇贝和鱿鱼共有的是( )
A.身体柔软B.体外具有贝壳
C.运动器官是足D.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答案】B
【分析】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详解】A.扇贝和鱿鱼都属于软体动物,都具有身体柔软的特征,故A不符合题意。
B.扇贝具有坚硬的贝壳,而鱿鱼的贝壳退化。因此,体外有贝壳不是扇贝和乌贼共有的特征,故B符合题意。
C.扇贝和鱿鱼的运动器官都是足, 故C不符合题意。
D.扇贝和鱿鱼的身体表面都有外套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如图是观察鲫鱼实验中看到的鱼的形态特征,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④的摆动产生向前的动力
B.①在平衡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C.体腔的背部有一个鳔,可以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深浅位置
D.纺锤形的身体和鳞片上的黏液,可以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答案】A
【分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图中,①背鳍,②尾部,③胸鳍,④腹鳍。
【详解】A.鱼类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产生游泳的动力,A错误。
B.鲫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①背鳍、③胸鳍和④腹鳍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B正确。
C.鲫鱼体腔内有鳔,鳔内充满气体,能够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深浅位置,C正确。
D.鲫鱼体形呈纺锤形,体表覆盖鳞片并能分泌黏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有利于在水中游动,D正确。
故选A。
10.课堂上,生物老师带着同学们进行了观察鲫鱼的实验,下面是几位同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迪迪: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B.阳阳:体表有滑滑的黏液
C.小林:鳃中密布鳃丝,颜色鲜红
D.小莉:只依靠尾部的摆动游泳
【答案】D
【分析】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的体形呈流线型,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⑤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详解】A.鲫鱼的身体确实可以清晰地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个部分,这种分节有助于其在水中的灵活游动,A正确。
B.鲫鱼的体表覆盖着一层黏液,这层黏液具有减少游泳时阻力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保护鱼体不受病菌和寄生虫的侵害,B正确。
C.鲫鱼作为鱼类,其呼吸器官是鳃。鳃中密布着鲜红的鳃丝,这些鳃丝能够大大增加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从而更有效地从水中提取氧气,C正确。
D.虽然鲫鱼的尾部摆动在其游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但鲫鱼的游泳并不仅仅依靠尾部的摆动。实际上,鲫鱼还通过躯干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游动动作。例如,胸鳍和腹鳍主要起平衡作用,背鳍则主要起稳定作用,而尾鳍则主要起推进作用。因此,鲫鱼的游泳是多个部位协调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尾部的摆动,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鱼的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鱼不断地由口吞入水,这是鱼在呼吸
B.图中②处的水与①处相比,二氧化碳增多了
C.血液流过鳃时,与水发生气体交换
D.图中②处的水与①处相比,氧气增多了
【答案】D
【分析】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进入流经鳃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鱼不停地用口吞水而水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意义是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
【详解】A.鱼类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所以鱼不断地由口吞入水,这是鱼在呼吸,故A正确。
B.当水由口进入流经鳃,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②处的水与①处相比二氧化碳增多了,故B正确。
C.鱼用鳃呼吸,鱼鳃的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水中的氧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换,故C正确。
D.当水由口进入流经鳃,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由此可知,图中②鳃盖后缘处的水与①鱼的口流入的水相比,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故D错误。
故选D。
12.星期天,小秦跟随父母去花鸟鱼虫市场,小秦发现鱼在水中某个部位一直一张一合,养殖人员告诉他,那是鱼在呼吸。鱼的呼吸器官是( )
A.鳃B.鳍C.鳔D.口
【答案】A
【分析】鳃是鱼类及两栖类动物幼体的呼吸器官,鱼鳃包括鳃耙、鳃丝、鳃弓三部分,其中鳃丝是鳃的主要部分,内部密布毛细血管。
【详解】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进入流经鳃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3.学习了动物类群的知识后,老师拿出来三张如图所示的动物图片,让同学们写出三种动物所属的类群。以下四位同学的答案,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迪迪:①为两栖动物、②为爬行动物、③为鱼类
B.阳阳:①为爬行动物、②为两栖动物、③为鱼类
C.小林:①为爬行动物、②为鱼类、③为两栖动物
D.小莉:①为两栖动物、②为鱼类、③为爬行动物
【答案】A
【分析】图中①为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②鳄鱼属于爬行动物、③海马属于鱼类。
【详解】①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两栖类动物是一类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它们具有适应水生和陆生环境的双重生理特征。青蛙的幼体(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成体后则能在陆地上生活,主要用肺呼吸,但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呼吸功能。
②鳄鱼是爬行动物的一个典型代表。爬行动物是一类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们具有角质化的鳞片或甲,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并能在陆地上爬行或游泳。
③海马虽然外形奇特,但它确实是鱼类的一种。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们用鳃呼吸,体表常有鳞片覆盖,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海马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都符合鱼类的定义。
故选A。
14.青蛙和鳄鱼都生活在水环境中,但鳄鱼更能适应陆地环境,对应的生理特征是( )
A.体温恒定,分布范围更广
B.牙齿分化,摄取食物的能力提高
C.皮肤辅助呼吸,气体交换速率提升
D.陆地产卵,生殖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答案】D
【分析】(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详解】A.青蛙和鳄鱼的体温不恒定,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A错误。
B.青蛙没有牙齿,鳄鱼有牙齿,但是鳄鱼的牙齿为同型齿,不存在牙齿的分化,B错误。
C.青蛙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鳄鱼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C错误。
D.青蛙将精子和卵细胞产生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为新的个体,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鳄鱼属于爬行动物,将卵产生在陆地上,生殖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有利于更好地适陆地环境生活,D正确。
故选D。
15.昆虫的翅与鸟翼的结构是不同的,但就飞行来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A.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B.都有轻、薄的特点
C.都有适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
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昆虫用翅飞行,鸟类的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昆虫的翅与鸟的翼相同点:都是用来飞翔的器官,都比较阔大,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扩大了扇动空气的面积;相对于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详解】A.昆虫与鸟类飞行的动力来自肌肉收缩与舒张,故A不符合题意。
B.昆虫的翅与鸟翼都有轻薄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故B不符合题意。
C.昆虫的翅与鸟的翼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扩大了扇动空气的面积,故C不符合题意。
D.以上三项均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蛙湿润的皮肤具有辅助肺呼吸的作用
B.蜥蜴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C.家鸽体内有气囊,在飞行时可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
D.蝗虫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
【答案】C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详解】A.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且能分泌黏液,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故A正确。
B.蜥蜴等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陆地环境相对比较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这些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故B正确。
C.家鸽有气囊,在飞行过程中吸气和呼吸时气体都经过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而气囊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因此不能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故C错误。
D.蝗虫体表的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作用和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17.“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与此观点不相符的是( )
A.鳄鱼的生殖没有摆脱对水的依赖,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B.狼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C.蚯蚓湿润的体壁可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D.蝗虫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答案】A
【分析】(1)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哺乳动物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这种分化与其肉食性紧密相关。门齿用于咬断食物,犬齿尖锐锋利,用于撕裂食物,而臼齿则用于咀嚼和磨碎食物。
【详解】A.鳄鱼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其生殖方式(如产卵和孵化)仍然需要水的参与,特别是卵的孵化需要在水中进行。但是鳄鱼作为爬行动物,其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等都已经高度适应陆地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鳄鱼是真正的陆生动物,A符合题意。
B.门齿用于咬断食物,犬齿尖锐锋利,用于撕裂食物,而臼齿则用于咀嚼和磨碎食物。这种牙齿的分化使得狼能够高效地捕猎和进食肉类,充分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
C.蚯蚓的体壁湿润且富含毛细血管,这使得它能够通过体壁进行呼吸,即体壁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适应了蚯蚓生活在土壤中的环境,因为土壤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通过体壁呼吸可以更有效地获取氧气。这也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
D.蝗虫体表的外骨骼不仅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的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对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蝗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外骨骼的坚硬和防水性能使得蝗虫能够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这同样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一个典型例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以熊猫为原型设计的,属于中国稀有哺乳动物之一。下列关于熊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熊猫属于无脊椎动物
B.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
C.受精卵通过分裂、生长、分化形成熊猫个体
D.熊猫体细胞中含有液泡,储存营养物质
【答案】C
【分析】(1)熊猫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形成,受精方式属于体内受精。
(2)细胞生长指的是细胞体积有小变大;细胞分裂指的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细胞分化指的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者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产生的差异性变化。通过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组织按一定顺序构成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器官按照一定顺序构成系统,最后由不同的系统构成动物体。
【详解】A.熊猫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故A错误。
B.熊猫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融合形成受精卵,属于体内受精,故B错误。
C.受精卵形成后,经过细胞的生长、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经过细胞的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进而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器官按照一定顺序构成系统,最终形成熊猫个体,故C正确。
D.熊猫属于哺乳动物,动物体细胞结构中没有液泡的结构,故D错误。
故选C。
19.关于人的伸肘和屈肘运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的伸肘和屈肘运动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
B.当人屈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C.人屈肘运动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屈肘动作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完成的
【答案】B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A正确。
B.当人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B错误。
C.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动物细胞再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人和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ATP,C正确。
D.在运动中,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D正确。
故选B。
2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典故将动物的运动描写得活灵活现。下列成语中表述的动物运动方式错误的是( )
A.鱼翔浅底——游泳B.万马奔腾——奔跑
C.斗折蛇行——行走D.鹰击长空——飞行
【答案】C
【分析】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
【详解】鱼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马具有发达的四肢,运动方式是奔跑;蛇属于爬行动物,运动方式是爬行;鹰属于鸟类,运动方式是飞行,故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21.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木板、松紧带、螺丝等材料制作的一个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木板、松紧带、螺丝分别代表运动中的( )
A.骨、骨骼肌、骨连结B.骨、肌腹、骨连结
C.骨、骨骼肌、关节D.骨、肌腱、关节
【答案】C
【分析】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的。骨骼肌收缩或舒张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通常,引起骨肌收缩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的收缩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还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详解】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木板似杠杆,相当于骨;松紧带可以收缩,相当于骨骼肌,收缩可以提供动力;螺丝似支点,相当于关节,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2.茶餐厅服务员端茶盘的手臂状态如图所示,该手臂相关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
A.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答案】D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详解】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在屈肘状态下,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在伸肘状态下,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由题图可知,茶餐厅服务员端茶盘的手臂状态是屈肘动作,故该手臂相关肌肉所处的状态是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蛙声”属于动物的( )
①觅食行为②繁殖行为③先天性行为④学习行为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B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等。
【详解】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繁殖行为指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蛙的鸣叫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中的繁殖行为。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育雏期的美国红雀喂养金鱼
B.蚯蚓走迷宫
C.小猩猩跟着母亲用小木棍在蚁穴中取食蚂蚁
D.家犬表演算数
【答案】A
【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A.育雏期的美国红雀喂养金鱼,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符合题意。
BCD.蚯蚓走迷宫、小猩猩跟着母亲用小木棍在蚁穴中取食蚂蚁、家犬表演算数都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属于学习行为,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在如图所示的四种动物的行为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
B.②这种行为是个体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
C.③和④比较,③中的动物学习能力更强
D.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来分,①②为先天性行为,③④为学习行为
【答案】A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
图中:①③④是学习行为,②是先天性行为。
【详解】A.①大山雀成功喝到牛奶之后,“其他大山雀”也偷喝牛奶的行为是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A正确。
B.②繁殖期间的母鸟喂鱼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B错误。
C.黑猩猩比公鸡高等,学习能力强,因此③和④比较,④中的动物(黑猩猩)学习能力更强,C错误。
D.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来分,图中①③④是学习行为,②是先天性行为,D错误。
故选A。
26.某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探究动物绕道取食”的实验得到如下结果:下列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C.动物的学习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与遗传因素无关
D.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可能是:乙→甲→丙
【答案】C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详解】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A正确。
B.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B正确。
C.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C错误。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所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可能是:乙→甲→丙,D正确。
故选C。
27.据2021年6月1日新闻报道,15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已接近昆明。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的行为属于( )
A.社会行为B.攻击行为C.贮食行为D.繁殖行为
【答案】A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详解】A.象的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象群中其他成员跟着“首领”走,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故A正确。
B.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故B错误。
C.贮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故C错误。
D.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故D错误。
故选A。
28.“鹰击长空,鱼翔海底”,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内,都有等级且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学习行为越复杂
C.乌贼遇到天敌时,会喷出墨囊里的墨汁,这属于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
D.蜜蜂筑巢、蛛蛛结网都是先天性行为,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答案】D
【分析】信息交流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详解】A.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内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有等级,有的没有等级,并不是都有等级,故A错误。
B.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学习行为越复杂,故B错误。
C.乌贼遇到天敌时,会喷出墨囊里的墨汁,借机逃跑,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属于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故C错误。
D.蜜蜂筑巢、蛛蛛结网都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故D正确。
故选D。
29.蚕农发现,雌雄蚕蛾能在出茧后的较短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个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
B.蚕蛾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C.“气味”是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D.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诱杀蝶蛾类农业害虫
【答案】B
【分析】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社会(群)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社会(群)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详解】A.雌蛾和雄蛾能在较短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尾,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说明动物个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A正确。
B.蚕蛾的群体内没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没有明确分工,不属于社群行为,B错误。
C.“气味”是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用来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
D.蛾类昆虫的幼虫大多是农业害虫,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通讯,阻止其交配,诱杀农业害虫,D正确。
故选B。
3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动物个体间信息交流的是(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
B.老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C.警犬通过气味寻找逃跑的罪犯
D.蚂蚁通过躯体的摆动召唤同伴
【答案】C
【分析】动物通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等叫做动物语言。
【详解】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传递信息。选项A、B和D都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而选项C中警犬通过气味寻找逃跑的罪犯,涉及的是不同种动物之间的行为,不属于同种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包含读图理解、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综合应用4个小题,共40分([ ] 内填序号)
31.(10分)读图理解:慢跑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请分析回答:
(1)慢跑等运动依赖于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主要是由 、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的。
(2)当人处于甲图中所示慢跑状态时,右上肢肌肉的活动状态是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填“收缩”或“舒张”)
(3)关节很灵活,在运动中起着 作用,在乙图所示关节结构示意图中,由于[2]、[5]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1] ,[3] 内有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更加灵活。
(4)丙图中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是[②] ,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①] 。
(5)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 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肌细胞的 作用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答案】(1)骨
(2)舒张 收缩
(3)支点 关节软骨 关节腔
(4)肌腹 肌腱
(5)神经 呼吸
【分析】乙图中:1关节软骨、2关节头、3关节腔、4关节囊、5关节窝;丙图中:①肌腱、②肌腹。
【详解】(1)人体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的,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的;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因此,当人处于甲图中所示慢跑状态时,右上肢处于伸肘状态,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关节很灵活,关节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这是由于2关节头和5关节窝,二者合起来称为关节面,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1关节软骨、3关节腔内含有关节囊分泌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更加灵活。
(4)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②肌腹和两端较细的①肌腱(乳白色的部分)。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至少跨过一个关节分别由肌腱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肌腱属于结缔组织,有连接、固定的作用;中间较粗的部分是②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
(5)动物的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调节。此外,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辅助,为动作的完成提供必要条件,如能量。食物被动物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在细胞的线粒体内通过呼吸作用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动物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因此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2.(10分)自然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以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请分析以下资料作答:
资料一:鲸鱼作为体型庞大的海洋生物,它死亡后掉落海底的过程,漫长而复杂,这个过程就是鲸落。鲸落后会有章鱼、鲨鱼等多种生物来吞噬鲸鱼尸体,大量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鲸骨中丰富的脂类,产生含硫化氢的富硫环境,从而为一些细菌提供能量来源。
资料二:2021年年初,巴基斯坦多省爆发蝗灾,大量的蝗虫吞食禾田,使农作物遭到巨大破坏,蝗灾的肆虐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粮食危机。
资料三:大鲵和鳄鱼都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能在陆地上活动。但是大鲵的产卵过程需要在水中进行,而鳄鱼可以在陆地上产卵。
(1)动物界中往往有一些“名不副实”的动物,资料一提到的生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鲸鱼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 。
(2)鱼类的身体大都呈流线型,这样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它们在游泳时 。
(3)蝗虫有 对足, 对翅;其体表有坚韧 ,不仅有保护作用,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适于陆地生活。
(4)分析资料三可知,大鲵属于 动物,鳄鱼属于 动物。
(5)为了在控制蝗害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可以采取 的方法进行防治。
【答案】(1) 鲨鱼 胎生 哺乳
(2)减少鱼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3) 三 两 外骨骼
(4) 两栖 爬行
(5)生物防治(或天敌防治)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胎生哺乳。
(2)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3)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4)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详解】(1)材料一中的鲸鱼、章鱼、鲨鱼中,只有鲨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真正的鱼类。鲸鱼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因此,动物界中往往有一些“名不副实”的动物,资料一提到的生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鲨鱼;鲸鱼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2)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因此,鱼类的身体大都呈流线型。这样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它们在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
(3)蝗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位于胸部,是运动器官;其体表有坚韧外骨骼,不仅有保护作用,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需要蜕皮。
(4)大鲵属于两栖类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鳄鱼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5)为了控制蝗害,我们可以采取使用农药、引害虫天敌等办法加以遏制;蝗灾不严重时,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用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杀死害虫的天敌,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最好采取引入害虫天敌(或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防治,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减少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3.(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A、B、C、D四只1月龄小鼠,在如下图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1)从获得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该行为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 获得。
(2)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 状态。
(3)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越 ,说明此类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强化,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 的能力。
(4)研究小鼠走迷宫,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观察法/实验法)
(5)该实验选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原因是 。
(6)如果把实验动物改为蚂蚁,蚂蚁找到食物所需时间明显更长,由此可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
【答案】(1) 学习/后天性/后天学习 遗传 环境 学习
(2)饥饿
(3) 少 复杂多变环境
(4)实验法
(5)避免实验出现偶然性
(6)强
【详解】(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因此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该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2)实验前让小鼠处于饥饿状态,实验时,小鼠才能积极寻找食物,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3)由表可知,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减少,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这种行为是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强化,学习行为可以让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4)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研究小鼠走迷宫,主要运用的方法是实验法。
(5)一只小鼠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小鼠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该实验选用多只小鼠而不是一只”,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6)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如果把实验动物改为蚂蚁,蚂蚁找到食物所需时间明显更长,由此可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34.(10分)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和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和7类。如图1所示四种动物均在其中。
(1)野生虎纹蛙常生活于稻田、沟渠、池塘、沼泽地等有水的地方,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用 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2)豺四肢较短,生殖发育具有 的特征。食物主要是鹿、麂、麝、山羊等动物, 是它们摄食和杀敌的武器,观察图2,判断哪幅图符合豺的牙齿特征并说出理由 。
(3)猎隼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观察它的肌肉,可发现它适于飞行的结构特征是 。如图3鸟呼吸时,除肺外,还有许多与肺相连的[ ] 辅助呼吸,在飞行时特有的呼吸方式是 。
(4)棱皮龟体背具7行纵棱,腹部有5行纵棱,因而得名。棱皮龟体表覆盖龟甲,它的作用是 。龟的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属于 动物(填“变温”或“恒温”) 。
【答案】(1)肺和皮肤
(2) 胎生哺乳 牙齿 B有犬齿,用于撕裂食物(或有犬齿)
(3) 胸肌发达 3气囊 双重呼吸
(4) 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 变温
【分析】(1)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皮肤呼吸。(2)牙齿分化图2中:①门齿,②臼齿,③门齿,④犬齿,⑤臼齿。(3)鸟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气囊辅助呼吸,图3中:1气管,2肺,3气囊。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野生虎纹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气体交换,因此野生虎纹蛙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2)豺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胎生和哺乳大大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它们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哺乳动物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犬齿锋利,适于撕裂食物之用,多见于食肉动物,草食动物有,但少;臼齿有宽大的咀嚼面,适于咀嚼食物作用。因此,牙齿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使食物中的有机物利用率提高。所以,观察图A和图B,可判断B图符合豺的牙齿特征,因为豺是食肉动物,具有尖锐锋利的犬齿。
(3)猎隼的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家鸽等鸟类的3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即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气囊还有减轻身体比重和散发热量、调节体温、减轻器官间的摩擦等的作用。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4)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棱皮龟属于爬行生物,体表覆盖龟甲,它的作用是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棱皮龟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0
62
10
1月龄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25
89.50
64.75
49.00
35.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北京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北京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人类的一个新生命开始于,下列关于青春期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卷(解析版)(安徽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