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ntent,简称AIGC)是指利用人工智能 来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一种新兴技术,是人工智能1.0时代进入2.0时代的 重要标志。近一段时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先后 面世,前者创作生成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凭借50人的团队只花费3个月时间。人工智能 赋能艺术生产,在单体作品规模上取得新突破,在降本增效上释放新潜力,展示出新质生产 力在文艺领域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可能。在人工智 能助力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等受到好评,清华大学团队推出 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参评文学奖项并获奖……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谓话题不断、热点频 出,这背后是众多平台加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热潮。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丰富文艺表达的新介质、新工具,而将新技术的介质属性充分 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属性,则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 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 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 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 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 《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 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工笔、水墨等中国审美风格。人工智能的涌现不 可能取代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 通过人来完成。
    有人工智能科学家形象地把相关软件比喻为“画家的新画布”。从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 技巧才能挥毫泼墨,到只需给出个人的艺术创意即可“指令生成”,我们应当认清,人在运用 “新画布”的过程中,让渡给机器的是什么,从机器那里换回的又是什么。人工智能通过进一 步剥离“技”“艺”分工以提升效率,人则必须努力克服技术在追求效率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让技术始终为内容服务,回归“技”“艺”融合。
    人工智能创作生产越是只需要“指令”和“语料”,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越需要把生活的 丰富内涵、精神的拓展升华融入其中,保持艺术与人的根本性关联。唯其如此,科技赋能才 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艺术的丰盈,带给人类以精神的充盈。
    (取材于彭宽的文章)
    材料二
    作为科技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产物,文创产业不断以先进技术赋能,汲取技术推动创新创 造的能量。传统文创产业主要凭借人的思维活动进行内容生产,基于创作者不同的知识资 源积累和知识处理能力,创造出文学文本、歌曲、电影、动画、游戏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一种典 型的“智识生产”。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出现以前,文创产业内容长 期处于以人为主的“智识生产”阶段,旧一代人工智能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分析和死记硬背的 认知劳动,无法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与人类竞合。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基于大模型、大 算力等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可通过巨量数据处理和多模态自主生成赋能文创内容,实现高效 率、多样化的“智能生成”。
    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巨量化的数据辅助处理能力,可在准确理解使用者意图的 基础上,高效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资料查询及知识处理的工作效率, 实现文创资料智能生成,让内容创作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环节。
    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多模态的原创内容创造能力,可智能自主生成文学文 本、电影脚本、音乐词曲、图像、广告等原创内容。作为一种能够自主学习、模仿学习和深度 学习的智能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从单一领域的任务执行者演变为多模态跨领域的 智能内容生产者。如2022年8月,美国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n Allen)利用AI绘画工 具Midjurney创作了一幅名叫《太空歌剧院》的画,并荣获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美术竞赛 一等奖。
    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到,“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 约着整个文化”。技术赋能时常与“负能”并存。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文创产业的效率与革新 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能”。
    首先,文创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创造需要经历思考、创新和想象的过程,它需要发挥创作 者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表现方式。在新一轮高算力、大数据、强算法的加持下,ChatGPT等生 成式人工智能则直接跨越了人类知识生产的过程,实现从“提供信息”到“呈现答案”的转 变,这虽然提高了创作的效率,但无疑是对创作者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动摇与打击。对于创作 者能力的衡量将不再是其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是利用信息及使用技术的能力。长此以往,创 作者可能养成创作“惰性”,削弱情感感知能力与艺术创造动力,被智能技术和数据所绑架和 束缚,最终成为“弱化”的人、“虚无”的人。
    其次,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创产品虽可“投其所好”,充分迎合消费需求和文化 兴趣,生成与文创消费者心理趋向一致的文创产品,但也削弱了消费者接触多元文化和多样 文创产品的机会,限制了文化消费和文创想象的空间,长此以往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文 创产品的推陈出新。
    最后,文本和数据挖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而在使用自动 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文本和数据挖掘时,不可避免地会摄入大量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这就导致 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内容时常引起侵权纠纷,损害版权与公共利益。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 比旧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更高的深度伪造能力,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以假乱真的文创产品得到 传播。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创产业链的深入融合,“赋能”机遇与“负能”困境亦相伴而 生。因此,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推动文创产业健康 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取材于陈华明、梁文慧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仅用时一个半月便生成百万字长篇小说,说明其可以帮助艺术生产降本 增效。
    B.《千秋诗颂》《机忆之地》两部作品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不需要人的介入。
    C.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只具有技术特征,不能转化出依赖人的审美 质感。
    D.“画家的新画布”这一比喻是说人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使用相关软件进行 创作。
    2.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空歌剧院》这幅作品体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可自主生成图像的创作力。
    B.由马尔库塞的观点可推知,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泛化使用可能会制约文化发展。
    C.未来在文艺创作领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需有法律和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D.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创产品,目前并未引起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兴趣。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可高效地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
    B.具备更高的作品深度伪造的能力
    C.具备多模态的原创内容创造能力
    D.可提升创作者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提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
    B.两则材料都指出,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仍需有人的参与。
    C.关于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材料一总体支持,材料二最终持否定态度。
    D.材料一主要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材料二涉及的受众范围更广。
    5.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对文艺创作“赋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缺陷或“负能”困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创作者应如何恰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①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 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②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 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财竭则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民已侵夺堕倪, 因以法随而诛之,则是诛罚重而乱愈起。夫民劳苦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如此则失在上。 失在上而上不变,则万民无所托其命。今人主轻刑政,宽百姓,薄赋敛,缓使令,然民淫躁行 私而不从制,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 止。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
    ③故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 官有常。法不繁匿.万民敦悫.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从
    ④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 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夫民躁而行僻,则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故圣人设 厚赏,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设人之所不利,欲以使,则 民不尽力;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则邪人不止,是故陈法出令而民不从。故赏不足劝,则士 民不为用;刑罚不足畏,则暴人轻犯禁。
    ⑤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 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 也。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⑥夫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故事莫急于当务,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 则民迫,民迫则窘,窘则民失其所葆;缓则纵,纵则淫,淫则行私,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 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齐不得也。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 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⑦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后下从;下从,故教可立而化可成 也。夫民不心服体从,则不可以礼义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取材于《管子·正世》)
    注释:【1】罢:通“疲”。【2】堕倪:惰怠,傲慢。【3】繁匿:变更,指赏罚法度的变化。【4】悫:诚 笃,忠厚。【5】位,通“立”,这里指制定政策。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治乱之所生 本:探究
    B.则简禁而轻罪 简:挑选
    C.故赏不足劝 劝:受到鼓励
    D.治莫贵于得齐 齐:适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 ②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
    B.①因以法随而诛之 ②因俗而动
    C.①则士民不为用 ②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D.①而诛罚轻 ②期于利民而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君不廉而变 君主不让自己变得节俭
    B.反本而俭力 百姓专心农事而俭朴勤劳
    C.赏薄则民不利 赏赐微薄百姓就不会感到有好处
    D.窘则民失其所葆 生活困窘,百姓就失去了保障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的制定与执行应该从实情出发,如此才能匡扶世道、补救世风。
    B.行赏与刑罚未顺人情、未循人性,导致了法令出而民不从的现象。
    C.法的制定并非一成不变,这与当下所说的“与时俱进”理念相似。
    D.君主治国不仅要重视法制,更要重视让百姓心服体从的礼义文教。
    10.管子论述“正世”时,提出“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即法立令行。请结合文章第四、第五和第六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君主应怎样做到“胜”。(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南园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其十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注释:【1】《南园十三首》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816)之间,是李贺辞官回到 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2】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 建的殿阁。【3】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未被重用。李贺也曾得 韩愈推重。
    1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四写常日忍受饥饿,靠吃外皮尚小的蔬菜充实肠肚,可见作者困苦的生活。
    B.其五起句便激昂自问,作者希望身配宝刀,奔赴沙场,弃文从武,建功立业。
    C.其六写在天将破晓、朗月映照的情境下造句谋篇的书斋生活,正合作者心意。
    D.诗人由边让的经历感伤自身,郁结于心,便无心制曲吟诗,只愿闲卧春风中。
    12.下列对四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年仅二十有余,获赠一卷军家兵书,情怀激越,愿为国效力。
    B.其五首句中“何不”有势在必行之意,次句“取”字有破竹之势。
    C.其六直抒胸臆,“哭秋风”直言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D.诗人惬意于年老时在舍南溪边做个钓鱼翁,削竹成简,写字怡性。
    13.清代一位诗评家论及李贺绝句时说:“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拔。”请从上面 四首诗中任选两首,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挺拔”的。(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8分)
    (1)苏轼与长子苏迈因疑前人之说,不惧夜深舟小,验之以实。这启发我们治学做事要
    有求真落实的精神,“ ① ,② ”的态度断不可取。
    (2)《燕歌行》中“ ③_, ④ ”写志士历来为气节而非功勋抛洒热血。
    (3)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栖息所,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作者常能享受“⑤ , ⑥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美好。
    (4)钱塘自古繁华,“ ⑦ , ⑧ ,竞豪奢”可见杭州市井坊陷,铺席骈盛。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 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 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 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红楼梦》第四十回: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 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 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 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 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 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1)以上两处选段描写的居所被称作 ,它的主人是____。(2分)
    (2)居所环境能直观体现人物个性。请从选段中任选两处描写,分析此居所主人的性格 特征。(4分)
    (3)贾政游此居所后不禁感慨:“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刘姥姥得知此 居所的主人后说:“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此居所虽为小姐 闺房,却充满书卷气,与居所主人的文化修养甚相配。请结合原著,任举两个例子, 对此加以佐证。(4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北京生长
    ①冰面冻得很实,踩上去一点声音都没有。河面在午后的阳光下发出青灰色,偶尔可以看到小小的白色冰堆,那是钓鱼人开凿气孔时钻出来的碎末堆积而成,涌出的水重新冻结后,颜色要略深一些,青黑的水色,踩上去依然是梆硬,整个潮白河似乎都已经凝结成了 固体。
    ②西南方向是高耸的燕潮大桥,这是一条新架的索桥,一边是燕郊,一边是通州。它对 我来说是全然的新事物。我上一次来野游时,这里还是莽莽苍苍充满野气的地方。那已经 是至少十年前的事情了,在我搬离通州之前,与老郑、大头一道。
    ③他们是我的室友。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们合住在杨庄的一个小区,紧挨着通州西站。 在初来乍到的岁月中,夹杂着对陌生地方的好奇和新鲜环境的不知所措,我也不知道自己未 来会怎么样。他们可能也一样。
    ④21世纪的最初几年,北京的地铁只有三条线,京通高速还很顺畅,早晨去建国门上 班,坐班车只需要二十多分钟。我们都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不知不觉在一起度过许多光 阴。潮白河畔的垂柳和白杨在晴空下折射着跟一千年前同样的阳光,仿佛时日无尽,一切都 在波澜不惊之中,但是世界已经慢慢起了变化。
    ⑤在从通州无数次的通勤路上,我目睹了八里桥周边兴起的地铁站,不知不觉中八通线 开通了,四惠道边光秃秃的河岸不知道何时竖起了一座仿古的牌坊,高碑店的乡村建成了焕 然一新的民俗街区。
    ⑥在准备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各种基建项目和文化设施开始蓬勃兴起。于我却是后知 后觉,我那时候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外界的变化。我在网上认识了很多 朋友,赶去三里屯参加天涯网友的年终聚会,带上海过来的同学去北海游玩……很多时候, 去这些地方是外来游客的保留节目,万人如海,我们都像微不足道的旅人。我们的北京,在 王城的四野。
    ⑦老郑后来在昌平一个村庄买了一个房子,大头的房子靠近台湖,我的房子在常营,我 们四散开来,异乡的种子落在北京的田野生根。郊野的生活节奏不快,远远赶不上北京的生 长。它的生长速度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更为显著,在我出国一年半于2011年再回来时,明 显感觉到地铁拥挤不堪,越来越多的人从燕郊赶到CBD甚至金融街去上班,有的时候通勤 需要两个小时。这个时候,北京地铁的线路已经十倍增长不止。房价在2008年之后飙升, 交通、住所、医疗、子女教育……大城币生活要面对的现实非止一端。缘何人们还要趋之若 鹜呢?
    ⑧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大城市具有虹吸效应,人们麋集而来,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 会,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当然并没有错,但不过是从经济理性上进行的抽象概括。在具体的 个人那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同我一样,不过是在命运的无奈中抓住有限的机会,就像大风 吹过山岗,树木的种子能落到什么地方并不由自己说了算。落在哪里,就拼命扎根、发芽。 在那种远离原生文化的奋斗中,一个人会体会到自己英雄般前行的担当与精进,会有脆弱与孤独的时分,也会有欣喜与奋发的时刻,他从精神到肉体,慢慢都会跟这个城市发生一种亲 密性的关联。
    ⑨刚来的时候,我对北京的冬天一无所知。宿舍的暖气烤得我鼻子干燥出血,我觉得空 气浑浊,总是把窗户打开。有一个隆冬清晨,当我走过车公庄的过街天桥时,寒风穿过单薄 的衣服,眼泪不由自主地冻出来,那时候我才深刻感受到北京的风有多硬。早先我在江南会冲冷水澡,到北京第二年适应暖气后就再也无法接受刺骨的冷水,回到南方老家已经吃不消 门户大开的寒气了。我确乎被北京改变了,于我而言,它不再是屏幕或者明信片上的风光与 地标,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⑩21世纪初年的北京目睹了无数人向自己走来,而它也正是在新鲜血液的关注中飞速 成长。我曾经对北京在20世纪的城市意象流变做过一番考察,它在辛亥革命前后显示出颟顸迟滞的面孔,抗日战争时期更是饱受耻辱与摧残,灿烂的文化只留存在知识分子的记忆与 想象之中。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龙须沟那样的臭水沟才会被改造成一个宜居的处所。皇 宫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观览的景点,从复兴门到木樨地的“新北京”也完全是一派人民城市的 风貌。作为首都与政治文化中心,它打破了“南贫北贱,东富西贵”的格局,扩张了“大圈圈 里套着个小圈圈”的结构,代表着全新的国家形象,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
    ⑪北京有那么多的不好,至少在我看来,但有这一样好就行了,所有人来自所有地方,谁 也不会特别在意谁,谁也不是中心。这带来了难得遵循自己心意生活的自由,人们从四面八 方而来,在各种角落驻足,构成了与新时代北京同生而共进的主体。他们多样性的生活让这 座古老的都市充满活力。大头原来是学计算机的,但后来攻读了儒学。老郑本科时候是学 中医的,研究生考到北大学比较文学,后来做印度研究。这些都不是符合世俗期待的选择, 北京的博大提供了容纳的空间,万人入海,才能融有一身之藏。
    ⑫身在其中的人往往很难窥破所处环境的真相,对于一个地方只有离开后的回望才会 重新加以认识。当我在2021年离开北京,一年异地的生活中,时常会想到它。这一年的末 尾,我得知了老郑骤然离世的消息。自从大家从通州分开,我们很少联系,见面的次数屈指 可数,但是这个消息依然让我长久无法释怀。那种复杂的情绪并不容易厘清,就像我以为我 对这个城市毫无感情,回望之中赫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它的一分子。
    ⑬离开通州的最后一个夜晚,收拾停当已是深夜。我在小区的路上游荡了一会儿,想 着,我们都已经是北京的血肉,是我们赋予了它骨血与精气。
    ④当我再次回到曾经与老郑游荡过的河边,不免想起以前的种种。河边的柳树会再次 发荣滋长,北京则还在生长。
    (取材于刘大先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里还是莽莽苍苍…… 莽莽苍苍:荒凉、原始
    B.一切都在波澜不惊之中 波澜不惊:生活平静安稳
    C.缘何人们还要趋之若鹜呢 趋之若鹜:争着追逐不好的事物
    D.……显示出颟顸迟滞的面孔 颟顸迟滞:缓慢、停滞不前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冬季潮白河的冰面景象,营造了一种冷冽宁静的氛围。
    B.进入21世纪,作者后知后觉,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北京城市的巨大变化。
    C.作者写在北京生活的适应过程,反映了城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D.文章结尾“北京则还在生长”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意味深长。
    18.从“万人如海”到“万人入海”,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体现了作者对北京城情感上怎样的变 化?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
    19.文章题为“北京生长”,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内涵。(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理论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去接近复杂。②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简到只剩 下吃喝拉撒睡的,任何小说也都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几行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删简到只留几 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和怯逃都可以删简成一份光荣加一份耻辱等……③但是这不行, 你不可能满足于那样像孩子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 隆重与壮美。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简但不容删简的。不信去想吧。④比如足 球,若单为决个胜负,原是可以一上来就踢点球的,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中加点的字“却”应改为“更”。
    B.第②句“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
    C.第③句中的“那样”的位置是恰当的。
    D.第④句是一个设问句,可以不用回答。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删去,似更简洁。请从表达效果方面简要谈谈保留这个句 子的妙处。(3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 信息。
    (1)人工智能有帮助老师评阅作文的功能。有人关注其评阅效率,有人质疑其评阅质 量,有人热衷于揣摩并迎合其评阅标准……对“人工智能帮助老师评阅作文”这一问题,你有 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学校准备开展“青春之歌”主题推广活动,现向同学们征集适合的歌曲,计划在学校 广播电台播放。你推荐的歌曲是什么?请说说推荐理由。要求:明确写出歌曲名称,重点陈 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旧书新知”为题目,以书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 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 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老要张狂少要稳”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老年人应该保持活泼欢快、性格开朗 的态度,而年轻人则应该表现出庄重踏实、行为稳健的特质。也有很多人对这句话所表达的 思想观念并不认同。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事业还是生活,都有个“老与少”“狂与稳” 的问题。
    你对这句俗语中蕴含的道理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碰撞,可能因为不慎,可能因为直率,也可能因为真诚……碰撞,可以产生意象不到 的东西;碰撞,可以带来很多新的体验。每一次“碰撞”,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碰撞”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相关试卷

    [语文]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北京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试题(有答案),共12页。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答案,文件包含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pdf、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九载间杜甫困居长安时,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