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4:文言句式 学案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4:文言句式 学案第1页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4:文言句式 学案第2页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4:文言句式 学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4:文言句式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4:文言句式 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其后十八岁而虏魏王。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太史公曰: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10分)
    (1)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间:
    (2)公子乃谢夫人去谢:
    (3)故负魏王而救赵负:
    (4)以称平原君称:
    (5)公子恐其怒之怒:
    (6)魏急而公子不恤 恤:
    (7)告车趣驾归救魏趣:
    (8)抑秦兵,秦兵不敢出抑:
    (9)每过大梁,常祠公子祠:
    (10)名冠诸侯,不虚耳冠:
    2.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始吾闻夫人eq \x(A)弟eq \x(B)公子天下无双eq \x(C)今吾闻之eq \x(D)乃妄从eq \x(E)博徒eq \x(F)卖浆者eq \x(G)游eq \x(H)公子妄人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徒豪举耳”中的“徒”意为“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中“徒留无所施”的“徒”不同。
    B.免冠,指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此处指平原君向魏公子谢罪。
    C.宗庙,在古代指奉祀祖先的宫室,又可指代王室、国家,该词在文中意思是后者。
    D.薨,指诸侯死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陵君礼贤下士,不计身份。他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人中间,薛公藏身于酒馆里,就打听到他们的藏身之地,亲自步行去找他俩。
    B.信陵君深明大义。他听说魏王派使者请自己回国抗秦,起先告诫门客不得通报,听毛公和薛公阐明魏国存亡的利害后他毅然回国。
    C.信陵君大破秦军,威震天下。他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败,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
    D.信陵君贤德有才,深得敬重。高祖年轻的时候,就多次听别人夸赞魏公子,等到他做了皇帝,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译文:

    (2)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文:

    6.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离开的时候,为什么坚决挽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30分)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7.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10分)
    (1)晏子过而趋 趋:
    (2)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馈:
    (3)援桃而起援:
    (4)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却:
    (5)吾尝从君济于河济:
    (6)皆反其桃,挈领而死挈领:
    (7)耻人以言耻:
    (8)而夸其声,不义 义:
    (9)二子同桃而节节:
    (10)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谥号“景”意谓“布义行刚”,可见赠予其谥号的朝廷是肯定其作为的。
    B.“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中的“再”指两次,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中的“再”相同。
    C.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D.“原于老子者也”中的“原”指起源、来源于,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原”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译文: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译文:

    12.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3分)
    答:
    参考答案
    1.(1)间:偷偷地,悄悄地 (2)谢:辞别,告辞 (3)负:背弃,背叛 (4)称:相当,符合 (5)怒:对……愤怒 (6)恤:顾及,顾念 (7)趣:急速,赶快 (8)抑:压制 (9)祠:祭祀 (10)冠:位居第一
    2.CDH [“公子天下无双”表意完整,前面的成分都是“闻”的宾语,可和“公子天下无双”放在一起,C处应断开;“今吾闻之”表意完整,可单独成句,D处可断开;“公子妄人耳”主谓宾俱全,可单独成句,H处可断开。]
    3.C [C项,“在文中意思是后者”错,结合“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可推知,这里的“宗庙”指的是奉祀祖先的宫室。]
    4.D [“高祖年轻的时候”错误,错在对“高祖始微少时”的理解,应该是“高祖当初地位低下时”。]
    5.解析 采分关键点:(1)所以:……的原因。徒:只、只是。“重于赵”是状语后置句,于赵重,在赵国受到尊重。(2)“不耻下交,有以也”判断句。耻:以……为耻辱。有以:有原因,有道理。
    答案 (1)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名声在诸侯间闻名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
    (2)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
    6.解析 平原君误解信陵君为“妄从博徒卖浆者游”的“妄人”,在听了信陵君的话“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之后,他才明白自己不识毛公、薛公是贤能之人,误解了信陵君;平原君早就认为信陵君不同寻常,“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现在又见信陵君交往的是毛公、薛公这样的贤才,于是认为信陵君志向不凡,不同于常人;当年信陵君曾窃符围魏救赵,救过赵国,对自己有恩。
    答案 (1)平原君不识毛公、薛公是贤能之人,误解了信陵君;(2)认为信陵君志向不凡,不同于常人;(3)信陵君曾经救过赵国,对自己有恩。
    【参考译文】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有才有德而没有从政的人,毛公藏身于赌徒中,薛公藏身在酒店里。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这两个人交往,很是高兴。平原君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举世无双的贤人,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乱地跟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公子是个荒唐的人啊。”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就向夫人告辞准备离开这里,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德,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以便对得起平原君。平原君与人的交往,只是为了显示他豪放的举动罢了,他不是求取贤士啊。我从在大梁时,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有才,到了赵国,我唯恐不能见到他们。让我这个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才脱帽子道歉,坚决地把公子挽留下来。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担心,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害怕魏王恼恨他,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名声在诸侯间闻名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公子马上变了脸色,吩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魏王见到公子,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帅军队的最高职务。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给各个诸侯国。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进而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当时,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秦王担心此事,就用一万斤黄金到魏国行贿,求见晋鄙的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诋毁公子说:“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公子自己明知这是又一次因毁谤而被废黜,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终于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骜进攻魏国。十八年后便俘虏了魏王。汉高祖当初地位低下时,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虚传。
    7.(1)趋: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2)馈:赠送 (3)援:持,取 (4)却:使……退却
    (5)济:过河,渡 (6)挈领:断颈,引颈受戮 (7)耻:羞辱,侮辱 (8)义:合乎正义 (9)节:法度,分寸 (10)负:依仗
    8.D [“晏子显君”是主谓短语,后面不能再跟其他的成分,排除A、B两项;晏子、管仲二人照应“后先”,因此“后先”不能断开,排除C项。]
    9.C [C项,“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10.D [晏子“言行不一”与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因果关系,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
    11.解析 采分关键点:(1)“不子若”“不子逮”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若子”“不逮子”,比不上你,赶不上你。让:谦让。“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是判断句。是:这。然而:这样却。(2)嗣世:继位。叠经:多次经历。有所:有……的。匡正:匡扶纠正。
    答案 (1)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2)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的。
    12.解析 由“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都崇尚勇力,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二桃三士必然有一人得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由“无长幼之礼”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二桃”是不会谦让的。由“何不计功而食桃”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必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吃这个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
    答案 ①三人崇尚勇力。②三人无视长幼间的礼仪。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因他们的功绩而得利,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拘捕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臣子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的。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道可以这样吗?”

    相关学案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5:文言语句断句 学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5:文言语句断句 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3:文言虚词 学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3:文言虚词 学案,共8页。

    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2:理解活用实词 学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考点2:理解活用实词 学案,共8页。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