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01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02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理想和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其审美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精神。历代文人大都提倡以“雅”为美的文艺创作思想和评判标准。曹丕把“辞义典雅”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刘勰将文章分成八种基本风格,其中居于首位的即为“典雅”;王昌龄把诗分为五种风格,其中“古雅”也是位列第二;南宋诗词评论家张炎极力提倡“雅正”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南宋诗论家严羽也提出“去俗求雅”的审美追求。“求雅”的审美旨趣一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这种“求雅”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语言使用规范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被汉语言文字学学者戴昭铭概括为“雅正”的语言规范观,追求一种从现实语文生活中提炼而成的理想化的语文标准,具有一种语文审美的倾向,即力求维护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它概括和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
    “雅”与“俗”相对,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从来都相伴相生,不可分割,在历史上也一直存在此消彼长的状况。但不管哪个时期,“雅”总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价值目标,它能引领着社会风尚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但是,言语行为的“俗雅”要区分人群和场合,不能全民皆俗,不能全方位皆俗,应该给“雅语”留下一定的时空语境,在社会大潮中,需要有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追求,需要“雅”的言语行为规范理想。但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这样的毕业致辞,把庄严神圣的毕业典礼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类似于脱口秀的娱乐舞台,虽然赢得了无数次掌声和尖叫,但却无法传递给学生受用终生的灵魂力量,热闹有余而深邃不足。
    在当今俗文化大行其道、语言俗化成为潮流的宏观背景之下,需要有一部分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以此支撑着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的审美文化。“雅”和“俗”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一直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从来不否定俗化的语言有特定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功能,但是,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
    纵观语言规范的发展历程,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已经确立,语言地位规范已经完成;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各项标准也基本确定,语言本体规范基本完成;目前语言规范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使用规范。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古代“雅正”的语言规范观,并都关注到现实语境中的语言规范,但出发点和针对性并不相同。
    B. 材料一按朝代顺序,以曹丕、刘勰、王昌龄、张炎和严羽等人的文艺主张为例,证明历代文人大都提倡以“雅”为美。
    C. 材料一明确提出“中和诚雅”的言语规范,材料二则强调用语言规范“选择观”发现新的语言发规律。二者观点完全相悖。
    D. 材料二认为“为语言生活服务”是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合适的语言规范可以客观反映语言生活实际、科学指导语言生活。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汉语时期,人们只关注“正”,强调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因为语言规范可以纠正当下俗文化的错误。
    B. 语言变项既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它的存在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可避免。
    C. 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因此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观测语言舆情,做好语言规范。
    D. 在语言规范研究中,改换一个观念就是改换一个学术领域,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使研究取得新发展。
    3. 下列句子中,“雅”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
    A.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B. 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
    C. 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D. 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苏轼《卢山五咏·饮酒一》)
    4. 学术工作者的研究与观点注重关照当下社会现实,材料一的现实关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5.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可还行?”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在使用中也产生了许多语义变项,其表达惊异、讽刺、喜悦等主观义的用例远多于疑问义的用例。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案】1. C 2. B
    3. C 4. ①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语言俗化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②从现实的角度举例反面现象,举例目前社会上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③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的必要性及做法。④从现实的角度提出“中和诚雅”的意义价值。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语言规范实践有重要价值。
    5. ①语言变项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还行”产生主观义,是丰富发展的表现。②从语言生活观的角度来看,其使用频率增加的变化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变化的,符合语言规范为语言生活服务的根本目标。③新出现的主观义多于传统的疑问义,反映了生活现实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二者观点完全相悖”错。从材料一第四段“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二者观点并不完全相悖,前者符合语言规范的历史演进,是对言语俗化的指导,是一种干预。而后者也依照语言发展规律,认为语言生活需要社会之力干预帮助恢复语言生活的有序状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们只关注‘正’,强调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因为语言规范可以纠正当下俗文化的错误”错。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只关注“正”的表述不正确,后面的因果关系也不全面,对雅的追求来源于教育的普及,当下对文化的重视。
    C.“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观测语言舆情,做好语言规范”错,“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选项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
    D.“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使研究取得新发展”错。“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材料里强调的是三种观念综合关照对语言规范研究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新观念对研究的作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原文的“雅”是语言表达上的“雅”。
    A.“雅言”是“正确的话”,是内容上;
    B.“雅望”是“崇高的声望”,与语言表达无关;
    C.“雅言”是“高雅的言辞”;
    D.“雅”是“素来、一向”,是副词。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可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语言俗化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
    ②结合“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可知,从现实的角度举例反面现象,举例目前社会上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
    ③结合“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可知,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的必要性及做法。
    ④结合“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知,从现实的角度提出“中和诚雅”的意义价值。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语言规范实践有重要价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知,语言变项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还行”产生主观义,是丰富发展的表现。
    ②结合“‘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可知,从语言生活观的角度来看,其使用频率增加的变化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变化的,符合语言规范为语言生活服务的根本目标。
    ③结合“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可知,新出现的主观义多于传统的疑问义,反映了生活现实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
    二、小说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硝烟下的流泉
    符浩勇
    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
    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
    “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
    “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
    “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着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
    “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
    “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
    “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没有喝上水了,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
    “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
    “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
    “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
    “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
    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
    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儿,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断粮的严峻形势。
    B. 白连长拾废罐头盒试探敌人,遭到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巧妙地说明前沿阵地供水中断的原因,表现汲水难度的确很大。
    C. 对面敌人被老苏突如其来的举桶汲水的行动“惊呆了”以致于忘记了开枪射击,随后他们也派人效仿老苏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D. “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品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前沿阵地缺水严重,取水迫切”,设置了悬念;结尾段写“双方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呼应开头,结构圆整。
    B. 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
    C. 小说结尾互送香烟的情节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体现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D. 小说一线串珠,情节紧紧围绕“老苏汲水”这个线索展开,不蔓不枝,结构严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
    8. 小说在刻画“老苏”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分别是怎样刻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小说以物象“流泉”作为标题,且将“流泉”置于“硝烟”的背景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6. B 7. D
    8. ①责任感强。通过对老苏动作、心理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他不顾生命危险去汲水的高度责任感。②勇敢智慧。通过对面敌人惊呆的神态侧面表现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特点。③沉稳执着。小说用老苏去汲水的“举”“敲”和“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等细节凸显其沉稳;运用情节和动作的反复,如文中“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及去汲水时举桶、敲桶等动作,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特点。
    9. ①“硝烟”指残酷激烈的战争,“流泉”本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但在残酷激烈的战争背景下,“流泉”则象征着活力与自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流泉又是灵动智慧勇敢的象征,在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用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表现出老苏的灵动智慧勇敢的品质,所以“流泉”这一物象突显了老苏的典型形象。③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而硝烟下的流泉却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敌我双方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小说引发了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深化了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缺水断粮的严峻形势”有误,原文开头只提及缺水,没有提到断粮,后来老苏冒险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送萝卜,说明没有断粮。
    C.“以致于忘记了开枪射击”有误,无中生有,“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儿,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并没有提到“忘记了开枪射击”。
    D.“老苏通过赠送物品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错误,应当是基于老苏的勇敢和对战场人性的洞察,以及他的大胆细致、冒险精神和敌人急于汲水解决供水中断的心理,才达成了这种默契,互送香烟只是对老苏预判的睿智的证明。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情节紧紧围绕‘老苏汲水’这个线索展开”错误,小说前两段未涉及“老苏汲水”,到第三段“‘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白连长面前蹲下说”才提到“老苏汲水”。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让我试试吧!”“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等可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
    ②由“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可知,运用侧面描写,用敌人惊呆的神态衬托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
    ③由“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可知,运用细节描写,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由“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可知,运用反复手法,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这篇小说以物象“流泉”作为标题,且将“流泉”置于“硝烟”的背景下,“硝烟”指残酷激烈的战争,所以这里的“流泉”不仅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且在残酷激烈的战争背景下,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和深层的主旨义:流泉自由地奔流与战场的胶着死寂构成鲜明对比,敌我双方困守战场,他们向往活力与自由,所以流泉象征着活力与自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老苏这个典型人物是通过流泉这一物象得以突显的,在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用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表现出老苏的灵动智慧勇敢的品质,所以流泉又是灵动智慧勇敢的象征;
    ③流泉在关键时刻滋养生命救护生命,因汲泉水互送香烟的情节还体现了对对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与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又构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深化了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是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后被赏遇,位至侍中开府。
    邺平之后,吾见徙入关。吾儿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媪褐,我自欲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至A文林馆B问书C之外D不暇E他语F及睹古人G节义之事H未尝不感激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文中加点的“舍”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含义不同。
    B. 华,文中加点的“华”与《黄冈竹楼记》中的“华则华矣”中的“华”含义相同。
    C. 《易》,文中指《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D. 游学,文中指远游异地,从师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其品质。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君子学习表现言行举止之间,一切都是世人典范;提倡学习要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必能体会其中乐趣,若舍弃治学意义和禽兽无异。
    B. 《颜氏家训》将学习之道比作种树,如果没有春华,自然没有秋实;还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列举事例,讨论早学和晚学,虽有不同,但同样值得肯定。
    C. 《颜氏家训》引用孔子“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佐证适当地晚学是有好处的。指出若到婚冠时还未学,就因保守而失学,实在愚蠢。
    D. 齐国人田鹏鸾,虽居下位但好学,趁着差事繁忙之余向旁人请教;颜之推教导儿子思鲁,学习不能终止,勉励其从正道承家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2)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4. 请结合材料二来谈谈如何做到荀子所说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答案】10. BFH
    11. B 12. C
    13. (1)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课程和内容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
    (2)老年学习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14.
    ①人幼小时,精神专注,应早早学习,从年少学习到老,不倦怠。
    ②若盛年没学习,也应当晚学,不可以放弃。
    ③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应当要勤学苦练。
    ④不要因求钱财名利而放弃学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次到文林馆,除了询问书本问题之外,就无暇说别的话。看到古人节义的事,没有不感慨的。
    “每至文林馆”,“每”作状语修饰“至”,“文林馆”为“至”的宾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
    “问书之外不暇他语”,“问书之外”为“不暇他语”的状语,“他语”即“语他”,句意完整,F处断开;
    “及睹古人节义之事”,动宾结构,“睹”为谓语,后接宾语“节义之事”,句意完整,H处断开。
    故BFH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懈怠;/名词用作动词,安置。句意:至于求学的意义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B.错误。通“花”;/华丽。句意:就是春天的花。/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佐证适当地晚学是有好处的”错误,根据原文的语境,“《颜氏家训》引用孔子‘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用来说明“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这类特殊情况下,晚学犹未为晚,不可以自我放弃,并非“佐证适当地晚学是有好处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恶”,哪里;“其数”,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状语后置句,应为“乎诵经始,乎读礼终”。
    (2)“秉”,拿;“贤”,超过;“瞑目”,闭上眼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可概括出,人幼小时,精神专注,应早早学习,从年少学习到老,不倦怠。
    结合“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概括出,若盛年没学习,也应当晚学,不可以放弃。
    结合“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可概括出,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应当要勤学苦练。
    结合“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媪褐,我自欲之”可概括出,不要因求钱财名利而放弃学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微小的言论,细微的举动,一概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从嘴到耳朵之间,相距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课程和内容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才能停止。所以学习的课程和内容虽有尽头,至于求学的意义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没有智慧和德行)。
    材料二:
    学习是好比种树,春天赏玩其花,秋天收获果实;谈论学问文章,就是春天的花,加强自身修养以利于行动,就是秋天的果实。
    人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注,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接受教育,不要失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曹操、袁遗,年老时却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在壮年失学,还应当晚学,不可以放弃自己。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做人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曾参七十岁才学习,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这些人都最终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间的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称太晚了。沿袭保守。不愿学习,也太愚蠢了。幼年学,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古代的勤学者,有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的苏秦;有投斧于高树、下决心求学的文党;有映雪勤读的孙康;有收聚萤火虫以照明的车武子;汉代的儿宽耕种时也不忘带上经书;路温舒在放羊时编蒲草为简牍,用来写字;他们都能勤奋刻苦。齐国有个宦官太监田鹏鸾,本来是蛮人。十四五岁,刚刚做了太监,就知道好学,袖子里藏着书本,早晚诵读。身处在低下地位,从事役使差事辛劳困苦,有时窥伺间隙,向周围的人请教。每次到文林馆,除了询问书本问题之外,就无暇说别的话。看到古人节义的事,没有不感激慨的。后来被赏识,位至侍中开府。
    邺下平定以后,我被迁徙到关中。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没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而每被学习的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学习)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修养为志向,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习为教诲。如果叫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财,让我衣食丰足,我吃东西哪能觉得甘美,穿衣服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先王之道,继承家世之业,即使吃粗劣饭菜、穿粗麻褐衣,我自己也愿意。”
    四、古诗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夜啼
    (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 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 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思绪涌上心头。
    D. “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16.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
    【答案】15. B 16.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
    ②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映射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五、名句默写(12空,每空0.5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珍惜眼前岁月,认为只要坚持梦想,终能实现理想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冈竹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自己在竹楼读书时衣着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
    (3)在《老子》第二十二章中,强调了圣人通过坚持一种原则或理念来治理天下,为世人树立榜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释了诗歌内在和外在两种表现形式。
    (5)在《诗品序(节选)》中,钟嵘认为人们可以用诗歌来表现欢聚之意、发泄悲离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北海虽赊 ②. 扶摇可接 ③. 东隅已逝 ④. 桑榆非晚 ⑤. 披鹤氅衣 ⑥. 戴华阳巾 ⑦. 是以圣人抱一 ⑧. 为天下式 ⑨. 在心为志 ⑩. 发言为诗 ⑪. 嘉会寄诗以亲 ⑫. 离群托诗以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赊、隅、榆、鹤、氅、式、嘉。
    六、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年春季,总有一部分人手挎竹篮,满江堤跑,挖荠菜,挑马兰头,掐香椿头,采枸杞头,摘野茭白,揎鲢鱼薹。一枚枚叶芽青翠欲滴,细嫩芬芳,勾人馋瘾。择一枚轻轻咀嚼,顿时一股腥甜而清凉的感觉,在舌尖上弥漫开来。
    马兰头、马齿苋等,叶多茎嫩,可凉拌食用,不过事前需焯水,以去涩味。焯水,犹如锻刀之淬火,让野菜将寒冬的苦楚消除了,发散出一缕缕草木特有的清香。三丝芦笋、野茭白炒咸肉、开洋蒲菜、蒌蒿炒肉丝、洲芹炒豆瓣、鲢鱼薹烧肉……饭店里,“洲八鲜”是主打。__________的食客,闻着春水的气味,来这里品尝美食。
    有别于浓油赤酱,“洲八鲜”讲究的是本真自然,清爽鲜嫩。择着葱绿的野菜,可不是触摸了春天的脉络?味道撩人,无以言传,只觉汪曾祺的表述极为贴切:“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美食常常与节气相关,_______________的“洲八鲜”,俨然成了吸引外地人的招牌菜。洲上时令菜蔬,有着“节令风物之美”。地藕、柴菌消失不见,枸杞头、菊花脑或者蒲公英等取而代之,亦无不可,毕竟“洲八鲜”并无定论,_______________。江洲之上,族谱庞大的野菜,都是自然的馈赠,是让人们_______________的珍馐。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脍炙人口 言人人殊 大快朵颐
    B. 熙来攘往 脍炙人口 言人人殊 狼吞虎咽
    C. 络绎不绝 喜闻乐见 各抒己见 狼吞虎咽
    D. 熙来攘往 喜闻乐见 各抒己见 大快朵颐
    19. 下列各项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挑马兰头,掐香椿头,采枸杞头,摘野茭白,揎鲢鱼薹。
    B. 择着葱绿的野菜,可不是触摸了春天的脉络?
    C. 枸杞头、菊花脑或者蒲公英等取而代之。
    D. 族谱庞大的野菜,都是自然的馈赠。
    20.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星的鸟儿很多,有麻雀、乌鸦、鹧鸪……夜莺却有六只。
    B. 我们齐声朗诵起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 罗伯特说:“这些钱……都是……都是……我要存着买战斗机用的。”
    D. 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答案】18. A 19. C 20. A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文段中强调食客多而不是热闹,故用“络绎不绝”。
    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喜闻乐见”搭配的对象往往是某种艺术形式。文段中与美食搭配,用“脍炙人口”的本义更恰当。
    言人人殊:指对同一事物各有各的看法。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文段中强调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强调“各自发表”,故用“言人人殊”。
    大快朵颐: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地享受美食。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文段中并非意在描述吃东西时的又急又猛的样子,只是表达人们享受美味,故用“大快朵颐”。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五个小句子,句式相似整齐,字数相等,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B.运用了拈连、反问的修辞手法。
    D.写“野菜”用“族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对各种菜肴列举的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
    A.对鸟儿名字列举的省略。
    B.表示引文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未尽。
    故选A。
    2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一句是( )
    A. 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B. 张建祝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C. 近年来研究宋词.完成拙作一本,恳请舍弟不吝赐教。
    D. 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B.过奖之词,过分的表扬或夸奖,属于谦辞,此处用来祝贺老师,不得体。
    C.“舍”是谦辞,不可用于对方,也不可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龄长的人。
    D.根据内容,可能是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应用口语语体,而“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
    故选A。
    2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主题展”,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红色记忆,吟唱着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曲。
    B.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C. 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这一依据,专家认为,“量子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可与20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的格局”。
    D. 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向人们诉说着”主语残缺。可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改为“正在这里展出的‘英雄史诗,不朽十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
    C.“基于……这一依据”句式杂糅。可将“这一依据”删去。
    D.“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搭配不当,把“古镇的形成”改为“古镇”。
    故选B。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①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②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③ ,则境界全出。
    在文中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如此循环往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依据后文“‘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前文的意思与其是相对的,再依据前文“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应该是谈“读薄”,“读厚”偏重求宽度,那么“读薄”则偏重于求“深度”。
    第②空,前面说“从方法上说”,可见后面是方法方面的问题,先说“‘读薄’需要……”,后面自然是说“‘读厚’则需要……”,再根据前文“‘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宽”也就是容量要大,需要“拓展、杂糅”。
    第③空,结合“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后面是说读书的要义,再结合“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可知,这个过程应是循环的,故可填“如此循环往复”。
    七、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幅漫画,画面中一名女子正在自由奔跑,一头秀发在风中飘扬。下面有一段文字“生活让人沉闷窒息,但只要你跑起来,就会有风”。“跑”意味着努力向前,积极进取。“风”代表着奔放、充实、美好和幸福。
    由此看出,漫画意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被琐碎和压力所困扰,感到生活的沉闷和乏味。但是,当你迈开脚步奔跑,你会感受到风的吹拂,就会发现生命的美好和充实。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并不是生活中的不如意减少了,而是因为我们跑了起来,有了风,有了自由奔放,从而变得更强大,有了更好抵御风雨的力量。所以生命由此开始有了韧性,就会发现生活原本是精彩的。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漫画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努力向前,寻找希望。然后展开论述,生活遇见困难,发现自己渺小时,一是思想方面,不要失意迷茫,要充满信心。二是行动方面,找到前进的方向努力奔跑,积极进取,让自己忙起来,找到生活的乐趣。三是去提升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最后重申论点,强调生活的痛苦是暂时的,只有行动起来,积极的心态会助你乘风而行。
    立意:
    1.向前奔跑,生活就会有希望。
    2.生活沉闷无风,请努力跑起来。
    3.努力奔跑,寻找生活的乐趣。
    相关试卷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唐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唐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7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8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